屈原为何在《离骚》中名“正则”字“灵均”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而屈原在其《离骚》中又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于是人们历来都把这“正则”和“灵均”也当作屈原本人的名和字,许多诗文里都直呼“屈灵均”,其实是错误的。
这错误的原因,是人们把《离骚》中的“余”和屈原本人完全划等号了,这是不对头的。我们说,《离骚》确实具有屈原自传自白的性质,但作为一篇诗歌里的主人公,他已经成为一个诗化了的艺术形象:他不仅有作者现实的身影,也是作者精神理想的化身。那么,“正则”和“灵均”就是这篇诗歌主人公的名和字,当然是不能当做作者本人的名字看待的。
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也有学者明确指出过。比如游国恩就认为,《离骚》多用比兴、隐喻的手法。战国时象庄子的作品,造作名号,而暗中别有寓意者极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正则”、“灵均”并非屈原的名字。毛庆在《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里说:“‘正则’、‘灵均’是暗示‘平’和‘原’的隐语,并非屈原的真实名字。而郭沫若认为,“正则”和“灵均”是屈原的化名。
当然,正如历来许多注家所说,“正则”和“灵均”与屈原的本名“原”和“平”是有联系的,是一种同义的隐喻性表述。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正则、灵均各释其义,以为美称耳。”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认为“正则”、“灵均”隐喻“平”、“原”的意义。王夫之在《楚辞通论》中认为:“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最值得重视的是王逸在《楚辞章句》里的解释,他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他的意思是说“正则”、“灵均”隐喻着某种很崇高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平正是天的象征,原均是地的象征。
由此可见“正则”、“灵均”是美名、美字,是一种“嘉名”,而且是《离骚》主人公精神理想的高度概括。“正则、灵均”的含义是为人正直、正派,为政公平、公正。屈原在《离骚》里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为人处世的境界和社会理想追求,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而不是真的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诗中了。
而屈原在《离骚》中,对“正则”和“灵均”的崇高意义也有许多明确的表述。
比如他说,“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耿介”意即光明正大、刚正不阿。屈原主张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也就是“正则”的意思。
屈原在《离骚》里说到“美政”理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他“哀民生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这也就是“灵均”的意思。
由此可见,屈原在《离骚》中名“正则”字“灵均”是大有深意的。
半壁江中文网转载http://news.banbijiang.com/dushu/suibi/2014/0605/15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