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上善若水的管理境界?
袁天沛
http://blog.sina.com.cn/u/1497163171
今天与一位朋友谈起管理上的哲学问题,他问起我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真正的上善若水,管理上真的需要善吗?善太多了会有好结果吗?有时候管理上太善了会被误解,会认为你管理上的无能,所以老朋友给我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叫上善若水的境界?
对此,我只能从意义上回答这个问题,不见到对,也不见得完善。正好我以前准备了一个企业文化的培训稿,就以这个稿是一讲道德经为主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很多管理问题都有解释,现在就以道德经的讲解为主作为回答吧。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 所不能,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所以才没有烦恼。
据说这个故事是这样来的:孔子到周朝首都洛阳去拜见老师老子,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象水,最上等的德行莫过水的德行。
水之所以作为善的形象比喻,是水的性质和功能来决定的。因此在这个总纲之后,老子接着又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水善利万物,只讲贡献不讲索取;二是:水与众不同,处众人之所恶。前者是以水的最大功能作为建立这个原则的依据;后者是以水的最显著的性格作为建立这个原则的基础。
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老子实际上明确地讲了七条准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是谓:“七善”。由于水具备了这些完善的品性,所以它根本不必与人争利夺权,天下没有人能比得过它,也没有人能争得过它。
第一“居善地”,学习水谦下自处的风格。居善地的原则,是说水流善下而不居于高处,为人立身处事也应如此,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选择低姿态,为自己定好位,在管理上也是这样,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规则,管理上要平和与低调,管理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
公司即使大了也要低调,不要称大,更不能自大。你看处于劣势的水遇到顽石,会绕着而行,不与强者硬拼,而是以柔克刚,顺利通过。处众人所不原处的恶劣处境,更多的是一种品格,那就是坚持。
第二“心善渊”,学习水大度能容的胸怀。渊是老子用来形容“道”的概念,称“渊兮似万物之宗”,为人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透彻明净,能够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
这是一种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赖于这种大度能容的胸怀。唐太宗心善渊重用犯颜进谏的魏征,逐有“贞观之治”。项羽勇猛但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其谋臣勇将纷纷叛离,刘邦虽然只有十万之兵,却能容纳韩信及一帮文臣武将,遂得天下。
“心善渊”,既是个心胸度量的问题,也是个学问知识的问题。心胸度量是看人能不能容物,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就是说,心胸要象江海一样的博大容物,海纳百川。
地位越高,心胸就要越大。有心胸度量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都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正如俗语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心胸狭窄,眼光如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就会产生巨大的排斥性,使贤者远离,那是肯定成不了大事业的。心善渊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抛弃自己的成见,要多听大家不同的意见,不好的或反对的意见,有选择的接受适宜的意见。
第三“与善仁”,学习水仁慈柔和的美德。水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因此而成就了自已的伟大。“与善仁”,即以“慈爱”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要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任何的回报,要有仁义之心,仁义为先。
仁义的最高点就是和谐。荀子说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俗话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从某种程度上讲,和谐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也是一个企业在未来能否持续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谐就是以仁义之心进行管理,多关心员工的困难和心理,人是生产力中最核心的要素,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就是创建和谐的环境,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第四“言善信”,学习水诚信无伪的准则。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必须是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企业要诚信,对人要诚心,对员工要讲信义。
因此我认为:诚信无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格体现,是人生的最高准则。也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道。道德经一书中多处谈到“信”的问题。“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为人诚信不足,就不会有人信任他。“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德性。”(第四十九章),《道德经》认为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
管理上最大的许诺就是诚信,“夫轻诺必寡信”,即轻易许诺别人的要求,势必很少遵守信约。要取信于人就不能轻易许诺不能兑现的事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要人们警惕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真实。
第五“政善治”,治理企业要善于管理,管理上要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这就是所谓政通人和。老子用水来形容管理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像水那样,水是善于约束和委屈自已的最佳物质,当它散落于四方的时候,它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当它汇集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自然。
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不能和谐共处,而是各自为政、占山为王,使得政令不能畅通、文化不能交融,甚至出现内部协调比外部协调还要困难的情况。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企业的资源还能够高效利用吗?员工还能够开心工作吗?企业应有的竞争力还能持久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企业一旦失去和谐的氛围,歪风邪气、企业政治的荆棘毒草就会滋生蔓延,就会侵害企业健康的机体,就会把风险和灾难的魔鬼引入企业的大门。
第六“事善能”,学习水方圆有致的修为。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老子巧借水的本性告诫我们,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园”而没有“方”,多机巧,却又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园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事善能”,善者,果而已。就是必须拿出成果来,有成果就是善。而要拿出成果就必须具备“方园有致”的能力。老子首先强调要有办事的技巧。他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的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大事必作于细。违反了这个原理,事情就很难办得成。其次,必须按部就班,不能急躁。老子在道德经说到:企者不立(踮起脚来站,就站不稳),跨者不行(两步当作一步走,就走不远。)。欲速则反而不达。凡事预先慎密的计划好,临事而惧,好谋以成。不然,事情即使侥幸暂时办成了,也必然后患无穷。第三要选贤任能。
我们都知道“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但是,不同的企业经营人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个企业规模小的时候,不要什么制度、机制,一个眼神、半杯咖啡,属下就能心领神会,这种时候“人治的方法”特别好使。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林子大了,鸟儿多了,光靠人管人的方式已经无济于事了。“人治”一旦成为负值,新的机制又跟不上,“人灾”就会兴风作浪,打破企业宁静和谐的局面,给企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实际上,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都非常大,企业的组织制度、工作环境、领导风格、上下关系、文化理念都会对员工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一个企业来讲,完全可以做到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引进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塑造什么样的人。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生产产品,还要生产人。
第七“动善时”,学习水及时而动的艺术。河上公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可见水是非常典型的随自然而变的物种。现在的语言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一个有道的人,为人处世应当学习水的艺术,顺其自然,不失时机。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交汇点,仔细品味。
动善时”就是行动要抓住时机,怎样抓住时机,老子还有精辟的论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意思是说,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它治理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微而知著,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先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老子又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说,任何工作都必须足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急功近利,才会取得成功,这叫做慎之于始,正如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老子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工作快要取得成功的时候最容易松懈,必须始终抓紧,否则就会功败垂成。
老子还说:要选择事情的难易大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难处着眼,从易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战略上重视困难,从战术上渺视困难。老子这些思想教导我们要善于发现机遇,及时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挑战,勇于迎接挑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和谐”的土地上。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能说是水的恶,水患应该是人为因素居多,为人处世不仅是包容,也要杜绝对恶的纵容,弃恶扬善,才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人不仅要学水的善,柔,还要学水的坚韧,在水的一滴一滴之下,也会穿透石头的坚硬,这就是所谓的柔能克刚,也就是太极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就是所谓的生死相依,阴阳相克,刚柔并济。
和谐是企业的愿望,也是员工的愿望;和谐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员工开心工作的精神基矗优秀的企业一定会让她的文化演奏出月光下的小夜曲,而不会让她的员工听见刺耳的噪声。
上善若水,水者何形?无形之水可应万状之皿,无争之水能为百谷之王,无为之水滋养世间万物。水几于道。管理之法如同水,顺势而为,应变而变,是为权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