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三、语文课程

“课程”在汉语系统中的词龄相当久远,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它的认识都能因势而变,与时具进。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结构,以及响应的特点。

(一)、课程解说

“课程”定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研究者把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加以归类,分为六种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一词,顾名思义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已对那时学校一至九年的教学科目及进程作了描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道通达强立不返,谓之大成。”可见“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又包含其教学顺序及时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牟》时就用过“课程”一词:“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说道“课程”,如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中的“课程”就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跑马道”,用来说明幼年必须经历的事情,于是转义为“学习过程”。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可见用在教育上,指的是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上述列举的课程定义的种种类型,有侧重于教学方面的,有侧重于学习方面的,还有侧重于社会方面的。考虑到课程与教学似乎有点儿“剪不断,理还乱”,我们结合以上的内容,就侧重于教学方面来说,“课程”的界说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某一教学科目,如小学语文课程等等。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写到:“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可见,“课程”有了更为宽泛的新的涵义,它包含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传统或校风等等。

而“课程”与“教学”,很多专家简要而通俗地称它们为“教什么”与“怎么教”。具体地说,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课程”和“教学”的内涵来看,恰似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归纳为内容和形式。

若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来看,小学语文课程总是在特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实现的;而小学语文教学必然在特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的。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就无从发生;而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就将完全落空。同时,教什么一定会影响到怎么教;怎么教也必然制约着教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确是互为表里、相互融合而密不可分的。

(二)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根据人们对“课程”的新近而宽泛的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学习领域。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3)学校中的语文隐形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师生、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人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与分类,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来看,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显然为学科课程;而学校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就与活动课程有联系了。如从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来看,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与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自然为显性课程;而学校的传统或校风,对语文学习来说,当属于隐形课程了。如从关联课程与融合课程来说,常言所说的“文史不分家”恰好提示我们,语文与历史为关联课程,要相互联系,配合教学;而“文道结合”则提醒我们,语文又与思想品德教育为关联课程,要在教学中自然地进行渗透。假如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河在一起,进行合科教学,那就是融合课程了。如新课程之前浙江省小学低段就有《语文·思想品德》课程及其教材。

从课程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中,我们我们可以了解到课程是个含义广泛且发展变化的概念。小学语文显然也是含义广泛,尤其自新课程实验及推广实施以来,变现更甚。从课程的结构及其分类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丰实而鲜活。它是发展的,由平面构建成立体,由小语文扩展为大语文;它是联结的:或学科课程联结活动课程,或显性课程联结隐形课程。从课程的资源开发及利用中,我们还可以明白小学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其开发及利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收获与思考:

研究“课程”概念,有着它的现实意义。不少老师把语文书等于语文课程,语文书即语文教材,只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实施和完成的载体之一。我们教语文的这些人群,首先要明确语文的相关概念,概念不清有时候可能出笑话。

(三)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我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性

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论》,论述“教之所由兴”的四项教学原则时,其中有一项为“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谓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这叫合乎顺序。按一般的认识过程,人们总是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量变到质变,其间有相对的阶段性,这是受认识的规律制约的。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受一般的认识规律制约以外,还要受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制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形式具有明显的特点:6——11岁(小学阶段),主要是形象思维;12——15岁(初中阶段),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16——18岁(高中阶段),以抽象思维为主。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心理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为适应这一差异,并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就要显示出层次性,由此反映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就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如前所述,专家与学者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立足点、着眼点有所不同,对语文的认识自然就见仁见智了。当我们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说语文课程与教学是有阶段性的。这些学段或阶段在教学中要分清楚,不然,“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谓杂乱无章法,不注意循序渐进,教学就不容易收到效果。这就是先人批评的“教所由废也”。实施时,要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分成三个阶段: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侧重语言文字,把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侧重语言文章,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侧重语言文学。具体如下:

小学阶段:语言文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的教育与言语的训练。它既有语言的教育,又有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训练,可简称语言文字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为了使儿童从言语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中学习语言,就要有阅读教学。通过范文的学习,使儿童掌握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言语、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这主要是言语材料的积累。

(2)为了使儿童从语言的规律方面学习言语,就要有思考与练习(包括汉语教学)。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练习、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让儿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这主要是语言规律的掌握。

(3)儿童既有了言语材料的积累,又懂得了语言的规律,就打下理解语言的基础。但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指导儿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需要有口语交际教学和写话与习作教学。

(4)为了进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就必须先教会儿童掌握语言的书面形式——文字,这就要有识字教学;为了训练儿童掌握书写汉字的技巧,就要有写字教学。为了帮助儿童识字,还要教儿童掌握标记汉语语音的工具——拼音字母,这就要有汉语拼音教学。

总起来说,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由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指导、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以及综合性学习指导构成,这五大块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在这个语文教学的统一体中,“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重视“培养语感”。叶圣陶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小学阶段的语感培养,可培养学生的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在此基础上,才可培养学生的叙事性语感和说明性语感。如果学生学有余力,还可尝试应用性语感和议论性语感的培养。

初中节段,高中阶段(略)

2、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小学语文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可凭借的实践资源与实践机会到处都是;其主要途径为语文实践,大量的语文实践将形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加强语文实践”,关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言语实践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的教育内容除“六书”外,还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偏重于才干的实践与技能的训练。他将学习过程归结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其中的“习”与“行”,当为习练与躬行;后儒在《中庸》里承继并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其中的“笃行”指认真实践。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倡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中“践行”传统的发扬与光大。新课程在言语实践的加强上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

收获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与学宏观上的序列,可以这样梳理:识字,为了读书-读书,为了积累言语材料,学习言语的方法技巧-训练,为了掌握、吸收材料和方法技巧-写话习作,包括综合性学习,为了实践运用,用言语材料及方法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序列反复运用,学生言语能力逐渐提高,螺旋上升。

四、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因为这本书是修订版课标出现前的产物,所以——略

五、港澳台小学语文课程

(一)港澳小学语文课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646.html

更多阅读

我读《蜀道难》 蜀道难原文朗读

No.77我读《蜀道难》1.题外话:看来,有时候,人不得不相信迷信,不得不承认神灵确实存在。这两天真是见鬼了,我在上图中打《蜀道难》时,有三个字怎么也打不上去,贴也贴不上去。想了很多办法,这三个字只显示“?”号,就是不显示字。对此,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题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育才小学 徐小香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改,给语文课程定位了新的含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课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着重体现语文文字的运用与实践。

声明:《我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网友红颜亦蜜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