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2013年10期江风扬(发自深圳)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改革的九大重点,其中之一是“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汇率市场化究竟该快走还是慢走,目前国内意见还不统一,但利率的市场化,却是迫在眉睫了。
不久前,一位金融机构的朋友告诉我,现在银行给那些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放贷,经常是贷一个亿再搭售一个亿,前一个亿按规定的贷款利率走,后一个亿可以购买银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重新进入银行的资金池,两下折算,贷款利率实际已经腰斩。这一方面解释了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达2.76万亿而经济增长却在回落这一反常现象,因为相当大的资金量只在金融体系里兜圈子,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是国有银行,变相的利率市场化,其实早已如火如荼了。
民间借贷利率一直是市场化的,但以前规模小,不被注意,近年来因为特殊的市场环境迅猛增长。以典型的2011年为例,当时经济过热,存在升息要求,但央行担心加息会引发更多的国际游资入境套利,在调控上采取数量型紧缩的办法,不仅大幅提高存准率抽紧银行资金,而且逐月控制银行的信贷投放量,结果除掉大国企和国家大项目外,一般企业根本在银行贷不到钱,只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致使当年民间借贷利率高达30%甚至40%,出现全民放贷的奇观。与此同时,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过低,资金脱媒,转向私募、信托和各种小贷公司,资金量大一点的高净值人群,则和银行协商,由银行委托贷款,享受高息。进入2012年,市场保持惯性,资金持续脱媒,仅信托这一块,据统计,到去年底,资产规模就高达7.47万亿元,短短几年,就超出保险业的资产,其迅猛可见一斑。
事实上,近两年民间资金市场的发展,已让资金价格形成了双轨制。熟悉八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我国很多商品都是两个价:一是计划价,一是市场价。有条件拿到批文的人,就能以便宜的计划价拿到紧俏物资,再以较高的市场价卖掉,这就是后来声名狼藉的“官倒”。资金价格的双轨制也令很多国企或其它类型的企业、个人变成“倒钱”的食利者,从银行拿到较便宜的资金,换换手再到民间市场放贷——倒资金食利。————在这一分食市场利率的过程中,银行也不甘落后,所谓理财资金池其实就是这一利益驱动下的产物。一方面,以高息将资金吸引进资金池,让资金池越做越大;另一方面,通过银信合作,以更高的利息将资金放出去,银行收取中间服务费。某种意义上,银行资金池业务可以理解成是银行表外的银行,存和贷的利率都不再是央行规定的利率,而是走市场价,银行相当于计划市场通吃。这也就是为什么银行成为中国目前最赚钱的行业!
利率双轨制不仅让少数行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造成社会不公,而且扭曲经济结构,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比如,银行虽然不能给房地产贷款,但借道信托,那些非国家鼓励的房地产项目获得资金并不难,只不过是利率较高,给这个行业积攒更多的风险罢了。全面放开利率,利国利民,早行动早好。当年价格闯关,有人担心天下大乱,结果的确也是乱了一阵子,但经过“剎车”和一段时间的消化和不断地调价,价格改革分期分批走路,最终许多商品的价格还是走上了市场化之路。总体上讲价格改革给中国带来了繁荣,但也不等于中国广义的价格改革已经到位,特别是要素价格改革还在徘徊。如今利率的放开,应该说没什么好担心的,完全可以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放宽利率浮动区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