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有钱人都在想什么

原文地址: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作者:fangrui2772

第1节:富人凭什么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序言富人凭什么


    曾经有许多人问巴菲特致富的秘密以及财富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许多人终其一生,却一无所有;而很少一部分人却始终能够站在财富金字塔的塔尖之上。


    巴菲特也曾经像许多奔波在华尔街街头的年轻人一样,对财富充满了野心和渴望,口袋里却往往只有几张皱巴巴的、只够吃一顿饭的钞票。但他从来都不曾失去梦想,巴菲特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会比洛克菲勒还要富有!”每当贫穷与困难光顾巴菲特的时候,他总会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现在让巴菲特感到高兴的是,许多年轻人也会这样说,“我会比巴菲特还要有钱!”


    年轻人就应该勇敢地追求财富。财富会给人带来快乐和自信。我们应该感谢财富,因为财富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成为世界闻名的投资家;可以让我们随便出入白宫,与美国总统成为好朋友;可以让我们随时飞往世界各地,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应该从心里感谢财富女神:有钱的感觉,真好!


    有钱人是社会的胜者,也是强者。在有钱人与穷人的对决中,总是以有钱人的胜利而告终。


    有钱人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财富只能依靠劳动和智慧去积累。所以有钱人不会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他们也不相信送上门来的好处。


    有钱人由于拥有巨大的财力、超强的能力和足够的智慧,而不喜欢成为规则下的一颗螺丝钉,被别人安排;也不喜欢每天按照规则做着同样的事情,更不喜欢被规则所束缚。有钱人喜欢创造规则,把穷人当作螺丝钉,然后由自己来摆弄这些螺丝钉。


    有钱人喜欢统筹全局,而不是局限于琐碎而重复性的事务。当他们从琐碎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之后,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同的东西,去思考、尝试不同的事情。由于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所以变得更加富有。


    有钱人的玩也是一种工作方式,而且是有目的性的,这和百无聊赖地混时间完全不同。有钱人的休闲是为了修身养性,以利再战。其实,他的脑袋一刻也没有闲着。


    有钱人总是能从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机遇,他们的灵感源于不断的积累和与众不同的眼光。灵感是在一瞬间产生的,而有钱人和穷人的区别就在于面对灵感和机遇时,是否能够好好把握。


    有钱人都有巨大无比的潜能等待他去开发。由于他们能够保持积极成功的心态,所以他们可以心想事成。消极失败的心态会使人怯弱无能,甚至走向贫困,这是由于贫穷的人放弃了对伟大潜能的开发,让潜能在头脑里永远地沉睡。


    有钱人爱微笑,因为他们懂得健康完美的品格所带来的微笑,会让人得到丰厚的回报。


    节俭是有钱人的美德。往往越是有钱的人反而越节俭。因为有钱人知道,财富的获得充满了艰辛。因为他们担心,如果对财富不加控制,财富就会像打开水龙头的自来水一样白白流走。他们相信,节俭可以防范自己走向贫穷,可以在危机时刻坚持到最后。


    现在我们应该清楚成为有钱人的秘诀了,那就是像有钱人那样思考、行动!如果你能够做得与有钱人一样,那么你就一定会成为有钱人。其实,致富就是这么简单。

第2节:勤俭:财富的通行证(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一章勤俭:财富的通行证


  并非我所拥有的,而是我的双手成就了我的人生。


  ——卡莱尔


    效果显著的勤俭是使一个民族富强昌盛的首要资本,它赋予民族以国泰民安。所罗门曾说过,所有的劳动都会有收获。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多么无知!


  ——塞缪尔?兰恩


    为了建设平地而起的高大楼宇,我们分秒必争;昨天和今天,就是我们建造高大楼宇的材料。


  ——朗费罗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勤俭随之诞生。它发生在人类想到有必要既为现在又为今后做适当准备的时候。早在货币出现之前,勤俭就已经拥有久远的历史了。


    勤俭意味着个人消费的谨慎、精细,这其中包括家庭生活开支的节省和对家庭事务的有序管理,而不是毫无头绪的乱麻。


    如果说个体经济学的目标在于创建和促成个人的幸福人生的话,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则体现在创建和增加国家的财富上。


    个人财富与公共财富共同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财富通过存储和积蓄的方式得以传承,通过勤奋和坚持不懈而保持量的积累。


    正是个人的节俭累积了财富——换言之,财富的积累奠定了每一个国家快乐生活的基础。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个人的挥霍无度导致了国家的贫穷。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勤俭节约的人都应该被视为国家的恩人,而随性挥霍浪费的人都应被人民唾弃。


    毫无疑问,个人勤俭节约的必要性无需讨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认与付诸实践。但放之到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则会出现诸多方面的争论,比如资本的分配、财产的积累、税率的涨幅、救济法等等一些问题。这都是本书讨论范围之外的。单就个人节俭的主题来讨论就足以支撑起本书的内容了。


    节俭不是人类天生的本质,它是人们通过经验、榜样和远见的影响所造就出来的品行。它更是教育和才智的产物。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明智的选择与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性之后,人们才会开始节俭。因此,使人们变得节俭的最佳方式就是先使人们变得明智。


    贪婪与惰性比节俭更加接近于人的本性。野蛮的原始人并不懂得节俭,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为将来打算,毫无明天的意识。史前人类几乎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东西。他们穴居在山洞之中,或躲藏在长满灌木的丛林洼地里,以捡拾海边的水生贝类或者在丛林中采集各种野果为生。他们用石块猎杀动物。采用的方式有守株待兔式的,也有主动进攻、追击猎物式的。渐渐地,他们认识到可以把石块当作工具来使用;将石头打磨成弓箭的箭头和长矛的枪尖,利用这些工具他们就能够更快地捕捉鸟类和其他动物了。


    早期原始人类的头脑中没有农业的概念。直到晚近的时期,人们才开始把采集到的种子当作食物,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储存起来以备下一年的需要。当地球上的矿物被人类发现后,矿物被冶炼成金属,火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随后人类开始制作精良耐用的工具、锋利的石器,离开洞穴建造房屋,并以永不枯竭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创造和驾驭多元化的文明和力量。


    居住在海边的原始人类把从林中砍倒的大树拖回来,并在树干上烧出一个大坑,然后把它推向大海,他们就可以站在上面捕鱼。这棵有凹陷的树就变成了一只小船,人们用铁钉将它们连在一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小船渐渐变成了单层甲板帆船、海船、桨划船、明轮蒸汽船,很快,世界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巨幅画卷就被殖民化和文明的进程打开了。


    如果不是先人们富有成效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的积累,人类很可能还会继续在野蛮的原始状态下摸索。他们开垦土地,种植谷物作为粮食;他们发明了各种实用的工具和编织物,而今人则从先人们的这些劳动成果中继承了经验与技能;他们发现了艺术和科学,而我们则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取了智慧与文明。


    大自然教导我们: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旦显现,就决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完全消失。那些早已作古的人类的先人们将会永远警示我们:生活来之不易。应用于早已踪迹难寻的尼尼微古城、巴比伦塔、特洛伊古城的建筑和雕刻上的一些手工艺术和技能,一直流传到今天。在大自然中凝结的人类的劳动创造是永远不会失传的。这些有用的劳动成果的遗迹会被继承下来,如果不是造福于个人,也会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实际上,由先人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在我们所继承的遗产中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我们先天获得的权利中,还包括更加不朽的事物。这类事物凝结了人类技能和劳动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人类无法通过学习的方式来继承这一部分,只有通过教育和交流的方式才能使其发扬光大。一代人教育下一代人,这样,艺术和手工艺的技能、设备和材料的知识才能被继续保存下来,前人的劳动成果就以这种父传子的形式被传承了下来;不断地积累和添加人类的自然遗产——这是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形式。

第3节:勤俭:财富的通行证(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因此,继承父辈们的劳动成果中那些精华的部分就是我们先天获得的权利;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才能享受这种权利。所有人都应该从事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没有工作,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们会处于一种道德麻痹的境地。我们所指的工作绝不仅仅是简单劳力的付出,还包括许多更加高级的劳动:诉讼和耐力活动、法庭审判、企业管理、慈善活动、传播真理和文明的行为、解除病痛和救济穷人的工作、扶助弱者使他们自立的活动,凡此种种。


    “一颗高尚的心灵,决不屑于像懒惰者一般靠别人的劳动果实而生活;像寄生虫一般靠偷食公共粮仓里的粮食来存活;或像鲨鱼一般以捕食弱小鱼类而生存;相反,他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去关爱帮助其他人,对社会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和力量。无论是国王的统治,还是庄稼汉的辛勤劳作,任何一项工作若想要取得完美的成就、优良的信誉和较高的满意度,都将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或者两者同时付出。”巴娄如是说。


    劳动不仅是一种必需,同样也是一种快乐。过去曾被我们诅咒的劳动,如今成为了上帝带给我们的财富。有时候,我们的生命在同不可预测的大自然的力量抗争;但在另一些时候,大自然又显出温柔的模样与我们合作。大自然从我们身上带走生命活力的同时,我们也从她那儿获取了养分和温暖。


    大自然同我们一同劳作。为我们提供肥沃的土地;使我们播种在地里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我们得以采集它们的果实当作食物。在人类劳动的协助下,她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用来御寒的羊毛和可口的食物。而更值得珍视的是,无论我们是穷人还是富人,我们所吃的,我们所穿的,我们所住的,都是通过劳动换来的。


    为了共同的生活,大家相互协作。农夫耕种土地为人们提供粮食;纺织工人生产的织物,裁缝们用来缝制衣物;泥瓦匠为人们建造能够遮风避雨、享受舒适温暖的房屋。正是劳动者们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为整个人类社会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为卑鄙可耻的事情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技能,有可能会使当事人声名狼藉。实际上,劳动应是一种人道的行为。如果拒绝或反对劳动,那么毫无疑问,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人们会立刻受到死亡的威胁。圣保罗曾说过:“不劳动,就得不到食物。”这位布道者确实使自己获得了尊荣,因为他用自己的双手来劳动,从来没有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关于一个老农夫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一个老农夫在他临终前,将自己的3个懒惰的儿子叫到身边,告诉他们一个重要的秘密。老人奄奄一息地说:“孩子们,在我留给你们的种植园里,我埋藏了许多财宝。”“它们藏在哪里?”几个儿子迫不及待地问道。“我现在就告诉你们,”老人说,“你们应当从种植园的那片土地开始挖……”正当老农夫要吐露出那至关重要的秘密时,他的呼吸突然停止,死了。懒惰的儿子求金心切,马上来到种植园疯狂地挖掘起来。他们抡着镢头和铁铲,挥汗如雨地把种植园翻了个底朝天,连那些久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也被翻了一遍。他们弄碎每一团土块,以免漏掉藏在其中的财宝。然而最终,他们一无所获。这时他们才猛然领悟到父亲留下的遗言。从此,他们学会了劳动,把种子撒播在已被翻过的种植园的土地上。到了秋季,每个人都获得了丰收的果实,谷仓堆满了谷物。此时,他们才真正发现了“埋藏”在种植园里的财宝——明智的父亲留给他们的创造财富的双手!


    劳动既是艰辛、劳苦的,也是快乐、荣耀的。劳动似乎经常伴随着贫困,但是劳动也具有值得称赞的一面。不仅如此,劳动也证明并充裕了我们的生理需求和其他多种需求。没有劳动,我们何以为人、何以享受生活、何以创造文明?人类生活中所有伟大的事物都源自劳动——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毫无疑问,知识——作为承载我们“飞向天堂的翅膀”,也只能从劳动中获得。所谓天才,也不过是勤奋劳作的一种表现:即创造伟大和发挥持之以恒的能量。也许劳动是一份辛劳与负担,但是它更是一种荣耀;它是一种源泉和责任,是虔诚和不朽的——这是对那些具有最高尚的人生理想并为这最执著的目标而劳动的人的最高赞誉。

第4节:勤俭:财富的通行证(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许多人都在抱怨以这种辛勤的劳动才能维持生活的准则,可是他们从来不好好反思:遵守这条准则不仅是服从上帝的意志,同时也是出于发展人类才智、开发人类共同的本性的要求。在所有有着不幸命运的人中,懒惰者是最悲惨的——他们的生命是一片荒漠,除了寻求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之外,他们一事无成。在人类社会中,难道还有比这群人更加怨天尤人、悲惨至极、自私贪婪的人吗?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无聊至极的状况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人,似乎都是一无是处——只是在消耗土地资源。当他们悄然离开人世之后,无人想念。又有谁会对他们表示怀念之情呢?最可悲和可耻的命运莫过于此了。


    在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有谁发挥的力量比朴实的劳动人民还要大呢?所有被人类称之为进步的事物——文明、健康、繁荣,无一不是源自勤奋、实践。从种植作物到制造蒸汽轮船;从衣领的缝制到“使整个世界为之陶醉的雕刻艺术”,凡此种种。


    与此同时,所有那些具有进步意义而伟大的思想无不是通过学习、劳动、观察、研究和勤奋思考的所总结得出的。如果不经过长期艰辛的思考,那些高尚雅致、渊源流传的诗歌是不可能被创作出来的。没有任何伟大的工作是“在心中”完成的,只有在不断努力、历经无数次失败之后才能获得成功。伟大的事业往往经历数代人的坚持不懈,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现实对过往的不断传承,互相间的无私合作。宏伟的帕特农神庙是从小泥屋开始建起的;《最后的审判》这幅名作开始也不过是画在沙滩上的涂鸦而已。对于个人而言,也是这个道理:人们的成功往往开始于失败,但是只要人们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终究会走向成功的。


    勤俭的历史铭刻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即使是最穷困的人也能从勤俭中感受到荣耀——如果没有得到杰出成就的话。在文学、艺术、科技领域,最伟大的名字属于那些最勤奋的工作者。一位仪器工人向我们展示蒸汽动力机;一名理发师发明纺纱机;一位纺织工人发明走锭精纺机;一个小摊贩可以改进火车机车的功能……来自各阶层的一代又一代工人们为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劳动者,我们并不仅仅是指那些依靠肌肉和流汗劳动的人。即便是一匹马也能完成这类工作。人之所以是最杰出的劳动者,因为他们可以运用大脑思维进行工作,人类的所有生理机能都是在这种更高能力的支配之下进行的。一个人写作、绘画,制定法律,创造诗歌,都是在进行更高级的劳动。在维持社会生存的能力上,与农夫或牧羊人的工作相比,这些工作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在推进社会向更高才智精神的发展上,脑力劳动者的贡献并不比体力劳动者的小。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许多关于勤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内容,我们知道,人类从劳动中受益匪浅。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先人们所创造的文明的传承——技能的、艺术的、科技的、知识文化等各领域的文明积累——我们或许仍然处在野蛮人的世界里。


    正是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积累缔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财富积累是劳动的成果;只有当劳动者开始进行财富积累,文明的成果才会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文章开头我们就讲到,节俭伴随文明一同诞生:我们甚至可以说节俭产生了文明。节俭产生资本,而资本又是劳动积累的成果。资本家就是一个不会花光他创造的所有价值的人。


    但是节俭并不属于人类的天性。它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需要自制力——克制当前的享乐,而为未来谋划——使本能欲望服从于理性、远见和谨慎。它既为现在工作,也为将来而工作。它将积累下来的资本用于投资未来,以便为日后的发展作准备。


    爱德华?丁尼生曾说过:“人服从于理性而获得的先见之明,同为未来作打算的义务是密切相连的;无论何时,我们谈到节俭的美德,其含义都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未来是残酷的,为将来做好准备就是人类最明智的选择。”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班牙的情况。在那里,最富饶的土地却有着最低的产出量。在瓜达基维尔河沿岸一带,曾有近12000个村庄。但是现在,只剩下不足800个,而且村村尽是些乞丐。西班牙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天空和大地都是美好的,但是处于天空与大地之间的人是唯一糟糕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或辛勤的劳作是西班牙人最不能忍受的行为。这一半是由于人们的懒惰,而另一半就是出于他们的自豪,他们不愿意付出辛劳。一个西班牙人会因为工作而抬不起头来,却不会为乞讨感到羞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上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节俭阶级和浪费阶级;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和懂得为将来生活谋划的人;奢华的人和节俭的人;无产者和有产者。


    那些通过付出艰辛劳动、勤俭节约而最终成为资本家的人,又会创造其他就业机会。他们能够将手中的资本积累起来,然后雇佣其他人为自己工作。由此,就出现了商业和贸易。


    勤俭的劳动者能够建造房屋、仓库和工厂。他们将机器运用到生产之中来开办制造业;他们建造轮船可以周游全世界;他们将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建设铁路、港口和码头;他们开办煤矿、铁矿和铜矿;为保持水的清洁而安装抽水机。他们雇佣大批工人开矿山铺公路,有效地增加了社会的就业人数。


    所有这一切得益于勤俭。它是节省资金并将其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结果。只会挥霍浪费的人没有为社会的进步出过一分力。他花光了他的所得收入,无法为任何人提供帮助。无论他能够挣到多少钱,他的社会地位也无法得到提高。他从来没有意识到用节俭的观念合理使用自己的资源。他总是向别人寻求帮助。事实上,他沦落为节俭者们的天生奴仆。

第5节:加入富人的行列(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二章加入富人的行列


    学会驾驭自己是最重要的。


  ——歌德


    大多数的人为今天而工作,小部分人为明天而工作。最明智的做法是:为两者而工作——既为今天的未来,也为明日的今天而工作。


  ——《真理的猜测》


    成功的秘诀在于自我克制……你一旦学会了控制自我,那么你就得到了一位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能向我证明你的自制力,那我承认你是个有教养的人;如果缺乏这种品质,任何其他的教育都将无济于事,毫无价值可言。


  ——欧利芬特夫人


    几乎所有人都能过上富足、闲适的生活,只要他们开动脑筋,努力去争取它们。那些具有丰厚收入的人们或许能够成为资本家,并且可以在社会进步和幸福的氛围中享受自己应得的快乐。但是,只有付出自己的劳动、精力、诚信和勤俭,他们才能改善自己的状况或者提升自己的地位。


    眼下的社会状况,与其说是在遭受着缺乏财富的痛苦,不如说是在忍受着大肆挥霍财富的痛苦。赚钱比有效消费要容易得多。一个人的财富并不是由他的劳动所得构成的,而是由他的消费和存款的方式造就的。当一个人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超出他个人消费和家庭所需消费的支出之后,他才能慢慢地积攒下一些金钱,很显然,他从此就拥有了在社会上相对自由的生活条件了。这点积蓄或许不算什么,但却是使他获得独立的资本。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现在那些高收入的工人阶层无法积攒自己的财富?这实际上是自我克制和个人节俭习惯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在那些实业界的领袖们都是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所组成的。正是不同的工作经验和从业技能的积累区别了工人和非工人,而这也取决于工人自己是愿意节省资金还是浪费能源。如果他自觉节省资金,他将会发现他会有足够的机会把这些资金用于从事有利可图和可以升值的事业上。


    “前天当我到达南开郡以后,”科布登先生对他那位米德哈斯特的老乡说,“我和一些先生参观了一家纺织厂,该厂厂主的真实姓名我不想说出来,但为了方便我下面的叙述,暂且把他称为史密斯先生吧。当工厂运作时,至少有3000或4000名工人在工厂里干活,整个工厂共有700台电力织布机在运转。当我们离开工厂的时候,一位陪同我的朋友以一种明显区别于南开郡人的坦率和随性,拍着那位工厂主的肩膀说道:‘史密斯先生在25年前就是一位工人,他是通过勤奋和节俭才获得今天的巨大成就的。’对此,史密斯先生也以同样的坦率和幽默立即回答道:‘不,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我自己;这还应归功于我与一位携带一笔财产的妻子结了婚,在她嫁给我的时候,她作为这个纺织厂的织工拥有每周9先令6便士的收入。’”

第6节:加入富人的行列(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节省时间也就等于节省金钱。富兰克林曾说过:“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人们希望赚到钱,那么就得学会正确地利用时间。可以把时间用在许多美妙而高尚的事情,它可以用来学习、研究、从事文艺创作和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可以有计划地节省时间。计划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所作出的安排,以便迅速高效地实现目标而不浪费任何宝贵的时间。任何一个商人都必须具备计划进程和井井有条地付诸实施的能力。同样,每个家庭主妇也应该能够做到这些。每件事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位置,每个位置上也都应该有与之相应的事物。每件事情都需要花费时间来完成,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及时有效地完成。


  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向众人重复致富源于节俭的道理了。没有人可以否认节俭是可以培养和付诸实践的。这方面的许多例子我们都亲眼见过了。只要是被实践已经验证过的事情,那么其他人也可以去效仿。不仅如此,节俭也不是一种使人感到痛苦的美德。恰恰相反,它能使我们避免被轻视和侮辱。这就要求我们克制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正当的权益。它会带给我们许多真正的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奢侈浪费的行为所得不到的。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精打细算。任何人都可以在每周节省下几先令的开支。如果每周节省3先令,20年下来就能积攒到240英镑;继续节省10年,加上利息,就能够达到420英镑。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相信的话,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每周节省2先令、1先令或6便士。无论自己身处何方或发生任何情况,请马上开始进行吧。每周到银行存上6便士,那么20年后就会达到40英镑,30年后就会达到70英镑,做到这点唯一需要养成的习惯就是:节俭和克制自我。


    做到节俭并不需要你付出很大的勇气,也不需要高智商或者具备超乎常人的德性才能够做到。节俭只需要具备一些常识和抵制住眼前享乐的诱惑就可以完成。事实上,节俭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普通观念,这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实现,你只需要做到少许的持之以恒的自我克制就行。马上付诸实践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保持节俭,那么养成这一习惯就会很简单,你会发现这种习惯会为一时的自我克制带来意想不到的补偿和丰厚的报酬。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收入微薄的人而言,当他把挣到的每一便士都用来养家的时候,他还能挤出钱到银行开户存起来吗?实际上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懂得勤俭和自我克制的人身上。他们确实能够做到自我节制,把自己的业外所得的收入存到银行里,而别的形式的存款也可以为穷人提供积蓄的途径。假如一些人已经做到了这些,那么在相类似的情况下,其他人也应该能够做到,同时这一切根本不会影响到他们本来应该享受到的快乐和安宁的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高收入群体而言,把所得收入都花费在自己的身上,这一行为是多么狭隘啊!即便他还需要养家,如果把自己每周的薪水全部用到家庭的消费中而不留下一分钱,那么这也是一种让人觉得不为将来打算的举动。当我们听到一个高收入的人死后没有遗留下任何财产时——除了他那可怜的妻子和一个窘困的家庭,让其听凭命运的摆弄时——生死听由天命,我们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定这是世界上最自私和最不仁道的行为。虽然相对而言,这样的事例较为少见。如此不幸的家庭也许最终会沦落到赤贫的地步。


    不过,从大的范围来看,节俭的习惯能够预防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减少一次奢侈的花费和一时的逍遥快活,比如少吃一次大餐或者少抽一根雪茄,也许就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为他人节省下生活必需品,而这些东西不至于浪费在自己的身上。实际上,相对于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而言,正是平日中的“斤斤计较”——无论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眼中是多么的不值一提,为他和他的家人今后将可能遭遇到的疾病或绝望做出了适时的准备工作。毕竟,那些不幸的事情常常出现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

第7节:加入富人的行列(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相对而言,能成为有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只是有着成为富有者的潜在能力,即勤奋、节俭,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能力。我们可以储备充足的财富以应付年老时可能面临的孤独和穷困。但是,在这一节俭的过程中,人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坚强的意志。一个人或许可以乐此不疲地勤奋工作,但仍然无法避免过起挥霍无度、高消费的生活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宁愿享受眼前的虚荣而不愿意忍耐一时的贫穷,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所得收入统统花光,不剩分毫。这不仅限于高收入的工人阶层,我们还听说过一些人将多年辛劳工作所积攒的财富在很短的时间内挥霍一空的事例。当他们最终长眠地下,却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就连活着的人赖以栖身的住所也可能早已属于他人了,原因很简单,活着的人不得不把房屋卖掉,用来支付昂贵的丧葬费和偿还他生前因挥霍无度所欠下的阎王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讲出相类似的故事。


    金钱有时被耗费在许多毫无意义、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行为上;但它有时候也象征着一些极为可贵的品质,比如自立。从这个意义上看,金钱也具有积极的道德属性。


  节俭作为自立的一项最平民化的可贵品质,能一跃成为一种最值得人们称道的高尚美德。“请不要以轻率的态度来对待金钱,因为金钱能够反映出人品。”巴威尔如是说。是否能以正确的方式使用钱财往往能反映出人类身上的某些最美好的品质——例如慷慨解囊、仁爱、公正、诚信和顾全大局。当然,许多恶劣的品行也源于人类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例如贪婪、吝啬、自私、挥霍无度和只顾当前利益而不谋划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


    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积累财富重要性的阶层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那些收入和支出永远持平的人相当于把自己推到了赤贫线的边缘上。这样的人必定是不堪一击的——受时间和空间的役使。他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拉到贫困状态,由此丧失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丧失了人格。这种人毫无自由和自立可言。因而挥霍浪费、不知节俭将使一个人丧失所有的坚强品性和美德。


    如果一个人每天坚持不懈的节省一点,那么无论节省的事物是多么渺小,他的地位也有可能得到改观。他积攒下的少量资产将成为他努力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源。他不再是历史和命运捉弄的对象。对此,他能够意气风发地面对整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已经学会了驾驭自己的命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既不会被愚弄也不会失去自我。当他进入垂暮之年,他能够毫无顾虑地过上闲适和安逸的生活。


    当人们的行为变得明智,头脑更善于思考之后,高瞻远瞩和谨慎节俭将成为他们的特征。一个没有“明天”概念的人,将会像野蛮人一般,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吃尽花光。根本没考虑过未来的时光,也不会想过艰苦岁月的来临或者为那些需要依靠他的人着想。而一个人的明智选择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自己的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就该想到为自己和家人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作些准备,并且也认真考虑到为自己邻近和亲近的人们作些打算。


    对于一个有家室的人而言,责任重于泰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觉悟来认真思考这种责任。或许上帝早已非常妥当地安排好一切了。因为当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婚姻生活及其所需承担的责任时,上述严肃的思考都被忽略了。而一旦进入“围城”,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就绝不允许穷困笼罩自己的家庭,即使在他远离社会生活和工作之后,他的后代也不应成为社会的负担。


    因而,勤俭节约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节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的正直打包票——人就不可能是诚实的。没有远见、不为家人着想的人对妻子、儿女来说是残忍的——残忍源于麻木无知。如果一个承担着父亲责任的人整天把自己所剩无几的一点钱花费在喝酒作乐上,那么他和他的家庭就不可能有任何多余的积蓄。在他死后,社会上又多了一个不幸的家庭。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吗?然而,这种只顾眼前行乐而不顾后果的生活方式在每个阶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上层社会同下层社会一样,都会对此感到无奈,因为他们的生活消费超过了他们的财力所及的范围。然而他们却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想方设法地拼命弄到钱,这样他们就能够维持眼前的享受——喝高档美酒,吃珍馐美食。

第8节:加入富人的行列(4)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有一年,休默先生在国会下议院发表演讲,当他说到纵观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认为英国人生活得太奢侈的时候,引起了台下人们的一阵“大肆的嘲笑”。但是休默先生的话确是事实,眼下的情形比当时更能验证他的话的准确性。任何懂得思考的人都会感到,生活的节拍时刻都在加速,我们处在各种生活压力之下。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生活上的花费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奢侈享受的代价就是倾家荡产,甚至最后要把自己的性命也赔了进去。


    许多人都在拼命赚钱,可是却不知道如何积蓄,或是如何有效的花钱。他们可以凭借自己优良的技术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去赚钱,但是对花钱却毫不精通。面对眼前的诱惑,我们常常产生及时行乐的想法,在经过大脑考虑后果之前,一切都无可挽回的发生了。当然,有人将这一切不良后果都归因于健忘。其实培养自身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或者通过破釜沉舟的办法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很多时候,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社会境况和人际交往。节俭为我们节省下每一笔不必要的开支,避免诸多奢侈无益的生活方式。假如一项开销完全是多余的话,无论它是多么低廉,对你而言也将是昂贵的。不要以为小数目的花费无关紧要,积少成多的后果是你所始料不及的!  一看到便宜货就想去购买,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花费也大手大脚。


    “切勿养成疯狂购物的习惯,”西塞罗曾说,“这样你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人对商场中便宜货的标签十分敏感:“这可是全城最便宜的价钱了,先买了再说。”“你需要它吗?”“现在可能用不上,以后肯定要用的。”  时尚潮流也怂恿这一购物思维。一些人买下古旧的陶器——大部分用来装饰门面;另一些人则对字画、老家具、陈年老酒感兴趣——都是便宜货嘛!这些交易还不至于影响到收藏家们的权益,所以买卖些老东西不会带来什么利益冲突。贺拉斯?沃波儿曾说过:“我对这类买卖不感兴趣,没有一英寸的房屋面积或者四分之一便士可供我出售的。”


    在青壮年时期,人们就应当为安享晚年作些准备,开始积累一笔养老金。再也没有比看到下述年老的光景更让人扼腕和揪心的了:曾经兢兢业业、收入丰厚的美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年老体衰,终日靠乞讨为生,依靠邻居的好心或陌生人的怜悯度日。这样一种可悲的境遇往往能使人们更加尽心尽力的完成工作,并为将来做好准备,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整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青年阶段,人们就应该注意勤俭储蓄。这样一来到了晚年,只要他们的消费支出不超出收入所许可的范围,生活应当是安逸闲事的。青年人还有漫长的人生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完全是必要的;在即将结束这段旅程之时,他不会给这个世界造成任何负担。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状态却并非如此。当代的年轻人渴望消费,崇尚提前消费,而且消费起来肆无忌惮,甚至比自己那行将就木的父亲出手还要慷慨、阔绰。可怜的父亲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人生。他的生活方式使他入不敷出,很快他就会发现自己早已被各种名目的债务包围。为了满足自己那些无聊的需求,他不得不采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收入。他到处投机,非法敛财,从事自己并不精通的贸易活动,这样,一切很快化为乌有。从中他得到了教训,但却无法改正他那恶劣的生活习性。他的人生轨迹仍旧劣迹斑斑。


    苏格拉底曾建议那些为人父者,细心观察他们身边养成节俭习惯的邻人们的行为——只把钱财用在刀刃上的行为——以便从中受到启发。勤俭的习惯从根本上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以现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传授给更多的人。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每天都能赚到同样数量的钱——5先令。从家庭生活状况和支出上来说,他们的情况大致相同。

第9节:加入富人的行列(5)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其中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无法省下钱,所以从不积蓄钱财;另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挤出点钱,便把省下的钱定期存到银行里。最后,后者有了自己的资产。


  塞缪尔?约翰逊曾深深地体会到贫穷带来的窘困。在一次签名会上,他将自己的名字写成了“绝食者”。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塞维奇走遍了整条街,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而被旅店的服务员拒之门外。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在他早期人生中所遭遇的窘困,因而他经常警示朋友和读者,贫困可以带来多么巨大的危害。与西塞罗一样,他提出节俭是获得财富和幸福的最佳源泉。他称节俭是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姐妹和自由的母亲。


    他说:“贫困不仅使一个人丧失了乐善好施的能力,而且还会在本可以通过德行来抵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邪恶诱惑面前,变得软弱无力。不要轻易就向任何人借钱,我们一定要立志摆脱贫困。无论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钱,消费的时候也不能毫无顾忌。贫困是获取幸福的首要敌人。它会毫不犹豫的剥夺你的自由,并且使你很难留有原来的一些美德。仅仅想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节俭不仅是享受闲适安逸的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做出善举的前提条件。一个自身都需要别人救济的人是不可能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我们必须先自给自足,然后才能有能力帮助别人。”


    当节俭被看作是必须采取行动的事情时,我们就不会认为节俭是一项负担了。那种从来没有节俭的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每周省下几便士或者几先令,就会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并且能够获得道德上的提升,甚至是心灵上的升华以及个人精神的独立。


    尽心做好每一项节俭工作,随之而来的会是每一种尊严。这种情况使人受益良多。它只需要克制自我,就可以提高品性的力量。它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并且可以培养我们谨慎的态度;它使明智谨慎成为我们显著的性格特点,使美德成为控制挥霍的一剂良药。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人获得安逸洒脱的心态,化解各种无益的烦闷、愁苦和痛楚。


    或许有些人会强调:“我无法做到这一切。”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做。“无法做到”会使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失去希望,走向堕落。实际上,没有比“无法做到”更让人发笑的谎言了。举个例子来说吧:只要每天少喝一杯啤酒,一年下来就能省下45先令。如果能一直坚持下来,等到年老时,就会拥有130英镑的资产可以使用;也可以将这笔钱存到银行里获得高额的利息——20年之后本息就可达到100英镑。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人每天都会喝掉6杯啤酒。这一支出将贯穿人生的始终,在人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有可能达到600英镑。每天花费9便士来买白酒的人在50年后花费的总数将相当于2000英镑的财富!这一数字是多么惊人啊!


    一位雇主对手下的一名工人提出建议:“现在就为以后可能遇到的困境作些准备吧。”不久,雇主问这名工人准备得怎样了。“老实说,什么也没做。”  工人抱怨道,“我按您的建议去做了;可是昨天下了一场暴雨,一切都完了——我又去喝酒了!”


    在不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一个人应当像个男子汉一样,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负责。这是一个有自尊感的人最基本的表现。想做一个真正自食其力的人就应当首先自尊自爱,承认自己就是那小小家庭组织的核心。自己的兴趣、阅历、希望、忧愁和家人——或许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是对自己来说却是最重要的!这一切关乎自己的日常生活、幸福感受,以及被他人所需要的整个人生经历。因而,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只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想做到公正行事,除了端正自己的品行之外,还要顾及对其他人的责任。不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太低,总是低头向下看;应当把人放到是造物主创造的“仅仅略低于天使”的高度。他应该向往更高的人生追求:想想也应当拥有一份永恒的权益、一份纯然天成的宏伟人生计划;想想得到的造物主所赋予的智慧和才干以及爱的力量;想想孕育人类的大地之母,这样他才不会偏执的只为个人着想了。可怜的人啊,你是这两种永恒的中心,造物主早已将二者融为一体了。


第10节:加入富人的行列(6)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尊自爱——尊重自己的身体、灵魂和人格。自尊源于自爱,它促使人类向前迈出进步的第一步;它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仰望天空,发挥自己的才智,改善自己的生活。自尊是多数美德——正直、诚实、贞洁、静穆、克制——的基石。狭隘自私只为自己谋利就会陷入自我沉沦,有时候甚至会跌入臭名昭著的泥潭里。


    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达到某种高度。我们可不是被扔到激流中任其摆布的脆弱的稻草,而是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的人。我们有迎难而上并勇立潮头的精神和能力,能够为自己的目标选定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我们可以互相参照着提高彼此的道德修养;也应该珍惜纯洁的思想;乐善好施会使我们生活得节俭而充实,我们能够为将来不幸的时日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可以阅读对我们有益的书籍,聆听善意的教诲,接受大地母亲最圣洁的熏陶;我们可以深谋远虑,确立长远的目标,并为最高尚的目标而奋斗。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爱自己和爱社会并不矛盾,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改善充实自己,实际上也就是改善充实世界。这样做也为人类增加了一个更为正直的人。人群是由小小的个人组成的。很显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提升自我,其结果必然将使人类社会得到整体的改善和提高。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是个体进步的结果。如果社会中的个体不是纯良向上的,那么这个社会也不能是纯净高尚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状态来认识整个社会的实际状态。上面这些话都旨在说明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我们需要反复提及才能加深它在某些人头脑中的印象。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已经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人又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与他交往的人们。他的影响力迅速得到提升,视野也变得开阔。对于存在于别人身上的缺陷和需要抚平的痛楚,他能比别人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因而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他能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只要他全力以赴,就会产生更大的号召力去影响其他人来完成同样的责任与义务。一个陷于自我沉沦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的人,如何能成为社会进步力量的先行者呢?一个酗酒成性或肮脏不堪的人,怎能说服别人去过内敛和克制的生活呢?“医生,你还是先治好你自己吧。”这就是一位邻人对医生作出的回答。


    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在渴望社会发生变革和进步之前,首先,我们应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我们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正直、真实,用我们自己所提出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如果我们想影响别人,就应该先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任何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每个人都应先从懂得自尊开始。


    命运的变幻是我们为应付将来可能遇到的不测而作出准备的一个根本动机。这样做既是文明社会的一项义务,也是宗教的一项义务。“如果一个人不是诚心为自己尽这项义务,而是刻意为他的亲人做着这些,那么他就等于毁弃了这项信仰,这简直比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还要糟糕。”


    世事无常的道理可谓尽人皆知。即便是一个体魄最强健的人也会因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严重的疾病而感到浑身无力。如果人们能够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或许认识到死亡是一种必然,那么我们就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世事无常。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哭喊声:“没有人能帮帮我们吗?”这是一种令人感到颓丧、无药可就的声音。有时候,它也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毫无廉耻的号叫。特别是发出这一叫喊的人本可以通过自我克制、勤恳工作和节俭来实现自救。


    实际上,还有很多人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智慧、美德、自由和运气都源于自身。通过立法来帮助他们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样做不可能使他们变得节俭、有才干和品行端正。这些人遭遇不幸的根源可以说与国会立法毫无关系。


    挥霍浪费的人经常嘲笑国会的法案。酗酒者则对它不屑一顾,宣称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自我克制和作未来计划书,却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咎于别人。那些自称有“成千上万”的支持者的煽动家们则把这一问题歪曲得更为离谱。他们不仅不去说服民众尽力养成节俭、内敛克制和自觉提升修养的习惯,反而煽动众人继续叫喊“没有人能帮帮我们吗?”

第11节:加入富人的行列(7)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这种声音会使灵魂变质。它破坏了人们对个人幸福的第一条原则的理解——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人们天生的责任就是帮助和完善自己。真正能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身。即使是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够领悟到这点,为什么其他人就不能领悟到呢?勇者无畏,奋发向上的精神能使我们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在我们的国家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收入相对丰厚的阶层。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提升自己的品位和独立地位,他们本来可以轻松的为这一切提前做好准备。然而,眼前的诱惑使他们忘乎所以,这种行为对他们个人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不幸丝毫不业于他们作为社会中的角色所造成的危害。


    在所谓的“繁荣时期”,他们毫不顾及的花掉自己所有的收入;当困难到来之时,毫无疑问,他们立即陷入了最困窘的境地。金钱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而是被大肆挥霍掉了;按照常理,处于工人阶层的人应当懂得如何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为家庭和自己的晚年生活作些准备。可是,很多时候,人们只顾放纵自己,挥霍腐化和堕落沉沦。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只要朝周围奢侈的邻居看一眼,就会明白他们的花费是多么的巨大,而节俭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人们的收入大部分流进了酒馆老板的腰包,很少被存到银行或者是流向慈善机构。


    事实上,“繁荣时期”往往是各阶段中最不繁荣的。在这一时期,工厂超负荷运转,大人小孩都得到丰厚的薪水,仓库里没有积压的货物,商品产出后都远销海外,运送的车辆来往于各条街道,载满货物的火车和货车都在四通八达的铁轨或公路上驰骋;运送物资的货轮频繁出现在各处港口,每一处似乎都呈现出更加富足和兴旺的景象。可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否因此变得更加明智有涵养了,更为有效地实施节俭计划或者制定出比吃饱肚子更高一层的目标而生活了。


    其实细心观察一下这盛世之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期间,各个领域繁荣发展的同时,成本也跟着增加了。人们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而愿望一旦被满足,赚的钱即刻又被消费出去。肆意挥霍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收入增长的部分并没有被节省下来,更多的流向了酒馆。


    所以,如果一个民族目光短浅、从不树立长远目标而又不谙熟勤俭之道,任何物质上的丰富都不会维持长久的社会繁荣。如果不能尽快培养勤俭的美德和作出长远的打算,人们将变相地处在“极度饥饿与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一旦萧条下来——就像它时常发生的那样——人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他们根本没意识到“繁荣时期”也有结束的时候。


    在社会繁荣时期,星期日休息是被大众自觉遵守的规则。而假日银行也在每周多次开放。“工人们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位雇主对包工头抱怨道,他无法找到他雇来的建筑工人,“工人们必须不停地工作,这项工程要在糟糕的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可是,先生,”包工头回答道,“今天是星期日,工人们还没花完手里的钱呢。”波伊德教长在德文郡首府埃克塞特布道时曾提到过,工人们在棉纺织行业和建筑行业中所造成的浪费每年可达700万斯特林(英国旧式货币单位)。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真谛只在于生产丝绸布匹、打造五金器具、制作儿童玩具和瓷器;在物价最低的时候收购货物,在涨幅最大的时候卖出以赚取更多的利润;开垦荒地,播种粮食,发展畜牧业;只用银行里的利息来维持基本生活,囤积奇货,代价而沽;如果我们的生活意义仅限于此,或许我们该庆幸国家的繁荣昌盛。可是,难道这一切真的就是人生的真谛吗?除了一身肌肉外,人类就不需要才能、情感和同情心了吗?除了满足嘴巴和脊柱的需要外,人们就没有心灵上的需求吗?除了肠胃蠕动之外就没有灵魂了吗?除了肉身里的骨头和肌肉的“繁荣”之外,就不需要进行道德良知和头脑智力方面的发展吗?

第12节:加入富人的行列(8)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金钱决不是社会繁盛的标志。一个人的本性不会因为他是否处于繁荣阶段而发生变化。无论一个人是大把大把的烧钱,还是一分一分地存钱,其本性的发展都不会因此受到更大的阻碍和扭曲。这种情况对谁都是一样。薪金的增长只会使人们加倍地挥霍,以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当他们的道德素养与身体需求得到同步提高时,才有可能结束这种情况。在社会繁荣时期,假如让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长期从事劳力工种的人收入翻番,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除了暴饮暴食,你不会看到其他情况。所以,即便是为了满足普通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需求,这种政府经济学家们口中所说的“国家繁荣”的盛况也根本不可能维持。如果这一问题的许多不利因素仍不为人们所重视,那么,毫无疑问,这种社会“繁荣”的假象所产生的恶果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的生命尊严只有从知识和美德中才能获得,这种品质的扩大才真正预示着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工农业产品、生活用品生产和销售上的数字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当曼彻斯特的主教在伯列斯顿庆祝丰收的聚会上布道时,他提到了一封来自英格兰南部的一位牧师的来信。这位牧师在信中首先表达了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赞赏之情,随后对以下的情况感到痛心:“目前,高收入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使农民们更加频繁的出入酒馆,把钱都花在啤酒上。假如说这就是我们从繁荣时期得到的唯一好处,那么很遗憾,我很难因此而向我们的主表达感激之情。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并不仅仅显示在所拥有的财富方面——虽然财富也是社会繁荣的一个必备条件——而是更多的显现在这个民族智慧与美德的发展上;显现于人们普遍的满足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中。”


    在我们表明节俭观点的同时,请不要将节俭的生活方式与吝啬鬼、苦行僧的赤贫生活混为一谈;因为我们也同样对这种金钱的奴隶嗤之以鼻。我们在此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希望人们未雨绸缪,为变幻莫测的人生早作打算;每个人都应该在衣食无忧的时期为将来可能遇到的艰难时期做些准备;人们应该为免于将来的赤贫生活而积攒储备,就像枯水期巩固好防洪堤一般,并深信此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在自己晚年时光发挥作用,既能维持老年生计,保持自尊,又能维护个人的康宁和社会的稳定。节俭决不与贪婪、吝啬、自私为伍。事实上,它正处于这些人性阴暗面的对立面。节俭的意义是获得独立的人格。节俭可以确保钱财用之有道而不被挥霍掉——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而用在关键事情上——


    并不需要将其入藏金库,


    也不需要购得仆人的服务,


    只需要保有人格的独立与自尊,


    不再受那奴役之苦。

第13节:挥霍是贫困的预言(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三章挥霍是贫困的预言


    一个拥有家室的人,理应担负责任与风险。


  ——培根


    无论如何,只有懂得自我克制的人,生活才会获得幸福。


  ——戈尔尼


    社会的不幸不是某个人凭空捏造的;灾祸是人性邪恶所造成的恶果;而毁灭人类的邪恶之火的燃起,源于人类亲手提供的助燃剂——人们至少唤来了助燃的邪风。


  ——丹尼尔


    在最发达的国家中,英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的商人们具有开拓精神,企业家们勤勉实干,工人们兢兢业业。国家因此积累的资产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也十分充足。在蒸汽时代的机器轰鸣声中,工业产品被大量的产出。虽然国家拥有无比的财富,但是仍有许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紧邻着财富的大门,门外却是痛苦的呻吟——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建立在大众生活的悲惨与不幸之上的。


    国会的调查报告曾多次向人们披露了劳工们悲惨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工厂车间、矿山、砖厂以及乡下劳作。政府致力于从司法上帮助他们摆脱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有救济院向他们提供援助,但贫困依然困扰着这群人。一些慈善人士尽管十分热情,可他们并不因此而心存感激。在施舍与被施舍之间,毫无同情可言。由此看来,那些拥有一切的富人与一无所有的穷人依然分属于社会中强烈对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在原始人之间,生存状态是相同的,他们本能的欲望很容易被满足。在奴隶制度下,贫困的概念也同样不存在,奴隶主们认为仅仅维持奴隶们的生命就够了。只有处在文明和自由的社会状态下,人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公平竞争,贫困和不幸才不会降临。当国家具有高度的文明,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财富时,穷人们的境况才能够得到迅速的改善与提升,贫富间的利益冲突才能得以避免。


[转载]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有钱人都在想什么
    现实的不幸很多都源于人性的自私;或是沦为金钱的奴隶,或是放纵膨胀的物欲。财富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无论富国还是穷国,都将财富的增长当作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研究政治经济学,力求找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勇攀高峰”是时下流行的理念,获取高额利润是商家们的终极目的——不管采用何种手段。金钱至上,“只有恶魔才选择最后出现”。这种理念成为人们的精神主宰——


    财神为人们引路,


    人们最后的精神支柱


    已从天堂落入了地狱。


    让我们看一看那些赤贫的人们是如何在我们这个所谓的文明国度中生存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文明世界之外。他们没有受到基督神圣光环的照耀,尽管他们也生活在有基督的国度。他们是异教徒,如同1900多年前在凯撒统治下的特鲁贝特人。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如同紧紧躺在一起的圣詹姆斯和圣基尼斯。在伦敦的社区,你会发现众多的拜金主义者;而在伦敦东部,你会看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也同样在工作、吃饭、喝酒和睡觉,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从不期望明天、下一周或是明年的生活有何变化。他们只忙着享受今天,从不考虑为将来做些准备。诸如突如其来的不幸、苦难、重疾,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和原始人的思想没什么两样。他们的生活无法得到改善,但也不会变得更糟。像北美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引入白人们带去的文明中,学到了种种恶习,他们不仅没能享受到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帕里船长在北极海域发现了爱斯基摩人,他们的愚昧状态几乎与城市的贫民们不相上下。他们和野蛮人一样生活,从不懂得储备粮食,总是处于饥饿与暴饮暴食之间。一旦发现大量的鲸脂,他们就会大吃一顿,然后回去睡觉。他们从不担心食物短缺,即便长期找不到食物或燃料,他们也和平时一般高兴和快乐。他们从不认为应该思考明天的生计。“积累”一词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从未出现过。


    在文明社会,严寒被称为节俭之母。因为欧洲大陆北部的国家将社会经济繁荣的一部分原因归因于此。严寒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夏季就要准备好过冬的食物、衣物和燃料。严寒也迫使人们修整房屋,做好日常事务。因而,日耳曼人比西西里人勤勉;荷兰人和比利时人比安道尔人勤快;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比墨西哥人勤劳。


    当已故的来自纽渥克的国会议员爱德华?丹尼逊先生,以一种值得赞扬的自我牺牲精神,致力于帮助伦敦东部的贫民窟里的人群时,建立一座双层式的铁皮包裹的教堂是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教堂的底层是学校和讲坛,也可以作为人们的俱乐部和孩子们读书游戏的地方——只要能使他们远离酒馆。“为什么这一带会如此混乱呢?”丹尼逊先生分析说道,“这一带的人居环境整体看非常糟糕,除了吃,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磨机更能使他们兴奋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信仰,教育更无从谈起。所有这一切所造成的恶果就是无知和肮脏,以及由此带来的犯罪和传染病……他们对奋斗失去了动力,毫无求知欲望,也没有人可以使他们不坠入不幸的深渊……”他继续说道,“这里布道团的牧师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精力旺盛的人。他所做出的努力正渐渐得到人们的回应。但是很可惜,他的大部分努力都用在了食物问题上,甚至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在考虑怎样使人们吃饱饭,因而也就不可能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了。这样的事情每年冬季都会发生……对于世界上的富国来说,每年还会有很多人因为得不到救济而面临饥饿和死亡的考验。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可一切说起来容易,我们应当怎样去帮助他们呢?现实的状况不能与我们的上一代人相比了。他们或许会有许多法子,可是他们从未遇到过每年冬季都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这般悲惨的境况。事实是,虽然近来20年,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的繁荣,可人们并没有去思考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去思考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14节:挥霍是贫困的预言(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丹尼逊先生的这番话十分明确地指出,假如这些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能被指导着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幸的事件或许就会避免了。他继续阐述:“是人类自身制造了贫穷与疾患,而事实上,绝对的贫穷是不存在的。只要人们懂得节俭和为将来打算,他们就不会因失业、病痛等一些暂时的困境而使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得到薪水前,我从不小看当前的困境,我认为这一切是合理的。一名码头工人,在他年富力强和无家室的情况下,应该将自己周薪的一半存起来,这样做才不会因暂时的失业而苦恼。”


    在说完未婚男子的节俭之路后,他继续讲道:“每个男人都能做到节俭,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如果节俭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常识和风尚,那么这个社会的穷困和传染病的概率就会被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我坚信这一切必将会发生,如果我有幸活到那一天的话。这种变化必定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然而糟糕的是,如果人们的精神层面没有得到最低层次的提高的话,这一努力会受到打击。如果有强有力的立法、社会教育的力量作后盾,并得到强势的领袖人物的推进,我想这将会成为人们最美好的憧憬,进而指导他们走上勤俭持家的道路,毫无疑问,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身体状况将得到提高。”


    丹尼逊先生曾这样对比英国劳工与固尔西地方居民生活节俭的差异:“我亲眼见到了这种贫困之间的差别。在英国,我们的工人拿到薪金之后,只知道挥霍一空;与之不同的是,古尔西穷人们的工资的发放却被推迟了。那里的人完全自食其力,从来不会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节俭而谨慎。在地主们的呵斥中,佃农们也变得勤俭节约。我们对这里的佃农表示同情,他们很少吃熏肉和蔬菜,每星期只吃一次荤。油腻腻的菜汤是这的农民的主食。据说,汤是由卷心菜、豌豆加上几滴食用油焖制而成的。这种汤构成了饲养着三四头奶牛、一两头猪和少量家禽的当地农民餐桌上的内容。他们会把土产和肉类拿到集市上去换钱,再把收入投资到房产、股票或者买卖土地上。”


    丹尼逊先生没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就离开人世了。他的成果仅仅是个开头。他所痛恨的因挥霍而致贫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并且范围还在扩大。这不仅指的是技师们毫无顾忌的将收入挥霍一空,在他们之上的阶层,也决不能仅用无知来为他们的行为作辩解。这些所谓的上层阶级用来辩解的说辞,决不会比下层阶级更高明。他们把钱财花在装点门面和死要面子这类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实际上,他们任意挥霍、骄奢淫逸的生活充满了罪恶。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判英国工人工作不够勤快。事实上,当代英国工人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都更勤奋、动作更迅速。假如他们在生活方面表现得和工作时一样勤俭节约的话,他们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但非常糟糕的是,他们天生有着挥霍的德行,即便是他们中间收入最高的那部分人,也会因其大手大脚的花费,而仍处于贫困的边缘。在繁荣时期,他们根本没想过艰难时日的存在,因而,经济不景气时,他们的境况也就跟着变糟起来。


    因而,一名勤勉的工人,假如他不能养成勤俭的好习惯,那么他的生活层次也只能停留在满足肉体上的需求,增加的收入也只是继续助长他膨胀的消费欲望。查德威克先生曾提到,在棉花减产时期,“许多并不贫穷的家庭和最穷困的人挤在一起领取救济。事实上,这些家庭的收入比助理牧师的所得还要高”。


    在社会繁荣时期,工人们载歌载舞,疯狂享乐。经济一旦萧条,他们马上就变得万分恐慌。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他们自己形容的那样:小管子进,大管子出。一旦遭遇裁员,他们就只能靠自己的运气或者祈求上帝的保佑了——除非上帝也赞同奢侈的生活方式。


    经济繁荣过后出现萧条迹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永恒定律。就像壁画上的埃及法老的梦境中,瘦牛和肥牛总会交替着显现。急速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必定埋藏着诸多隐患。生产过剩、失业、贫困接踵而至。那些不思节俭、随意挥霍金钱的人很快就会感到拮据,因为他们对此毫无防备。浪费似乎是一个人最糟糕的特性之一。近期贝克先生的一份报告十分明确的指出:“那些居住在工厂周围的人,根本没有一分钱的积蓄。不仅如此,其中一些失业两星期的工人,因为没有钱买食品而正在饥饿中煎熬。”虽然还没有严重到罢工的地步,但工人们毫无疑问已经坠入了贫困的深渊。他们简单的家具和钟表早已被送进了当铺。当遭遇不幸的绝望的哭喊声逼近慈善机构的大门时,许多窘困的家庭已经在排队等待救济了。

第15节:挥霍是贫困的预言(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集体无意识的挥霍行为——尽管他们当中也会有特殊例子——是造成工人们堕落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众多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也是人性中的无知和懒惰造成的结果。但是尽管造物主为穷人分配了贫困,但不幸并不是穷人的代名词。不幸源于道德的沦丧——很多时候是因为个人的邪恶和挥霍。


    罗瑞斯先生在谈及南斯拉夫谢尔那些有着高收入的矿工和冶炼工人时,对他们的品性作了以下的评论:“用挥霍来形容他们的品性也是苍白无力的,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莽撞。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已婚者还是未婚者,他们对自己的挥霍行为毫不感到羞赧。无人认为这种莽撞正在使他们失去人性中美好的品德。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勇猛几近疯狂。如果不是为了弥补因懒散或狂欢而损失的时间,他们很少会勤奋工作。每个人都对庆祝友人康复或者祝福新人的宴会感兴趣,这一切活动旨在花光他们所有的钱财。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有时候虔诚得让人感到诧异,当人们陷入不幸时,总是举办祈祷会来寻求上天的帮助。他们所狂热信奉的教义常使其陷入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中。人们痛苦的生活着,同时也看到丰年过后必定是饥荒。这种情况年复一年的出现,弄得人心惶惶。谁会知道明天怎样呢?于是一旦手中有钱,就彻夜的狂欢享乐,喝得烂醉如泥,工作日也无法正常上班。在接下来的两三周里,家里的客厅都是一片狼藉。不到下次发工资的时间,决不会去收拾和整理;他们的孩子早早辍了学,妻儿一同进了矿井,家具也进了当铺。一家人挤在泥泞不堪的道路旁的一间小屋内,屋顶和墙壁到处都是裂缝。没有下水道,没有通风口,连正常的饮水都无法保证——在忍受这种恶劣的住房条件的同时,他们却在领取不菲的工资——这些钱足够他们过上舒适无忧的生活。这一切都在证明,任何法律条款的制定对他们的帮助都显得苍白无力。”


    政府在采取各项积极的“改革”措施。人们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谁来做家务。与工人阶级相关的粮食、牛、咖啡、糖等供应物的税率也得到了相应的降低,部分应由救济对象缴纳的税款也转移到了中上层阶级的纳税范围。相关的措施已经实行了,从目前情况看,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还未出现较大的改观。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弗兰克林是一位十分有远见的人。他曾对工人阶级作出评论:“工人阶级的工作实在太繁重了;如果只是应付缴纳给政府的税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作出一些补偿;不幸的是,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中的一些人感到悲伤。我们因虚度光阴而背负的债务和政府的税务一样沉重;为傲慢所付出的代价是这个的三倍;因愚蠢而受到的惩罚则是它的四倍。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因政府通过降低税率的条款而得到缓解或消除。”


    约翰?卢塞尔曾因减免税款的问题拜访了工人团体,也发表了相类似的评论:“你们总是在抱怨政府的税率过高,但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加在身上的担子呢?你们花在酒馆的钱,每年就高达5000万。试问有谁敢向你们收缴如此之高的税款?你们肩上的重担应从自身找原因,完全没有必要向我们诉苦。”


  谴责法律的不公与抱怨税率太高是毫无用处的。阿里斯多克洛蒂政府的残暴统治所引起的后果在邪恶的欲望所造成的恶果面前,简直不值一提。男人们被引到荆棘路上,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自愿走上这条路的。除了浪费光阴、挥霍钱财、自我沉沦,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因自己所承受的痛苦去谴责别人,比自责对自尊心的打击要小得多。很明显,那些生活毫无规律、做事缺乏条理的人,根本没有为其他人着想的习惯——他们即刻用掉了所有的收入,毫无为未来作打算的念头——这为今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使得将来的日子危机四伏。一个迷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你还指望他什么呢?

    这些表述似乎令人很绝望,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工人阶级中的高收入群体如果能够及时做出行动,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懂得如何合理的使用自己手中的金钱,如何避免养成挥霍的不良习性,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人们对节俭的方法了解得越多,对改善他们生活的帮助也就越大。人们会对这种文明的、有节制的、理性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正如同丹尼逊先生的断言,实现这一切“必定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  社会总是在缓慢向前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迟缓!旨在提高公民的总体素质而进行的大众教育,它的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尽管并不明显。如果想看到明晰的效果,这需要经历几代人的时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悠长岁月中,一代人所做出的贡献或许十分微弱。在打败一个国家之前,许多国家都要忍受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基督教从产生到正式确立,遭受了长达4个世纪的迫害与驱逐;在确立和巩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果之前,国内也经历了2个世纪的内战;农奴们获得解放也同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漫长斗争。从英国人的祖先穿上战袍出征的那一刻——或者是离我们更近的时间,从所有的劳动者都被定义为贱民和农奴,随同土地一起买卖的时代到今天,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进步意义是多么令人振奋!由此可见,完结恶魔撒旦在懒惰、挥霍与酗酒这些恶习上的邪恶统治,并不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16节:做金钱的主人(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四章做金钱的主人


    自强自立、懂得节制将使一个人享受到自己水池里的水,品尝自己劳动所得的面包,通过学习与工作来充实自己,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人生。


  ——培根


    爱与劳动,即使你对它们漫不经心,它们对于你的生活仍是一剂良药,对于你的身心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懒惰的恶习将远离你。


  ——威廉?彭恩


    如果父母没教会孩子一项本领,那么就意味着让孩子去做贼。


  ——婆罗门教的经文


    一些经常抱怨“不合常理”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工人阶层中的许多人的工资远比专业人士的所得要高得多。


    这是众所周知的,绝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它已经清清楚楚地写进蓝皮书里了,而且被国会委员会当作证据,刊登在了报纸上。任何一个煤矿主、铁矿主和棉纺织业的老板都会向你证明,他所雇用的工人拿的都是高薪。


    由于很多孩子也走进工厂工作,使得许多在棉纺织工厂做工的家庭,周薪都能获得高达3英镑之多的收入。他们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50英镑,这一数字高出许多专业人士的收入——高于全国外科医生的平均工资,高于所有教派牧师的平均工资,高于公立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或许也在渐渐超出联合王国中产阶级的平均收入。


    布莱克伯恩的一位工厂主告诉我们,他所雇用的许多工人的周薪已经超过了5英镑,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有260英镑。他分析说:“达到这种收入水平的家庭,在一般情况下,每周的家庭支出不应超过3英镑,而剩下的钱就应该存入银行。但是遗憾的是,许多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放纵自我,而是把剩下的钱都浪费在酒馆和无聊的事情上。”


    在同等收入水平的伯尔尼地区,工人们的大部分工资都用于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和其他地区的工厂状况差不多,在此种生活状态下,“由具备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工厂的工人——来赡养自己的父母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有损父母的权威。”而另一名记者了解到:“随着收入的增长,手里闲置的钱使得人们花钱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而节俭的生活作风则在减弱,女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毛纺织厂的工人的周薪大概是40先令,有一些熟练的工人可以拿到60先令,这其中还不包括他们的孩子的收入。


    一名在机车厂工作的熟练机工,周薪可挣到35至45先令的工钱,其他类别的技术工人的收入比这一水平还要高一些。如果把周薪算在一起,他们一年将会有100至120英镑的收入。

第17节:做金钱的主人(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相比之下,煤矿工人和铁矿工人的收入还要丰厚。近期,一家最大的铁矿公司将自己名下的一批周薪在4至5英镑之间的矿工的姓名刊登在报纸上——他们一年的收入可达200至250英镑。


    炼铁工人长久以来一直拿着高薪。一名从事轧薄钢板工作的工人,年薪基本保持在300英镑。在轧钢厂的工人可以拿到更高水平的工资。在销售旺季,他们一周能挣到7至10个基尼,一年大概是300至500个基尼。


    炼铁工人们和纺织工人们一样可以得到孩子们的帮助,他们同样可以挣到较高的工资。这些灵巧的帮工大都是14岁以上(包括14岁)的男孩,他们的周薪大概有19先令;14岁以下的孩子,周薪一般是9先令。


    如果将一家人的收入加起来,其总收入远比专业阶层的平均收入高很多。通过对不同人的收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轧钢工的工资与女王近卫军中的中校的收入基本持平;薄钢板轧钢工的工资可以与近卫军中的少校的收入相比;粗钢工的工资与一个中尉或者是副营级干部的工资相等。


    古尔德史密斯曾说乡下的助理牧师是“拥有40英镑年薪的富翁”。这句话说出之后,助理牧师们的收入虽有所提高,但无论是与熟练工人的工资相比,还是与非熟练工人相比,其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助理牧师们只为钱而工作,那么肯定会出现许多当过牧师的矿工或者是炼铁工人。


    去年,我到任忽鲁谢尔参观。当时,那里的矿工一天的收入在10至14先令左右。按照当时流行的观点,他们“就像印钞机一样赚钱”。举个很简单的事例来说明一下:有一位工人和他的3个儿子一个月能有60英镑的收入,因而他们一年的收入所得将超过700英镑。这名工人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认真。  在工资持续上涨时期,他每天第一个进厂,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他一年只休息5天——包括斋戒日在内。当他们一家人确信经济动向有所转变时,就更加卖力的工作,最终有了一大笔的积蓄。他们将这笔钱投资房产,为了提高文化层次和身份地位而接受教育培训。


    在与之相邻的另一个地方,也有着相同的例子。这是一名煤矿工人,他和4个儿子一起在煤矿工作,儿子们得到与父亲同等水平的工资,每个月的家庭总收入可达到75英镑,一年积攒下来就有900英镑。他们在一年的时间内买了5处房产,还省下了一大笔的开支。我们所得到的有关这一家子最近的情况是,父亲成为了一名矿主,手下有60名矿工和“清道夫”,并通过政府获得了许多特许经营权。几个办事严谨、头脑灵活的儿子成为父亲得力的助手。  他们从矿业管理中学到了很多,也使其周围的人受益。


    同样是工人阶层,并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两个矿工家庭的发家之路并不十分曲折,他们懂得怎样巩固自己的劳动果实。而其他矿工兄弟的生活方式连他们的一半都比不上。由于懒惰,在一个星期内他们工作的时间不超过3天。他们中的一些人把所有的钱都挥霍在酒馆里;而另一些人则来到海边用威士忌把自己灌醉,继续沉沦。不仅如此,为了这次狂欢,他们在两周前就预约了短期乐队、敞篷马车,租好了车队和“机器”,一切就这样发生了,他们的疯狂一直持续到下周一的早晨。附近小镇上的一名法官惊奇的发现,每当这时,就会有许多眼圈乌黑的青年男女伤痕累累的来到他的面前,请求公正的裁决。在经济繁荣时代远未到来之前,法院所要处理的事务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完,甚至有时候根本无事可做。然而,这种日子很快就随着高工资时代的到来而结束了,这位法官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务。高工资好像使每个人都无所事事,只知道酗酒闹事,寻衅滋事。


    在矿工们的眼中,这是个“混乱的年代”,假如他们具备一些自我克制的能力,他们理应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很多煤矿工人,一周有三四天的时间无事可做;而当寒冷的冬季来临,很多靠烧煤来取暖的人却因为无煤可烧而受冻。那些未从事煤矿工作的人的脑海中也许永远残留着这段煤荒时代的恐怖记忆。这段时期,埃科勋爵来到洛廷东部的一个小村庄特伦特,向那些懒惰、挥霍无度以及企图联合起来保持煤价的矿工们演讲。

第18节:做金钱的主人(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他运用他那惊人的道德魅力——那个时代最为稀缺的人格品质——迫切地向他的选民们灌输一些毋庸置疑的真理。就煤荒以及延长煤荒的问题,勋爵和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勋爵指出,工人们一周只工作3天,剩下的时间完全被他们浪费掉了。一些人甚至连着一两个星期不参加工作;另一些人一年之内则整整休了100天的假。除此之外,他们的收入都用来做什么了呢?他们想过为将来可能遇到的困境提前着手做准备吗?当“混乱的年代”即将结束,他们是不是打算去领取救济金来维持生活呢?他举出了一个事例,一名矿工需要养活两个儿子,两周的工作使他获得了7英镑。埃科勋爵强调:“我愿意看到那些正在从事矿业的苏格兰人,能好好利用这段工资上涨的最佳时机,以勤勉的做事态度来对待工作,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自食其力,积蓄财富,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成为煤矿主。”


    “一家报纸曾经披露,一名矿主所获得的年利润相当于一名陆军上尉的年薪;一名挖矿的童工的收入,相当于女王陛下服务队里中尉所得的收入。这一切完全是真实的。”埃科勋爵说,“我自己就有一个男孩,他是一名护旗官。不久前,他荣幸地加入了为女王服务的近卫队。他的薪水还没有你们现在所得的多,而且就目前经济的状况而言,他每天只能领到5先令。”据说那位矿工工作时,会像战士那般奋不顾身。而勋爵所说的那名英勇的男孩,也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公民们并不认为社会的“繁荣”时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物价变得越来越高,道德风气变得越来越差,人们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糟。以前英国工业中值得称道的一些优良品质,已经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国内的经济开始过多地受到外国人的影响。国内的贸易发展也在很大的范围内遭受到了国外的冲击,国内商业资本越来越多的流向国外,出现这种情况,厂主与工人双方都有责任。阿伯戴 尔勋爵指出,最近工人们在南部威尔士举行的罢工,由他们造成的直接损失已达到了300万英镑。随即带来的后果就是,12万工人因消极怠工而终日闲荡,他们一周内因此损失掉的工资总数就高达15万英镑。


    在这一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发生的罢工事件,厂主们的感受可想而知。就算借用那些疯狂的记者的描述也毫不为过。南开郡南部当地的一位大型工厂的厂主说出了自己的感言;“人们越来越沉迷于酒精所带来的快感,寻衅滋事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经济的‘繁荣’让人们慌了手脚,毫无准备,突如其来的高酬薪和公民投票权冲昏了他们的头脑。”


    在纽卡斯尔附近,有一家大型轧钢厂,这里的轧钢工人可以领到最丰厚的薪水。在这所工厂中,他们一年大概可以获得300到400英镑的收入,针对工人们的报酬,一位厂主认为:“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大部分工人们的家庭消费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几乎花掉了所有的钱。”南斯塔弗德地区的一位厂主说:“通常的情况是,钢铁厂的工人在领到工资后的一个星期之内,就会变得身无分文。当然,也有部分人不是这样,但是这种人实在是太少了。”另有一位南威尔士的厂主观察到:“通常,能够节俭的工人是这样做的,虽然这类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他们明智的尽量节省每一次开销,将积攒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生意中。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则从不肯动脑思考如何花钱,往往工资还没有挣到手,欠条已经打了很多份了。这些钱大多数都流进了酒馆老板的腰包,同时工人常处于更加懒散的状态;由于酒精的作用,他们无法按时从床上爬起来去上班。因而以前的工厂车间都显得空空荡荡,人手严重不足。只有等酒劲过去之后,他们才能从昏睡中清醒过来。当工资水平下降后,工人们工作的时间相应的延长,而能够到酒馆消遣的时间减少了,当地的治安状况和社会风气得到了改善,当然,这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上的变化。”
第19节:做金钱的主人(4)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另一名观察者也有所发现:在比尔斯顿地区,将近有6000名矿工。他们每年买啤酒和白酒的花费总额超过了5万英镑。这里精明的厂主们已经对工人们的挥霍习性了如指掌,正在研究应对方案。就当地的人口总数而言,市场上供应的家禽肉类实在是有些供大于求,但这大部分是为当地工厂的工人们服务的。这里的居民很少与矿工们接触,确切的说应该是毫无接触。每到周末,居民们常常看可以看到这些衣冠不整、面貌狰狞的矿工到市场买东西,回来的时候,一些人手里提着许多鸡鸭鹅,准备当作晚餐,另一些人怀里抱着苦味啤酒和葡萄酒。虽然这时他们能够吃好的,喝好的,可一旦被解雇,他们就会因为毫无积蓄而陷入困境之中。不出两个星期,家中的物件和衣服就被典当一空,他们还会因生计问题借酒消愁。


    对于桑德兰地区的工人们的生活现况,来自爱丁堡的查博先生作出了以下评论:“带着一种深切地被刺痛之感,我不得不说出我在多个地区发现的同一种状况。事实上,放纵支配着他们生活的一切。丰厚的薪酬也被他们挥霍于毫无节制的纵欲生活。无人想过将来会怎样,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难民营没什么两样。一位在铸铁厂做技术活的熟练工人,多年来一直有着丰厚的收入,这一点为人们所关注。他每天能得到1基尼,一周下来就有6基尼的收入。然而不幸的是,这些钱都用在了喝酒上。如今,他已被调离原来高工资的工作岗位,现在每周只有1英镑的收入。”


    下面还有一个更加真实的事例。布莱克伯恩地区的一位公务员租了一栋房子,每年付给房主20英镑。他又将房子的地下室租给了一名矿工,每年收取5英镑的租金。这位公务员要养活妻子和4个孩子,还雇了一名仆人。而住在地下室的矿工除了妻子还有5个孩子。公务员一家打扮得很体面,穿戴整洁。平时大人们去上班,孩子们在家玩,没有人去上学。而矿工一家平时总显得有些狼狈,但除了星期天。这一天他们可以从当铺中赎回自己的衣物。每当周末来临,地下室家庭的平底锅就响个不停,这样一直持续到下周一的傍晚。到了周四,衣服又被拿去典当。其实,住在这栋房子上面的公务员家庭的年收入比住在地下室里的矿工家庭的年收入要少一些,一年所得也就只有100英镑,而对方有150英镑的收入。


    附近的一位工厂主经常抱怨:“我不会去买羊肉、鲑鱼、嫩鸭,或者馋人的豌豆布丁、刚刚上市的马铃薯、草莓之类的东西。我只能等到它们上市一个多月以后,才敢买它们。”


    人们很难对那些自私自利、挥霍无度、没有头脑的高薪工人产生信任感,对他们没有好印象的人常常轻蔑地称呼他们为“下层社会”。其实,如果这些自视清高的人也整天过着奢靡的生活的话,他们与这些“下层社会”的人也没什么两样。事情果真发展到这一步,那么挥霍放纵的行为比之罪恶之源,是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了。这就好比许多柔弱无助的小生命被一位想当父亲的人召唤到了人世,却因这位毫无责任感、终日在酒馆沉醉的父亲而挨饿受冻,受到最冷酷无情的对待。这样做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不仅如此,下一代也会因此受到非常恶劣的反面影响,家庭的不幸或许会继续延续。父亲一旦身染重疾,便会因此失业,他的家庭马上就会陷入困境。从不为将来打算的父母没有想过做一些以防不测的准备,甚至不知道加入一个互助组织以寻求帮助。因而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一旦病倒,他的妻儿就不得不面对饥饿与死亡的威胁。如果不幸发生,这些弱小的生命就可能露宿街头或是终日徘徊于慈善组织的大门外,等待索取少得可怜的救济金过活。


    企图对他们阐述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说辞都将是徒劳的,他们早已病入膏肓、恶习难改,他们无意于获得自己的幸福,因而也就对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毫不感兴趣。那些懂得勤俭节约的人应该郑重的告诫他们:要想成为一个有自尊的人,就必须摒弃这种有害的生活方式,遵守节俭、勤勉、自我约束的生活准则,崇尚自食其力的人生,寻求社会的尊重、生活的安定和家人的关爱,以让人信服的作为与影响力赢得与他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与福利。

第20节:做金钱的主人(5)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布朗——牛津历史上最伟大的鞋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名技艺超群的工匠可以成为世上最自得其乐的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着足以养活自己的手艺,靠着勤勉、自立和聪颖的品行成为了一个享受健康、成就和快乐的人;假如一周能有30到40先令的收入,稍微节约一点,他就能吃好穿好,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令别人羡慕。


    当休斯?米勒先生回忆起自己仅仅是个周薪不超过24先令的小石匠的岁月,他对15年的工作感受作了一番总结:“将工人阶级的生活现状夸张到惨不忍睹的境地似乎是流行的记录方式。但我自己可以证明,在我拿着木槌和凿子作石匠的一年中,我从没有感到过生活的拮据,我的祖父、两个叔叔以及和我一同当学徒的其他石匠都有着相同的感受,我们的父辈也是这样。我不否认在某些时候,一些技艺超群的工匠也可能挨饿。我也不否认还有其他的原因存在,事实上,多数生活困窘的工人们,在学徒期间未能珍惜时光、尽心学艺,而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这和坐在教室只知道胡思乱想的学生是一样的效果。这正验证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古训。”


    一些社会现状同样令人担忧:我们的国家中有许多享受丰厚酬薪的工人,他们只为满足低级的感官需要而挥霍大量的金钱。很多人把收入的三分之一喝到肚子里,甚至喝掉一半收入。如此放纵的生活对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简直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而他们另有四分之一的收入根本没考虑过与妻儿们一同分享。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讨论会上,罗布克先生慷慨陈词:“一名有着两三百英镑年薪的工人,为何会有着残暴、粗俗的品性?这是毫无道理的。难道他不期望被人们看作是一名绅士吗?他不期望有着和我一样体面的房子吗?当我下班回家时,等待我的将是什么呢?我会看到我那有着优雅体态、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和女儿在迎接我的归来。工人们为何就不能享受到这种家庭的温馨呢?我很想知道,一名工人下班回到家,为何没有发现像我家一样摆满丰盛晚餐的桌子?为何不能看到举止优雅、穿着得体、温柔善良的妻儿在等着他?……很多人都看到,大部分工人一旦拿到高薪,就钻进酒馆喝得烂醉如泥,根本没有考虑过为妻儿买些得体的服装。我的收入比他们要少得多,为何他们不能像我一样,把钱用在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和家人一同分享学习文化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呢?他们为何不能像我的家庭那样,在晚餐过后,感谢上帝的恩赐,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书本阅读上,而不是到附近的酒馆鬼混?如果一个人明知这样做的害处而不告诫他们,却花言巧语的让他们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的话,这个人根本不能算作工人的朋友。”


    想弄明白导致工人们这种颓然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很困难的。这一定是由原始阶段传下来的某种恶俗造成的,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原始社会的野蛮人崇尚暴饮暴食,直到吃完所有的东西以后,他们才会去捕食或者继续战斗的动力;或者这一切也可能是奴隶制度所造成的恶果。奴隶制度是人类早期社会形态之一,在这里只存在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奴隶制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在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时代,战斗是自由人才能做的事,奴隶像动物一样做苦力活。家庭中也存在着奴隶制,妻子是丈夫的奴隶,她和在集市上像牲口一样任意买卖的奴隶没有两样。


    奴隶制度在我们国家也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恺撒登陆时,它就在那;进入撒克逊时代它还在那,当时的家庭劳务是由奴隶承担的。当时的撒克逊人是最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而爱尔兰人则是他们最大的买家。最著名的奴隶交易市场位于布里斯托尔。在那里,爱尔兰人向撒克逊人购买了大量的奴隶,以当代爱尔兰史学家的说法,当时每一个爱尔兰家庭都使用英国奴隶来做工。


    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奴隶制度继续存在着。唯一的变化就是曾经的奴隶贩子撒克逊人成了征服者的奴隶,并被判定为坏人并终身为奴。根据末日审判书上记载的当时苏塞克斯市路斯镇收费处的记录,我们得以知晓当时的奴隶价格:1便士能买一头牛;4便士可换一个奴隶。注意,不是农奴,而是奴隶,是绝对服从的奴仆。从这时代开始,虽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形式,但奴隶制度一直延续着。直至亨利四世统治时期,才有法律规定奴隶、农奴和工匠可以送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在这条法律生效很久之后,如果没有得到主子的同意,他们的孩子甚至不能信仰基督教。此后,在国王专注于与封建贵族势力作斗争的时期,渐渐放松了对奴隶的控制。国家颁布设立皇家直辖市的法令规定,如果奴隶逃跑后,能够在外藏匿一年零一天而不被找到,那么他们将成为直辖市的自由市民,法律将保障他们作为市民的权利。

第21节:做金钱的主人(6)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在女王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格兰岛上的最后一批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而苏格兰岛上的农奴则没有这么幸运,直到乔治三世统治时期,他们才获得了解放。在他们获得自由之前,矿工与盐工属于土地的一部分,是随着土地一起买卖的。他们无权要求自己的工资数额。如同美国南方各州的奴隶生活,他们得到的食物量仅够使他们拿起锄头干活。


    沦为奴隶,没有人想过要积攒些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东西可以积攒,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还有未来。唯有他们的主人决定了他们的一切。于是,奴性的、被动的生活习惯被传承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来自爱尔兰的矿工是上个世纪才获得人身自由的奴隶的子孙,他们现在一天能有10到14先令的收入。1799年通过的一项立法的序言部分对此有所描述:“鉴于15世纪国王陛下的立法通过之前,大部分的矿工、煤矿搬运工以及盐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固定下来,而他们为生的矿场、盐场已有所变化。根据以上立法规定,这些人的奴隶身份当即被消除,同时获得受到立法保护的自由人身份。尽管当前仍有很多人无法摆脱奴隶身份,并受到有关条款的束缚,接受相关的处罚。”还有其他现象。新立法规定他们已获得自由,并不在遭受奴役。奴隶们以前的所得只够填饱肚子,没有积攒的习惯。因而我们认为,矿工们浪费挥霍的恶习,是奴隶制留存在当今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后遗症。


    现在的社会与那时的现状完全不一样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工人都是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制的消除所带来的伤痛或许是他们仍旧热衷于喝酒,这一点和爱斯基摩人与北美的印第安人很相像。工人们要有坚强的自我控制力,懂得调节情绪,为今后可能获得的幸福生活而控制住眼前的物欲享受。并以严谨务实、勤勉节制的生活作风赢得社会的肯定,提高工人的地位。


    如今的工人阶级要比过去任何时候的工人享有更多的公民权利。工人的权利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工人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受到宪法的保护。从他们的角度看,社会上保护工人群体利益的工会、报纸、福利社以及其他现代的文明机构遍地都是,他们还被承认是知识分子圈中的一员: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建筑家、哲学家以及诗人都出自工人阶层。知识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没有贵贱之分。渊博的学识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文明的积累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当然,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是存在的,也唯有这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心态才可能推动社会发展。一个人惟有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社会地位,才有可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状况。满足感有时意味着裹足不前。


    只有当我们感到不满于现状时,我们才会寄希望于将来的时日,才肯花心思计划人生,奋力工作与采取行动。


    工人阶级常常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即便他们的劳动所得比专业人士的报酬还要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认真考虑过该怎样改善他们当前这种糟糕的生存环境,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浪费在了酒馆里。他们似乎很看重自己和自己所处的阶级能否获得尊重。他们崇尚这样的理念:贬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相当恶劣的,劳动最光荣!只有懒鬼才是最无可救药的。


    斯特林的观点是:“如果工人能够将所从事的工作——不管这项事业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与自己脑中最为高明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话,他就能为自己后半生享受无忧的生活而作出有力的保证,并将自己的生活档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或许因为工人群体在这一点上曾遭遇过挫折,加上那些有能力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一直在袖手旁观,所以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工人群体的形象一直是低贱和堕落生活的象征。”


    联系到收入问题,前文已经提到过。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的所得比助理牧师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建筑工匠的收入多过随军外科医生;一名轧钢工人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1基尼,相比之下,一名海军助理医师的工资则少得可怜,只有14先令,即便度过了3年的助理期,他们一天的所得也只是21先令;大多数非英国国教的传教士的收入和熟练技工的工资差距也很大,而从事账房或者库房办事员工作的人与他们相比,差距更加悬殊。

第22节:做金钱的主人(7)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其实,如果这些熟练掌握技能的工人有这方面的意愿的话,他们也能够享受到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享有的东西,比如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是什么障碍阻挡了他们前进的步伐?结论就是工人们没有将宝贵的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修养上。他们并不缺钱,缺少的却是个人的文化修为。他们自己也很明白,一个人能够获得怎样的社会地位并不完全由他的收入决定,个人的学识与德行才是关键。工人群体已经错过了很多提升群体形象的机会——他们只知道享受眼前的乐趣而将大把的金钱挥霍于低级趣味中,而从不对激发自己潜在的最可贵的品性感兴趣——这些好的方面在它们本应该享受的社会权益中遭受了排挤。


    尽管工人们拿着高薪,但却没有合理利用它们。从很多方面看,工人们依然遵循着他们那个群体所显现的语言、行动与服饰特征。在闲暇时光,他们也同样穿着油渍斑斑的衣服,双手像是总也搓不干净。不管这群人的技艺已经磨就到如何高深的地步,他们心性却并没有呈现出与技艺同步提高的迹象。尽管他们的钱财是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换来的,但这些所得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发挥积极的影响,而是道德的败坏与沉沦。或许他们吃喝无忧,并沉迷于那些低级的趣味中而无法自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收入被挥霍一空,没有任何的积蓄,他们成了酒馆的牺牲品。一旦遭遇经济的不景气,或者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击倒,那么他们所能容身的地方只有工房了。


    那么我们应该对这种种可悲的事实做些什么呢?有些人提出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有些人说应该用道德和宗教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良好的住房条件和贤良的母亲与妻子。不可否认,所有这一切都能对人们的品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正面的影响。但它们所遇到的最大的阻力就是——无知,在工人群体提升他们的品性之前,无知一直纠缠着他们,并且会传染给其他的人。所以,在采取以上这些举措来改善他们的状况之前,应该将节俭和为长远打算的思想灌输给他们。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我们公认的真理。但有多少人认为无知也是力量呢?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无知的力量造成了比知识更为强大的影响,无知占据着统治地位。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的主导性,才使得现代社会还存在着专制制度的统治。


    无知造成了人类之间的各种冲突。国家不得不为此设立监狱与收容所,借助警力来维持秩序。国家所有的物质财富由这种无知的势力所创造,并按照这一势力的需求,为它们所用。因而我们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势力之下,承认无知的力量。


    无知的力量是强大的。知识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拥有。那么,我们应该致力于扩大知识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学会思考、受到教育继而充满智慧。只有这样,在与无知作战的过程中,知识才能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这一时刻远未到来。


    如果你看过一份犯罪记录,你就会发现,高智能者的犯罪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在一名具备较高学识和智慧的人犯罪的同时,会有100个无知的人牵连其中。另一方面,从对所有种类的酗酒和挥霍行为的统计数量上看,无知者占绝大多数。在贫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


    最让国人感到忧虑的是,因无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疾病。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们组成各种团体,花费精力和财力来研究解决的方案。然而,无知的影响力比人们所认识到的还要强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与之对抗几乎毫无胜算,人们所作出的努力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人们在绝望中苦苦挣扎,最终放弃了目标,或是在罪恶的力量面前选择了退缩。


    “正确的言论是多么动听啊!”雅各喊道。当然,为了公平起见,他也同样会说:“错误的言论是多么动听啊!”就无知者的喜好与接受能力来看,错误言论的影响远比正确言论强大。这种论调与他们愚昧、偏激与空虚的特性相符,并控制着他们的思想。正确的言论往往对他们毫无作用,就像听到外语一样无动于衷。那些学识渊博人士的正确思想不为他们所理解,常常被当作耳旁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明白。

第23节:做金钱的主人(8)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饮食专家们可能会举办健康饮食讲座,而卫生局则每年编写一些卫生手册在人群中散发;但是会有一多半的人不去理睬,剩下的人中,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去关注。人们对健康卫生问题视而不见。当流感盛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个病源,诸如不具备排污系统的肮脏的街区、噪音污染和传染病的多发地区、臭气熏天、垃圾满地的人居环境、缺乏饮用水和新鲜空气的人口密集地区。死亡导致家庭的解体,很多没有生活来源的寡妇和孤儿只得靠领取救济金过活。无知无不以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向我们炫耀着它那可怕的力量。


    降低这种可怕影响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传播文化知识。这就如同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驱散寒冷与黑暗,在夜间作怪的猫头鹰、蝙蝠和其他夜行动物也随之消失一样,它使人们受到教育,赋予人们更多的智慧,使每个人都变得明智,从而使犯罪率降低,酗酒、挥金如土和无视法律的行为以及一切罪恶的势力都将在与人类文明的较量中受到制止和削弱。


    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仅赋予人们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聪明的人也可能成为一个高智商的罪犯;他越是聪明,所犯下的罪行也更加恶劣。有鉴于此,人们所受的教育应该在道德和宗教的引导之下。因为教育本身并不具备消灭邪恶势力的力量。渊博的学识与道德品行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受过教育、思维敏捷、才学过人的人缺乏与其学识相匹配的德行,他们终日沉迷于浮华的生活,饮酒作乐,迷失堕落。因此教育必须在道德和宗教的引导下才能发挥它正面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贫民阶层品行败坏的程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对人们的行为所起到的作用。即便人们能够挣到很多的钱,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随之提高,因为钱财并不能左右幸福;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增长的收入可能带来生活的不幸。更多的收入意味着更加频繁的进出酒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由于酗酒所引起的暴力事件的激增和犯罪率的提高。


    在布莱斯顿劳教所从事牧师工作的克莱先生认为酗酒行为罪大恶极。他用文字描述道:“这一罪行还在以极其恶劣的方式向更大的范围扩散。它排斥任何法律制度和宗教信仰,它阻碍真理和光明进驻贫苦人的家和灵魂……不管这种罪行的源头在哪儿,很明显的一点是,无知——对宗教信仰的无知是这一犯罪心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罪行与人们喝酒的冲动结合在一起的后果,成为了罪恶之源。”


    已辞世的阿瑟?赫尔普斯爵士在论及贫富差距、增收与合理消费的问题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番话收录在《议会中的朋友》一书中:


    “我的看法是:即便处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全国每年发放的工资总额也是相当可观的,它的数额足以缓解工人们目前生活的窘困。但前提是这些钱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我个人并不认为穷人们有能力单独做到这些,比他们地位更高和能力更强的人理应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帮助和引导他们(不仅是给予钱财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挣钱的法子),穷人们自己会处理好其他的事情。事实上,富有者完全有能力激发那些穷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他们自己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不过前提是穷人们克服掉酗酒这项最恶劣的行为。


    从长远角度来看,穷人们要想继续生存下去,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注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如何合理消费。我相信,目前厂主们的管理经验将可以证明我的意见:通常,在两个家庭状况和生存环境都相同的情况下,一名周薪可以拿到20先令的人,不能享受到每周只拿14先令的人所享受到的舒适生活,或者不能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存款,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如果他是一个节俭,懂得为长远利益打算的人,那么他所拥有的财富就会比他那些不懂得花钱的同事高出许多倍,在消费的方式上也比那种只知道整天用酒来满足自己的人高明许多。”

第24节:做金钱的主人(9)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尽管眼前的情况让人觉得希望渺茫,但我们应该对此有信心,通过教育的方式,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会令人们的道德风貌和生活观念有所转变,变得更加实事求是、谨慎和有道德修养,在这些美好德行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更加理性的支配自己的收入,勤俭节约、计划周详,并考虑到下一代的成长需要,尽力履行为人父母的责任。一位德国作家曾说过,教育是赋予儿童最增值的财富,这和到银行存款是一个道理,父母为他们保存。当孩子们长大之后,他们会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他们选择了哪一个方面,父母们都不应该有任何争议。很显然,教育所创造的价值和金钱是等价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可以使人们提高运用头脑的能力,当然,也包括增加收入的能力。


    不管怎样,一个人学到知识终归是件好事情。即便只从增加物质利益的方面考虑,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知识也是完全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净化人的品行道德方面的知识追求更加值得提倡。莱恩?普雷菲尔博士预言不久的将来,工业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演变成知识的竞争。因而英国应该在现阶段做好对工人阶级的智育和德育方面的准备,不然的话,要不了多久,英国就会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工业国家。


    爱丁堡的布鲁斯特先生曾经说过:“如果物质层面上的科学真理只为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所掌握,那么,这些真理不会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安定做出任何贡献,如此局限的精英群体也不会成为社会的福音。相对而言的世俗知识和神学知识,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气质。在它们培育社会风气和驱散邪恶势力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能从社会结构这一庞大的体系中感知它们的影响力,还应该在社会体系的细枝末节中也能够发现它们的身影。我们需要知识作为净化道德空气的清新剂,用它们造福于人类。无知是弥漫人间的毒雾,而知识就是驱散毒雾的清新的凉风。一个国家或许能够躲过瘟疫、战胜饥荒,但在面对愚昧无知所造成的灾祸时却表现得束手无策。无知这个魔鬼将人间变成了地狱,邪恶势力大行其道,骚乱事件频繁发生。它无视人间的法律,将人类美好的家园变成野兽狂欢的野地。因而,知识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既要惩处罪犯,也要预防犯罪。正像它教育人们服从法律的同时,也使人们认知法律。如果它真的决定这么做了,它会把显现立法者的智慧和伟力的无上真理全部传授给人们。所以,国家普及教育的行为就是播撒知识种子的行为,这也是在培育人民谦虚谨慎的行事方式与科学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文明守法的公民。”


    公办学校率先做出了普及教育的努力,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完善的教育体系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我们还不能对目前的工作效果作出客观的评判。但是如果我们也能达到德国教育的普及程度,那么我们国家的实力就会在20年中得到迅速的提高。教育已经使德国人远离了酒精的困扰,如果国人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自觉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有效控制家庭的人口数量,那么,由无知所造成的社会悲剧就会渐趋减少。


    我们对此应该有信心:随着为工人们服务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股清新的道德之风将会在他们当中形成,每个人行事严谨,自觉地按照勤俭持家的标准为以后的生活作准备——这一切改变都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已故的诺丁汉姆市长威廉?费肯先生出身于工人阶级,他曾指出:“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地位身份,摆脱原有的不如意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别人节省更多的钱财。他的每项支出都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和有益的促进。要做到这些,应该从节俭着手,首先挤出一些资金作为财富积累的基础,这是向自立之路迈出的第一步。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出身贫寒、身份低微的工人正在以勤恳的工作态度、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朝真正的独立迈进,如同那些勤谨实干的商人们一般,这是值得人们尊重和提倡的做法。但能够实现这种生活的前提是,总的消费数额应该限制在自己的收入范围之内,即便碰到计划之外的支出项目,也应该考虑从其他的方面来弥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将钱财用到能够履行责任或者体现良知道义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人们不懈的努力,按照勤俭的生活方式严格地要求自己,眼光长远并能放弃眼前的一些利益。在人们所树立的众多远大的目标中,这是最基本的人生坐标。我非常了解,对于那些靠自己的双手长时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赚取微薄工资的人,这一切到底有何意义。就像我对工人们发表的演说中所表明的并得到实践证明的观点,我可以再次宣称:如果已经实现了我所提倡的自主与自立的生活,那么你将会发现,这种生活方式所创造的价值远比你所付出的东西多得多,当然,所获得的价值总量也因人而已。在我们的工业生产中,任何熟练掌握技术的工人都能够做到这些。”

第25节:财富的榜样力量(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五章财富的榜样力量


    榜样向人们昭示了成功的可能性。


  ——科尔顿


    一个具备美好德行的人将借助它的力量开启成功的大门。


  ——莎士比亚


    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积累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节俭。


  ——西塞罗


    行动源于信念。只有通过正确的行动,信念才得以诠释、扩展与深化。


  ——姆康贝


    节俭是处理家务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合理使用家庭的一切资源,物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俭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谋划,而不是偶然的行动。节俭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存钱,而是有意识地做到物尽其用。这意味着能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我的得失,或是为了长远的目标而以平和的心态放弃眼前的利益。


    英奇伯尔德夫人是《平凡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她能够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半来帮助贫弱的妹妹。她们每个人一周只有2英镑的生活费。每当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的时候,她感慨万千:“无数次在漫漫冬夜,我因为寒冷而无助地哭泣。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上帝多么仁慈啊!我那柔弱的妹妹不必离开自己的房间,每天清晨,她都会发现温暖的炉火在为她燃烧。眼下,她所能承受生活苦难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显而易见,英奇伯尔德夫人自己的生活十分拮据,但她仍然坚信给予贫弱的亲人们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只有用爱和善良才能解释这种行为:人们常常因自私和挥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却从不会因善良和爱心而断送前程。”


    “节俭则不虞匮乏。”这是瓦特?司各脱爵士家的厨房壁炉上刻着的一句话,道出了合理安排事情对物质生活的意义。安排管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务、商业、工厂、军队,等等。这一行为所尊崇的信条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适当的位置,它们应该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秩序创造财富。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对自己的收入作出合理的安排,就等同于增加了一半的收入。懂得理财的人很少不富有。”


    有条不紊的计划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时间管理者。除非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工作,否则,时间就会被白白地浪费掉。逝去的时间无法找回,而那些被浪费的时间更是迅速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如果我们在处理事情之前,能够先做出一套谨慎、细致的计划安排,那么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遵守道德和自然法规是一种秩序;尊重自己和周围的邻居也是一种秩序;勇于承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更是一种秩序。就连我们所具备的美德也是一种秩序。世界的发展依赖于秩序。在秩序建立起来之前,世界一直被混乱所控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节俭不仅是保证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人们经济节约的动力来源。节俭还可以为许多家庭带来了和睦、幸福和温馨。在家庭生活中,妇女一般都承担着管理事务的重任。由此,她们就是社会福利的基石,所以更需要对她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她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无论是贵族、商人,还是职员、工匠,甚至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具备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人们便拥有相同的追求要求,并且受到相似的影响。的确,这些人出生于各个社会阶层,但是,他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高尚或卑劣的生活。也许他们没有权力选择富有或贫穷的生活,但是他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或是一个坏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或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对于那些处在上流社会的贵族们来说,他们经常会不情愿地“享受”普通工人们生活上的贫困。因为他们常常肆意挥霍、奢华无度,花钱如流水一般。但是为了保持住他们虚伪的社会地位,他们又身不由己,花大量的钱去买最华丽的衣服。虽然他们的收入可能还没有矿工或铁匠的收入高,但是他们承担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绅士的义务,以便于在他们长大之后能够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

第26节:财富的榜样力量(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十代巴肯伯爵每年的收入不超过200英镑,但是他却用这不算高的收入养活了一个有许多孩子的大家庭。后来,其中一个孩子成为了英格兰的大法官。与收入的多少相比,能够合理地支配收入的人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英雄。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具有良好的感觉、高雅的品位和健康的精神文化的人,大多存在于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中。


    艾顿博士生前曾提到过,他的父亲每年的收入只有巴肯伯爵的一半,但是他的父亲却养活了比巴肯所养活的家庭还要庞大。他在创作《牧师经济学》之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能够认真地履行做父亲的职责的人是受人尊敬的。我的父亲现在已经83岁高龄了,每年,他的收入都没超过100英镑,但是父亲竟然把12个孩子中的4个培养成了优秀的专业人士。当几个孩子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总是将口袋里的最后一个先令掏出来供我们读书。”


    而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也有体现节俭所带来的影响的事例。我的母亲生了11个孩子,只可惜母亲很早就失去了丈夫。当父亲去世的时候,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只刚出生3个星期。由于父亲做了担保人而欠下了大笔债务——当然现在已经偿清了,但是母亲仍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并且以坚韧、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母亲的收入比普通工人的收入低得多,但是她还是使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以宗教和美德对我们进行熏陶,教导我们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母亲使她的孩子们都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即使我们没有成功,没有获得更高的荣誉,母亲也没有任何责任。


    伟大的历史学家休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是家里的长子,因此他所得到的财产是相当有限的。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当休谟23岁的时候,他便到法国继续学习他的专业。他的《自传》中记录了他在法国学习时的生活情况,其中写道:“在法国,我制定出了一生的计划。通过坚韧不拔、勤奋刻苦的努力,我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为了弥补财力上的不足,我下定决心要过一种非常节俭的生活,当然还不能使我的自立受到损伤。在那里,我只重视提高我的文学才能,而鄙视其他任何一个目标。”休谟出版的第一本书出乎意料地失败了,而且是彻底地失败了。但是他没有受到丝毫的打击,仍然毫不气馁地继续写作。不久便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这本书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量的金钱。不久,他就担当了驻维也纳和都灵军事代表处的秘书一职。在他36岁时,他认为自己已经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了。他曾亲口说了这样一句话:“由于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从而积攒了一大笔钱财,这样我就真正实现了自立。我常常这样说,如果我拥有近1000英镑的财富的话,我的朋友们都会露出欣慰的微笑。”我们都知道,以年息5%来计算的话,将1000英镑存进银行,一年就可以获得50英镑的利息。休谟的朋友亚当?斯密在提到他时说:“哪怕在他最贫穷的时候,他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对那些困苦的人给予仁慈、慷慨的帮助,而他那伟大但却必要的节俭习惯并不会阻止他的行动。休谟的节俭并不是出自他的贪心,而是完全出自他对自己的热爱。”


    一个最典型的节俭的人就是尊敬的罗伯特?沃克先生——了不起的罗伯特?沃克,在他曾担任教职的坎伯立教区至今还有人这样称呼他。在上个世纪末期,他担任里斯维特助理牧师一职。根据当时的情况,助理牧师一职的年薪仅有5英镑。他的妻子带来了40英镑的嫁妆。仅靠5英镑的年薪和妻子的存款利息以及作为牧师所获得的收益,这些能够维持生活吗?毫无疑问,他做到了。尽管生活得很简朴,但一家人活得很充裕,而且还留有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款项,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勤俭与自立。


    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勤俭。无论从哪方面看,在他眼中安息日都是最为神圣的,凡是与助理牧师的工作有关的事情,他都认真完成。在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他利用晚上闲暇的时间诵读圣经和做家庭祷告。平日里,他给教区的孩子们上课,从没有因授课的费用问题开口向孩子的家长要钱,他只领取人们自愿交纳的费用。教区的教堂就是孩子们的教室,每当学生们复习课文的时候,他就坐在他们身旁默默地纺纱织布,就像申斯通学校的女教师做的那样。他拥有放牧的权利,可以在山头上放养几头牲畜,同时也需要人在一旁看守。在这种恬淡的田园式生活中,他还常常做一些体力劳动,除耕种自己的土地外,还租种了两三英亩的耕地,并且布置了一座花园——从耕作到花园的管理,一切都是由他亲手打理的;家中烧饭取暖所需的泥煤,也是他从附近的泥煤沼泽中亲自运回来的;他经常为教区的教民们捆扎干草或修剪羊毛,他也因此提高了这两项手艺活儿的技术。为了感谢他的帮助,居民们送给他一些干草和羊毛作为回报。

第27节:财富的榜样力量(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在担任里斯维特助理牧师一职的20年里,他那卓越的人品受到了教区人民的高度赞扬,他也得到了17英镑10先令的年薪。当卡莱尔的主教想要把他调入邻近的爱尔法教区担任助理牧师一职时,他委婉拒绝了。他的理由是这一任命“将可能引起两教区人民的不满,人们有种被歧视的感觉;有人认为应该在两地交替供职,但也有人觉得这样做背叛了教职,甚至有的人会认为这一切都源于我本人的贪婪。我不希望看到这些无谓的不满和争论,因而想极力避免。”当时,沃克已经是8个孩子的父亲。其中的一个孩子被他送进了都柏林的修道会学院,最终这个孩子也成为了一名牧师。


    罗伯特?沃克的牧师生活得极其节俭,但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表现过一丝一毫的吝啬与贪婪。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在对别人无私地奉献和慷慨解囊。他不知道奢侈为何物,也根本没兴趣去了解。在他家里,他总是以清凉解渴的茶水招待客人,出于健康的需要,家人也喝牛奶,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饮品了——如果取自山中的泉水也算是一种饮料的话。家人的穿着不仅体面而且朴素大方,而这些衣服却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款式如同家中的菜谱一样简约。偶尔为了补充必需的营养,餐桌上也会出现羊肉;年底的时候,他们会宰杀一头牛,把牛肉腌成牛肉干,这样冬天就不愁没有肉吃;他们还将兽皮做成革,用羽毛来装饰鞋面。这样一来,通过种种自制的方式,这位受人爱戴的牧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家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就像他心情愉快时经常说的那样:不仅仅是维持生存,“还应该懂得生活”,并且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使其拥有今后在社会中立足的资质”。


    很多人为了获得发展的机遇,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地位,往往“放弃享受,劳碌终日”;为了追求最终的目标,平日里省吃俭用,靠体力劳动赚来的微薄的收入过活,憧憬有一天能够从事高级的脑力工作。有人指出这是不公平的:无论无产者再怎样拼搏奋斗,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鞋匠永远只是鞋匠”,这是一种社会的罪恶;只有在一种更加人性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人的能力的发挥才能真正成为征服世界的手段,人类文明的前进动力才永不衰竭。


    “如果懂得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对于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环境中,生活都不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歌德说,“具备诚信,追求卓越品质的人将会为自己铺设成功之路,而且在应对任何一种社会环境时,都能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政府怎样做才配‘最佳政府’这一称号?”他自问自答道:“最佳政府就是懂得如何让人民自由生活的政府。”他认为,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个人的自由和自省。他还说:“每个人应该只做自己份内的事,远离这一充满混乱和未知的世界。”


    总之,个人力量的汇聚促进了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一步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向未知领域的拓展;也正是个人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力的汇聚实现了人类在艺术、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卓越的个体较为容易实现自我克制,而庸碌的群体就不太容易做到这点。自私是人之本性,时刻防备自己吃亏,担心好处被别人得去;而那些既能净化自己心灵,又具推动世界前进力量的人,只存在于那些别具高贵、坚毅气质的人当中。他们的言行能够激励他人,振奋人心,使之勇于向前。


    艾尔柯勋爵在向东洛锡安的煤矿工人发表演讲的时候,他举出了很多个关于矿工出身的人们获得成功的例子。一开始,他就说到了来自斯塔福德的麦克唐纳先生。他说:“我初次与麦克唐纳先生见面是在下议院的门厅里。当时有人告诉我有一名煤矿工人想见我。我走过去看到了他,他递给我一份该地区的请愿书,希望我能提交下议院。我们开始相互交谈,他表现出的智慧和话语的说服力令人感到惊讶。从交谈中我得知他幼年时就在南开郡一家煤矿里当童工,青年时期,冬季在格拉斯哥大学就读,夏季就拼命干活攒学费和生活费。就在这一时期,他掌握了大量的书本知识,还学会了写作。我认为苏格兰的煤矿工人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第28节:财富的榜样力量(4)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赫格博士也曾是英格兰一家矿场的工人,他每天上午干活,下午到学校上课。此后接受了4年的大学教育,又在一家神学院度过了5年。后来因为健康问题离开了英格兰。目前在埃及做传教士的工作。


    另一位来自北达勒姆的艾略特先生(即现在的乔治爵士),再没有比他的成功更能说明矿工具备知识的益处了。他经过不断地拼搏奋斗,最终由一名普通的矿工变身为雇用几千名工人的管理者。他从小事做起,渐渐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同时占据了显赫的地位。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只是有的人缺少勤勉与节约的习惯。”


    艾尔柯勋爵好像也举了地理学家哈顿博士的事例。哈顿博士是一位煤矿检查员的儿子,天赋极高;据说大名鼎鼎的木刻家别维克也是矿工的后代;坎贝尔博士是发现莫法特和利文斯顿的先行者,他在南非的博茨瓦纳从事艰辛的传教事业。他的父亲是罗汉德的一名矿工;诗人艾伦?莱姆萨的父亲也是一名矿工。


    出身于矿工的乔治?斯蒂芬森最终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工程师。乔治一直很勤奋,一旦有了富余的钱,他就用于学习知识。当周薪增加了12先令时他十分兴奋,以至于马上宣布自己是一个“在生活上获得成就的人”!他以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维持生计,接济贫困的父母,同时省下自己的学费。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当他获得1英镑的周薪时,就像那些富于智慧和远见的人那样开始存钱。当他的存款额相当于一块金币的价值的时候,他骄傲地告诉身边的同事,自己“已经是一个富人”了!


    他的这种观点很合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满足自身所需要的物资之后,还有积蓄,那么他就能够远离贫穷,从此过上惬意的生活。肯定地说,从斯蒂芬森积攒下来的一块金币开始,他就不必再去追忆过去的生活时光了。斯蒂芬森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他懂得节俭钱财的重要性,因此他的发展将会像初升的旭日一样充满希望和光芒。曾有一位阅历十分丰富的人说,他从来没在工人当中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个收入很少但却能够积蓄到1英镑的人,最后却只能依靠别人的施舍过活。


    当斯蒂芬森计划着要制造他的第一部火车头的时候,他所拥有的财力根本无法支付这项巨额的费用。但是,作为一个工人,他已经在生活中建立起了一种信誉。他的忠诚使他获得了众人的信任。当拉文斯沃斯伯爵得知了他想制造一部火车头的事情时,马上就给他提供了足够资助,使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瓦特在研制压缩蒸汽机的时候也需要大量的钱财,因此他只能依靠为别人制造零件和卖教学器具来维持生活。他曾制造过长笛、风琴和圆规,总之,凡是能够用来谋生的东西他都会去做,直到他将压缩式蒸汽机发明出来而改变原有的生活。在他研究压缩蒸汽机的时候,他还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他认真地学法语、德语、数学和自然哲学原理,并将这种学习的热情持续了好多年。当他发明了蒸汽机并找到马修?布尔顿的时候,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精通科学的人。


    在这些伟大人物的眼中,他们并不认为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谋生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具备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他们在依靠双手的努力而维持生活的同时,利用剩余的时间从事他们的发明和研究事业。大量的事例证明了这种做法能够为世界带来多么大的福利!休?米勒的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生活事务中,他极力向人们推荐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当米勒开始创作诗歌,并且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自己的才能正在不断提高的时候,他依然从事采石的工作,而且更勤奋地对待这份工作。


    赫莱斯?沃尔浦尔在提到卡罗琳王后的时候,主要说到了她的一种做法——庇护赋有才华的年轻人,但是,她的这种做法反而阻挡了他们成为诗人的道路。这种做法同休?米勒早期的成功不一样。沃尔浦尔指出:“对于一个身份卑微但是有些文学才能的工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自视清高所犯下的错误更严重、致命的了。然而,人们却常常犯这种错误。我就遇见过好几个贫穷、潦倒的技术工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诗人,认为自己现在所从事的体力劳动虽然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它却贬低了他们的价值。最终,他们的结局只是比乞丐略微强一点——即使优秀,却不能为基本的生存创造条件,沦落到行乞的地步,却因为自己的优秀而耻于乞讨。这种人是多么的可悲啊!我经常把他们当作警醒自己的例子。我下定决心,借助于上帝的帮助,避免犯下他们那样的错误,将诚实的天性同任何自私的念头保持距离,不能自视清高,要学会自立。”

第29节:财富的榜样力量(5)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相反,对于拥有一份较好工作的人来说,他可以通过学习和劳动激发出自己的能量,做到自我克制,然后将充沛的精力用于学习知识文化。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而这样的人会凭借自己的认真、节俭、阅读的习惯,以及勤劳的工作态度等优秀的品格,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童年时期,我结识了3个在农用器具生产厂工作的人。他们整天都与木头和铁打交道,用它们制造二轮单马车、铁犁、铁耙、钻具,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用具。有一天,他们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们认为自己或许能够从事比制造马车和铁耙更好的工作。他们没有丝毫要鄙视体力劳动的意识,反而希望这种体力劳动能够将他们带到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台阶上,尽管他们当时的周薪还低于18到20先令。


    在这三个人当中,有两个做同样工作的年轻人总是在夏天设法积蓄更多的钱,以便于在冬天上得起大学。并且在每个学期结束后,他们又会回到这里继续从事体力劳动,然后在积攒足够的钱,等到冬天再回到学校里学习。而第三个人与前两个人不同。他参加了机械协会——这种组织刚刚在他所居住的城镇里成立。这个人通过参加讲座、在图书馆读书,掌握了大量的有关于化学机械原理和自然哲学的知识。他全神贯注地学着这些知识,而且利用晚上的时间继续学习研究。最终,他成为了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对于这三个人的经历,我没有必要再描述什么了,但是我一定要说一下他们最终的成就。前两个人中的一个已经成为了一所大型公立学校的校长兼教师;另一个成为了政府的内阁大臣;第三个不辞辛苦、勇敢开辟自己生活道路的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船公司的总工程师兼经理。


    机械学会是一个破旧、传统的机构,很早就得到了工人们的支持。但是即便如此,它的吸引力还是远不如酒馆的吸引力大,并且没有酒馆那么受欢迎。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虽然机械学会在约克郡和南开郡南部并不为众人知晓,但是它们却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们向那些愿意学习和懂得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人传授有益、实用的机械学知识,并将这些人送上更具社会影响力的地位之上。一位知名人物曾在公开场合声称他的成就得益于机械协会;假如没有机械学会为他创造接触各类知识的机遇,那么他就不会有现在的地位。更为确切的说法就是,机械协会造就了一位曾是酒店店主的工程师。


    前面已经列举了许多充满智慧的事例。这些人曾居于卑微的地位,只能通过工作来维持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听到召唤,找到了一条通往更高职位的途径。赫歇耳一边以创作音乐维生,一边从事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当他在巴斯的一个药水调制室里充当演奏双簧管的角色之时,每当舞池里的客人停下舞步回到房里休息时,他便会带着自制的望远镜走出演奏室,去观察星空,在客人需要的时候再默默地回到室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天王星被赫歇耳发现了。当他的发现被皇家协会承认时,这位双簧管的演奏手因此一夜成名。


    富兰克林曾长时间以印刷业为生。他工作勤奋,节俭朴实,珍惜时光。他不仅为了生存而工作,也为塑造自己而工作。直到他赢得众人的信誉的时刻,成功向他走来。他成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被公认为这一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在富格森的天文学成就被承认之前,他从事绘画工作以维持生计;在斯匹特尔费尔德斯期间,约翰?堂伦德一直是一名纺织工人。他的研究改进了折射望远镜,无色望远镜的发明成为他跻身杰出人物行列的资本。不过,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他在做研究的同时,直到46岁也没有放弃过维生的职业。直到他决心全力投入研制望远镜的时候,才结束了丝绸纺织工的生涯。


    尽管维克尔曼是一名鞋匠的儿子,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对古代杰出艺术品和纯艺术研究领域的伟大作家。他的父亲竭尽全力让儿子接受充分的教育。由于过度疲劳,父亲的身体日益衰弱住进了医院。维克尔曼已经习惯和父亲整日在街头卖唱,以赚取上语法学校学习的费用。而此时,小维克尔曼担负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他要以艰辛的劳动来支撑卧病在床的父亲的生活;最后他得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才得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每个人都了解维克尔曼的一生时如何取得成就的。

第30节:财富的榜样力量(6)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塞缪尔?理查德森一边创作小说,一边以卖书为生。屋子里间供他写小说,外间就用来卖书。由于坚持自立,他坚决捍卫著作权。他曾告诉友人德福莱弗尔:“你明白,我一直很忙,也看得出时间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我决不能放松自己,时刻坚守享受宁静生活的独立。我并不需要什么庇护者。辛勤的工作与老天的安排是我所有的寄托。假如伟大之中不包含着善,我宁愿放弃它。常人应该享受一项重要的权力——坚守独立。虽然并不坚决,有时还可以向这个世界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改进社会现状的心意。”


    业已辞世的奥林萨斯?格利高列博士曾在但甫福德机械协会的一周年庆典上发表演讲。他在这次演讲中举出了很多人的事例,其中有的人还接受过他的帮助。这些人都曾处于卑微的地位,但是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努力、节制地对待生活和工作,因而在知识领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在格利高列博士举出了几个例子中,一个曾在收费公路上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最后成为了一名希腊学的研究者;一名吹笛手和军队里的士兵通过自学,前者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校长,另一个成为了自然哲学的讲师;制马口铁的技术工人发明了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一位乡村教堂司仪成了音乐教师——因为他热衷于音乐,最终丢掉了酒鬼的称号成为了优秀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一名和格利高列博士通信的矿工竟然在高等数学方面表现突出;另一名通信者是白铁匠,他也对抽象数学——就是剑桥、都柏林和陆军学院所讲授的课程——兴趣浓厚;一名裁缝在工作之余还喜欢研究几何学,于是成为了优秀的几何学家。他捕捉到了没有被牛顿发现的曲线,而他一直以裁缝的面貌辛勤工作到60岁。直到科学界朋友的推荐,他担任了领港协会的航渡检察官一职;在林肯郡,没有借助他人和书本的帮助,一位农夫发现了地球的旋转和天体天文学的主要原理,他发现的行星系与第谷十分相似;一名乡村鞋匠成为了英国最有才华的哲学家。50多岁时,由于出众的才华与非凡的创造力,使他从故乡移居到了伦敦。在这里他肩负起了编写许多有益书籍的重任,以此来传播真知,并为人类的最高利益服务。


    执著于艺术的人被迫以各种方式来控制自己。魁丁?玛特孟斯对一名画家的女儿产生了好感,他决心要赢得美人的芳心。尽管他的身份只是一个陶匠兼蹄铁匠,但是他钟爱于艺术,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那个拒绝了他的爱情的千金小姐最终接受了他。不过当福莱克斯曼结婚时,他在艺术领域上的才干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他还只是一名掌握了熟练的技巧,拥有广阔前景的初学者。当他结婚的消息传到约希瓦?雷纳尔德爵士的耳朵里时,伯爵惊呼:“福莱克斯曼的妻子毁掉了一名艺术家!”但是结果并非如此。当福莱克斯曼的妻子听说这件事后,充满信心地说:“让我们一同勤奋地工作,过节俭的生活。我们的婚姻绝不会使别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安娜?德汉姆毁掉了约翰?福莱克斯曼的前程,他已经失去艺术家的灵性了。”他们的日子果然过得很节俭。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福莱克斯曼做起了征收地方税的工作。这对夫妇经过5年的耐心、勤劳和节俭,最终积蓄下了一笔钱,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双双动身前往罗马。在那里福莱克斯曼一边研究艺术一边工作,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不久之后便荣获了英国第一雕刻家的称号。


    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中。假如他们出生于名门贵族,那么他们也许永远都不能成为艺术家了。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人生的一个驿站走向另一个驿站;他们依靠自己的勇敢来战胜困难,从而加强自身的力量。贺加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刻印账单;威廉?夏普所从事的工作是刻写门牌;塔西——这位雕刻家和奖章设计师,最早的事业就是凿石。有一次,他很偶然地看了一场画展,于是立志要成为一位艺术家。不久之后,他便进入一所专业院校从绘画的基本功开始学起。在这期间,他还一直从事着凿石的工作,直到他的这份新技能能够养活自己为止。通过努力的工作,勤奋、刻苦的学习,塔西提高了艺术技能,最终获得了更好的职业。
第31节:财富的榜样力量(7)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身兼数职的设菲尔德的夏特雷既是一位雕刻师,也是一个镀金工。他总是能从收入中节省出50英镑,交给他的主人,以解除契约。然后他去了伦敦,继续从事雕刻的工作。他的雕刻技术不短提高,开始制作半身雕像,最后,他成功地取得了著名雕刻家的头衔。


    子承父业的卡塔瓦是一位采石工人,虽然他同他的父辈们一样整天与石头打交道,但是这个职业却使他走上了雕塑的路。在他离开采石场后,便来到了威尼斯,做一位艺术家的助手。他的工作只能获得很少的回报。他说:“我付出的劳动虽然只能换回一小块面包,但是我却心满意足。这是决断行动的必然结果,我只能不断地鼓励自己,乐观、开朗地期盼着得到更多的荣誉。其中并不包括金钱,因为我从没想到过财富。”他继续努力地学习他所热衷的知识——无论在绘画或雕塑造型方面,当然还包括语言、散文、历史、考古和希腊罗马经典著作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地认同、赞赏他的才能,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懂得自制和勤奋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英国雕塑家卢夫的。在他小的时候,他就喜欢画画。上学后,他经常用自己画的马、狗、牛、人物来换别人的别针——这是他通过画画获得的第一笔报酬,因此在他回家后,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满满的别针。再大一些的时候,他开始同他的兄弟们用黏土制作人物造型。几个孩子非常喜欢做黏土人物,他们做了数千个造型——有的是希腊人,有的是特洛伊人,还有摆在父亲窗台上“教皇的荷马”。吉本在一部作品中有一章是描绘大剧场的。于是卢夫和他的兄弟们等家人都上了床,便开始设计大剧院的造型,并在里面放上几个角斗士。当几个孩子真正长大了之后,他们就开始做一些农田的工作——跟在犁后面干农活。但是当农闲的时候,他们就会继续做黏土人物,有时还做一些雕塑。每年圣诞节前后,卢夫便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想请卢夫为自己做一些圣诞节上用的好看的糕点。卢夫说:“这就是锻炼。”


    最终卢夫去了伦敦,到那里开拓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因为认识一艘煤船的船长,所以他得到了一张通行证。到达伦敦后,只要煤船还停泊在泰晤士河上,他就会到煤船的甲板上睡觉。他和船上的人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都劝他还是回老家。因为在伦敦,他既没有朋友,也没有资助,更没有钱!面对这样一种处处不利的局面他怎么能处理?但是,卢夫认为一旦跨出这一步,他就要勇往直前绝不能回去,至少现在还不能回去。当他向船上的人挥手告别的时候,他们都为他感到绝望、哀叹:他孤身一人地漂泊在伦敦这座大城市里,只能孤独地行走在圣?保罗的幽灵下。


    卢夫的下一步就是找了一个住处——在伯雷夫大街的一座陌生的二层楼上,楼下是几家水果商店。他那尊著名的雕塑《麦洛》就是在这里创作的。为了使麦洛的头能够伸出来,卢夫竟然把屋顶掀掉了。就在这里,海登发现了他,并且对他的天才极为称赞。海登曾说:“我要去看望那位年轻的卢夫,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雕塑家,初出茅庐就能产生这般影响,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麦洛》可以说是现代雕塑史上的精品,也算是一个天才的例证。”在卢夫创作《麦洛》期间,他的生活十分贫穷,因为他已经有3个月没吃到一点肉了。当彼得?柯克斯发现他时,他将自己的衣服撕烂做成湿布铺在雕像上,以保持黏土的潮湿。整个冬天,卢夫仅仅靠一个米浦式耳的煤来抵挡严寒。当时他常常躺在这一不朽作品的黏土造型边睡觉。无数个寒冷的夜晚,他都是在瑟瑟发抖中睡去。


    夏特雷曾对海登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有足够的钱,我就投身于那些高雅的艺术之中。”但是夏特雷的时间几乎全部被雕塑占用了。在他的专业范围内,他仅从事一些能够赚到钱的工作。后来,当海登在布赖顿遇到夏特雷时,海登对夏特雷说:“我是一个从乡下来到伦敦的人,现在我正做着你梦寐以求的工作。”

第32节:财富的榜样力量(8)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麦洛》展出后,在雕塑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威灵顿公爵欣赏展出之后,订购了一尊雕像。马特萨?利德雷爵士被这位年轻的卢夫的天才迷住了,从而他成为了卢夫最大的资助人。这位雕刻家决心要为自己的事业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他认为希腊已经彻底消灭了泛神论者,而且也破坏了异教的神灵。于是卢夫便开始了对抒情式雕塑艺术进行研究,这样一来,他将成为英国的一位伟大“诗人”。但是,只通过人物的一种姿势来述说他的故事,显然是很有难度的。他说:“真正的艺术家,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用思想的笔在空中挥舞。”他又说:“我的意思就是将灵魂与身体结合起来,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天堂与人间结合起来。”


    关于卢夫先生在雕塑领域里取得的成就我们没有必要花大量的篇幅加以描述。在他的众多雕塑中,《忏悔者》是闻名于世的。他还能够雕塑刻画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形象。他的《精灵》、《泰坦》以及其他伟大的作品都得到了世人的好评,人们尊敬他,更欣赏他的才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862年,他那尊著名的雕塑《麦洛》才被铸成青铜像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最近,德比伯爵在给利物浦学院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时作了如下的评论:


    “在各个国家中,大部分人——无论多大年纪——都懂得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在英格兰,哪怕是那些没有必要这样做的人,也常常会因为榜样、习俗或某种认为正当的理由的驱使,而以某种方式这样做……如果真的存在某种必然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必须为社会做些什么,才能从社会中得到他想要的回报。除了生理上的残疾和缺陷之外,无论学识渊博,还是非常富有,或者其他的托辞,都不能成为我们逃避这项最简单、最基本的个人职责的借口……但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有一些人却不这样认为。今天我想说的是,在我看来,各行各业的人都愿意将自己视为‘赚钱谋生’的机器,但是我们已经忘记了一点:每个人都具备多方面的才华和技能,但是,我们赋有的这些才华和技能是无法被雇佣的,职业不能完全满足于我们的需要。当你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勤奋刻苦地工作的时候,我当然毫无意见。但是,我认识的一个最睿智、最有修养的人,他在50岁之前就已经从他那份收入丰厚的职位上退休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赚到了足够他和他家人所需的钱,所以他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晚年岁月也用来赚钱。有人认为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其愚蠢的,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相信这位先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决不会自己的这种选择后悔。”


    实际上,德比勋爵所提到的这位先生就是蒸汽锤的发明人——纳斯密斯先生(他同意将自己一生的故事公布于众,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对他的姓名有所遮掩了)。纳斯密斯先生的一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他还只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就具有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品性。他的父亲是一位技术工人,同时还是一名画家。小纳斯密斯一定是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机械技术方面的优秀技能,在父亲的工作车间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那些工具。他的一个小伙伴的父亲是开铁铺的,所以他经常到铁铺里观看铁具的制作过程,从制模、融化、铸造、锻炼、定型以及接下来的一道道工序,他都认真地看着,记着。


  纳斯密斯先生回忆说:“小时候,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我都会在这个小铁厂的各个车间里跑来跑去到处看看,我认为这段时光是我一生中唯一真正学徒的时期。我认为这些东西不是单单依靠书本就能学会的。我看着他们工作,偶尔力所能及地操作一下,给他们帮个忙,我就能产生与这些工作相关的想法。当时的经历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烙上了印记——事实上,我在小铁厂里得到了同一个工人所得到的一样的东西。”


    在那段时期里,小纳斯密斯已经能够使用他父亲的工具做一些事情了。他能够用钢铁制造出火绒箱,然后把它卖给学校里的同学。他还制作了蒸汽机模型和组合模型,作为老师讲课的教具。通过卖这些模型,纳斯密斯赚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他可以用这笔钱到爱丁堡大学学习自然哲学和化学的课程。当时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制作一种用于在一般道路上使用的蒸汽汽车的活动模型。这个模型的效果相当惊人,于是他忍不住做了一个更大的模型。当这个大的蒸汽发动机模型的使用取得成功以后,他就把这台蒸汽发动机卖给了一家小工厂。

第33节:财富的榜样力量(9)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这时的纳斯密斯已经20岁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发挥才能,并且有人称赞、赏识自己的才能。他想在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大型发动机制造厂谋求一份工作。在他看来,首选的一家公司就是伦敦亨利?马德斯雷的公司。为了能够在这家公司拥有一个职位,他自制了一台小型蒸汽机,机器的每一个步骤,包括铸铁和锻造,都是他亲手制造的。随后他便动身前往伦敦,向亨利?马德斯雷——这位伟大的工程师——毛遂自荐,当他拿出自己设计的图纸并展示模型之后,他便成为了马德斯雷先生的得意门生。


    纳斯密斯离开家来到伦敦的费用完全是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现在要真正同大师级人物学习了,他决心不再花父亲的一分钱。在他11岁时,他就相信自己又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不需要家里的钱。现在,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决心,这种行为是多么的高尚。因为他深信,在这个公司工作所得到的工资,既然能够维持其他工人的生活也一定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当然在生活中,他必须做到自我控制和节俭。虽然他还只是个小伙子,但是他却能够在许多事情上做到自我克制。


    在工资问题上,纳斯密斯的周工资是10先令。他知道,这些钱意味着他必须过一种拮据的生活。但是他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点钱,很好的生活。因为他为自己的生活设计发明了一个小灶具。对于这个小灶具,我们没有必要描述他是如何利用它做饭、生活的,只要说明他的这个小灶具使他的目标得以实现就足够了——对于这一点他至今仍引以为荣,他量入为出,真的没有再花他父亲一分钱。


    在他工作的第二年,他的工资就增加到一周15先令,虽然工资比以前高了些,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拮据的生活方式。他开始积攒钱财,用来添置一些必备的器具。最后,他用这些器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当他工作到第3年的时候,他的工资已经翻了一番——这主要基于他的业绩。他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在我以后的岁月中是否还会有像我在马德斯雷的公司所度过的有趣、充实的3年时光。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来说,那真是太好了——我可以毫无顾及地以无限的热诚投入到与机械相关的一切工作中去,在研究机器的同时也研究人。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像我这样工作。但是我深信他们将会从不断提高、进步和真正的自立感中得到回报,这一点对于那些努力工作,渴望开辟自己崭新的生活道路和那些想成为好人的人都具无比的吸引力。”


    当纳斯密斯在马德斯雷的公司工作了3年之后,便回到了爱丁堡。在家乡,他开了一家不算大的机械工具商店,这很适合他创业的起点。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来添置更多的工具,他又建立了一个车间,制作各种机械。在这个车间里,他花了两年时间进行机械研究。1834年,他将全部的工具和机器都运到了曼彻斯特。想在那里正式开创他的事业。虽然在这里创业起点有点低,但是他的事业得到了迅速成长。这使他获得了信心,他在临近帕奇克劳夫特的布里奇运河岸边买了一块土地,这个地区就是现在著名的布里奇铸铁厂的创始地,而当时的工作车间仅仅只是用木头建造的。


    纳斯密斯说:“我在这个工棚里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工作着,直到1856年12月31日,我安然隐退,开始享受闲暇、充实、欢乐的生活。在上帝的保佑下,我在一生的黄金岁月里做出了一番能够引以为傲的事业。我相信,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机械时代的众多有利用价值的发明上,都有我的烙印,而且这些发明创造的数量是惊人的。没有几只汽船或火车头不是用我发明的蒸汽锤的。没有蒸汽锤就不会有阿氏枪、惠氏枪,甚至是铁皮军舰。”


    虽然纳斯密斯在他48岁的时候就选择享受安逸的生活了,但是他并没有单纯地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他所喜欢的事情上。这时的纳斯密斯已经摆脱了现实的束缚,使自己在星空里遨游。通过自制的望远镜,他可以观察太阳,并且发现了太阳的“耶叶纹”。他还喜欢观察月球,并为她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他将自己观测研究出的观点写成专题论文出版发行,在他的论文中,他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月球的地理状况及一些不为人知的月球现象。纳斯密斯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地道的艺术家。由于他的谦逊,他并没有举办过一次画展。但是有些时期,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用于作画。有一次,当我们去哈墨费尔德参观他那所漂亮的房子时,他正为一台新研制的望远镜上的玻璃进行抛光,而驱使他这样做的动力竟是安装在房屋外面的风车。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还想补充几句。纳斯密斯曾说:“如果我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在勤勉、成功的一生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的话,那就是:‘职责高于享受!’任何情况下,这句话都可以成为年轻人走向成功道路的规则和秘诀。这句话里已经表现了年轻人在以后的工作中的进步,而那些所谓摆脱不了的‘厄运’、‘不幸’和‘苦命’,十之八九都是由于人们采取了相反的、不听规劝的结果。从我所获得的无可置疑的经验来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成功一直不愿降临在你身上,其原因一定是因为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和一些常识。最不利于成功的原则正好是反过来的:‘享受高于一切工作和职责!’”

第34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六章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


    在罗马人眼中,勇气和美德同属一个范畴,都饱含着深刻的智慧。而事实上,美德就是战胜自我。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事物,都是一文不值的。


  ——德?梅斯奇


    与低等动物相比,人类具有与同类合作的能力,人能够通过与他人的协作,达到个人或者个体不能做到的事情。


  ——穆勒


    对于未来,我们所要做到的安全保障是使那些财富更广泛地分布于各地,并且使它符合法律的要求,从而表现出它有益的一面。


  ——格莱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的方法有很多。挣多花少,是我们实现节俭的第一条原则。我们应该把一定数量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谓的金钱傻瓜是指那种挣少花多的人。民法对于挥金如土的人的惩罚,就是剥夺他们管理自己事务的资格。


    支付现款,是我们实现节俭的第二条原则。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支付现款;在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对于诱惑,我们要学会拒绝。千万不能因为诱惑而欠钱,也不要跟任何人借钱,因为背负债务的人,容易对他人说谎话,容易变得不诚实。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所以,我们的第三条原则就是,在不确定有利润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把钱投入进去。因为,不明智的投资会让我们债务缠身,甚至在这种失败当中永无翻身之日。债务对于我们的压迫,会让我们变成《辛巴德》中的老人那样颓废不堪。


    对于节俭,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你的收入和开销做成定期的账目,督促自己节俭。因为一个懂得理财的人,他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且会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使用这部分钱。如果家庭预算能够达到收支平衡,那么说明他的花销是以收入为限的。


    对于这一点,约翰?魏斯雷就做得很好。他的收入虽然不高,但是他总是认真地处理自己的各项事务。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颤颤巍巍地在开支账目本上写道:“在过去的86年里,我始终保持着账目清晰。我并不在意将来是否还要这样做,但是我确信我可以有效地规划我的所得,并且向需要的人,捐赠我能够捐赠的东西——我所拥有的一切。”


    除了以上四种用于节俭的原则以外,父母或者女主人,也要注意保管好家庭财产,购买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做到物尽其用,准确归位。对于收入一般的人来说,关注家里的每一件事情同关心自己的工作一样重要;即使成就颇高的人,亲自过问家务也是必需的。


    对于我们而言,节俭的精确度很难有标准可寻。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要量入为出,积蓄与花销应该各为收入的一半。但这样的做法可能太过于精确,因为培根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一个人在房租上应该付出多少?这取决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在乡下是十分之一,在伦敦可能就占到六分之一。无论如何,节省的越多花销就越少,那么积蓄也就越多。补救过第一次所犯的错误,其后所犯的错误补救起来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对于一些大家庭来说,积蓄越多,也就越有利。节俭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中低等收入者也是一样。不节俭就会导致很难参与社会上的慈善工作,对于有需要帮助的人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如果把所有收入都花完了,就无力帮助别人;也不能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有更好的生活与事业的起点。培根的例子说明即使有大智慧的人,忽略节俭也是危险的。身边大多数例子也告诉我们,那些智慧一般的人也能成功地实践节俭这一美德。

第35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大多数英国人都是勤俭上进的,他们是一个具有自我克制意识的民族。他们能够以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在世界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并且获得相应的发展。但是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些能够改善状态,并且确保社会福利的有效方法。  他们在性情温和、节俭朴素,以及拥有深谋远虑的思想上所接受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他们只为现在而活,极少考虑将来。作为一个家庭的主人——丈夫兼父亲,如果他们供给了目前家庭生活的所需,但是没有为将来着想的话,他们也通常就会被认为是已经尽到了职责。英国人是很勤劳的,但是却缺乏远见;他们虽然很能挣钱,但却挥金如土。因此他们没有长远的打算,也缺乏勤俭节约的美德。


    但是,无论什么行业的人,他们并没有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仍然习惯于过一种挥霍无度、入不敷出的生活。如果不去借债的话,也是收入和支出两相抵消的。上流社会的人们,为了炫耀而生活,他们必须固守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必须拥有豪华的住宅、漂亮的马车,吃山珍海味,穿昂贵华丽的衣服。因此,他们不顾一切地奢侈浪费,却往往因为比不过人家而暗自伤神,甚至一蹶不振。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收入不高的中产阶级却在努力模仿贵族的奢华生活,追求享乐。他们要把住宅装修一新,他们要穿华丽的衣服,还要给马车加上豪华的遮阳篷;他们的女儿要学习贵族的“家政”;他们关注“上流社会”的生活点滴,经常去歌剧院和戏院提高艺术修养。炫耀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开始疯狂追随,各种荒唐可笑的做法层出不穷,而且人们的虚荣心也越来越强。但是这样的恶习,却在人们的攀比之下不断蔓延。对于工人阶级来说,他们的收入少得可怜,而且刚刚收支相抵。然而即使他们有一点点多余的钱,也不会为以后可能遇到的困境着想;因而一旦不幸真的降临,他们就只能在仅有的屋子里遮风避雨,而生活上的需求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由于贪婪而吝啬,由于节俭而省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节省钱财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节省每一样东西,不要浪费,合理应用;可是最终的目的,差别却很大。比如,吝啬鬼的唯一快乐,就来自于毫不浪费,即使是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懂得节俭的人,花在享受和舒适上的钱,是以他所能够承担为限的,而另外一部分钱则被积蓄起来已备将来所用。贪婪的人把金钱视为自己的生命,甚至视为不可或缺的神圣之物;但是节俭的人却把钱财看作是有用的工具,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他人与自身幸福的手段。吝啬鬼是贪得无厌的,他把所有的钱财都积攒起来,却始终得不到满足,而他所积攒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所能花销的钱,最终这些财富在他死后被那些浪荡子挥霍一空。但是节俭的人做法就不同了,他并没有想要积攒多少财富,只是着眼于在财富和生活中都得到保证。


    使经济有效地支配收入是每个人的职责,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一样要懂得节俭。萨利公爵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赞美节俭为他的财富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因为懂得节俭,即使在他年少轻狂的时候,手上总有支付突发事件所需的费用。对于成家立业的人而言,履行节俭的义务就更有必要了,因为他要担负照顾妻儿的职责,这是他必须节俭的理由。倘若病痛或者意外让他过早离世,家里还没有积蓄的话,他的妻儿只能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挣扎。别人的同情虽然可以让他们暂时避免挨饿,但是慈善之手是冰冷的,施舍得来的东西永远不能与艰苦劳动、勤俭节约所获得的东西相提并论。因为后者本身就代表着福祉与舒适,它不会对任何孤立无援,或者一无所有的人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节俭和积蓄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挥霍浪费,而是要擅于节俭,懂得积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保障,让自己的家人幸福。


  在为了实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而节省金钱的过程中,人们的努力使他们的尊严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使这种努力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仍然产生了清晰的思路,使美德战胜了邪恶,使勤俭节约战胜了奢侈浪费;它能够控制人们的焦躁情绪,消除人们的忧虑,确保人们拥有舒适的生活。勤俭节约,即使不能让我们积蓄太多的钱,至少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有能力渡过难关。不然的话,面临痛苦与不安,我们只能束手无策。拥有一定的积蓄,心情就会更为愉悦,做事也更有动力;即使面临失业或者不幸的时候,我们依旧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有资本战胜难关,并且可以避免或中止情况的恶化。通过勤俭节约,我们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应有的尊严,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福祉,即使到了晚年,这种荣誉也会跟随着我们。在艰苦朴素的作风下,我们走到了生命的终点,那时我们将会意识到,自己不但没有给社会增加负担,反而成为了社会的财富和荣耀;同时还会意识到,由于自强自立,我们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而且我们留给他们大量的财富,即使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依旧可以快乐和独立地生活在世界上。

第36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成长、教育和提升自我是人生的首要职责。同时我们还应该以合理的方式帮助那些自立的兄弟。每个人都应具备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的能力;已经有很多事例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想要自立的人最初所处的环境非常糟糕,但是经过努力,他们成功地走出了困境,战胜了困难;他们从社会最底层脱颖而出,仿佛是为了证明,只要拥有充沛的精力、坚定的目标,以及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使自身在社会中得到完善与提升。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荣耀,这些都在与困境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体现。


    当一个人决心要成功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在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推动了他人的利益。自身的努力给了他人最大的动力,而榜样的力量,相对言词上的教诲更具感染力。因而人们争相效仿这种行为。以自己为榜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导了别人要履行改造自我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职责。如果人们都能够像他学习,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开明和谐、幸福繁荣!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或者腐败与堕落都同个人的行为、素质相一致。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始终抨击不止。面对色诺芬的节俭,苏格拉底不禁问道:“为什么有的人不但生活富裕,而且还另有积蓄?有的人不但债务缠身,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伊斯马萨斯回答道:“原因在于,前者视他们的事业为生命,而后者却对事业不加丝毫考虑。”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才智、行为与精力的高低。优秀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形成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犯错误。那些指望他人垂青,但是却不能自力更生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那些吝啬鬼、挥金如土和铺张浪费的人注定只会失败。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失败就在于他们自身存在着深入骨髓的惰性,缺乏奋斗的勇气。他们不屑于经验对生活的教训,一味地以错误的方式来安排工作。其实运气只是上苍偶然的施舍,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一辈子的幸运。  运气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是要靠努力和自信得来的。黎塞留曾说过,他不会雇佣一个不幸的人。其实,他所说得不幸的人,是指缺乏实际能力,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的人。如果无法从过去的失败中得到教训,那么这将是未来失败的征兆。


    即使最优秀、最有才华的人也会固执己见,而又焦躁不安。他们既不能忍受恶劣的环境,又不愿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有的决定都是对的。但是,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就像华盛顿?欧文提到的那个荷兰人一样,虽然他们制定了伟大的计划,做了周密的安排,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妄想着所有条件都已经就绪,不用再去做任何准备。因此,我们喜欢那些目标明确,并且能以迅捷的方式达到目标,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事情经过的人。没有具体行动,语言就只能成为没有意义的唠叨。


    即便是聚集财富的愿望,也算是一项渴望成功的愿望,它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人们总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而不是越来越糟糕。事实上,积累财富的愿望,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积累财富为人们的精力与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所有事业的开端,是勤劳、自立的基石,它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并尽力超越其他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哪个懒惰的人或者奢侈浪费的人成为了真正有用的人。而正是那些懂得珍惜时间、辛勤劳作的人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他们通过自己的学识、科学创造使这个社会节节高升。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劳动是神强加于子民的一种责任”这一思想,在蒙昧时代就为人所知;在基督教时代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我们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件事都与所积累的财富息息相关。新奥伦斯商人约翰?道诺夫的墓碑上刻着如下格言,作为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

第37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4)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时刻谨记,劳动是生活的必要条件。


    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得到合理的利用。


    想要他人善待你,你就首先要善待他人。


    今天要做的事情,不要等到明天再做。


    属于自己做的事情,不要想着他人来做。


    不要拿取他人之物。


    不要忽略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要花不属于自己的钱。


    不要一味的花钱,而要想着挣钱。


    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约束你生活中的行为。


    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行善。


    对生活的必需品不要吝啬,但是要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


    发挥你生命的最大价值。


    很多人都把约翰?道诺夫的教诲牢记在心,他们通过节俭安排生活,以防未来的不测,在艰难时世有积蓄让自己走出困境。他们通过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完满,通过彼此间的合作让勤俭节约的方法得到更有效地实施。即使处境最艰难的人,只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助,以及财富的联合都能够克服贫困的压力,改善生活,甚至让社会得到发展。


    一个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对改善社会状况起到一点点作用;只有联合他人的力量,为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时候,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人类文明本身就是合作的产物。穆勒先生曾说过:“人与低等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类具有与合作行动的能力。人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联合行动做到单个的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奥秘所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得到完满的结果。如果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慈善事业,我们就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看到成效。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都必须依靠彼此的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所作所为从各方面来看,都体现着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没有哪一个阶级能像中产阶级那样发展迅速,原因就在于他们广泛地采取了互相合作的做法。他们依靠自己充沛的精力,勤劳的品质为英格兰的强盛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随时随地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他们在遭受攻击时团结起来与之对抗以战胜敌方;在戒除恶习时会联合起来抵制脆弱的意志;为了达到一个伟大目标,他们更要联合起来奋斗。他们坐到一起制定商业规则,共同开掘运河,建设铁路;一同兴建天然气公司,投资建立保险和金融公司,一同做大量的实业工作。小额资本的联合,可以使他们积累起巨额资本,从而有能力承担浩大的工程建设。


    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是因为有了合作,才得到了发展。中产阶级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自己也谋取了一定的成就;而那些更需要用合作来收获成功的阶级,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铁路、电报、银行、矿场,以及各类工厂都是通过中产阶级的储备力量才得以建立与发展。


    虽然劳动阶级只是刚刚开始采用以上这种做法,但他们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如果他们能够把节省下来的钱积攒起来,他们就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将数百万先令都花在了罢工期间的生活上;每年,人们都将一亿先令花在喝酒和一些无聊的事情上。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能够轻松花掉或支配这样一笔钱财的人可以很容易就成为巨富。但是如果把这笔钱花在建筑、厂房和蒸汽机上的话,那么就可以使一些人为自己干活,而自己也将不再为别的资本家干活,摇身变成一个企业雇主了。对于没有丝毫偏见的蒸汽机来说,它并不懂得要尊重什么人,但是它会默默地为百万富翁工作,为劳动者的生存而工作;只是当它为那些能够熟练操作它的人们工作的时候,它会运转得特别好。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大部分工人除了他们的劳动力以外,有的仅仅是那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大多数人都把他们的收入的一多半用于毫无疑义的事物上,而没有意识到应该储蓄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让自己成为资本家。如果人们都学会节俭,并且把自己的资金联合起来,没准他们就能够成为资本家,而且能够达到很大的规模。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应当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通过公平、高尚的方式来积累财富,以此确保自己的不时之需,以及作为走向成功的基石。

第38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5)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节省或者储蓄本身才这样做,那么这只是吝啬或者贪婪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要节俭,必须要累计足够的财富,以确保在今后的岁月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资金来保护自己以及家人;或者在疾病缠身的时候,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医药费用;又或者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可以有足够的金钱确保不用依靠他人度日。


    面对压榨工人阶级的现象,绝大多数工人都会联合起来抵制这种现象;但是这种联合并不会总是取得胜利。例如,在反对雇主的时候,工人们会组成罢工联盟。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工人们联合起来罢工也反对同一阶级的其他人,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其他人进入他们的特殊行业,而是想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利益。他们费尽心思,去阻止那些比他们更可怜的人学会他们的手艺,为的是让自己的劳动不被人轻视。可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只能让他们取得暂时的胜利,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工作效率极高,或者在某个领域中有特殊才能的工人,他们之所以不能成为资本家,去雇用那些比他们更为贫穷,或者技艺不够熟练的人,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积累财富的重要作用。在有名的布赖斯顿罢工运动中,工人们不但因为罢工失去了50万先令的工资,而且在罢工结束之后他们没能收获利益,只能按先前的条件上工。另外伦敦建筑业协会罢工的那段时间,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30万英镑,即使他们通过罢工达到了自己所要求的条件,罢工期间的损失也要花去6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还有迪安森林的矿工经过为期11周的罢工之后,不但没有达到目的仍以原来的工作条件复工,而且他们还损失了5000英镑。更为惨重的是,诺森伯兰郡和达勒姆铁厂的工人们,他们不但在罢工期间无所事事了4个月,损失了20万英镑,在复工的时候工资还下降了10%。在近期的罢工事件中,南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和铁厂工人,不但耗费了4个月的宝贵时间,而且按照阿伯德勋爵的说法,工人们自己的损失绝对不低于300万先令。


    对于工人而言,收入实在少得可怜,这多半是因为他们不能合理的运用手中的钱,甚至还浪费了不少。例如在南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和铁厂工人的罢工运动中,他们所损失的300万先令,只需从其中拿出100万先令,就可以再建造一座煤矿、一家铁矿或者一家工厂。只要合理利用,他们就可以运用合作的形式,为雇主和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格莱格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即使一个收入中等的工人,10年之内就可以拥有500英镑的储蓄。如果与20个同样懂得积蓄的工人合作,那么他们就有10000英镑的资金,可供他们成就任何一种他们希望从事的事业。


    格莱格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很容易就能证明这一点。例如,长时间以来,合作制就被英格兰各地的工人们所采用;还有很多渔场数百年来也都采用着合作制。渔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益,他们齐心协力地造就了捕鱼的船只,并且还装置了先进的捕捞设备,然后一起出航捕鱼。他们把海上捕获的鱼,按劳分配,或以股份份额分配。就像维茨泰伯牡蛎捕捞公司,虽然他们直到1793年才得到国会法案的认可,但实际上他们的合作制已经建立了多年。科内华锡矿的工人们也同样按照这一原则来造就他们的事业。他们首先开采锡矿,然后向人们出售洗炼后的锡,而所得收入则按照一个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个比例主要是根据腓尼基人从地中海上把货物运到指定港口的时间来定的。


    而如今,合作制度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以及运用。赫尔抵制工厂产业协会于1795年成立,而这个协会成立的理由是,协会最早的成员向赫尔的市长,以及市议员提交了请愿书,请愿书当中明确的阐述他们的请求,因而得到了同意。请愿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作为上面所陈述贫民的我们,很早以前,我们的家庭遭受过太多生活上的困难与折磨,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忍受已经很昂贵的面粉继续涨价。尽管现在面粉的价格有所降低,但是我们必须要为将来所遭遇的不幸作适当的准备,我们必须保护自己,不再遭受贪婪之徒和唯利是图之人的压榨。”他们发自肺腑的请愿书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他们获得了成立面粉磨坊的批准,并且得到了工人自愿加入的规定,实现了面粉的自我供给。面粉磨坊最终建立起来了,直到今天它仍然挺立在那里,只是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从前。面粉磨坊的股东已经高达4000多名,每人的股份大约25先令;其磨坊成员主要来自劳动阶级。曾经有部分磨坊主通过法律手段,试图解散工人的面粉磨坊,但是这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面粉磨坊协会所生产的面粉,是以市场价格卖给其成员,所得利润是按每年每个股东成员的家庭消费的数量来分配,然而事实证明面粉磨坊协会给工人带来了非常高的回报。

第39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6)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很多年以后,才出现追随赫尔“贫民”这一例子的人们。利兹的合作制成员于1847年买了一家面粉磨坊;而1850年罗彻德尔工人也买了一家面粉磨坊,因而从那个时候开始,面粉磨坊就是为了合作制股东的利益而生产的。最初利兹的谷物磨坊主,试图向利兹产业协会大量销售面粉,但是他们的行动很快被否定,然而面粉的价格却真的降低了。利兹面粉磨坊的利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只是一年的业务额就超过了100000英镑,资金就达到了22000英镑。他们除了向成员提供最好的面粉之外,1866年向3600位股东所支付的红利就高达8000英镑,利兹面粉磨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然而罗彻德尔地区谷物磨坊合作社,也因为合作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成员不但超过12000人,而且还为62个合作社供应面粉。因此到1866年罗彻德尔地区谷物磨坊合作社的业务额就达到了2024000英镑,纯利润就超过了18000英镑。


    罗彻德尔谷物磨坊合作社最初起源于罗彻德尔平等先锋社,而罗彻德尔平等先锋社被誉为产业合作组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844年,罗彻德尔平等先锋社开始创建,最初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大多数工人对平等先锋社的未来并不抱任何希望。为了节约开支,合理花费挣来的每一分血汗钱,大概有28名或30名绒布纺织工组成一个互助社。大家都知道工人们越是节俭,越是比正常情况多花掉至少10%的钱。然而据福塞特教授的估算则达到20%。通常在用于正常开支之前,钱就已经被花掉了。更为直接的说法就是省下的钱都填进了店主的口袋。


    互助社的成员每人每周要捐赠两便士,直到每个人都捐赠52次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这些钱足够买一大袋燕麦,随后他们便按成本价在互助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互助社的成员不断增加,基金也就不断增加,因此他们就会有更多的钱购买茶叶、糖和其他日用品,然后按照成本价进行分配。这样一来,他们的资金不但超越了商店的老板,而且可以开始自己做生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允许赊账,并且要求支付现金。


    互助社的规模越来越壮大,他们不但建立了各种各样卖食品、生活用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商店,而且几年之后他们还建立了一家合作制谷物磨坊。他们不但通过发行一英镑的股票来筹集资金,而且还开始制作和销售服装以及布料。但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仍然是买卖生活用品。例如,肉、杂货、面粉等等。  在棉荒期间,虽然出现了经济危机,但是互助社的生意仍然兴隆。在最初建立互助社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拿出了一定比例的钱建立了新闻阅览室和图书馆,只图书馆的藏书现在就已经超过了6000册。


    互助社的规模日益壮大,除了在托德兰拥有第一家销售机构以外,他们在罗彻德尔以及附近还拥有11家分支销售商品的机构。根据1866年年底的统计,互助社已经拥有6246位股东,资本金高达99980英镑。在这一年里,销售商品的现金收入达249122英镑,总利润为31931英镑。


    然而他们的所有收入以及支出并不仅仅为此。他们每年还要从净利润中拿出资金的2.5%用于建设新闻阅览室和图书室,而每年用于这一目的的经费就超过700英镑。直到现在,他们已经在拥有互助社业务的不同城镇建立了11个新闻阅览室和图书室。互助社会员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各种棋类活动,还可以使用立体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来观察天象。在这里没有任何特殊制度来强行禁酒,但是在新闻阅览室和图书馆内,对推动人们做到自我节制却有着强有力的作用。因为在罗彻德尔互助社,任何禁酒倡导者所发挥的作用,都比不上禁酒所产生的影响。


    英格兰北部县的工人受到了罗彻德尔先锋者的巨大影响。因此英格兰北部的城镇或是乡村都拥有一个或者两个合作制机构。这些机构不但促进人们积极储蓄,还使他们养成了勤俭节俭的习惯,同时还推动了禁酒运动。合作制机构使人们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而他们能够把收入消费在最正当的途径上;合作制机构还教会了人们商业运作的部分知识,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全体会员选举得出的工作委员会进行管理、运作的。

第40节:合作能够迅速积累资本(7)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然而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互助社是在奥福达尔闻成立的。这个互助社位于市中心一排最漂亮、豪华的房屋内;他们在房屋的底层出售食品、杂货、服装和生活用品;而顶层便是对社员及其家人开放的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第三层则是会客大厅,用于举办讲座、召开会议和举行舞会。互助社在奥福达尔闻6个不同的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其业务规模不但巨大,而且利润也相当可观。互助社所得利润会根据会员的股份比例进行分配,而大部分利润则会又投资到达尔闻附近的纸厂、棉厂和煤矿,为互助社赢得更多的利润。奥福达尔闻互助社最值得人们称道的是,所得利润的2.5%为会员及其家人提供免费教育。几个月前我们曾考察过这个机构,当时他们的科学班办得非常有声有色,以至于有一个学生能够在今后的3年内,每年获得50英镑的政府奖学金,同时还能够免费在伦敦杰默尼大街的米尼斯学校学习,以及免费使用学校的各项实验设备。在同一个地区拥有两家合作制机构,可见,达尔闻人民大都是勤勉、朴素、节俭的。


    大多数人都会以榜样为学习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奥福达尔闻互助社的做法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南部地区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在北安普敦成立的一家合作社,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以买卖皮革、鞋和靴子来获取利润;在庞帝汉姆和南开郡地区,建立起了合作制棉厂;而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平等合作社则“把银行机构和企业机构所得的利润联合了起来”。但是这些机构主要还是以买卖食物、布料和其它生活用品,当然除了美酒以外。


    然而,这些机构能够取得成功的唯一秘诀是“支付现金,从不赊账”。他们每一次交易都是以现金支付,从不赊欠,所得利润就在会员中按比例进行分配。因为每一个具有智慧的商人都知道,现金支付是获取利益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而这一商业秘密是罗彻德尔的先锋者最初发现的,他们在给“本协会和其他协会成员的建议中”说道:“要照顾到所有的经济事务;同时尽可能在最好的市场上买东西。如果你有产品要出售,最好直接把你所要出售的东西卖给消费者;坚决不能背弃现金买卖的原则;另外还要关注所有账目的趋势。”总的来说,合作社就是最大的一个商人,他们的利润来自于商品出售所得到的现金,而获取的利润又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然而,土地协会与建筑协会却创造了另外一种合作制形式来获取他们独特领域的财富。这些协会主要依靠小中产阶级为支柱,同时也依靠很多拥有熟练技术、勤俭节俭的工人们。协会成员依靠自己的收入,不但购买了土地,还盖起了房屋。想拥有房屋,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必须以会员身份加入建筑协会,这样一来他们不再需要向房东支付房屋租金,而是只要向协会委员会交纳会费和房屋利息,等到会费和房屋利息交到协会规定的量,那么房屋就会由协会转到个人,归本人所有。实际上建筑协会的这种行为相当于银行储蓄,只不过在建筑协会里进行储蓄事先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对于那些不想购买房子的人来说,他们则可以用交纳的会费得到相应的红利,有的时候这笔红利是相当可观的。


    懂得节俭的人才能够拥有大量的财富,也才会懂得积累财富。节俭可以使人们变得勤劳、可靠,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节俭还可以使人们变得保守稳重,远离激进的思想。只有当工人们亲身经历过勤俭节约才能够确保生活的自立后,他们才不会再为他人优裕的生活而感到烦恼、困惑;也再没有唯利是图的小人能从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得到任何的政治资本了。


    有人说土地协会之所以得以完整的保有与成立,是为了政治目的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断绝人们政治改革的念头。首先,他们在伯明翰发起了土地协会制,目的是让人们购买土地,同时他们把土地分成价值为40先令的地契,让土地所有者不但具备选举的资格,还具备反对谷物法的投票权。尽管谷物法最终被废弃了,尽管大多数人已与政治没有任何牵连,但是仍有很多人保有土地权。最近以来,赫亚科先生在发表建筑协会的论文中说道:“阿瑟?雷兰德先生告诉我,许多受到伯明翰社团协会影响的人,都会为了自身的权益而丧失爱国精神。我认识很多互助社成员和基督教徒,最初他们常常讨论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而如今他们就像维新党政府一样,已经很少再关心这类问题了。即使在繁星闪烁的夜晚,他们仍然不愿意出席公共场合的集会,因为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如同伊甸园的蛇在暴雨交加的时候穿过天沟走向光明。”

    赫亚科先生接着又说道:“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这些协会教会了他们如何有效的节俭,否则他们永远尝不到节俭带来的甜头;另外协会还教会了那些勤劳的年轻人如何替他们那可怜的老父亲承担家庭的职责,让他们的老父亲能够在他自己的房屋花园内安然地吸着香烟。如果没有协会的帮助,他们的老父亲就会活在对‘过劳死’的恐惧中。”


    在利兹永久建筑合作社的帮助下,已经有200户家庭住上了租金低廉、环境良好的公寓。利兹永久建筑合作社还积极倡导这些已经在该镇工人阶级中实施的做法:“协会成员总会在各种会议上讲起他们那些能够激励人心的事迹,他们从那些少的可怜的,甚至那些人们认为丝毫不能起到作用的积蓄中开始投资互助社,然后从中获取建房或是购物的钱财,让自己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日子越长,协会的积蓄也就越多,甚至达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数目,而他们个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累积财富的知识让协会成员获得了很大的益处。于是,原本在生活上大大咧咧的人学会了如何储蓄,他们开始精打细算,让自己的生活和财富变得井井有条,这样一来,不但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成为了最优秀的公民,还使自己的财富激增,人生也更有价值,生活也更加舒适。有效支配金钱的方式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和收入,不但让家庭更加幸福美满,同时,生活也更加舒适。如果没有储蓄作辅助,那么生活将没有保障,更没有进步可言。”


    但是南开郡仍然有一些例外的城镇和村庄可供合作社成员用大笔的钱购置和建造温馨的房屋。例如庞帝汉姆去年为购置房屋就积蓄了15000英镑,而居住的人口仅为8000人;伯恩利建筑协会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它拥有6000位投资者,去年一年的积蓄就高达1060000英镑,协会成员每人平均拥有24英镑,同等于庞帝汉姆成员的收入。建筑协会的成员主要来源于煤矿合作制的股东、矿场工人、机械工人、工程师、工匠、采石工以及其他体力劳动者,还有未婚或是已婚的女士。据知情人士称:“大部分协会成员已经购买了房屋,他们把购房看作是一种投资。建筑协会已经通过提供抵押贷款帮助了上百户家庭,然而抵押贷款是非常容易偿还的。”


    然而,作为一种最有利的、能够证明节俭好处的组织,建筑协会引导人们为了自己购买住房而储蓄,因为房屋毕竟是人们有生之年最安全,也是最必需的保障。

第41节:保险中的理财之道(1)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第七章保险中的理财之道


    既然已经确定了目标,就不要因为一时的困惑而放弃。


  ——莎士比亚


    真理是我们的朋友,谬误是我们的敌人。


  ——巴洛特


    即使生命走到了尽头,我们也没有充分地利用它去成就我们的目标。


  ——约瑟夫?梅


    过去的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生命的回顾。


  ——马斯狄


    人寿保险和互助会这两种合作储蓄方式同样值得一提。所谓人寿保险是指,保险人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可以得到生活上的补助;而互助会则是依靠工人们的集体力量,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得到相应的救助,以及在他们去世之后,遗留的妻子和孩子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金。人寿保险用于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而互助社则为工人阶级所专有。


    在我们遭到不测的时候,我们仍然有责任供养我们的妻子、孩子以及父母,因此就必须有足够的钱,而这些钱正是长期储蓄得来的。在储蓄的过程中,尽管我们都知道,储蓄金钱是必要的,是为将来遭遇不测做准备的行为,但是我们仍然会面对花掉应该用于储蓄的钱的诱惑。所以,勤俭节约而来的钱,并不能依靠自身的积攒。


    然而,那些把辛苦钱储蓄在保险协会的人就不必担心物质的诱惑。参加保险协会的人,他们每年或是每季度所储蓄的钱立刻都会成为总基金的一部分,因此完全能够实现保险的目的。只要拿到第一份保险,他们的目标就已经达到了。参加保险协会的人会在去世前拿到补贴,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能够得到全额的保险金。

第42节:保险中的理财之道(2)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人寿保险协会的这种体制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因为它不但给参保人家属提供了保障,同时还激励了人们正视道德义务,用实际行动去实践道德义务。参加人寿保险,不但可以给人生带来保障,还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它能让参保人在身染重疾或者行将就木的时候得到心灵的慰藉,不至于像那些因为没有任何保障,担心妻儿的人那样痛苦焦灼。俗话说得好:愉悦的心情能够远离疾病的困扰;焦灼的心情只会让病情更加严重,同时还会抑制药物的效果。著名诗人彭斯就是怀着这种焦灼的心情离开人世的,他在去世之前写给朋友的信中说道:“唉,我那可怜的妻子,还有那6个可怜的幼小孤儿!我怕我的离开会让他们遭遇不测。现在,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脆弱;如果我的身体能够恢复一半那该有多好!即使到死我仍然是痛苦的牺牲品。”


    我们可以把人寿保险看作是保障寡妇和儿童生活的参股计划。它其实是一种保障人生的制度,让参股的人每年拿出一小笔钱,聚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保险基金”,并依靠银行储蓄而得到增值。如果哪位参股人员意外死亡,他的受益人就会得到人寿保险协会预先规定的一笔钱。团结就是力量,参股的人越来越多,基金也就越来越丰厚,即使是那些收入微薄、定期拿工资的人,只要参加人寿保险,都可以在自己去世后让家人得到相应的补助。


    社会上时常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某些勤劳、善良的人在生前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死后,他的妻儿却过着异常穷苦的日子。生前他们过着体面的生活,不但穿着精致,支付着昂贵的房屋租金,而且还时常出入娱乐场所,并且向亲朋好友炫耀自己的生活,同时还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勇于谋取社会地位,获得他人的尊敬。然而,死亡的到来不但将他们彻底摧毁,还使他们的家庭也遭遇了不幸。因为他们在生前并没有为家庭做一点点准备,他们只懂得当前的享受,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将意味着家庭的瓦解。他们并没有履行保护家庭的责任,他们只要参加人寿保险,每年向保险协会交纳20到25英镑,就足以保证妻儿不会遭受贫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这种不幸,说明这些家庭的收入只要不是入不敷出,那么他们的开支一直是与他们的收支相抵的。最终他们的死亡将导致家庭的破败。


    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残忍的,欠缺考虑而缺乏远见的。食物以及住房是每一个家庭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既然成立一个家庭,就应该给它最好的保障;而这些保障一旦失去将会使这个家庭沦落到苦力工厂、监狱或者流浪于街头,或者依靠亲戚和公共慈善机构的施舍,这将是多么沉痛的伤害!那么,他们的行为同伤害一个沦落者的行为一样可耻。


    面对当今激烈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够为家庭的将来着想而储蓄金钱的人是占少数的。因为家庭的日常开支越来越多,导致他们并不能剩余太多的钱,而当他们发现剩余的钱少得可怜的时候,他们也就不再想把它存入银行了。在消极的状态下,他们变得更加不计后果,不再为储蓄而省吃俭用,不再为将来所要遭遇的不幸勤俭节约。


    下面是一则已婚男士因储蓄而受益的例子。这位男子是一个生意人,最初他想,只要他们的生活过得节俭一点,几年之后他就有充足的积蓄在自己死后供妻儿生活了。但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很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在没有积攒下足够的钱财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让他可怜的妻儿过贫苦的生活。于是,在他30岁的时候,他参加了健康生活办公室。每年他都要交纳12到30英镑的经费,而他也获得了相应的保障,那就是在他死后,他的亲属可以获得500磅的补偿。于是,在他交纳经费的那一刻起,他的家庭就有了500磅的保障,哪怕第二天他就遭遇不幸,这笔保障仍然生效。


    假如是在现在每年向银行交纳12到30英镑生息,那么只需20年就能够累积到500英镑。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有这种简单而又安全的寿险方式,才是最令人满意的保障。因为在他的有生之年,至少有26年是高枕无忧的。他不再会为将来所要遭遇的不幸而担忧。每年交纳的固定费用,都会随着协会的利润而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就足以确保在他死后,他的家庭可以得到一笔固定的钱财用于生活。
第43节:保险中的理财之道(3)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人寿保险就是借助了这种互利的契约,让双方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种契约可以说是生命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补偿,比起那些寿命长的人,那些去世早的人的家庭,分享到了更多的好处。但是那些寿命长的人也并不吃亏,因为他们的保险额,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交纳的保险费用的累计额;另外,这么多年以来,他从没有承受过那些突如其来的不幸而带来的伤害。


    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赢利的目的就给房屋以及物品保险,然后以放火的不良行为获取人寿保险的赔偿。他们的这种目的,可以促使人们为了自己的意外伤亡或者突如其来的疾病做准备的。有时候,所谓的精明,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反而会更加充分;而且,我们还有更加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在我们离开人世以后,我们仍然要照顾遗留的妻子和孩子。任何一个男人,都不愿意人们说他是不负责任的,是没有尽到义务的。对于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来说,活着的时候他要对妻儿负责,离开人世他仍然有义务为妻儿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他生前就必须想办法积蓄财富。这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实施这份责任又是如此简单,每一个男人都必须做到。这份责任是必需的、是互助的、是最实用的。同时,这份责任在无形中又增强了每一个男人的自尊心,并且让他们更加了解他的责任是多么伟大。是整个社会赋予他的责任,以至于没有任何反对之声。但是,我们仍然存有遗憾,那就是这份责任并没有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得到重视。


    而对于收入微薄的工人阶层来说,他们则采用另一种形式来互助。以互助的形式培养人们自助的习惯,告诉人们,只有依靠大家的投资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帮助。迄今为止,大约已有400万工人组织成志愿团体,在某个成员遭受病痛或者不幸的时候提供帮助,这一现象是让人惊讶的,更是让人称赞的。正是因为英国自治政府的仁爱,以及社会独立性的优越制度,才创造了这样一个互助的团体。为了说明英国政府的独到之处,我们比较一下法国、比利时、英国哪个国家享受利益的团体占有人数更多。法国七十六分之一;比利时六十四分之一,而英国则为九分之一。据英国协会会员透露,他们现有的基金就高达1100万斯特林。自愿捐助者每周都要从收入中捐出至少200万斯特林。协会会员把这些基金分散开来,由他们轮流掌管。


    世界上最节俭、最谨慎的民族要属法国和比利时的工人阶层了,虽然他们的互助协会远不如英国多,但是上帝对于他们仍然是公平的,因为他们把积蓄的钱财合乎原则地投资到了土地和公共基金上,以此牟取自身的利益。对于法国人和比利时人而言,土地是他们最热爱、最喜欢的。他们省吃俭用就为了能够购买更多的土地。在他们的公共基金投资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是:法国农民阶级之所以把他们的积蓄投资到国防贷款上,就是为了解放受德国侵略者践踏的法国土地。


    尽管英国保护协会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对于协会组织的管理,他们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许多财务上都出现了偏差。保护协会如同其他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组织一样,都必须经过多次的考核,才能制定最完美的制度。而以往的经验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实施;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捐赠品的处理以及患者的补贴。盲目的捐赠让基金处于短缺状态,他们不得不经常宣布关闭“钱箱”。因此,协会遭到了成员们的不满,使得他们不得不离开协会,寻找别的安全保障。每一个利益协会都会遭受失败的惩罚,人寿保险协会也不例外,而这些协会的倒闭也给中产阶级协会带来了信誉上的损失。


    在这里,我们将引用一位互助会的注册人员在最近一份报告中的讲话:“对于整个管理系统来说,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并非能够鼓舞人心;但是就总体而言,贵族、国会议员、商人、金融家和投机者,他们在运输管理、股份银行和各种企业的投资结果并不比穷人的投资结果高多少,甚至逊色于穷人的投资结果。”

第44节:保险中的理财之道(4)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之所以出现工人协会,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谋生手段,因此无法积蓄足够的资金,来应付突发的疾病或者不幸。刚刚踏入社会的工人,每天都要依靠体力劳动来养活自己,在支付生活所需的同时还要尽量积攒一小部分钱财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必须的生活开支已经使他们微薄的收入捉襟见肘。等到他们老去,或者遭遇不幸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们千辛万苦积攒的那一点钱很快就会用尽。如果他们还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就只能去乞讨或者接受穷人救济金。因此,想要避免这种不幸,他们必须形成类似于利益保护协会这样的组织。通过成员们小额捐款的力量,形成丰厚的基金,成为成员中的某一个人遭遇不幸时的救助。


    想要拥有这种保障,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成员们每个星期交纳4便士或者6便士的公共基金,就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基金补贴。很多利益保护协会都像人寿保险那样,还储备了一定的基金,用于某个成员去世之后的家庭抚恤金。就整体而言,虽然这样的组织或多或少存在着缺点,但是它仍然对社会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以曼彻斯特单身联合会为例。这个协会拥有50万名成员,基金高达3706366英镑,而每年用于支付成员的医疗费和抚恤金的钱就有30万英镑。这些具体的数字证明了这个协会对于依赖于它的成员有着多么实际的帮助。通过这种互助的方式,收入微薄的劳动者只要付出较小的代价,就能够在遭遇不幸的时候得到应有的保护。这种互助会以合作的力量对社会各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它还以最有效的方式让成员获得最好的保障。这种互助会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文明。


    有些人不愿意接受协会成员的传统,而拒绝参加互助会。这是因为在协会中他们会受到酒馆环境的影响。在他们交纳了赞助款的两周之后,就会在周会上染上酗酒的恶习。酗酒需要花费很多钱,甚至是用来积蓄的钱。互助会由社会的基层单位组成,酒馆成为了会员聚集的场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酒馆是一个家,成员们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如果他们仅仅是为了预防不幸,为了一种责任而走在一起,也许没有几个协会能够走到今天。在很多的事例中,除了在酒馆聚会的保险协会,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存活到今天。


    因此,这个世界并不能被某种精确的规律所左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灵活的劳动者的世界,能够支配它的也只有大众化的规则;如同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穿戴偏好一样。把啤酒、香烟和单纯的预防不幸的保险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粗俗;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凡夫俗子的世界,生活就是这么俗不可耐,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并且让它变得美好。人是懒惰的,人类追求尽善尽美的天性实际上并不强烈,尽管运用喝酒、聊天的方式吸引他们有些粗俗,但是却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安危。而且,这一行为并不只是适用于劳动阶层的协会。例如,伦敦就有以不吃年饭而吸引捐款者的慈善机构的先例。因为,吃着生猛海鲜的富人比吃价值80便士的年饭的穷人更应遭到谴责。


    为此,哈利法克斯的阿克洛德先生倾尽一生的心血,为达到保护劳动者的目标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约克郡西区为工人阶层建立了疾病保险协会和便士储蓄银行。便士储蓄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疾病保险协会却惨遭失败。对于疾病保险协会的失败,阿克洛德先生解释道:“互助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尤其面对单身青年会、德鲁伊教团体、伐木者协会,以及那些摒弃了他们的自治政策、互相监督行为的协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没有哪个新成立的独立社团,不经过磨炼就能够取得成功的。然而我们的会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社团,也许这也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之一。”


    互助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保险费太低。协会成员的收入大都是微薄的,因此,他们只能付出最小的代价维护组织的存在,这是情有可原的。正因为如此,协会成员总是想尽办法制定最低的保险定额。协会成员大都是年轻人、健康人,再加上患病人数相对较低,所以,只要协会能够维持下去,经费就会显得非常富裕。眼看着基金越来越多,大多数协会成员都在为表面的繁荣沾沾自喜,而对其中注定的衰亡却浑然不知。成员的年龄越来越大,患病人数也与日俱增,需要支付的补偿也就越来越多;因此成员年龄的增长对协会的威胁很快就众人皆知。于是,年轻人会避开成员年龄偏老的协会,而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组织。结果就出现了老的成员开始提取他们的积蓄,导致协会基金短缺,最终走向衰败。然而,事实正像我们所预测的那样,年长患病的老成员给协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协会不得不宣布倒闭。而协会里那些年纪较轻的人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们会发现虽然交纳了多年的保险费用,而生病时却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基金已经支付给了那些年老的成员以及其他协会章程所需的费用。


    总是在经受挫折之后,协会才能制定出更好的管理制度。即使是最优秀的保护协会,也必须经历漫长的道路,才能明白充足的基金对于他们履行义务,偿付费用是多么的重要。协会失败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总是企图用最少的钱做更多的事。对于那些很早就入会的人来说,福利是相当丰厚的;而后来者只能面对空空如也的“钱箱”了。协会的倒闭不在于收取的金额太低,而在于它没有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合理划分成员的待遇。协会的入会条件并没有因为体弱多病者、老人或者健康者、年轻人而有所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会费的多少。协会的发展,关键并不在于基金的多少,而在于制度的完善。即便入会的成员现在还很年轻,但是,他们终将走向衰弱,如果协会里有几个需要长年依赖于基金的重病者,那么这个团体很快就会宣告破产。目前为止,已经有上千个互助会遭遇这种不幸,虽然他们的服务做得很好,可是都不能长久,因此成员们大都深感失望,有人甚至觉得受到了欺骗。


    近几年,为了改变协会的状况,曼彻斯特单身青年联合会以代表的身份,首先采用了一些措施来完善协会的不良体制。也许下面的这个事实,对于联合会决心整顿财政的主导思想来说是最好的证明:管理委员会被授权公布那些指导决策的全部资料,其中也包括不好的决策。瑞特克里夫先生以3500镑的代价,精心策划了针对财务状况的一系列报表,并且公布了所要采取的措施。他在公布的报表序言中说道:“这笔资金来源于集会的管理基金,是每个成员交纳的保险基金,而不是来源于死亡保险金或者鳏寡孤独的援助金,但是这笔资金并没有正确地用在与协会利益或组织相符的地方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经验会不断增长,互助会的领导人就能够引进新的管理手段,改善财务状况。对于最好的组织而言,它成长缓慢,但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失败而更具生命力,并且根植于它们的传统之中。而最不成熟的协会,则是为了支付医药费由工人阶级建立起来的协会,它只依靠自己成员的赞助,而从不考虑慈善团体的帮助;它为更加美好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得起人们的每一个鼓励,每一个赞美;它在一种正确的精神中生根发芽。它教会人们如何自给自足,同时在最为人们不屑的的阶级中,培养具有经济头脑的思想。


    在没有出现任何统计学的时候,互助会就已经开始运作了。虽然它们会出现错误,但是考虑到它们必须面对的困难,我们在判断它们是否优秀或者恶劣的时候应该更加宽容。只要是以友善的心态提出的建议,就不会遭到人们的反感,不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它们的缺点只是暂时的,等到成功走向它们的时候,缺点自然会转变为优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859.html

更多阅读

让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看完你不会再说我们软弱!

核心提示: 最近南海不太平,很多人又要职责中国政府的作为太少,态度太软弱。在这里,想指出的是:不是流氓 做不了五常。背后的动作,不是谁都能看到的……也许我们都会觉得同样的岛屿争端,韩国的表现比我们硬气,比我们显得更加寸土不让;但是现

如果你爱的不是我........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昨天走在大街上,经过一家理发店门口的时候,传来了这首歌曲《如果你爱的不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首歌名字叫什么,只是听其中的歌词挺好听。如果你爱的不是我,又何必管我过的快乐不快乐,不爱我,就不要再来打扰我,就让我在平静的生活中,想念着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情感美文 情感美文

岁月总是如此美好,一个人,坐在无人的角落,静听一首来自心灵的歌,淡淡的忧郁,伴着淡淡的伤感,就算心痛,那终是属于自己的梦。不去问,人间有没有真爱,不去想,红尘有没有天堂,缘分也许原本就是奇妙的东西,或许冥冥中早已注定,属于我的躲不开,属于他的

声明:《转载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有钱人都在想什么》为网友秋日私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