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军队编制。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八旗按颜色分,则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之后努尔哈赤将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 如果要想真正厘清八旗制度,就必须从努尔哈赤如何从归化降人来着手。努尔哈赤起兵时,女真部落极众,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曰“嘎山”,一曰“穆昆”。嘎山即满语中的“寨”,是指地缘部落,穆昆即满语中的“族”,是指血缘部落。当然,穆昆和嘎山之间的关系是交错的,不是孤立的。努尔哈赤为了收编、笼络、规范降人,保证降人的原本组织体系,但是却要按照丁数编成牛录(满语,意即大箭),以便战争时期调遣。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 牛录又因为人员组成的性质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称为旧牛录,是指那些在努尔哈赤创业初期就来归附,属于开国功臣的部落牛录,其佐领为子孙世袭;第二种为世管牛录,是指因战功或者主动归降而组编成的牛录,牛录额真由汗委派,但也世袭;第三种称公中牛录,是牛录当中人员成分最杂的,是因为政治原因和各种人丁,包括披甲人在内所组成的牛录,牛录额真由汗指派,不世袭。 这时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势力了。4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褚英之子)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莽古尔泰 镶蓝旗?阿敏(述尔哈奇之子) 由此也可以发现,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基本上这还是一个讲究军事和政治实力的时代。 八旗是整个满洲社会的基础,无论军事、经济、行政,都离不开八旗。八旗以牛录为基础单位,实行三丁抽一的政策,抽一丁入伍,其余两丁称“余丁”或“散丁”,从事生产,按照达旦进行管理,上面提到的章京(书记官)和拨什库(领催)就是管理余丁的官员。八旗又按牛录各自设有“巴牙喇”,意即“精兵”、“尖兵”,为职业军人。“巴图鲁”意即勇士,通常不代表实际军权,只是荣誉称号,类似现在的勋章、记功等等奖励手段。 八旗的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在入关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现一一参照对比如下? 贝勒旗主??原和硕贝勒(固山王) 总管大臣??原固山额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额真 都统??原甲喇额真 副都统??原札兰章京 参领??原牛录额真 佐领??原达旦章京或拨什库 旗丁??不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政治制度中很大部份乃是参考明朝官制而来,因此也有六部、五寺、四院的编制,而且这一部份和明朝的官制职能并无不同,可以暂时略过不提。清朝新增的政府编制还是应因八旗制度需要而来的。 三府是清朝特有的编制,现简单解释如下? 宗人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汉军八旗在入关后改编为汉军绿营,因此汉军八旗算是解散了。一般而言,雍正以前的内阁大臣,满大学士都会兼一个宗人府的职务,亲王至少会在宗人府任职。雍正之后内阁名存实亡,因此军机处行走的满大臣通常也会兼职。宗人府的权力很大,对关外老满洲八旗有直接的节制权,八旗内官员的升迁调贬也是由宗人府的主事们议定草案之后再行实施的。 内务府?由明朝原来的十三衙门改编而成,负责皇城、皇庄、园子(指三海、畅春园和后来的圆明园、热河离宫)的物资调度、人事升迁、以及禁军、宦官、宫女等。这也是职权极大的政府部门,通常上书房(内阁)大臣和得皇帝宠信的大臣,常常会兼内务府总管或者副总管的职务。 詹事府?这原本在明朝就有,在清朝是为翰林院的翰林升迁的必要人事管道。参考《清史稿》,原詹事府是东宫官属,康熙之后不立太子,詹事府就成了累赘,雍正没有撤裁,就是要给翰林留此管道。詹事府下设左右春坊,职属为左右赞善,从六品;再上为左右中允,正六品;再上为庶子,从五品;再上就是詹事府的堂官,称为正詹事和少詹事,又称正詹、少詹。科考(大比)之后,考取的人有两个出路,一是去地方任职,一是“留馆”,即留在翰林院任职。翰林为清贵之职,也是寻天子欢颜,一步登天的好途径,干隆时纪晓岚就是留馆任庶吉士受宠的。因此,留馆是一大关卡。科考二甲(第四名至第十名)授职编修,三甲授职检讨,皆为七品;状元授职修撰,为正六品。但是翰林院没有从六品、从、正五品,直接就跳到从四品的侍读和侍讲。那么七品官凭什么一下子连跳五级?出路有三,混够了编检的年资之后,一是去地方任知府,一是转科道成为言官,也就是一般人口中的御史,第三就是去詹事府。詹事府赞善、中允、庶子正合给编检升官用。詹事府因为也是中央机构,因此由翰林院转去詹事府,“开坊”,也是一大关。之后由右赞善转左,升中允后再由右转左,到要转升五品庶子的时候,就又是一关。因为这时是由吏部则例决定,竞争者极多。庶子又称“洗马”,故此这一关还有一个别号,叫做“一洗凡马万古空”,过不了这一关的,就得准备当个小京官当一辈子。过了这一关,则成为“九转丹成”,可转为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或者回翰林院任侍讲等等,之后升官就容易得多。 另外,清朝政府编制如下? 皇帝之下,按照职能差异,大致可以分三系。 第一类为内廷以及贵族、满族。以皇帝、皇后、皇太后为最高;下为宗人、内务府,此乃平级的机构。宗人府总管皇族、贵族、旗下人的各类事务,十分重要,比如皇帝的玉牒等等重要文献,都是由宗人府负责制作保管的。内务府主要负责处理内廷供奉,在内务府当差是很肥的差使。禁军由内务府大臣按皇帝的分派掌总,各禁军营各有佐领(韦小宝就干过骁骑营佐领的活计),各由八旗分任;现军八旗由兵部管,不归内务府。另外,内务府也管理一部分关外的旗务。 官僚(文官)系统大致可分为地方和中央。地方行政系统是由行省组成,一省的最高长官称巡抚,下辖臬司(司法)和藩司(财务),巡抚主管行政。下面行政机构分别为道、府、州、县。巡抚之上为总督,总督若干省军政事务,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等等。总督为正一品,又称封疆大吏,巡抚以及臬、藩司,分别为正二、三品。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清朝的官员任事有两种,一为职务,一为差事。比如总督、巡抚等,均为职务;而差事则是应因需要,由皇帝因材施用的,比如学政、观风使便是差事。差事完了,官员回京述职,仍旧回原衙门任职。职务需补缺。比如皇帝授某人为七品官,某人是不能立刻当职的,需要在吏部先挂号,等七品或者七品以下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随时准备补位,称为“补缺”。补缺是吏部官员捞钱的好方法之一,缺有肥瘦,好缺人人抢着要,吏部官员便可以上下其手大发其财。另外还有河督、漕督,这是分别独立的衙门,都是正二品的官。河、漕容易赚钱,是所谓放屁油裤子的优缺。 中央行政系统大致由皇帝到内阁,雍正后改为由军机处派至六部(行政部门,相当于国务院),一般来说,六部尚书为从一品,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侍郎为正二品,五寺的大夫一般来说都是满二品汉三品。四院??理藩院掌管外交;都察院掌管言官监事;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是个好地方;太医院顾名思义,就是管太医的。这四院的最高长官官阶,理藩院的院务大臣多由大学士充任,因此为正一品、都察院雍正后定为从一品、翰林院为从一品、太医院为正五品。通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政务,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却是地方官员升迁到中央大员的步骤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康熙九年定为正三品。国子监是个清水衙门,名义上主管教育,但实际上皇族的教育都把持在内务府手中,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钦天监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有点类似中科院一类的机构,算是个没有油水的衙门,正五品。另有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起居注馆,由詹事馆官员充任。 五寺分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为五寺之首,主管平反、审核,等于是现在的最高法院,都察院负责监督执法和官员的情况,刑部负责初审和行刑,合称三法司。大理寺卿满汉各一,均为正三品。光禄寺主管祭祀的饮宴,寺卿满员从三品,汉四品。太常寺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归礼部,由礼部满尚书兼寺事大臣,寺卿满汉各一,均正三品。太仆寺和鸿胪寺都是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进行和纠正不妥当的地方,寺事大臣仍旧由礼部满尚书兼任,寺卿为正三品。 六部也需要多讲一讲,一般性排序为吏、兵、礼、户、刑、工。吏部负责官员升迁、考核;兵部相当于现代的三总部;礼部管外交、祭祀、郊迎、科考等;户部主管财政;刑部和大理寺其实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公检法系统中的执法部门;工部是个磨人的衙门,什么事情都能推到工部去办,主要还是负责国家的基础建设。一般来说,六部尚书都是一汉一满,侍郎一共四个,也是满汉各一半。 大学士是人臣的顶峰,正一品,也是天子的近臣。大学士和授爵不同,公侯伯子男,伯爵就已经超品,但是没有实际权力,远不如大学士来得实在风光。另外,固山贝子、和硕贝勒、郡王、亲王除了清初的三个异姓王之外,都是只授皇族的。福康安授贝子有原因,他身被“十三异数”,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专门写点东西讨论。爵位授予通常有规定好的号,按照各人的品行,分别授予。这套系统有点类似谥号,只不过我手中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不敢胡说八道,贻笑大方。 军队系统比较简单一些,将军为正一品,总兵、提督、副将、参将、游击、备御、千总、把总,依次递降。 满洲有八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喇那拉氏、郭罗络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此为外戚。参考《清史稿.卷一六一.皇子世表》,董鄂氏温顺公何和里为“主婿”,按照清朝的例规,国戚原指太后、皇后的父亲以及同胞兄弟,公主的夫家,其它均称椒房贵戚。何和里是主婿,便是公主下嫁才为国戚。一为富查氏,此亦为外戚,干隆的皇后即是富查氏之女,军机大臣傅恒亦是富查皇后之弟,因国舅而成散班大臣,积功至军机行走。另依清朝的规矩,汉女成嫔妃者,在其汉姓后加一“佳”字即可,如康熙生母佟佳氏即是现成的例子。另仍需补充一点,满蒙姓氏在入关之后受汉姓同化极多。常常就名字的首字而做姓。比如康熙朝军机大臣马齐,原姓钮祜禄氏,名字叫做马齐。后来因循而成马姓。傅恒亦在此例,其子福康安、福灵安等,就是虽父亲名字中的“傅”字转音而成。清朝入关时间日久,老姓没落,尤其是几个那拉氏,民间多不辨分区别,统称为那拉氏,到清末民初时期,“那”也成了姓氏。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舒穆禄氏,百家姓中本无“舒”姓,亦是由满姓转来,著名作家老舍的本名就叫做舒舍予,他是满族人 
满洲八旗军队编制。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929.html

更多阅读

《钦定词谱》珍藏版 钦定词谱大全

词有图谱,犹诗之有体格也。此日志收藏自盛唐~元代词作六百六十调,共一千一百八十个体例,为目前词谱收集中最完整的版本,是诗词爱好者需掌握的重要的词谱之一。注:“○”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

中国军队编制军师旅团营连排 军师旅团营连排 英文

以中国陆军机械化步兵师为例:一般每班9到10人,排则为30到35人,一个连一般就会有自己的通信和侦察组成,这样大概是120到140人,这一般是标准的机步连,也就是配备机械化步兵战车的一个连的配置,营一般为350到380人,因为其中除原有步兵连外一般

文化常识:最完整的钦定词谱大全

资料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本词谱以恶人谷珠楼依据《四库全书》影印本标点录入为底本整理排版。唐之大小曲名,见《教坊记》。宋之大小曲名,见《宋史·乐志》。如《竹枝》、《柳枝》、《浪淘沙》等调,唐之小曲也,编入第一卷中。

声明:《满洲八旗军队编制。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网友特别心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