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顶礼上师,无论我怎么做,过去的烦恼都一直萦绕心间,要怎么做才能忘记过去的烦恼呢?
普巴扎西仁波切答: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当你记住这一点,你的烦恼就会减少。若内心时时执著于过去的某件事情,并把它作为一种自我惩罚,你的烦恼永远都不会消失。
先举个例子,我们谁都不会烦恼自己为什么要长大。即便我们都觉得十七八岁是花样年华,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但是我们也不会因为现在已经过了这个年纪而心生烦恼,并时时耿耿于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生就是这么变化的。
所以,我们对于过去的事情可以去想,可是一旦过于执著的话,内心就会因此而产生诸多烦恼。因此,时时要记住,一切都是无常的。
当然,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底线的,不要想太多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就像我们修学佛法,现前也还是要分辨善恶,但总的来说,只要没有超过善法的底限,过去的事情不用太执著,要观想一切都是无常的,这样一来,内心的烦恼也不会很沉重了。
不过,这也和每个人宿世的习气和天生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天生就很执著,什么事情都执著不放。那么作为修行人,此时用无常去对治自己的执著,内心的烦恼也许就不会这么沉重了。
二、普巴扎西仁波切:思维无常对治烦恼
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在,而要获得自在必须消尽贪嗔痴烦恼。因此如果把解脱仅仅树立在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上,认为平常吃素、打坐、行持一些善法就是修行者的全部,而未能将修行树立在调伏内心之上,我想这样的理解还并不圆满。
需知,我们不能感受自在的最大障碍是贪嗔痴烦恼,所以平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依靠不同的方便去对治烦恼和我执,而时时思维无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说,早晨我们离开家去单位上班,晚上又会回到各自的家,一切都是变化的,由此可知,轮回中一切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们又何必对外在显现那么执著呢?
当然不执著并不代表从此完全没有理想。很多人认为进入佛门之后什么都不能执著,因为佛教讲解无我,所以信仰佛教之后就不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了。当然不是这样的,理想和极端的贪执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当然可以有理想,但是极端的贪执就会滋生种种烦恼。
要知道习气和烦恼永久不会如我们平常所想象般,以人或鬼的形象,披头散发,身形巨大,手持兵刃站在你的面前恶狠狠地说,他就是你的习气和业障。魔障可不会这么显现的。
所谓的魔障,是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当你的内心和行为落入非法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着魔了。所以这时候就要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尽可能依靠寿命无常来打破这个观念。
我们时时都在传讲,实在不想修法的时候应该多修修无常。为了临终能获得自在,现前就要开始精进修法,因为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在世上,但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在世上了。
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可以很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我们在观想无常,但是内心深处还有一个认为自己不可能死的念。正是由于时时被这个想法所蒙蔽,因此即便对佛法有些信心,但是在精进等方面仍旧还是与往昔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打破不可能死的观念,因为它一点都不真实。
试想一下,我们身边有多少亲朋好友,他们也都想自己能健康长寿,但最终能长命百岁的又有几个呢?几乎没有。他们全都离我们而去了。因此我们现前不打破这个观念,就会继续被欺骗,直到临终见到阎王爷时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太晚了,因为阎王爷不会给我们一点点多余的时间,让我们修法。
寿命无常天天都在我们面前示现。例如新闻报纸天天都在报道交通事故死了多少人,自然灾害死了多少人,战火纷争死了多少人。相信这些人在没有死亡之前,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出现这种事。但无常就是这样,从来没有随顺过任何人,就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降临在自己身边。虽然你会觉得很突然,但是他本来就是如此。
因此为了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我们现在就要理解这些道理,思维这些道理。当你全身心投入修法之后,相信自在已经不远了。
三、普巴扎西仁波切:思维因果无欺而调伏烦恼
当前很多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在遭受着痛苦。有些修行人在遭受痛苦的时候,可能心里还会对诸佛菩萨起一些怨心:为什么诸佛菩萨没有那么大的慈悲心呢?当今自己行持善法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但是最终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后果为什么这样不如意呢?
此时我们应该细致观待,虽然今生已经行持了一些善法,但若没有这些善法的话,你家人乃至你本人遭受的痛苦和违缘可能比这个还大。修行人应该如是观想为妙。
如《前行备忘录》中曰:一般来说,地狱的住处、痛苦的分门别类不可思议。这一点要按照《正法念处经》中所说去了解。有关轮回过患和业因果中的这些内容,需要再三参看《百业经》、《贤愚经》、《正法念处经》和《富楼那传》来了悟。如上这些经典都在讲解着因果之法。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些,什么样的因才能得到什么样的果。我们行持了痛苦之因,将会遭受什么样的痛苦之果。这些过患,都需要知道一些。
实际上也就是这样。如果无始以来不具备这样的恶因,今天怎么会遭受这样的痛苦呢?比如说,现前有些人家里被盗,心里可能会想:会不会是我旁边的一些亲朋好友偷了我家的东西等等。但若仔细观待,若你没有前世这个因,小偷怎么会跑到你家去偷东西呢?你遭受这样的痛苦就说明,你前世可能也造过类似的一些恶业。所以现前我们面对这些烦恼之时,该做的应该是及时忏悔而不是心生怨尤。
无始以来我们可能造过很多很多类似般的一些恶业,所以今生才遭受这样的痛苦。因此现前我们不应该起嗔恨心来制止他人,而应该对治自己内心的烦恼。为此我们应该多念诵一些各式各样本尊的心咒,乃至三门趋向善法为要。这些都要铭记心中啊。
我们口中都在说因果无欺,但是一旦自己面对烦恼或者痛苦降临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你可能就想不到是因果无欺之力了。作为修行人,我们可不能这样,而是应该长时间观待因果无欺为妙。
现前很多修行者说他的烦恼沉重,乃至有时候行持善法也有心无力。此时就要观待,这些可能就是无始以来业力沉重的表现。所以现前我们不但不能这样懈怠下去,而且要对治这样的烦恼,应该咬紧牙更加精进才对。
往昔我给藏族弟子讲法期间说过,我平常在遭受痛苦乃至内心起烦恼的时候,绝不会冤枉谁,我都会观待自己的过失。因为这些都是我宿世造下的业,要不今生我不会遭受这样的痛苦。
你们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今天,若说没有一点点冤屈是不可能的。但面对这个烦恼之时,作为修行人更加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要思维这些都是无始以来所造之业如今成熟所致的痛苦,因此绝不能去怨恨谁。如果要怨恨的话,就要怨恨无始时来至今自己所造的一切恶业,否则今天怎么会遭受这样的痛苦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历代高僧大德,甚至其他的众生,他们为什么没有遭受这样的痛苦?这就说明了,这些是你独自所造恶业而得到的果报。所以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调伏自己的内心、不把过失推在他人身上才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行为。
四、普巴扎西仁波切:时时提起正念方能调伏内心烦恼
昨天我们讲解了依思维无常来对治烦恼。因为修行人一旦不具有无常观的话,那么即便显现上是在修行,而内心之中对轮回的厌离以及对解脱的希求之心恐怕也不会很强大。如此一来,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在迷乱状态之中,这样对解脱又起得了什么作用呢?
正如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所说,无记之念当中,不管从事什么善法都没有丝毫之功德。堪布昂琼也说,无记状态时虽然没有善念,也没有恶念,但以此发心从事善法的功德即便具有,也只是一点点而已。因此我们内心若不具有真实出离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能否获得解脱则真很难说言。
作为在家居士,平时可能没有时间去幽静山林闭关,也没有条件去寺院参加完整的禅七,但是即便如此,也依然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正念,在从事自己事业的同时,念念观待自心而作修行,因为解脱就是调伏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而获得自在。
因此当我们平时念诵咒语乃至从事其他一些与佛法相关的善行之时,时时都要提起正念,如理思维,这就是一种调伏内心的方便,平时也都应该尽可能如是造行为妙。
当内心在无记状态之中,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既不叫做善也不叫恶。正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因此善恶的区分来自内心,而非外在显现。
正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之时,作为大悲商主而杀了短矛黑人,虽然行为是杀生,但却因此而圆满了四十劫的福报。释迦牟尼佛也曾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出家还俗之行为,并且因此也积累了四十劫的福报。
既然所谓的善恶取决于自己的发心而非外在形象,那我们便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一天之中是如何修学的。当自己的内心落入无记之念时,就要警醒,无论你修的是什么样的法,对于解脱而言也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此未来能否获得解脱,就取决于我们现前能否护持正念而调伏内心烦恼之中。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重要,要铭记于心。
来自:综合 普巴扎西仁波切官方博客多篇文章推荐阅读: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
如何断除四烦恼及建立正确心态?
新浪佛学微访谈: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
普巴扎西仁波切:如何在睡眠当中修行?
普巴扎西仁波切:实修问答若干
禅修有相止,如何对治昏沉掉举?普巴扎西活佛
怎么禅修,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慈诚罗珠堪布:观心的诀窍
观修与静修
心如狂象当调服:藏传九住心(驯象)图解
一边闻思一边实修,感觉时间精力不够,却又不愿割舍,该如何抉择?
如何在睡眠当中修行?
慈诚罗珠堪布:检验自己修心是否圆满的四个标准
实修上师瑜伽法的目的、义理及重要性
阿松活佛开示:如何祈祷上师,什么时候祈祷
阿松活佛:汉地弟子的修行误区上师?
为何将上师瑜伽作为今生修学的重点
对上师要有虔诚心,视上师为佛!宗萨钦哲仁波切
慈成加参仁波切开示:实修佛法要抓住的要点
慈诚加参仁波切在网上开示修持上师瑜伽法的重要性
慈成加参仁波切:对初学禅修者的开示
慈成加参仁波切:有关禅修问答汇集
慈成加参仁波切:与修法有关的其它问题汇集
每天能上百次上千次见上师并接受上师灌顶的窍决
日常生活中修行的窍诀:在家居士的生活瑜伽
上师瑜伽精髓:将我们的意与上师之意融为一体
看上师周围眷属云集,豪车接送,鲜花簇拥,你怎么想?
一世敦珠法王十七岁时的禅修经历
慈成加参仁波切开示摘录:闻思与实修的关系
我的工作繁忙、法本也很多,没有很多时间修法,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