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版 由两幅照片看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指向一一成都的 西岭千秋雪




  入夏以来,蜀地多雨,7月29日,快雨时晴,成都西面群山兀立,笔者有幸目睹了夕阳西下的雪山盛景,如题图。
  五年前的2008年7月22日晨,同样晴朗的天气,一位网友用相机拍下早晨雪峰奇景,如图1、2,引发各方猜测争论,笔者亲历论战,最终证实此处成都市区盛夏所能仅见的雪山为四姑娘山之幺妹峰,并推论成都斜向城建格局之由来和杜甫所见“窗含西岭千秋雪”之指向均为此山。有趣的是,对于照片中景象,笔者完全是从零认知状态起步,坐网观天,借助搜索、作图、数学计算完成的。现在重新整理补充成文,抚今追昔,一起领略这段天朗气清的成都梦。
【缩略版】由两幅照片看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指向一一成都的 西岭千秋雪
  一、 前景建筑的确定
  分析照片中共四处主要景物:近处广告牌、中近穹顶建筑、中远遮挡山(有较明显的白色条状痕迹,为地震后形成的泥石流)、远处雪山。
  主体建筑很明显是山寨版的美国国会大厦(国内多误作“白宫”,以下为搜索和表述方便,简称“白宫”)。搜索主题词“成都”、“白宫”,得“白宫惊现成都”、“国内豪华办公楼大曝光”等主题,通过照片比对,确证此楼即是“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如图3,位于菊乐路216号,东经104°1'52.00",北纬30°39'3.96",海拔500m。

图1雨后成都小景(照片由issoss网友拍摄)图2雨后成都小景(照片由issoss网友拍摄)
图3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图1下角近处建筑仅见一处招牌“成都医院”,其下小字“四川省交通厅”等字样,组合搜索得其名称为“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成都医院”,东经104°02'48.43",北纬30°38'40.38",海拔500m,位于武侯区洗面桥横街30号。相传三国时期,关羽为吴国所害,刘备为建衣冠庙,带人前去祭拜时,在庙前不远的小河下马洗面,是为洗面桥之由来,为成都外城较早基址。后来全国各地都祭祀关公,尊为“武圣”,衣冠庙应为最早的关庙之一,惜今已不存。医院北侧紧临有诸葛武侯祠,始建于唐以前,几经毁损,明朝初年重建时与汉昭烈皇帝刘备庙合并,现祠庙主体为清康熙十一年重建,为成都主要三国文化遗迹群。
  二、 主景雪山应为四姑娘山
  关于主景雪山的归属,当时的报纸、网络有各种猜测,有人猜是贡嘎山,更有专家论断,那就是大邑“西岭雪山”主峰苗基岭。
  通过以上前景的确定,再借助GoogleEarth软件,使用连线工具,作“医院”到“白宫”连线如图4。
图4“医院”、“白宫”两点连线
  通过延长很轻松地找到,三点一线的这座雪山其实是四姑娘山幺妹峰而不是苗基岭,如图5。
图5“医院”、“白宫”、“雪山”三点一线
  从四姑娘山风景区海子沟进入,到达到成都视角相近位置拍摄的幺妹峰东坡照片,如图6,与图1局部细节一一吻合,可以作为验证。
图6幺妹峰东坡近摄图像(右图、左下图为大川健三拍摄)与成都所摄照片比较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是横断山脉东部边缘邛崃山系的最高峰。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东经102°54'12.64",北纬31°6'23.13",海拔6250米,仅次于被誉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人称“东方圣山”、“蜀山皇后”。
  将上述三点一线路径延伸至地面,如图7,获得照片中中远处的遮挡山,为青城山后山,右侧942m处无名峰即照片中的一处圆顶峰,东经103°26'59.76",北纬30°53'47.14",海拔2296m。连线两侧浅色条状泥石流痕迹可与图1比勘。
图7中远遮挡山连线点与近处无名峰的标注
  三、 成都地区看到的雪山不是海市蜃楼
  雪山照片出现后,曾有网友力辩此景应为海市蜃楼,而类似报道亦多有附和。单纯平面看此山似乎与“近看”的“白宫”呈很大夹角(该网友声称大于40°),而“白宫”距离幺妹峰100多公里(GoogleEarth测距为119.132公里),则此山高度将超过170公里。
  当然这个完全凭借直觉的判断无疑是错误的,造成这张照片景物构图关系的原因是长焦距镜头。要注意的是,你手上的相机符合基本光学定律“物距÷物体尺寸=像距(镜头焦距)÷成像尺寸”,是一台精密测绘仪器,等式右侧的数据有精确记录、可精确测量,幺妹峰、青城后山等海拔有精确测量成果,拍摄直线距离也可通过数字地球软件测得,是不是海市蜃楼一算便知。
  通过搜索找到照片拍摄者为issoss网友,查得两张照片原图EXIF原始信息,其某品牌型号相机感光元件CMOS尺寸为22.2mm×14.8mm,有效像素4272×2848(即192.4 Pixel /mm),图1焦距300mm,原片长边裁为3546像素,图2焦距271 mm,未裁剪,相应其镜头长边视角总共只有2×arctan(11.1÷300)=4.24°、2×arctan(11.1÷271)=4.69°,而照片中雪山影像视角更小,不到2°,约相当于伸手举大拇指看到第一关节视角大小,是绝不可能达到所谓的40°的。
图8“白宫”的实体与影像测量
  接下来确定拍摄点距离幺妹峰的距离。如图8,旋转“白宫”卫星照片,使“医院”、“白宫”、“雪山”三点连线竖直,通过缩放图像和连接白色辅助线实现顶视-侧视图的对应,已知图1焦距300mm,底边感光尺寸为14.8mm,则相同焦距下“白宫”长边正面摄影感光尺寸可以通过矢量绘图软件测出,应为10.34mm,用GoogleEarth测距测得该长边实际尺寸为73.56m,如图8左,设拍摄点距离白宫为X,则:
  X÷73.56m=300mm÷10.34mm,求得X=2134m  拍摄点距离幺妹峰为119.132+2.134=121.266km
  地球弧度对于四姑娘山有一定遮挡,如图9,地心为O,成都位于A,幺妹峰位于B,峰顶为D,AC为地平线交BD于C,则幺妹峰被遮挡区为CB,可视高度为CD,AB≈AC≈AD≈121.266km,BO=AO≈R地球≈6371km(地球平均半径),可以计算求得:
  CD=h幺妹峰-h成都-BC   =6250-500-(CO-BO)   =5750-{AO÷cos[arctan(AC÷AO)]-BO}  =5750-{6371000÷cos[arctan(121.266÷6371)]-6371000}   =4596m
  设CD在121.266km、300mm焦距底片上投影尺寸为Y,则:
  Y÷300mm=4.596km÷121.266km,求得Y=11.37mm
图9地球弧度对于成都拍摄四姑娘山的影响示意图
  对于青城后山遮挡点右侧无名峰,如图7、8,同法测得其海拔2296m,距离拍摄点64.06km。同样考虑地球弧度计算遮挡点在海拔500m成都地平线上可视海拔高度为1474.7m,其在64.06km距离、300mm焦距摄影底片上投影尺寸为6.91mm,则图1中,幺妹峰顶到青城后山遮挡点的高度差在上述摄影系统底片上的投影应为:
  11.37-6.91=4.46mm
  验算:如图7,导入矢量绘图软件中,这一投影测量值为4.47mm。或用原图裁剪测得这一区间像素为855Pixel,854 Pixel÷192.4 Pixel /mm=4.44mm。
  两次测量平均为4.455mm。测量法与计算法绝对误差0.005mm,相对误差仅0.11%。
  误差主要来源于相机倾斜、数码照片分辨率、锐度、地图、地球半径取值、取约、标注、绘图、测量等,属合理范围。
  同样原理,使用更高倍率的长焦距精确拍摄,我们可以精确测量幺妹峰右侧的卫峰高度,如图10。当然你需要准备一台足够好的相机和足够焦距的镜头,最重要的条件,你得遇上一个好天气。
图10幺妹峰卫峰的测量

  以上分析说明,照片所反映的光学特性完全符合正常几何计算,无可感知的折射、放大等特殊大气光学现象。所以这两张照片里的雪山显然不是什么海市蜃楼。
  如果照片所摄为海市蜃楼,则应如图9有虚像前移。假设虚像位置距离拍摄点50km,同法计算这个虚像在300mm焦距底片上的投影将达到36mm,远远超出该相机CMOS尺寸,图10的卫峰测量也将与实际值相去云壤。而成都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海市蜃楼的。
  四、 成都地区雪山景观的记载
  成都主城区看到雪山的情景并非偶然一过性出现,雨过天晴,漫天尘埃洗净之后,时有网友拍片报告,或见诸报端。从散见的各种回忆看,至少在八十年代的成都,晴天经常都能见到雪山。
  而空气污染较小的古代,这样的景象更是常见,诗圣杜甫在成都期间曾写下大量与雪山有关的诗句,例如草堂遣闷望见“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泛舟浣花溪上目睹“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出城看见“远烟临井上,斜景雪峰西”,出郊极目“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赏夕阳“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前往青城路上不禁感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离开成都还在回忆“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窗含西岭千秋雪”了。更早的则要数草堂“门泊”,顺流而下,“万里”之外,“东吴”那端的书圣王羲之。笔者戏言:“一个不想到成都的诗人不是好书法家”,而历来文人墨客无不蜂拥入蜀,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王羲之虽然终生未能入蜀,但却始终有一个心驰神往的成都梦,据《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曾书报扬州刺史殷浩说:“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传世刻帖《十七帖》、《淳化阁帖》中更有王羲之多帖与蜀地有关,如《清晏帖》 、《成都帖》、《谯周帖》、《汉时讲堂帖》、《严君平帖》、《邛竹杖帖》、《盐井帖》、《七十帖》、《游目帖》等,内容上多是向在成都作益州刺史的朋友周抚询问蜀地人文地理,信中还提到他看过的很多介绍蜀地的典籍“殊为不备”,可见王羲之为入蜀一事做了很充分的文化准备,是一位真正的旅游者。
  其中《七十帖》、《游目帖》如图11、12,则又共同提到一个地名“汶领”——“要欲一游目汶领……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秦时李冰治理岷江,修筑都江堰,解决了川西平原的旱涝问题,至今两千多年,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国诸葛亮《隆中对》称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所谓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与之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只能称为遗迹。古“岷”、“汶”通用,岷山亦即汶山,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又岷峨并称,或偏指峨眉,或指青城与峨眉,将“岷”指青城,包含其背后面的山峰群,徐学书考证认为这一段岷山即为“中国古史神话中上帝及众神居住的天堂圣山(即神话中的昆仑山)”。西汉始置汶山郡,至东汉永平中,白狼、盘木、唐取等国归化,今小金、丹巴之地皆归汶山。四姑娘山引汶地群山之领,成都平原之常所见,诗、书二圣同慕,其地位自当排在峨眉之前,“奇”而且“盛”,以至“不朽”。
图11 王羲之七十帖
  【释文】足下今年政(王羲之祖父名“正”,避讳)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大意】足下今年该七十岁了吧?知道你身体很健康,这是大可庆幸的事。唯望勤加保养。我也快六十岁了,按照一般的人生规律,能活到这个年纪也不容易,算是我的大幸。但担心往后的身体变坏,可能会窘局难堪。正是这个原因,我想尽快到你蜀地,一览汶岭之奇,不能再随便说说了。足下你尽管多加保养身体,等着我来游的这一天,不要以为是虚言。如果能了此缘分,可以说是人生大幸啊。

图12王羲之游目帖摹本(日本广岛安达万藏,1945年毁于广岛原子弹)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大意】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您那儿山川奇异,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满足。可以成行,当请您迎接,如果迟误这一机会,真当以日为岁了。您镇守巴蜀,朝廷暂时不会有调动之理,真想趁您还在巴蜀任上时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那将是终身难忘的盛事。说到这里,我早已心驰神往。

  五、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并不是今天名为“西岭雪山”的苗基岭
  人们熟知的旅游景区“西岭雪山”,其实并非古地名,直到1991年版《大邑县志》尚且记作“大雪峰(苗基岭)”,成都人又称为“大雪塘”。大邑县为了打造“大飞水”景区提升知名度,才根据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起名“西岭雪山”,又将大飞水西北20多公里远处芦山县和汶川县交界的苗基岭也划入“景区”,则是为了附会杜诗的后半句“千秋雪”。
  这个做法类似于商标抢注,并未征得杜甫确认。杜甫草堂距离“白宫”北偏西约800米。“年年岁岁‘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虽是而人非,杜甫看到的雪山,和王羲之笔下的汶领,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雪山别无二致。
  苗基岭,又名大雪塘,海拔5353米,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与成都市和雅安市的交界处,大邑县黑水河保护区内。图5卫星照片标注显示,苗基岭与“医院”、“白宫”连线夹角达到17°,海拔高度相比幺妹峰也有将近900米的差距,成都方向即使看到苗基岭,其规模、数量、总体高度,比起众山簇拥独秀于林的四姑娘山仍有失色,如图13、14。
图13幺妹峰的领袖群峰之姿图14群山拱卫的蜀山皇后
  除了目视的直觉高度以外,通过测量也可以知道幺妹峰比苗基岭高且远。中国古代很早就解决了山、岛、太阳的高、远测量问题,《九章算术》中就有记载,称之为“重差术”。“重”意为“三点一线”,重合的重;“差”,意为差异,对同一物体,相同方法不同位置的测量,存在差异;利用这个差异即可解决高、远物体的计算测量。
  刘徽在公元263年所著的《海岛算经》中对重差法进行了案例式记载,其中第一题:“今有望海岛(HG),立两表(AC,BD)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AB),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AE),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BF),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AH)各几何?术曰:以表高(AC)乘表间(AB)为实;相多为法(BF-AE),除之。所得加表高(AC),即得岛高。求前表去岛远近者:以前表却行(AE)乘表间(AB)为实;相多(BF-AE)为法。除之,得岛去表数。”如图15。这个描述翻译为现行数学语言并计算即:
  GH=KG+HK=AB×AC/(BF-AE)+AC  AH=AE×AB/(BF-AE)

图15测海岛高远示意图(选自沈康身《我国古代测量技术的成就》)
  或曰“西岭”泛指西边的山岭,但“雪”而能终年、而能“千秋”者,则不是下过雪的地方都能凑数的,唐代成都地区难以看到苗基岭的“千秋雪”景象。
  首先在海拔上,苗基岭和幺妹峰无法相提并论,近年观测川西地区盛夏雪线多在5000m以上。临近地区通过雪线观测可以直接判定山之高下。
  雪线指终年积雪区域的界限。雪线高度实际是固态降水与溶化的平衡,影响因素较多,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地形条件。
  苗基岭、四姑娘山距离接近、纬度接近,四姑娘山偏北,气候类型接近,总降水分布均匀,其中苗基岭年均降水1300-1500mm,四姑娘山年均降水1100-1600mm,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这其中幺妹峰海拔相较苗基岭高出近900m,按对流层海拔每增加100m气温降低0.6℃,主峰区域幺妹峰比苗基岭气温低5℃以上,相同年份,固态降水率幺妹峰远高于苗基岭,溶雪速度则苗基岭远高于幺妹峰。不考虑极个别年份的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不同年份雪线高度随地区及全球气温变化同步升降。
  从地形条件看在海拔高度相同气候接近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这个规律可以由居于苗基岭、四姑娘山二者之间世界上发现第一只大熊猫的巴郎山地区卫星照片得到验证,如图16。展示在成都视线方向上的幺妹峰是东北坡面,而苗基岭是南东坡面,从海拔、朝向、纬度上都处劣势。
图16巴郎山附近南北、东西坡面积雪分布图(上北下南正面卫星影像,红色辅助线条为山脊)
  2003年的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苗基岭,由于雪线高达5300m(北坡),而致营地饮水困难。
  近年来成都市区拍摄的盛夏雪山照片均为幺妹峰,而鲜见苗基岭。如图1幺妹峰之左侧第一峰、图17幺妹峰右侧第一峰为海拔5355m的三妹峰,比苗基岭高出2米,成都方向远观、四姑娘山南面近观,几乎都已经看不到雪了。

图17盛夏时节的四姑娘山南坡
  如图18,成都网友丘寒2013年5月20日(上图)和6月25日(下图)两次拍得苗基岭与幺妹峰合影,上图初夏苗基岭白雪皑皑,反光强烈,下图中尚未进入盛夏,苗基岭上的雪已不见了踪影。
图18不同季节成都地区所见苗基岭与幺妹峰雪景的变化(照片由丘寒网友拍摄)
  如图19,成都网友Thīńk于2010年8月27日抵近拍摄的苗基岭图像,主峰右侧两峰间隙处白色为冰川。据贝犊网友报告,成都城区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如图20,为网上所见苗基岭近影。

图19盛夏苗基岭(照片由Thīńk网友拍摄)图20 苗基岭主峰近影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竺可桢等大量学者从气候历史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唐代是一个比现在温暖湿润的时代,如图21、22。
图21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实线)与5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雪线高度以米计,目前挪威雪线在高度在1600米左右温度以摄氏度计,以0线作为目前温度水平横线时间的缩尺是虚数的,越至左边缩尺越小
(选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图22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A从中国物候所得结果B从格林兰冰块所得结果δ(O18)增加0.69‰则气温增加1℃
(选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比如荔枝,喜暖畏寒,郭声波等《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的寒冷气候》等文章就列举了从唐到宋,专门吟诵成都及临近的乐山等地荔枝的诗句:

作者

时代

诗名

选句

卢纶

唐(约737-799)

送张郎中还蜀歌

邛竹笋长椒瘴起,荔枝花发杜鹃鸣

送从舅成都县丞广归蜀

晚程椒瘴热,野饭荔枝阴

李端

唐大历中进士

送何兆下第还蜀

袅猿枫子落,过雨荔枝香

张籍

唐(约767-约830)

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薛涛

唐(约768-832)

忆荔枝(乐山)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徐夤

荔枝二首

锦里只闻销醉客,蕊宫惟合赠神仙

薛田

宋仁宗时期益州转运使

成都书事

月季冒霜秋肯挫,荔枝冲瘴夏宜然

宋祁

宋998-1061

集江渎池(或名《避暑江渎祠池》)

烟稠茉荷叶,露熟荔枝房


  南宋大诗人陆游则实现了浙江山阴同乡前辈王羲之所未能实现的成都梦。不巧的是由于大气候的变化,未能吃上成都荔枝,耿耿于怀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就记了一笔“成都无山,亦无荔枝”,并引用眉山苏辙给苏轼的《奉同子瞻荔枝叹一首》中“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一句认为没到过成都的张籍“新雨山头荔枝熟”是杜撰出来的。不过陆游的引证是地道的断章取义,苏辙原诗后半还有一句“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表明成都不仅出产荔枝,而且还往外移种。诗中还记载了荔枝栽培技术“北游京洛”的情况,恰好又是陆游予以证实,见《老学庵笔记》卷三“宣和中,保和殿下种荔枝成实,徽庙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且赐以诗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保和殿原名宣和殿(可参考拙文《对〈对上海博物馆藏赵佶书《千字文》的质疑〉的质疑兼谈古书画中的避讳现象》,点击查看),宋徽宗的诗《宣和殿荔枝》又对陆游的记载给予了支持:“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这其实还是一首愿景诗,表达了这位风流皇帝期待挂果的愿望,宣和时期“初结”的荔枝是在崇宁初重建“宣和殿”时期的“新栽”,正好符合荔枝栽种到结果的生长周期,上距哲宗初期苏辙描写“北游京洛”不远。宣和皇帝另有多幅荔枝图见于记载流传,另外宣和画院还有一出现场写生孔雀荔枝图的典故。又查陆游当嘉州刺史时有多首描写乐山荔枝的诗,看来陆游并非不知道成都曾经出产荔枝的史实,抑蓉扬嘉,实在是为官一方,心有所偏,有类今日宜宾、泸州等多地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对于唐玄宗时期贡品荔枝归属地的考证争夺战,各执一词,而又对证据进行选择性回避的做法。
  “成都无山”的说法同样也是错误的,成都人把凤凰山、丽元山、磨盘山、武担山、竹望山、龙灯山、院山、回龙山、石子岭、新棺山、贺家山、乌龟山、四亩大山、曾家官山、钟家山、牧马山、羊子山、狮子山、塔子山、五龙岗那样的小丘都叫作山、岭、岗等等,这其中有少数为人工建造,高仅几米或十几米也被称作山。成都其实是个多“山”的城市,这犹如北京多“海”,元代赵孟頫《初至都下即事》首句便是“海上春深柳色浓”,如果不是诗人作了注释,不知道又会有谁闹出“北京无海”的笑话。
  例如,凤凰山地处成新结合部成都北郊,最高海拔约569米,而东西两侧均在510米左右。相应的,在成都南郊有牧马山,海拔580多米,两侧在480到500米之间。武担山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名胜,位于江汉路的成都军区大院内,正好处于凤凰山、牧马山连线上,高约20米,其名由“武都担土”的典故而来,相传为2700多年前古蜀国开明王九世为已故爱妃所建坟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名列“初唐四杰”的大诗人王勃曾游历至此,作《晚秋游武担山寺序》一首;唐代杜甫、薛涛、苏珽,宋代欧阳修、孙应时等都有题咏;最为有意思的是,陆游居然也有一首《行武担西南村落有感》,不知他是否知道武担为“山”,若不知,则所说“成都无山”自然是无心之失,若知,则“成都无山”是在此前此后,是否是为证而证的违心之言,可曾对《老学庵笔记》有过修订呢?
  成都“多山”地貌的原因在于成都城区就处在“蒲江-新津-成都主城区-新都-德阳断裂带”又称“熊坡大断裂”上,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成都西面的龙门山脉作为高原东缘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进而形成穿越成都平原的这条隐伏断裂带。类似的由地震引起的平地隆山可以参考本地时间2013年9月24日16时29分(北京时间19时29分)巴基斯坦西南部地区发生的7.8级强震,震中位于俾路支省胡兹达尔市西南约100公里处,震源深度15公里,地震威力强大,导致海床上升,在巴基斯坦靠近阿拉伯海的离震中约380公里的瓜达尔地区(Gwadar)近海出现一个约30米长,10米高的小岛,如图23。
图23 巴基斯坦924地震时海上冒出的小岛

  成都又有大石名“武丁担”,传为蜀国开通金牛道的五丁力士挑土用的担子,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内有一方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今新都)亦有一石,亦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也。”
  成都大石尚不止上述两处,古蜀国向来有大石崇拜的传统,以传统上所谓“不产巨石”的成都平原最为典型,类型也最为丰富。有列石,如新繁飞来石、双流八阵图、新都八阵图、成都城北五块石、城南武侯祠后之五块石;有独石,如成都市内的石笋、石镜、天涯石、地角石、武丁担、支机石、石牛;有人工雕造的治水所用的镇水标石,如石人、石马、石犀。这些大石或有些见诸典籍的传说异闻,或有文人墨客的吟诵累牍,随着城市的变迁,大都已经不复存在,但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这些传说中的大石大部分就近排列在图24“蒲江-新津-成都主城区-新都-德阳断裂带”上,所以它们未必就不是成都原产,或为原址保存,或为就近搬迁。
图24蒲江-新津-成都主城区-新都-德阳断裂带上的万里桥和成都的“山”
  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立石室,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据《汉书》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石室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书圣王羲之亦雅慕文翁,有书相问于周抚,书中描述了所知石室讲堂壁上还绘有大量三皇五帝以来人物故事图并索取摹本,如图25。石室旧址在“万里桥”北岸偏西,那么文翁采石是就近取材还是舍近求远呢?
图25 元 赵孟頫 补唐人临王羲之讲堂帖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大意】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哪个皇帝时候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绘画本身也颇精妙,甚是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对于外地人来说,不借助标志,这些海拔起伏平缓的小丘、大石绝不会认同为山。即便经过历代城市扩张、局部平整改造,但通过卫星地图,仍然可见这条穿越主城区的断裂带要比两侧有数米不等的平缓隆起。从现有的一些古代成都推测图分析,这条断裂带,正是秦代张仪、张若在成都所筑“大城”、“少城”的边界。
  回到张籍的诗句,“新雨山头”地处“万里桥”、“锦江近西”的郊区,如图24。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在“多酒家”的此处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得名。万里桥在今成都“南门桥”位置,据《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载:“五块石,府城治南万里桥西,有五石相叠,高一丈余,围倍之。相传有海眼,昔人尝起其石,风雨暴作”,今之大石东路、大石西路即因此而得名,五块石又或为目送万里登高之基亦未可知。张籍能很准确地描述成都特有的不为外人所知的地理环境与命名习俗,其物产描述也能和众多同时代及之后诗人的描述背靠背契合,从刑事审讯的角度看,每个嫌疑人的口供单独分析,难以确信,而拼合在一起,他们分别代表了信息的完全不同的横向和一脉相承的纵向传递渠道,成为一个完整可信的信息拼图。
  恰巧的是,张籍还有一首《送蜀客》,表明他虽未到过成都,但却与蜀地友人有较深的交往:“蜀客南行祭碧鸡,木棉花发锦江西。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同样地处“锦江西”的这个“山桥”,是不是就应该是“万里桥”了呢?唐代成都居然能有南国的木棉花盛开,出产荔枝自然是可以确信的了。
  今天的成都已经没有了适合荔枝种植的温暖气候了。杜甫时代的盛夏苗基岭至少不应比图19、20雪更多,难以称得上“千秋”。
  结合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图像证据,杜甫看到的“千秋雪”,更大的可能是孤芳独秀的四姑娘山幺妹峰。而“西岭雪山”起名本源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灵感,抢注的成功,导致后来的介绍反过来说杜甫诗句的灵感即源于“西岭雪山”的胜景,实在有些源流颠倒。
  六、 四姑娘山与成都古代城建格局
  成都旧城的城市街道格局独具特色,除皇城、武侯祠、永陵等象征皇权皇命的建筑采用坐北朝南正南北朝向布置以外,大部分非临河街道均采用斜向布局。
  驷马桥羊子山土台遗址、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 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成都成为了3000年来没有迁移过城址,2500年没有更改过名字的大型城市,这样的城市在中国仅此一例。金沙遗址居址区、墓葬区、祭祀区排列有序,墓葬均为西北-东南向,头向西北或东南,以东南方向为主。祭祀区众多石璧的倾斜方向与墓葬方向完全一致。尤其是第18号遗迹,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由边长为40厘米的9根方柱构成(其中两处已被发掘前施工损坏),其规格高于宫殿,柱间距斜南北向约1.9米,斜东西向约2.9米,面积约22平方米,因历时久远,木柱已腐烂,现仅余柱洞,洞周土质与区域土质有明显差别,挖方填方的方式建造,如图26。根据测定,金沙遗址的这九个柱洞南北向为正北偏东22°-25°,东西向为正西偏北22°-25°。测得幺妹峰正好在金沙遗址西偏北24°方向,而博物馆建筑开门的北扇面方向也正是选择了这一角度,如图27。
图26 金沙遗址第18号遗迹图27“汶领”与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筑布局及周边城建布局
  据杨鸿勋先生推测,这九个柱洞应为祭祀主体场所“古蜀大社”的基址,这种构造与建筑形式与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祭坛遗址和1000年前的日本鸟羽遗址九柱洞遗迹几乎一致,因此日本的神社建造形态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解说认为,这种方向应与传说中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有关。这一说法可以从至今保存的羌族“白石崇拜”得到印证。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源地为甘青河湟流域地区,故有“龙来氐羌黄河头”之说,王之涣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汉陆贾《新语》最早记载“大禹出于西羌”,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赵晔《吴越春秋》、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皆有记载。不过这个叫“石纽”的地方和杜甫笔下的西岭、杜牧笔下的荔枝一样被汶川、北川、茂县等地纷纷抢注,县县均有“石纽山”。
  禹治洪水、伐三苗,后来舜禅帝位于禹,禹子启承而袭之,开国曰“夏”。传至十六世,桀无道,伊尹佐商汤而灭之。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指的就是这一支。
  殷商对于依附于夏的羌族继续打压,羌族于是分为两支,一支迁往西北,即之后的西夏党项羌,另一支回迁南方到岷江上游一带。
  羌人长年与冰雪为伍,生存环境为“白色世界”,因而由食雪尚雪而逐步形成以白为善美,以黑为丑恶的尚白观念。迁徙途中,羌族人受到土著居民戈基人的袭击,羌族长篇叙事史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称:古羌人在向岷江流域迁徙途中遇魔兵追杀,经殊死搏斗仍难以取胜,危急关头,木姐珠运用神力搬来三座大雪山阻挡了魔兵,才使羌人转危为安,羌人由此对雪山更加崇敬。
  羌族另外还有一部长篇叙事史诗《羌戈大战》,同样是在古羌人的迁徙途中,羌人和戈基人(史诗称戈基嘎补)之间发生了一场持久的战争,后采羌人得天神阿爸木比塔帮助,用雪团战胜了手持麻秆的戈基入,之后雪团化作坚硬、洁白的石头,从此被羌人尊为阿渥尔(白石神)并加以普遍供奉,成为古羌人高贵圣洁的象征。
  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以白石为象征,这就是“白石崇拜”,白石同时也包含了雪山崇拜。王康、李鉴踪、汪清玉在《神秘的白石崇拜》中认为“在古羌人的观念中,雪山似乎就是一块巨大的白石”,所以羌人崇拜它,形成了雪山崇拜。“羌族的雪山崇拜包融了对天神及其他诸神的崇拜。因此,白石崇拜与雪山崇拜相沟通,使白石成为各种神灵的象征”。羌人从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开创了古蜀国,面向西北千秋积雪的白石神山就只能是四姑娘山了。
图28羌人的白石崇拜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文献所载对照,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和鱼凫的存在。而“蜀”字从“目”、从“勹”、从“虫”,其意分别为纵目、养育、蚕虫,对于“目”的崇拜从三星堆直到金沙文化时代都有文物证据。
  公元前1026年冬,姜尚派使节入蜀,联络鱼凫王伐纣。鱼凫王派出了古蜀国最强大的部队,助周伐商,报仇雪恨。终于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帮助武王建立了周朝,而鱼凫王朝也因为后方空虚,被杜宇偷袭而灭国。
  《蜀王本纪》称杜宇“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据《华阳国志》称,杜宇时代,蜀国势力强大大,周显王时,蜀王有褒汉之地,褒斜为蜀国前门。当时发生洪灾,其相楚人鳖灵开决玉垒山除却水害。杜宇“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即鳖灵)。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鳖灵即位,建立了开明王朝,号丛帝。为了有别于杜宇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1980年3月,新都马家乡普东村出土一座战国早、中时期的木椁船棺墓,出土各种铜器、陶器、漆器290多件,内有高规格铜鼎5件。其中一鼎盖内刻有“邵之亻食鼎”的铭文,字体为春秋战国时楚地流行风格。还有墓主生前使用的刻有象征权力的“巴蜀图语”铜质印章两枚。据四川省博物馆鉴定,该墓可能是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中之一的陵墓,年代为战国早、中之际。与蜀王墓相距不远的该乡丽阳村丽元山有“双石镜”。史籍记述,蜀王开明氏往往以石镜为王妃墓表。
  又据《蜀王本纪》记载“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广都”即今双流华阳,隋仁寿二年(602年),避炀帝杨广讳,取《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为义,以江安河与府河汇流于二江口而名曰“双流”。
  又据《华阳国志·蜀志》“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于是“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成都都城具体位置仍见于《蜀王本纪》:“成都本赤里街”。“赤里街”即今之南大街,与文翁石室相近,斜南西向布局,约北偏东25°-27°,与图4、图5方向相垂直。成为秦汉时期成都主城街道布局的肇始。
  开明王朝传至十二代,“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另有一说是秦惠文王知蜀王好色,于是许嫁五位美女于蜀。蜀王遣五丁开山辟路迎之,返还到梓潼地界时,见一大蛇钻入石穴。其中一人掣住蛇尾,奋力拔之不出,于是五人齐力相拔,以致山崩地裂,五丁及那五位美女同时被压入山下,秦惠王听闻五丁死,蜀道通,于是取道伐蜀。石牛道后称金牛道,又称五丁道、剑阁道。
  神话似为无稽,但从中或能读出一些合乎情理的真实:其一,李白《蜀道难》曾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秦国灭蜀,千方百计想要开通这条灭蜀之道;其二,蜀道开筑确实发生过李白所描述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一类的重大事故;其三,最早的栈道应是长期居住在岷山山脉、秦巴山脉的蜀人所开凿。
  始建于周朝的青羊宫,汉扬雄《蜀王本纪》、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皆有记载,相传为老君传道的圣地。青羊宫其东则为琴台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于此开设酒肆。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奘法师从长安来到圣山脚下的成都。五年,于大慈寺受具足戒。正是在这一时期,玄奘法师“究通诸部”,成为后来西行取经显扬圣教的一个重要起点。
  今天的青羊宫、琴台路、大慈寺虽历经兴废,其址却是斜向布局的旧基,与“赤里街”平行,如图29、30。

图29成都青羊宫、琴台路、宽窄巷子布局图30成都古大圣慈寺布局
  从成都市规划馆的历代地图及城市复原可见这种斜向格局为历代一直沿用,没有大的改动,如图31。
图31唐代成都城推测复原模型(成都市规划馆制作)
  同样用从“汶领”之幺妹峰、龙眼峰、鱼嘴峰(无官方命名)等引直线参考线,如图32、33,这种斜向的街道与参考线正好吻合,而前面举例的杜甫诗句中,至少《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野望》、《绝句》四首诗是明显采用了西偏北与东偏南相对仗的方位体系,杜甫在成都的其他诗句如“万里桥西一草堂”、“万里桥西宅”也可见到这种偏斜的坐标系。
图32“汶领”与成都老城区街道布局
图33新格局中坚守旧格局的杜甫草堂
  同样考察新都旧城区,其位置靠北,其主要街道倾斜角度明显小于成都市区街道方位西偏北约16°,连接参考线,则其所有主要街道皆指向四姑娘山幺妹峰,如图34。
图34 “汶领”与新都旧城区街道布局
  与新都、成都略有不同的是,华阳偏南更多,整个鱼嘴峰山岭完全避开了映秀盘龙山的遮挡,扇面更宽,极为壮观,成为华阳旧城区街道的指向,如图35。
图35“汶领”与华阳旧城区街道布局
  由此可知古代蜀地先民建城所参考的天然地标,正是书圣王羲之所向往的汶地之领,杜甫也不可能违逆这样的大的城市格局和神山崇拜把“千秋雪”张冠李戴到名不见经传的“苗基岭”上。
  七、太阳视运动与古代成都城建格局
  夏至日日落位置往往作为城建格局的重要参考,也不容忽视。
  成都市中心纬度30.66°,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近年北回归线准确值为北纬23.44°。
  这一天日落方位角=90°-0.5arccos[2(sin23.44°/cos30.66°)2-1]=27.54°。
  考虑到黄赤交角在22°-24.5°之间按41000年周期变化,因此成都市中心日落方位角在25.82°-28.82°之间变化,由于观测位置的变化、日落时刻的确定、实际施工放样过程又会给这个方位角带来误差,即便后来修建的人民南路,今天通过精确测量也能发现其与正北有着1.2°的偏差。
  如图36,西偏北,夏至日落正好在幺妹峰方向,夕阳为白石圣山戴上夺目的光环,幻化出太阳神鸟,这样的奇观稍纵即逝,但幺妹峰天天都在那里,她就是成都的天然地标。如图37-41,为2013年夏不同时间地点所拍得四姑娘山方向日落与晚霞。
图36成都天府广场视点太阳视运动图
  另外,城建格局决定了房屋朝向,由图36可见,正南北朝向格局的北面房屋将在秋分以后到第二年春分的漫长的半年时间里没有阳光直射。而成都的这种斜向格局,夏至前后斜南北向房屋在整个炎热的下午避免了阳光直射入户,冬至前后又能最大限度地将热量最高的下午阳光引入室内,夏避锋锐、冬引光芒,实在是环保节能的科学选择。
图37幺妹峰夕照(照片由丘寒网友6月24日拍摄,日落位置与市区有偏差)图38郫县位置所摄“西山”日落(照片由丘寒网友7月29日拍摄,郫县日落位置比市区所见偏北)图39百花潭视角所摄“西山”日落(照片由刘振宇先生7月29日拍摄)图40郫县视角所摄“西山”日落(照片由钟枢女士7月29日拍摄)图41成都北郊视角所摄“西山”日落(照片由清新2013网友7月29日拍摄)

  八、后记
  关于成都斜向方位系统,也有认为基于龙门山、龙泉山地脉中轴的说法,因地制宜也并非没有道理,当然也有可能先有路,后有城镇的,各种形式都有可能。但金沙遗址、成都主城区(成城市扩建以前与金沙片区并不接壤,相互独立)、华阳、新都等各自独立而互有差别地指向幺妹峰及临近山峰的建筑布局暂时还很难说是偶然。
  最后还有一处疑问,塔子山公园的“九天楼”,作为成都天府之心看出去的冬至日出地标,没有查到比较可靠的历史沿革。据介绍九天楼其名取自诗仙李白《登锦城散花楼》中“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一句,我害怕又是“西岭雪山”一样的附会,此塔之前世如何,有待知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344.html

更多阅读

PS两张照片合成一张制作 如何ps合成照片

有时会看到一张照片上有两处人物,这个不是拍照拍的,而是后期用软件制作的。那我们用PS软件也可以将两张照片后成一张,下面让我们来看下简单的制作,不过要用到PS软件才行奥。PS两张照片合成一张制作——步骤/方法PS两张照片合成一张制作

声明:《缩略版 由两幅照片看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指向一一成都的 西岭千秋雪》为网友烟雨江南却痴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