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8——“等量齐观”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辨析中有这样一个选项:
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等量齐观”在这里属于误用,一般的解释是“等量齐观”同“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相提并论”“一概而论”“善罢甘休”等词一样,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而实际上,有些权威的成语词典里却有该词用于肯定句中的释例。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第262页中是这样解释的:
等量齐观,谓把不同的事物一律看待。朱自清 《经典常谈 战国策第八》:“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国家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茅盾《创造》:“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
该辞书中并没有说这个词一般用于否定句或只能用于否定句。百度词典上说“等量齐观”一词出自清·况周颐《惠风词话》:"或带烟月而益韵,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乌可等量齐观”是反问语气,意思就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意思。现在一般认为“等量齐观”只能用于否定句中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这句话吧!但是,朱自清和茅盾的用法能算错么?我们的语法规则很多就是以他们这一代作家的白话文作为依据的呀!
因此,我对安徽高考试卷中的“等量齐观”用错是因为不能用于肯定句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可是,我自己的又说不清到底错到了哪里?
今天上课时,又遇到这个题,多数同学认可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这一说法。我一看大部分同学认同,于是就打算结束这道题。这时候,赵甫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这个词错误不是因为不能用于肯定句,而是因为‘等量齐观’意思是主观上把不同的事物看成相同的,而题目中‘我省的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客观上数值就是相等的,即使不‘等量齐观’它们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等量齐观’只能用在主观上把不同的事物看成一样的这样的语境中,不能用于客观上本来就一样的两种事物上。”
尽管我不能完全肯定赵甫聪同学说法,但无疑这是他动脑筋深思考的结果,而且的确很有道理。这样一来《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两个例句就有了着落了。
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把不同的事物一律对待”,什么算“不同的事物”呢?“贫”“富”属于同类事物还是不同类事物?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权威的词典字典都是“死板”的,它们不可能把生活中的语言规则完全解释到位。
唐山三模语文试题第十九题中有“服装、鞋帽、影碟、音响等商品已售罄”这样一句话,多数同学认为“服装”与“鞋帽”不能并列,因为“服装”里包含着“鞋帽”,并且拿着《汉语成语词典》来找我理论。
我给学生举了个例子。前两天,我从学校门口的“金猴专卖”店里购买了一双金猴皮凉鞋,有没有同学认为“金猴专卖店”是一家服装商店呢?
这说明什么?说明“服装”这个词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字典上的解释只是“广义”的解释,而实际生活中,“服装”也有“狭义”一说呀!
所以,字典词典上的解释很多我们只能用来参考,而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这就叫“活学活用”。
把字典背下来的不一定能成为作家,农村里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却能出口成章,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