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资料资料辑录 杜甫的资料




*



杜甫研究资料资料辑录


杜甫及其家族

▲杜依艺(审言父)
傅氏索引页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一八页二六四杜甫
==========================================================================

▲杜审言(必简 )(甫祖)(?--708)

傅氏索引页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六杜审言
 卷八页一○二陈子昂、一○九崔融
 卷九页一一三李适
 卷一八页二六四杜甫
卷二○页二八二严武

唐才子传卷一
全文卷二四一(五)三○八八宋之问:祭文
全文卷二六八(六)三四四三武平一:请追赠杜审言表
全文卷四九七(一一)六四一六上右权德舆:杜亚神道碑铭

旧书卷四七(二)二○七六 经籍下
 卷七八(四)二七○八张行成传附张易之、张昌宗传
 卷一九○上文苑上(六)四九九九
 卷一九○中文苑中(六)五○二五宋之问传
 卷一九○下(六)五○五四文苑下 杜甫传

新书卷二○一文艺上(七)五七三六

杜审言诗注 徐定祥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二
杜审言考 傅璇琮 文收氏着《唐代诗人丛考》
 北京:中华书局 一九八○年一月第一版 
一九九六年二月 北京第三次印刷 页二一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页三四
杜审言 陈贻焮 论诗杂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 页一○○至一一二

新唐书杜审言本传笔字说 
邓仕樑 香港.能仁学报 二期 一九八四年

   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自洛阳县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寮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搆之,审言繫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醼,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歎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頲为墓志,刘允济为祭文。则天召见审言,甚加歎异,累迁膳部员外。(仁爱出版社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五页七九孝行N○.5)



==========================================================================
▲杜并(审言子)
傅氏索引页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六页七九杜审言
==========================================================================
▲杜闲(审言子)(甫父)
傅氏索引页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一八页二六四杜甫
==========================================================================

▲杜甫(子美)(712--770)59

杜氏世系(据《杜诗详注》,清.仇兆鳌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当阳侯预─┬2锡─3?─4?─5?─6乾光(齐司徒右长史)───┐
├2跻│
├2耽│
└2尹│
┌────────────────────────────┘
└─7渐(梁边城太守)

     8杨(周硖州刺史,见孝义传,子廉卿)

├─9某─10某─11易简(登进士,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吏
     │           部员外郎)
└─9某(隋河内郡司功参军、获嘉县令,见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10依艺(监察御史、河南巩县令)

└11审言(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
    ┌────────────────────────────┘
├─12闲(朝议大夫)─13甫(甫弟有颖、观、丰、占,未知行列,故不序)
│├─14宗文
│└─14宗武─15嗣业
├─12并(兖州司马,终奉天令,见国史)
├─12专(历开封尉)
└─12登(武康尉)

傅氏索引页
================

增订再版唐代文学论着集目(罗师联添主编,王国良先生补编,台湾学生书局,民国
 六十八年七月初版,七十三年十一月增订再版)(韩文集目待录):
 录于85.6.24.


中文

传记

  专书

杜工部年表及杜诗年表 巩固编 文学丛刊第一集 民一八 成都大学文学系印
杜工部草堂诗年表 梁造今编 文学丛刊第一集 民一八、一○ 成都大学文泶系编 印
杜工部年表初稿 杨益恆编 文学丛刊第一集 民一八、一○ 成都大学文学系编印
杜甫生活 谢一苇 上海 世界书局再版 民一八
少零先生年谱会笺 闻一多编 文哲季刊一卷一至四期 民一九 武汉大学编印
  又见闻一多全集中,又开明书店排印本,
又见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下 台北 学生书局 民六○、一○
少陵新谱一卷 李春坪编 北平 来董阁书店排印本 民二四 
又台北西南书局印行 民六四、六
杜少陵评传 朱偰编 重庆 青年书店排印本 民三○

杜甫传 冯至 北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八五页 民四一(一九五二)、一一
爱国诗人杜甫 王进珊 上海 四联出版社 民四三(一九五四)
杜甫年谱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 民四七(一九五八) 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 
屈原与杜甫 吴其敏 香港 上海书局 三七页 民四二、二
杜甫评传 刘维崇 台北ㄅ商务印书馆 五四六页 民五八
中国两大诗圣-李白与杜甫 吴天任 台北 艺文印书馆 一五八页 民六一、三
杜甫 汪中 台北 河洛出版社 二二二页 民六六、三==


散篇

杜工部年谱一卷 宋.鲁■(訔)编 民国三年天津华新印刷局排印本,
杜工部草堂诗笺本 ,巴陵琳琅馆印本,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附刊本,清.道光山阴杜氏刊本
杜工部草堂诗年谱一卷 宋.赵子栎编 清.光绪元年刊本。
杜工部草堂诗笺内,古 逸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杜工部年谱一卷 宋.梁权编 钱注杜诗说例内
杜工部年谱一卷 宋.吕大防编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内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黄鹤编 杜工部诗集内,元广勤堂刊本。
钱注杜诗说例。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内。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朱鹤陵编 杜工部诗集内,清.康熙九年刊本。
杜诗集说,清 .乾隆福裕堂刊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边连宝编 杜诗启蒙内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蔡兴宗编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内
杜子美年谱一卷 清.顾宸编 杜诗注解内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杨伦编 杜诗镜诠内,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范廷谋编 杜诗直解内
杜少陵年谱一卷 清.朱骏声编 传经室文集卷八,求恕斋丛书本
杜工部编年诗史谱目一卷 清.张溍编 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内。
杜诗注解内。
 杜诗注解残存内,清.康熙间读书堂刊本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张远编 杜诗会粹内,清.康熙间刊本
杜少陵年谱一卷 清.钱谦益编 杜工部集内,清.康熙间刊本
杜工部年谱一卷 清.仇兆鳌编 杜诗注解内,清.康熙间刊本
杜少陵编年诗目谱一卷 清.浦起龙编 读杜心解附刊本

唐代两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得正义感及其他 陈叔渠 
重庆 今文月刊一卷三期 民 三一、一二
记杜少陵浪迹四川 贺昌群 重庆 说文四期 民三五、五
少陵先生文心论 程会昌 重庆 文史杂志五卷一、二期 民三四、一
杜甫的贫病生活 杜呈祥 重庆 文史杂志六卷一期 民三五、七
杜甫在长安 冯至 上海 文学杂志二卷一期 民三六、六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冯至 上海 文学杂志二卷一二期 民三七、五
杜甫传-从秦州到成都 冯至 上海 文学杂志三卷二期 民三七、七
杜甫的童年 冯至 上海 文学杂志三卷二期 民三七、八
杜甫的性格 彭清 新文化月刊一卷一期 民三九、三
杜工部的人格及其诗 王伟侠 艺与文一卷二期 
台北 路工月刊社 民三九、一一
萧斋閒话-替杜工部算流水账 陈定山 台北 畅流五卷八期 民四一、六
杜甫的死 傅乐成 台北 大陆杂志六卷四期 民四二
杜甫与政治 傅乐成 台北 
事与言一卷四期(台湾大学学田社) 民四三、六
杜甫之死 吴天任 香港 人生九卷三期 民四三、一二
谈杜甫传记(上)(中)(下) 杜呈祥 台北 
幼狮三卷二期至四期 民四四、二 、三、四
关于我写「杜甫传」 易君左 台北 自由谈六卷三期 民四四、三
杜甫的「三吏」和「三别」 王恢 香港 人生一三卷八期 民四六、八
杜甫 王怡之 台北 中国文学史论集一 民四七、四
杜甫的「厚今薄古」精神 许永璋 北平 新建设一九五八年七月 
民四七(一九五 八)、七
杜子美流寓成都的生活 叶耐霜 台北 畅流一七卷一○期 民四七、七
杜甫的诗与生活 缪天华 崑崙四卷一期(台北市师范大学崑崙编辑委员会) 
民四 九、三
两唐书杜甫传订误 杜呈祥 台北 师大学报六 民五○
杜甫的创作态度 李寿 台北 建设九卷一一期 民五○、四
杜甫的家世与幼年 杜呈祥 大陆杂志特刊第二辑 
庆祝朱家骅先生七十岁论文集  民五一、五
杜甫与酒 陈定山 台北 文星十卷二期 民五一、六
杜甫家世考 金启华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9.9
杜甫的一生 萧涤非 「杜甫」 香港 上海书局 民五二
两唐书杜甫传补正(上)(中)(下) 胡传安 台北 
大陆杂志三○卷九、一○、 一一期 民五四、四、五
从唐诗看李杜的交谊 周子莳 台北 古今谈八期 民五四、一○
杜甫的宗教思想 易君左 台北县永和镇 艺文志一期 民五四、一○
杜甫评传 梁容若 见「文学十家传」中 台中 东海大学出版 民五五原刊 
台北 文坛四五期 民五三、三
杜甫的创作态度 易笑侬 台北 建设一四卷一一期 民五五、四
论读甫与韩愈 胡秋原 台北 中华杂志六卷二期 民五七、二
关于杜甫的少年与壮年-「文学十家传」纠谬之一 高阳 
台北 中华杂志六卷二 期 民五七、二
简评洪业「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梁子函 台北 
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二卷一期 民五七、七
我怎样写杜甫 洪煨莲着 陈澄之笺注 
台北 中华杂志六卷一一期 民五七、一一 
原刊香港人生二四卷八、九期 民五一、九
「杜甫传」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马兴荣 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一九六九九
与陈光汉、马兴荣商榷「杜甫传」中的几个问题 冯至 
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一九六九、九
杜甫逝世一千二百年考证 王家鸿 
阳明山华冈文学彙刊一(中华学术院中华文艺协 会编) 民五九
杜甫的家世 龚嘉英 文艺复兴一卷五期 民五九、五
杜甫的交游 费海玑 见文学研究续集 台北 商务 民六○、一 
原刊幼狮二六卷 五期 民五六、一一
杜甫的人生观 费海玑 见文学研究续集 台北 商务 民六○、一 
原刊幼狮二六 卷五期 民五六、一一
关于杜甫 孙次舟 见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上 
台北 学生书局 民 六○、一○
杜甫的创作态度 广田 见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上 
台北 学生书局 民六○、一○
诗圣杜甫诞辰纪念 易大德 台北 文艺复兴一六期 民六○、四
杜甫研究资料资料辑录 杜甫的资料
杜甫的创作态度 易笑侬 台北 畅流四五卷三期 民六一、三
诗圣杜甫 杜若 台北 台肥月刊一三卷九期 民六一、九
论杜甫 周策纵 香港 明报八卷四期 民六二、四
杜甫是死于饱亦死于毒?-谨与黄思骋先生商榷 李沃波 
香港 东西风一卷四期 民六二、二
关于屈原与杜甫 周策纵 香港 明报八卷七期 民六二
杜甫的生日 郑骞 台北 幼狮三九卷一期 民六三、一
诗圣杜甫的被捧与被斗 龚嘉英 台北 中华诗学六卷三期 民六三、三
诗圣杜甫.坎坷一生 唐润钿 台北 文坛一六七期 民六三、五
杜甫的酒癖 黄守诚 花莲 师专学报六期 民六三、六
再论杜甫 洪业 台北 清华学报十卷二期 民六三、七
唐诗人杜甫病因究证 朱少雄 高雄 黄埔学报六期 民六三、九
杜甫的佛教信仰 曾志罡 台北 中国天主教文化六期 民六四、六
杜甫所欲师事的古人 陈香 台北 艺文志一二二期 民六四、一一
说杜甫 夏敬观 见唐诗说 台北 河洛出版社 民六四、一二
鼓吹中兴的诗圣杜甫 郑经生 台北 中央月刊八卷三期 民六五、一
诗圣杜甫 龚嘉英 台北 夏声一三四期 民六五、一
杜甫与禅学之因缘-兼论其思想归趋 王熙元 
中国学术年刊一期 民六五、一二
承先启后的诗圣杜甫 汪中 
台北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一○卷三期 民六六、三
杜甫 冯作民 见中国五大诗人 台北 广城出版社 民六六、三
杜甫的人道精神 李炳南 台北 幼狮月刊四七卷三期 民六七、三

-
作品

 专书
----------

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 顾彭年 上海 商务印书馆 一二二页 民一七
李白与杜甫 傅东华 上海 商务印书馆 民二二
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 郭绍虞纂述 照偶丛书馆印本 民三一 
又文学年报一期 民二一、七 
又见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上 
台北 学生书局 民六○ 、一○
工部浣花草堂考 吴鼎南编 成都 新新新闻馆排印本 民三三 
又见文学年报一期民二一、七
杜甫论 王亚平 重庆 商务印书馆 二三八页 民三三、九
杜甫诗论 傅庚生 上海 文艺联合出版社  1954.12
诗圣杜甫 兰茜 星州 星州世界出版社 九六页 一九五五
杜甫研究 萧涤非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册 1956-1957
杜诗散绎 傅庚生 西安 东风文艺出版社 二八七页 1959 
又见香港建文书局 民五二
杜甫 刘开扬 上海 中华书局 三册 八八二页 1961
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 中华书局编辑部 北平 中华书局 二七三页 1962
杜诗通论 张织云 台湾 中庸出版社 民五○
杜诗欣赏 孙克宽 台北 学生书局 民五一
杜甫研究论文集二辑 中华书局编辑部 北平 中华书局 1962.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第二集下册 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9.9
读杜诗说 清.施鸿保着 张慧剑校 北平 中华书局  1962.12
又台北 中华书局剧手稿本排印 民五九、九
「杜甫」(作家与作品丛书) 上海书局编辑部 香港 太平书局 1963
杜甫 萧涤非 香港 上海书局 二九六页 民五二(一九六三)
钱牧斋笺注诗补 彭毅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一 249页 民五三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叶嘉莹 台北 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民五五
杜诗研究 刘中和 益智书局 民五七、九初版 民六二、六再版
杜甫七律研究与笺注:上部杜甫七律研究 一六九页 
下部杜甫七律笺注 二四八页 简明勇 五洲出版社 民六二、三
杜甫诗史研究 李道显 台北 华冈出版部 民六二、一○
诗圣杜甫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胡传安 台北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民六四、七

   作者:胡传安
   发行人:胡 轨
   出版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地址:台北市重庆南路一段六六之一号三楼
      台北市汉中街五十一号
   邮政划拨:二七三七号
   印刷者:嘉利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中华民国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中华民国七十四年(?)二月四版(版权页纪年有误)
   基本订价:一元五角
   行政院新闻局核准登记证:局版台业字第○一四三号   
   本书荣获中正文化着作金牌奖

目录

郑骞先生序 
自序
第一章 叙论 一
第二章 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成就 七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 七
 第二节 杜甫的思想行为 一八
  (一)忠君 一九
  (二)仁爱 二一
  (三)明智 二九
 (四)坚毅 三○
  (五)幽默 三二
 第三节 杜甫的诗歌成就 三二
  (一)对文学的看法 三三
  (二)杜诗的风格 三六
  (三)杜诗的特色 四二
   1.沉雄 四二
   2.工妙 四三
   3.比兴 四四
   4.用典 四四
   5.史笔 四五
   6.拗体 四六
   7.口语 四六
   8.拙句 四七
   9.迭字 四八
   1○.其他 四九
第三章 杜甫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五一
 第一节 杜甫对韩愈的影响 五一
 第二节 杜甫对张籍的影响 五七
 第三节 杜甫对白居易的影响 六四
 第四节 杜甫对元稹的影响 七六
 第五节 杜甫对李商隐的影响 八一
 第六节 杜甫对王安石的影响 八七
 第七节 杜甫对黄庭坚的影响 一○九
 第八节 杜甫对陈师道的影响 一二四
 第九节 杜甫对陈与义的影响 一三四
 第十节 杜甫对陆游的影响 一四一
第四章 结论 一八七
附录一:本文重要参考书目 一九一
附录二:两唐书杜甫传补正 一九七
附录三:杜甫的家世及其人格 二四三
放眼世界、心忧天下的杜甫 二六七

copied from d:summaryindextang on 1996.10.6.
=================================================
杜甫作品繫年 李辰冬 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二四九页 民六六、二
杜甫诗律探微 陈文华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六六、六


 散篇

杜诗证选 李详 国粹学报六卷二期、七卷四期 民前一、民一
李杜诗之比较 胡小石 国学丛刊二卷三期 民一三
杜诗中之文学批评 段熙仲 金陵光一五卷一期 民一五、一
杜工部七言绝句之研究 段凌长 孤兴九期 民一五、七
校宋残本草堂诗笺跋 傅增湘 图书馆季刊一卷三期 民一五、九
杜甫 闻一多 新月一卷六期 民一七、八
杜甫地图十幅 陈鸣西 文学丛刊一期 民一八、一○
镀诗地名考 陈鸣西 文学丛刊一期 民一八、一○
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大纲 李辰冬 燕大月刊五卷一、二期 民一九
读李杜诗集后的批评 白璧 春笋二卷二期 民一九、一○
笺杜工部秦州元集诗二十首 高耀林 金大文学院季刊一卷二期 民二○
杜甫诗研究 振作 摇篮一卷一期 民二○、一
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 陈寅恪 
北平 文学月刊一卷一期 民二○、四
读杜札记 邵祖平 学艺一二卷二期 民二一
浣花草堂志 李玮 清华周刊四○卷一期 民二二
杜甫论 吴经熊 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三卷二期 民二五、七
杜诗「咏怀」、「北征」诸篇之研究 摩诃男 学风三卷三期 民二二、四
杜诗「船」字之意义 陈友琴 青年界四卷四期 民二二、一一
李天生论杜诗律 陈友琴 青年界四卷四期 民二二、一一
杜甫诗中的唐代社会 耕南 珞珈一卷六期 民二三、四
杜诗漫潭 吴烈 国民文学一卷二期 民二三、一一
杜甫六绝句浅释 陈友琴 青年界八卷五期 民二四、一二
李杜卒于水食辨 卢振华 北平 师大月刊三十期 民二五
杜陵诗史之批评 赵宗湘 国青月刊三卷二期 民二五、三
林译英文石壕吏 张友梅 图书展望一卷七期 民二五、四
少陵诗论 罗庸 新苗二期 民二五、五
杜园说杜 梁运昌 艺文杂志一卷三期 民二五、五-六
六朝文学对于李杜诗的养响 丰田穰着 姜时彦译 
天地人月刊一卷一○期 民二五、九
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时代划分 毓灵 北西论衡四卷九期 民二五、一二
说杜 玄修 同声月刊一卷七、八期 民二六-二七
杜甫诗里关于饮食的描写 张帆 进德月刊二卷六期 民二六、二
杜甫诗中之宗教 志喻 逸经二卷八期 民二六、四
杜甫及其诗之研究 由毓淼 文学年报三期 民二六、五 
又见「杜甫和他的诗」上台北 学生书局 民六○、一○
漎逼首诗看杜甫沉鬱的境界 洪铭水 香港 民主评论一二卷一期 民三○
论杜甫诗的儒家精神 黄芝冈 重庆 学术杂志一卷一期 民三二、九
杜甫诗法十讲 邵祖平 重庆 文史杂志五卷一、二期 民三四、一
「梦」在杜诗里 冯柱 文藻月刊一卷四期 民三七、四
杜甫与佛 梁实秋 台北 自由中国二卷一期 民三九
杜甫草堂营建始末诗解 吕佛庭 台北 大陆杂志三卷九期 民四○
杜严唱和诗笺 周一鸥 台北 畅流五卷五期 民四一、一二
唐诗与杜诗 白如初 台北 建设一卷七期 民四一、一二
杜甫爱国诗笺 周一鸥 台北 畅流五卷九期 民四一、六
杜甫羌村三首 王季思 语文学习二五(四五-五○) 1953.12
长安十年少陵诗(上)(下) 何林 台北 建设二卷二至四期 民四二、九
杜甫 冯锺芸 见祖国十二诗人 清华大学中国语文系编 
北平 开明书店(开明文史丛刊) 民四二(一九五三)、二
今日草堂 杨居人 新观察一七(一六-一七) 民四二(一九五三)、九
杜少陵为诗中秦始皇 李雄 台北 反攻一二三期 民四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刘诤 语文学习1955.6(三二-三六)
杜诗研究(一)-(四) 萧涤非 文史哲1955-四(三○-三七)、
1955-五(四八-五二)、
1955-六(三二-四五)、
1955-七(四四-五一)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潭丕模 
古底唵文学研究彙刊一期(p62-78)1955.10 
杜甫与谢灵运 张秉权 大陆杂志一一卷九期(四-九) 民四四、一一
杜诗中之马 杜呈祥 台北 师大学报一期 民四五
杜甫写典型-分析「前出塞」、「后出塞」 冯文炳 
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1(99-110)
杜甫的体格与思想(上)(下) 张秉权 大陆杂志一三卷三期
(一三-一六) 一三卷四期(21-27) 民四五、八
论杜甫从秦州入蜀诸篇中的自我形象 王我 
东北人民大学文文科学学报1956-四(53-61)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 北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2
杜诗讲稿 冯文炳 东北人民大学文人科学学报一九五六-四(四五-六八)、
一九五六-四(二一-五一) 民四五、七、一○
后山诗与杜甫 陈惠源 台北 华国一期 民四六
杜甫的病 张秉权 金匮论古综合刊一期(二一-二四) 民四六
目前杜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评「杜甫诗论」和「杜甫写典型」 吴代芳 
文史哲一期(五三-五九) 民四六(一九五七)、一
和傅庚生先生商讨关于杜甫思想问题-杜甫诗论第一章读后 裴精忱 
文史哲三期(五○-五三) 民四六(一九五七)、三
杜甫研究(下卷)引言 萧涤非 文史哲五期(六七-六八) 1957
杜甫「戏为六绝句」释义 阮廷卓 新中国评论一三卷一期(二八.二三) 
民四六、七
谈「石壕吏」 萧涤非 语文学习一九五七-七(七-九) 
杜甫的作品和他的思想性格 沉啸寰 读书月报七期(一九-二一) 1957
谈四句杜诗的表现方法 许永璋 人民文学九三期(一○七-一○八)1957 
「三吏」、「三别」散绎 傅庚生 人文杂志五期(七一-七九) 民四六
杜诗札丛(一)-(四) 夏承焘 文学研究一期(一一四)(一四○)、
二(三八)(一二六) 民四六(一九五七)、三
中国诗之分析与鑑赏示例(杜甫八阵图) 陈世骧 台北 文学杂志四卷四期 
民四七、六 又见陈世骧文存 台北 新巢丛书之一一 民六一、七
杜诗札记 夏承焘 文学遗产增刊七辑(一三二-一四○) 1959
论杜诗的世界观-杜诗研究第二章-中文系杜诗研究小组 
西北大学学报(人文科学)一、二期(二九-四四) 1959
杜甫的道路 刘大杰 唐诗研究论文集(一五○-一五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略论杜甫的讽刺 李汝伦 唐诗研究论文集(一八三-一九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
学习人民语言的诗人-杜甫 萧涤非 唐诗遗究论文集(一五八-一六九)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
是什么力量促使杜甫成长的-对傅庚生先生「杜甫诗论」的一点一意见
西北大学中文系杜诗研究小组 
人文杂志一期(三九-四一)1959.2
与傅庚生先生商榷「情思之本」的问题 西北大学中文系杜诗研究小组 
人文杂志一期(三四-三八) 1959.2
杜甫草堂 黎本初 文艺世纪三(二-三) 1959.3
杜诗研究(一-二四) 刘中和 台北 中国语文六卷一其-一四卷四期 
民四九、一-五三、四 又专书 台北 益智书局出版 民五六
杜甫与唐诗 饶宗颐 香港 文学世界二五期 民四九、三
韩国之杜诗 李丙畴 台北 大陆杂志二三卷五期 民五○
杜甫研究(上)(下) 孙陵 台北 反攻二四五、二四六 民五一
杜甫与高适-杜诗札丛之一夏承焘 日本 中国文学报一七(119-122) 
 一九六二、一○
论杜甫夔州诗 饶宗颐 日本 中国文学报一七(104-118)1962.10
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记念杜甫诞生一二五○周年 萧涤非 廖仲安 
文学评论 1962-三(八二-九三)
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 夏承焘 文学评论1962-三(九四-九八)
杜集叙论 万曼 文学评论1962-四(三六-五五)
试溣杜甫律诗的格绿 陆志韦 文学评论1962-四(一三-三五)
杜甫夔州诗 赖恺元 台北 新天地一卷八期 民五一、一○
杜甫的诗歌创作 傅庚生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见「杜甫」 香港 上海书局
杜诗的韵律和体裁 萧涤非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见「杜甫」 香港 上海书局
杜甫的文学思想 马茂元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见「杜甫」 香港 上海书局
从文学史观点及学诗方法试释杜甫「戏为六绝句」 徐复观 香港 
民主评论一四卷四期 民五二、二 
又见中国文学论集 台中 民主评论社 民五五、三
杜甫瑞鹧鸪词考 虞莎 「文史第二辑」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四
「杜臆」前言 顾廷龙 「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试论杜甫在湖南作诗的编次问题 魏泽一 「文学遗产增刊13辑」所收196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9
谈宋绍兴刻王原叔本杜工部集 元方 「文学遗产增刊13辑」所收196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9
杜甫诗论旁探 卞孝萱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1963
杜诗中所反映的战争问题 乙丁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196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9
诗中之史 贺昌群 「文史第三辑」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一○
试论杜甫的绝句 熊柏畦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196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3
杜甫对妇女的态度 马锡鑑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1963
尺幅万里-杜甫艺术漫谈 霍松林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196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3
读杜诗七言绝句散记 曾缄 「文学遗产增刊一三辑」所收 1963
 又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1963
杜诗的气魄 蒋和森 香港 艺文丛录四期 民五三、四 
又见中国艺林丛论七期 台北 文馨出版社 民六五、二
杜甫的纪行诗 吴蕤 香港 人生二八卷二期 民五三、六
关于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些评论 王水照 文史哲1964-三 
论「戏为六绝句」与「论诗三十首」 郭绍虞 学术月刊1964-七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力扬 文学评论一九六四-四 
如何正确评价杜诗-读杜甫研究的 一点体会 维章 文史哲1964-五
就有我无我之说看杜诗 张健 香港 人生二九卷五期 民五三、八
杜甫的一讽谕诗 隅斋 艺林丛录五期 民五三、一二 
又见中国艺林丛论七 台北 文馨出版社 民六三、七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下) 叶嘉莹 
台北 大陆杂志三○卷一、二期 民五四、一
略论杜诗的批判继承问题 马茂元 北平 新建设六期 1956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黄得时 台北 孔梦学报一○ 民五四、九
杜甫代表作品及其思想之探讨 洪顺隆 台北中国一周八○九 民54、10
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 叶嘉莹 
台北 现代文学二八 民五五、五
杜甫在日本 梁容若节译 台北 出版月刊一八 民五五、一○ 
又见梁着「中国文学史研究」附录一 三民书局 民五九、一一 
原着者日本神田喜一郎 见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一七 九六二、一○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试析 陈志诚 香港 人生32卷3期 1967
盛唐李杜及其诗风 锺仁杰 台北 畅流三五卷一一期 民五六、七
杜诗研究序 梁实秋 台北 中国语文二一卷五期 民五六、一一
杜甫诗的研究报告 刘中和 台北 中国语文二二卷二期 民五七、二
杜甫「遗恨失吞吴」之解释 潘铭燊 文讯一一 民五七、三
杜甫诗繫年辨证 彭毅 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一七 民五七、三
「八阵图」闤论 陈世骧 台北 清华学报新七期 民五七、八
杜甫望岳诗演义 王福民 台北 文坛一○○ 民五七、一○
略论前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宋廓 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一九六九、九
杜甫诗旁探 金启华 见唐诗研究论文集-杜甫诗研究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一九六九、九
杜诗的风格及其写实精神 业龙 大陆杂志三八卷一○期 民五八、五
杜工部集源流 叶绮莲 书目季刊四卷一期 民五八、九 
又见 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下集 
台北 学生书局 民六○、一○
杜甫诗及其生平 胡传安 澹江学报八期 民五八、一一
杜工部集关係书存佚考(上)(中)(下) 叶绮莲 台北 
书木季刊四卷四期至五卷二期 民五九、六、九、一二月 
读杜偶得-丛菊两开的注解正误 龚嘉英 文艺复兴一卷一○期 民59、10 
又见大陆杂志四○卷一二期 民五九、六
泛论杜诗的内容与型式 陈香 东方杂志四卷六期 民五九、一二
杜甫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胡传安 澹江学报九期 民五九、一一
杜诗流传考述 龚嘉英 文艺复兴一卷一一期 民五九、一一 
又见大陆杂志四二卷三期 民六○、二
评李杜诗 傅庚生 见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上 
台北 学生书局 民六○、二
论杜诗的用字 冯锺芸 见近代文史论文类辑「杜甫和他的诗」上 
台北 学生书局民六○、一○
阅屈复批本读杜心解题记 汪中 
国文学报创刊号(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民六一、六
杜甫其人其诗 默竹 台北 今日中国一一 民六一、三
读杜偶得 龚嘉英 台北 中华诗学七卷一期 民六一、七
分析杜甫的「秋兴」-试从语言结构入手作文学批评 梅祖麟 高友工合着
 黄宣范译 台北 中外文学一卷六期 民六一、一一
(原着刊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语言学期刊UNICORN 第一期)
杜甫三首七言律诗中的对比 傅述先 台北 中外文学一卷九期 民六二、二
杜甫对陆游之影响 胡传安 台北 澹江学报一一期 民六二、三
谈杜甫诗中仁民爱物之儒家精神 汪中 台北 中央月刊五卷五期 民62、3
杜甫寄李白诗 文迭山 台北 中华诗学八卷三期 民六二、四
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 何三本 台北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六卷四期 民62、4
杜甫七律的研究 简明勇 台北 师大学报一八期 民六二、六
读杜初籤 吉川幸次郎 台北 书和人二一八期 六二、九
老杜的一首诗 费海玑 台北 中华诗学九卷四期 民六二、一○
杜诗费笺自评 费海玑 台北 现代国家九卷一○六期 民六二、一一
杜甫与芭蕉之比较研究 刘明杰 台中 树德学报二期 民六二、一二
杜甫对王安石之影响 胡传安 台北 商专学报三期 民六三、一
杜甫的「丽人行」 成惕轩 台北 中华诗学一○卷三期 民六三、三
杜甫对江西诗派之影响 胡传安 台北 澹江学报一二期 民六三、三
杜诗流传考 龚嘉英 台北 中华诗学一○卷四期 民六三、四
杜诗流传考 龚嘉英 台北 中华诗学一四期 民六三、四
杜甫诗史研究提要 李道显 台北 华学月刊二八期 民六三、四 
又见木铎三、四期 民六四、一一
古典集-对几首杜甫王维诗的再体认 潘柏世 
台北 哲学与文化八期 民六三、一○
杜工部和严武军城早秋诗笺证 严耕望 华冈学报八期
(庆祝钱宾四先生八十岁论文集)p.149-158页 图一 民六三、七 
又见氏着《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
 台北 联经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五月初版 页三一七-三二六
杜甫「北征诗」的用韵 Stimson Huph M.作 何大安译 
台北 幼狮月刊四一卷一期 民六四、一
诗圣杜甫及其诗(上)(下) 张墓周 台北 
中华文艺八卷六九期之一 民六四、二、三月
杂谈杜诗登岳阳楼 张梦机 台北 畅流五四卷四期 民六四、四
杜甫北征与韩愈南山诗的比较 张梦机 台北 学粹一七卷二期 民64.4
 又见氏着《思斋说诗》 台北 华正书局 民六六

 一、论风格北征沉壮鬱勃南山奇崛壮丽
二、参笔法北征工叙情事南山巧摩物状
三、究声律北征南山平侧相谐皆合古调
四、探章法北征开阖尽变南山鍼缕细密

杜甫变体七绝的特色 张梦机 台北 幼狮月刊四四卷三期 民65.9
又见氏着《思斋说诗》 台北 华正书局 民六六、一

一、拗体成咏
二、蹈实存真
三、议论入诗
四、偶句对结
五、联章表意
六、沉鬱生情

说杜 张梦机 文收氏着《思斋说诗》 
台北 华正书局 民66、1 页172-186
杜甫〈登岳阳楼〉 张梦机 文收氏着《思斋说诗.思斋杂稿》 
台北 华正书局 民六六、一 页二一○-二二四
方回、纪昀批杜甫诗平议 张梦机 文收氏着《诗学论丛》 
台北 华正书局 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与叶嘉莹教授论杜甫秋兴八首书 周策纵 台北 大陆杂志50卷6期 民64.6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集说 区静飞 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75
杜诗特色的探讨 王云生 台北 畅流五一卷一二期 民六四、八
杜甫诗之情与境 潘柏世 鹅湖一卷七期 民六六、一
杜诗巴峡在哪里? 蟫ㄏ 见中国艺林丛论七期 台北 文馨出版社 民65.2
杜甫赠苏涣诗的「昨夜舟天接」 郑骞 台北 幼狮月刊四四卷三期 民65.9
「杜甫诗史研究」的方法与创见 李道显 台北 师专学报五期 民65.12
思斋杂稿-杜诗登岳阳楼台 见思斋说诗 台北 华正书局民66.1
杜诗探讨 杜若 台肥月刊一八卷四期(二九-三五) 民六六、四
杜诗研究 黎盛榕 中国国学五期(一七九-一九○) 民六六、四
读杜随笔 邓绍基 艺文志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
杜诗仇注献疑 吴汝煜、谢荣福 草堂 一九八七年七月
杜甫诗中的伦理精神 汪中 台北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一○卷一一 民66.11



 附录

杜诗引得 北平燕京大学引得编彙处 北屏变京大学引得印刷厂所排印本三册 一六
 二九页 民二九
杜诗书目彙稿 陈炳良 陈炜良 香港 文学世界 民四九、三
杜工部集录简目 郑光华 图书馆学报四期(二○九-二一五) 民五一、八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彙编杜甫卷上编一-三册 华文轩辑 北平 中华书局 民五三(
 一九六四) 又台北 明伦出版社
杜工部关係书目 梁一成编 台中 东海大学图书馆学傲
杜工部诗话集锦 鲁质轩辑 台北 中华书局 民五六
杜诗研究书目的疏理与提要 陈香 台北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逼○卷四期 民六六、
 四

日文
 传记

杜甫 高木正一 东积 中央公论社 二○九页 一九六九、四
杜甫-沉痛漂泊の诗圣 福原龙藏 东京 讲谈社(讲谈社现代新书) 二七六页 
 一九六九、一二
杜甫への道 土岐善■ 光风社书店 一九七三
杜甫-イロニの旅 田木繁 创树社 一九七五
杜甫传 田中克己 讲谈社 一九七六
杜甫の家と出生及び最后について 菅谷军次郎 宫城学院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七期
 一九五六、六
诗を通じて见たる杜甫の传记 儿玉六郎 鹿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纪要一一期 
 一九五九
杜甫と秦州(二)大谷健一 东京 大修馆输燕 汉文教室四二 一九五九
杜甫の最后について 菅谷军次郎 东京(散文会) 散文二八期 一九六○
杜甫诞生千二百五十年 笕文生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 一九六二、一○
房琯と杜甫 竹岛淳夫 中国使研究五期 一九六八、四
杜甫の晚年 田中克己 东京 成城大学文艺学部研究室 成城文艺五一期 一九六
 八、九
杜甫小论 细田三喜夫 长崎大学教育学部人文科学研究报告一九期 一九七○、三
杜甫の自然と人生观-星光を对象にして 西本岩 支那学研究三五期 一九七○、
 一
郭沫若着「李白与杜甫」の「关于杜甫」について 鞍翁俊六(书评) 九州大学中
 国文学会 翁国文学论集四期 滨一卫先生退官记念号 一九七四
杜甫成都への旅 望月真澄 山梨县义女子短大纪要八期 一九七六
「唐书」杜甫暗中の传说について 黑川洋一 大坂大学 教养部人文社会科学二四
 期 一九七六

作品
 专书

杜诗谚解 森大来(槐南) 新诗综初集至十三集 一八九九
杜诗讲义三册 森槐南 东京文会堂刊 一九一二
杜诗讲义 铃木虎雄 续国泽汉文大成本
「杜甫、その人、その诗」 斋藤勇 研究社 三七二页 一九四六、九
 (书评)吉川幸次郎 展望一三期 「中国と私」 细川书店 一九四七、一
 (书评)「桃源」编集部 桃源二期 一九四七、一
杜甫私记(第一卷) 吉川幸次郎 筑摩书店 三○八页 一九五○、三
 (书评)栗山龟藏 东京支那学会报七期 
 (书评)日夏耿之介 日本读书新闻 一九五○、五
 (书评)Keene D.L.(FEQ. XII4, Aug, 1953)P.427-29
杜甫その人、その诗 斋藤勇 研究社 二七二页 一九五二、一二
杜甫ノ-ト 吉川幸次郎 东京 创元社 二○九页 一九五二、一二
 (书评)とくをお 读书春秋412(23) 栗山龟藏 东京支那学会报一三(40)
杜甫草堂记 土岐善■ 东京 春秋社出版 三四一页 一九六二
杜诗(一)(二) 铃木虎雄译注 东京 岩波书店出版(一)二五九页 (二)二
 六九页 一九六三、一、五月
杜诗讲义 吉川幸次郎东京 筑摩书房出版 一九六三、四
杜甫门前记 土岐善■ 东京 春秋社出版 一有六五、四
杜甫の遗产-人间の实存的探求 吉川利一 东京春韭庵(杜甫研究一)出版 二八
 五页 一九六五、六
杜甫物语 目加田诚 鼕京 社会思想社(现代教养文库) 二八六页 一九六九、
 三
杜甫 黑川洋一 东京 筑摩书房 一九七三、三
杜诗抄 雪岭永瑾 东京 光风社书店 一九七一、一
(土屈)辰雄杜甫诗ノ-ト 内山知也 木耳社 一九七六

 散篇 

李白と杜甫 谷温 东京 斯文一七卷三期 一九三五
杜甫と诗に就いて 丰田穰 东方学报(东京)十三册之一 一九四二-三
杜甫の诗に就いて 丰田穰 史学杂志五一卷一期 一九四二-四三
杜甫の对句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高木正一 中国文学报一(一九-四九) 一九五四
、一○
杜少陵月夜诗释 吉川幸次郎 展望一「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六、一
杜少陵春雨诗释 吉川幸次郎 展望五「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六、五哀江
头、哀王孙、喜达行在所 吉川幸次郎 批评五八期 一九四六、一○北征-杜甫传
の一节 吉川幸次郎 世纪II-2 一九四七、二杜甫と陆游 今田哲夫 大华文
 艺一期 一九四七、一○
成都の石笱と六秦寺 榎一雄 东洋学报XXXI-2 一九四七、一○
浣花草堂(杜甫研究) 田木繁 ユスモスIII-1 一九四八杜
少陵九日诗释 吉川幸次郎 人间I「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六、一胜迹 
吉川幸次郎 飞鸟II-1 「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八、一杜甫 藤林广
超 「中华名家吉行录」 弘文堂 一九四八、二
秦州の杜甫 吉川幸次郎 新文学V-2 一九四八、二
杜甫の忧鬱 吉川幸次郎 八云一四「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八、三
杜甫の家系 吉川幸次郎 东光六期 一九四八、一○
杜工部集 吉川幸次郎 「解说世界名着」第一集 京都文化局文化课「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八、一一
初月-杜诗评释 吉川幸次郎 表现II-四「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四九、
 四
杜甫 吉川幸次郎 新潮XLXII-四「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五○、四
杜甫研究 田木繁 ユスモス一三 一九四九、一二
杜甫小记 吉川幸次郎 读书春秋一-五「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五○、八
杜甫と饮酒 吉川幸次郎 ブデイスト.スガジソ「杜甫ノ-ト」 创元社 一九五
 一、一
爱国诗人杜甫 野原四郎 历史评论三一期 一九五一、一○
杜甫の「秦州杂诗二十首」 中鸟久万吉 雅友九-一一期 一九五二、九-一一
杜甫 高木正一 世界历史事典XVI 平凡社 一九五三、一
杜甫偶释 吉川幸次郎 改造三四卷一期(一六八-一七一) 一九五三、一
杜诗鑑赏-「赠卫八处士」について 桑原武夫 世界八六期(一五四-一六四) 
 一九五三、二
杜甫の题画诗に就いて 和田利男 群马大学纪要人文科学篇(一五九-一六九) 
 一九五三、三
杜诗における性灵 伊藤正文 近代三期(五一-五二) 一九五三、七
杜甫の问题-开元天宝期 伊藤正文 近代四期(五五-七二) 一九五三、九
杜甫 ■川临风 中国文学大纲九 一八九九
选诗と杜诗その连章法(一)杉木行夫 岛根大学论集(人文科学)六 (四三-六
 一) 一九五六、二
读杜小录 水原渭江 支那学报创刊号(三○-三六) 一九五六、三
杜甫「秋兴八首」序说 黑川洋一 中国文学报四(一-一八) 一九五六、四
选诗そ杜诗-その连章法(二) 杉本行夫 岛根大学论集(人文科学)七期 (六
 一-七七) 一九五七、三
选诗と杜诗-その连章法(三) 杉本行夫 岛根大学论集八期(三七-五九) 一
 九五八、二
选诗と杜诗-その连章法(四) 杉本行夫 岛根大学论集(人文科学)九期(一-
 一四) 一九五二、二
杜甫「登岳阳楼」の诗について-「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考 黑川洋一 中国文
 学报六期(四五-六二) 一九五七
杜诗にぉける色彩感 西本严 支那学研究二四卷二五期 一九六○
杜甫「四松」 吉川扣祕叶式@中国の名着(九八-一○六) 一九六一、一○
杜甫にっぃて 竹岛淳夫 中国研究一期 一九六二
杜甫の叙景にっぃての一考察 高木正一 立命馆文学一五四期(一-一八) 一九
 五 八、三
杜甫に现ゎれた悲秋の感情-楚辞九辩の影响 浅野通有 国学杂志五九卷三期(二
 五-三二) 一九五八、三
杜诗の绘画性 和田利男 汉文教室五九(三○-三三) 一九六二、三
杜工部集传本系统表 嵯峨宽 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二期(二-七) 一九五九、
 一○
吾道长悠悠-杜甫の自觉 小川环树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一-八) 一九六二、一
 ○
放翁と杜甫 一海知义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一四八-一六一) 一九六二、一○
乾坤と天地-杜甫の世界观の手がかりとして 入谷仙介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九-
 二三) 一九六二、一○
杜诗に于ける抒情 仓田淳之助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二-三七) 一九六二、一○
杜甫の马、鹰の诗にっぃて 高木正一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四五-七○) 一九六
 二、一○
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考 田中谦一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九五-一○三) 一
 九六二、一○
日本にぉける杜甫 神田喜一郎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一八六-一九五) 一九六二
 、一○
杜甫と月 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三八-四四) 一九六二、一○
陆游の目に咏した杜甫 前野直彬 中国文学傲一七期(一六二-一八五) 一九六
 二、一○
杜甫と元结、「箧中集」の诗人たち 伊藤正文 中国文学报一七期(一二三-一四
 七) 一九六二、一○
诗家としての杜甫 伊藤正文 神户大学文学会研究二九期(一五-三六) 一九六
 二、一二
杜甫饮中八仙歌译注 入矢高义 墨美八六期
「秋兴八首」に表现れる孤立感 川北泰彦 中国文艺座谈会ノ-ト一四期 一九六
 三、一二
杜甫の发现(一) 近藤春雄 汉文教室六七期 一九六四、五
「丽人行」浅说 前川幸雄 汉文学一二期 一九六五、九
夔州にぉける杜甫-その回想诗をめぐって 三宝政美 集刊东洋学一五期,一九六
 六、五
杜甫の「登岳阳楼」の诗にっぃて-王粲の「登楼赋」との关係 星川清孝 斯文四
 六期 一九六六、八
杜甫论 黑川洋一 见中国文学论集 寂川幸次郎编 东京新潮社出版 一九六六、
 一二
杜甫の诗论と诗-京都大学文学部最终讲义 吉川幸次郎编 东京 展望一○一期 
 一九六七、五
杜甫と阴铿 吉川幸次郎 立命馆文学二六四期(桥本博士喜寿纪念东洋文化论丛)
 一九六七、六
杜甫と七言律诗の完成 高木正一 京都立命馆大学 立命馆文学二六四期(桥本博
 士喜寿纪念东洋文化论丛) 一九六七、六
杜诗に就ける社会诗の变迁(上)-兵车行ょり石壕吏まで 川北泰彦 长崎造船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篇八期 一九六七、一○
宋本杜工部集の流传と吴若本の问题にっぃて 黑川洋一 吉川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
 学论集 东京筑摩书房 一九六八、三
杜甫の诗-唐诗の鑑赏 何其芳着 今村与志雄译 东京汉文教室八五期 一九六八
 、七
杜甫の诗と佛教 小川环树 大谷学报四八卷二期 京都 大谷大学大谷学会 一九
 六八、一○
杜甫と忆良-社会派作家としての比较 龟山明生 东京 中央大学国文一一期 一
 九六七、一二
杜甫の「秋兴八首」にっぃて 星川清孝 东京支那学报一五期 一九六九、六
三十岁以前の杜甫の诗 铃木修次 汉文教室九四期 一九七○、一
杜诗饮中八仙歌译补注-製做黏爱考.逃禅解 国枝稔 岐阜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
 (人文科学)一八期 一九七○、二
杜甫と忆良-人间写实の方法と基盘 龟山明生 中央大学国文一三期 一九七○、
 三
「烽火连三月」考-数词の声调をめぐって 松浦友久 城南汉学一二期(户用浩晓
 教授退职记念号) 一九七○、一○

85.7.21.
================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二文宗页二○
卷六页七九杜审言
 卷一○页一四○薛稷、
卷一五页二二六郑繇、二三二崔国辅
卷一六页二四○裴迪
 卷一七页二四九李邕
 卷一八页二六四杜甫、二六七、二七○、二七二李白
 卷一九页二七五崔宗之
 卷二○页二七九、二八○郑虔、二八一、二八二严武
 卷二二页三一八任华、三二○贾至、三二九元结、三三一张均 
 卷二三页三四四张彪、三四六李之芳、三四七孟浩然、三四九孟浩然、三五三岑参
 卷二四页三五九韦迢、三六○郭受
卷二五页三七六、三七七薛据、三七八刘虚、三八五孟云卿
 卷二六页三八九卢象、三九二王季友、三九五苏涣、四○四毕燿
 卷三二页五○四王表
 卷三四页五一九、五二六韩愈
 卷三八页五七九、五八一白居易
 卷四六(下)六九八刘勐
 卷五四(下)八二一郑颢
 卷五六(下)八五六雍陶
 卷五七(下)八七四段成式
韩昌黎集卷四页一三七:送孟东野序
唐诗纪事卷一八
唐才子传卷二
全唐诗外编二二一、二五二
全文卷六五四(一四)八四三一元稹:墓係铭
旧书卷九二(四)二九六一韦陟传
 卷一九○下文苑下(六)五○五四本传
新书卷二○一文艺上(七)五七三六
杜诗详注(附杜工部年谱) 仇兆鳌 中华书局 一九七九
杜甫卷
杜甫评传 陈贻焮
杜甫评传 刘维崇 台湾商务印书馆 一九六九年 五四六页 
杜甫评传 陈香编着 国家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十月
杜甫之死及其他 丘良任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七九年第四期页六七
 -七二
杜甫交游补笺 李云逸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八六第四期(总第五
 二期)页三七-四一
杜甫连章诗研究 廖美玉 六七年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论杜甫之收京三首 廖美玉 东海中文学报 二期 一九八二
杜诗对唐代政治社会之反映 劳显吾 六八年珠海书院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甫夔州诗研究 许应华 七十年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甫写实讽谕诗歌研究 金龙云 七十年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论诗绝句发盏之研究 周益忠 七十年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甫律诗研究 徐凤城 七二年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律对句迭字所见之声情 冯永敏 七二年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甫咏物诗研究 简恩定 七一年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清初杜诗学研究 简恩定 七四年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杜诗中的意象表现 简恩定 古典文学 五辑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船山论杜诗杂议 简恩定 古典文学 六辑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论杜诗沉鬱顿挫之风格 萧丽华 七四年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诗「沉鬱顿挫」新解 萧丽华 国立编译馆馆刊 一六卷一期 一九八七年六月
论杜诗沉鬱顿挫之风格 萧丽华 师大国文研究所集刊 三一期 一九八七年六月
杜甫 萧丽华 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杜甫长安期之诗研究 郑元准 七四年高师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诗战争思想研究 陈菁萤 七四年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论杜甫入夔以后的七律 黄素娥 七四年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甫秦州诗研究 方秋亭 七七年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杜诗修辞艺术之探究 林春兰 七三年高师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天宝之乱与李白、杜甫 张若香 七一年能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论杜甫前期的诗歌 邝健行 香港浸会学院中国语文学系主编唐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页五七-七六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
「怀麓堂诗话」论杜甫 陈国球 香港浸会学院中国语文学系主编唐代文学研讨会论
 文集页二八三-三○二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
从世故与真淳论杜甫的人格性情 杨承祖 第一届国际唐代燢术会议论文集页三八七
 -三九七 台湾学生书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杜诗用事后人误为史实例 杨承祖 史语所集刊 五四卷一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
从事故与真淳论杜甫的人格性情 杨承祖 第一届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 一九八九年
 二月
杜甫传记研究中之畸变 杨承祖 文收林天蔚﹑黄约瑟主编《唐′宋史研究》 香港
 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一九八七年
寂寞与超越-试论杜甫长安出游诗四首 方瑜 第一届国际唐代燢术会议论文集页
 三九八-四一三 台湾学生书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杜甫夔州诗析论 方瑜 幼狮出版社 一九八五
浣花溪畔草堂间-论杜甫在四川的诗 方瑜 古典文学 二辑 一九八○年十二月
杜甫古讽所表现的「诗律细」 李立信 第一届国际唐代燢术会议论文集页四一四-
 -四四二 台湾学生书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谢灵运、杜甫与中国诗歌传统 吕正惠 第一届国际唐代燢术会议论文集页四四三-
 -四六○ 台湾学生书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韩、杜关係论之察考 李建崑 中国唐代学会编辑委员会编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
 二七五-二九八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
杜诗中的颜色字研究 潘丽珠 中国唐代学会编辑委员会编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
 二九九-三一○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
论杜甫奇数句诗 李立信 中国唐代学会编辑委员会编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五二
 一-五四二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
李、杜诗裡的妻子形象 笕久美子 南京大学一九九○年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
 文
杜诗八期论 裴斐 文学遗产 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晚唐人对李、杜、韩、白的看法和评价 (香港城市理工学院)陈志诚 南京大学一
九九○年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文收唐代文学研究 第三辑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页五三二--五四六
杜诗制题 汪中 南京大学一九九○年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文收唐代文学
研究 第三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页二六二--二六

杜甫在秦州、杜甫在陇南 林家英 南京大学一九九○年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
 文
关于杜甫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 王达津 唐诗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
 二月第一版页七至二三
杜甫创作思想试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王达津 唐诗丛考 上海古
 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页二四至三三
杜甫诗辨伪札记 吴企明 唐音质疑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第一版
 页二三至三二
不废江河万古流-纪念伟大诗人杜甫诞生一二七○周年 陈贻焮 论诗杂着 北京
 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页二○二至二一○
杜甫壮游踪迹初探 陈贻焮 论诗杂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页
 二一一至二六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辩 陈贻焮 论诗杂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
 页二六三至二七○
张忠纲校注杜诗话五种序 陈贻焮 论诗杂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
 一版页二九七至二九七
杜集书目提要评介 陈贻焮 论诗杂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页
 二九八至三○○
长吉与杜﹑韩 钱锺书 谈艺录页六九 开明书店
少陵七律兼备众体 钱锺书 谈艺录页二○二 开明书店
学杜芝陈后山﹑杨铁崖 钱锺书 谈艺录页二○二 开明书店
杜样 钱锺书 谈艺录页二○二 开明书店
义山学杜 钱锺书 谈艺录页二○三 开明书店
唐人以时事入诗不始于杜甫 韩理洲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页一二二
读杜甫的洗兵马 刘长典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八月第一版 页一二八至一三五
题杜子美坟是伪诗吗? 周寅宾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
 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页一九六至一九九
「眼花落井水底眠」试解 刘绍曾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
 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页二二八至二三○
杜甫的诗论与诗-在京都大学文学部的最后一课 日.吉川幸次郎着 孙昌武译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七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 页五四至八
 二
试论杜甫的言家事诗 于翠玲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七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
 六年一月第一版 页八三至九四
杜甫与裴疴 锺来因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九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三月
 第一版 页一八二至一九四
读诗札记(杜甫的丹青引) 金性尧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九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 页一九五至二○七
读诗札记(古柏行) 金性尧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九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
 七年三月第一版 页一九五至二○七
读诗札记(杜甫与李白) 金性尧 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九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
 九八 七年三月第一版 页一九五至二○七
再论杜甫墓的位置问题 张中一 唐代文学研究 第一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
 八年三月第一版 页二五四至二六二
评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
 年九月第一版 页八三至八七
略论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本原和发展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
 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版 页八八至九○
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补正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
 第一版 页九一至一○九
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
 版 页一一○至一二六
杜甫在四川的诗歌创作活动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
 月第一版 页一二七至一五八
杜甫五律例解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版 页
 一五九至一七六
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 唐诗论文集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
 一版 页一七七至二一六
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 陈寅恪先生论文集 陈寅恪 九思出版社 一九七
 七年六月一日增订二版 下册 页一一二三至一一二六
杜甫变体七绝的特色 张梦机 唐诗论文选集 吕正惠编 长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四月初版 页二四九至二七○
杜律四声递用法试探 陈文华 唐诗论文选集 吕正惠编 长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四月初版 页二七一至二八四
杜甫传记唐宋资料考辨 陈文华 文史哲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一一月
杜诗与日常生活 吕正惠 唐诗论文选集 吕正惠编 长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四月
 初版 页二八五至二九八
论杜甫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 蔡英俊 唐诗论文选集 吕正惠编 
 长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四月初版 页二九九至三三六 原载古典文学 六辑 一
 九八四年十二月
李杜比较观 唐诗散论 叶庆炳 晚鸣轩文学论文集之一 洪范书店 一九七七年八
 月初板 页四一至八四
杜甫诗学探微 陈伟 文史哲出版社 文史哲学集成一三一号 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
读杜新笺-律髓批杜诠评 张梦机 汉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日
 初版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日二版
目次
序例 九
上篇 杜诗.律髓.律髓刊误绪说 一三
 一、杜诗的价值及其影响 一四
 二、方回瀛奎律髓的诗观 二○
 三、纪批瀛奎律髓的论旨 三一
下篇 律髓方.纪二家批杜诠评 三九
 一、登览类 三九
二、朝省类 四九
三、风土类 五七
四、春日类 六○
五、夏日类 六九
六、秋日类 七二
七、晨朝类 七九
八、暮夜类 八六
九、节序类 九○
一○、晴雨类 九五
一一、酒类 九八
一二、梅花类 一○一
一三、雪类 一○四
一四、月类 一○九
一五、閒适类 一一七
一六、送别类 一二七
一七、拗字类 一四一
一八、变体类 一五五
一九、着题类 一六四
二○、陵庙类 一七二
二一、旅况类 一八○
二二、忠愤类 一八五
二三、消遣类 一九八
二四、迁谪类 一九九
二五、疾病类 二○二
二六、释梵类 二○五
结语 二一三
附录
瀛奎律髓所选杜诗一览表 二一七
重要参考书目(篇目附) 二二三  
杜诗散绎 傅庚生 香港建文出版社 一九七一年九月
杜甫和他的诗(上)﹑(下) 由毓淼等 台湾学生书局 近代文史论文类辑三 一
 九七一年十月初版 一九八二年二月再版
 杜甫及其诗研究 由毓淼 (上)页一至二八
杜甫的创作态度 广田 (上)页二九至四六
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 郭绍虞 (上)页四七至一一○
论杜诗的用字 冯锺芸 (上)页一一一至一四四
评李杜诗 傅庚生 (上)页一四五至二○一
关于杜甫 孙次舟 (下)页一至三六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闻一多(匡斋) (下)页三七至一三六
杜工部集源流 叶绮莲 (下)一三七至二○七
诗圣杜甫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胡传安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一九八五年七月初版 
杜甫卷(唐宋之部全一册) 华文轩编 明伦出版社 一九七○年六月初版
杜甫年谱 台湾 西南书局 一九七八年九月一日初版
杜甫年谱新编 李书萍编着 台湾 西南书局 一九七五年六月一日再版
论注杜诗 王利器论学杂着 王利器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一九九○年一月北京第
 一版 页一至三
记杜甫有后于江津 王利器论学杂着 王利器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一九九○年一
 月北京第一版 页四至九
杜集校文释例 王利器论学杂着 王利器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一九九○年一月北
 京第一版 页一一七至一四七
神功接溷茫-论杜甫的诗 黄国彬 文收氏着《中国三大诗人(屈原﹑杜甫﹑李白
 )新论》页三三至八二 台湾:皇冠出版社 皇冠丛书第一○七一种 一九八四年
 十一月第一版
李白对杜甫的影响 黄国彬 中外文学 一一卷五期 一九八二年十月
杜甫心影录 黄坤着 汉欣文化公司 一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杜甫 梁实秋 ?
杜甫 汪中 河洛图书出版社
杜甫 刘开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八月第一版
杜甫 刘开扬 国文天地
中国八大诗人 蔡义忠 南京出版社
谈杜甫的诗学理论-兼论与其绘画理论的异同 李栖 中国国学第二十期 一九九
 二年十一月出版 页一二三至一三四
杜诗欣赏 孙克宽 学生书局
盛唐三大家-李白、王维、杜甫 洪顺隆 
中国历代诗人选-杜甫诗选 仁爱书局编辑部选注 王记书坊 一九八五年三月出
 版
杜甫心影录 黄坤 汉欣文化 一九九○年十一月六日 台湾初版
唐诗新赏-杜甫 张淑琼编 地球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四月出版
杜甫生平及其诗学研究 胡岂凡 文史哲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版
杜甫研究 郭运通 汉风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初版一印
杜甫研究 锺国楼 齐鲁书社
杜诗品评 杨慧杰 东大图书公司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叶嘉莹 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杜甫叙论 朱东润 木铎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五月初版
古今诗史第一人 萧丽华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李栖〈谈杜甫的诗学理论:兼论与其绘画理论的异同〉(《中国国学》20,民国
 81-11)(后收氏着《题画诗散论》,台北,华正书局,民国82)
杜甫诗史 金启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四月
杜诗修辞艺术 刘明华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一月
诗圣杜甫-以诗作传以史证诗 龚嘉英 施淑玉印行 一九九三年五月
方回﹑纪昀批杜甫诗平议 张梦机 文收氏着《诗学论丛》 台北 华正书局 一九
 九三年五月 原载中国学术年刊 八期 一九八六年六月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 张梦机 中央大学 人文学报 第一二期 一九九四年六月
诗史之外-论杜甫草堂诗风的丰富性 侯迺慧 国立政治大学学报 六八期 一九
 九四年三月
论杜诗之用字造句(上﹑中﹑下) 黄振民 中国国学 第十九至二一期 一九九一
至三年十一月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陈永明 文收氏着《中国文学散论》 台北 书林出版公
司 一九九四年三月
略辨杜甫的禅学信仰 陈允吉 文收氏着《唐诗中的佛教思想》 台北 商鼎文化出
 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原名《唐音佛教辨思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八
 年)
杜诗外渐揽胜 李明滨 台中 东海大学 中国文化月刊 第一六五期 一九九三年
 七月
拙杜论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一九九三年三月
沉鬱顿挫论 王南 文学遗产 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论杜诗直起法 陈祥耀 文学遗产 一九九三年一期
李白之死与杜甫之死 日.前野直彬 文收氏着《春草考-中国古典诗文论丛》 
 日.秋山书店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版
杜甫研究之现状 日.加滕国安 日本.中唐文学会(一九九○年创立,原名「中唐
 文学研究会」,一九九四年七月改名)第二届研究会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大坂
 )
杜诗裡的「陶谢」-以「真」字为线索 日.森博行 
李白与杜甫的长安生活情况 纪孟漫 巨流图书公司 一九八一
李白与杜甫交往相关之诗 曹树铭编着 台湾商务印书馆 一九六六年七月
杜甫诗研究 简明勇 学海出版社 一九八四
杜甫诗传 李森南 洪氏基金会 一九八○
安史之乱对杜甫之影响 政大:中华学苑 二四﹑二五期 一九八一
杜黄吴体诗析辨 曹淑娟 中国学术年刊 四期 一九八二
万里悲秋常作客-析论杜甫七律压卷作「登高」 沉谦 中外文学 一二卷一期 
 一九八三年六月
杜甫秦州诗风格试探 庄耀郎 师大国文学报 一二期 一九八三年六月
论杜甫诗中之李白其人其诗 舒衷正 中华学苑 三一期 一九八五年六月
杜诗为史诗说析评 杨松年 古典文学 七辑 一九八五年八月
咫尺应须论万里 廖慧美 东海中文学报 八期 一九八八年七月 
江南逢李龟年诗是杜甫作的吗? 赵良璧 香港.明报月刊 一九八九年一一月号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诗 柳存仁 上﹑下二篇 分见香港.明报月刊一九八一年八﹑
 九月号
杜甫的咏史名篇悲陈陶 韩国磐 香港.抖擞 五一期 一九八二年
杜甫诗研究二讲 陈蝶衣 香港.明报月刊 一九八六年七月号
也谈杜甫明妃诗 施友朋 香港.明报月刊 一九八七年十月号
杜甫浅尝 毛一波 香港.明报月刊 一九八七年五月号
杜甫浣花草堂在哪儿? 高维岳 香港.抖擞 三九期 一九八○年
草堂与寺院 章群 香港.明报月刊 一九八六年十月号
略论杜甫君臣观的转变 葛晓音 《汉唐文学的嬗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
 年十一月 页四○五
李、杜诗裡的妻子形象 (日本神户大学)笕久美子 南京大学一九九○年唐代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论 文 文见唐代文学研究 第三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九
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页二五四--二六一(改题〈以女性学观点试论李白杜甫寄内
忆内诗〉)
简论杜甫的山水诗 李芳民 唐代文学研究 第四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
 三年十一月第一版 页一四四--一六一
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 杨恩成、杜晓勤 唐代文学研究 第五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页二六六--二七四
论杜诗直起法 陈祥耀 唐代文学研究 第五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
十月第一版 页二七五--二九○
由新发现的韦济墓志看杜甫天宝中的行止 陈铁民 唐代文学研究 第五辑 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页二九一--二九六
论杜甫的文学史观 莫砺锋 唐代文学研究 第五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
 四年十月第一版 页五七八--五八八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袁行霈 文收氏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六月第一版 页二二三-二四○
杜甫的人格与风格 袁行霈 文收氏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
 九八七年六月第一版 页二六一-二八○
杜甫诗话校注五种 张忠纲校注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七月北京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
 目录
序 陈贻焮 
前言 张忠纲
诸家老杜诗评 宋.方深道辑 一
杜工部草堂诗话 宋.蔡梦弼集录 七八
杜工部诗话 清.刘凤诰撰 一四一
养一斋李杜诗话 清.潘德舆撰 二一九
续杜工部诗话 蒋瑞藻辑 二七九 
论李杜对二谢山水诗的因革 莫砺锋 文收《谢朓与李白研究》 茆家培、李子龙主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九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七一
杜诗檠诂 郑文 成都:巴蜀书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杜甫〈诸将〉「曾闪朱旗北斗殷」解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
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四七-一○五三
读冯至先生〈杜甫传〉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五四-一○六二
少陵先生文心论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
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二五五-一二七○
杜诗伪书考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二七一-一二九三
杜诗集大成说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
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三二三-一三四三
忧患感和责任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
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三四四-一三六一
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
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三六二-一三八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论白战体及杜、韩对它的先导作用 程千帆 文收氏着《
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三
八七-一四○八
白战体:禁体物诗,世人简称之为禁体;因为苏轼诗中有「白战不许持寸铁之句,
  又被称为「白战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体兼有样式、风格及表现手法诸义,
  。禁体、白战体之体,係指表现手法。
老去诗篇浑漫与-论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人的影响 程千帆 文收氏着《
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四
○九-一四二九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
》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四三○-一四
四六
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读杜甫等同题共作的登慈恩寺塔诗札记 程千帆 文收氏
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
一四四七-一四六五
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读杜甫咏物诗札记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四六六-一四八四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读杜甫纪行诗札记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
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四八五-一四九九
杜甫在夔州诗中所反映的生活悲剧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
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五○○-一五○八
晚年,回忆和反省-读杜甫在夔州的长篇排律和联章诗札记 程千帆 文收氏着《程
千帆选集》下册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一五○
九-一五二四
杜诗五种索引 钟夫、陶钧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
印刷 五种: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注、读杜心解、全唐诗

●:检索记号:86.8.11.
============================
▲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着
   帛书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七月

 1996.9.13 copied to d:leebaisummary4
1996.9.22.copied to c:tntnleebai
1996.9.22.copied to c:tntn7

目录
一、关于李白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
 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待诏翰林与赐金还山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安禄山叛变与永王璘东巡
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
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
二、关于杜甫
杜甫的阶级义识
杜甫的门阀观念
杜甫的功名慾望
杜甫的地主生活
杜甫的宗教信仰
杜甫嗜酒终身
杜甫与严武
杜甫与岑参
杜甫与苏涣
三、李白杜甫年表
============================
 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台北,文津出版社,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5○,八十二年九月初版) 
  一九九○年陝西师大博士论文 指导教授:霍松林 五九五页
83.6.20.键录

第六章 杜甫诗歌:仁的境界 
 一﹑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
  (一)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
  (二)杜甫与儒家的证治思想
  (三)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二﹑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
  (一)「恻隐仁者心」的意义
  (二)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情怀
  (三)亲人之情与朋友之情的深度
  (四)仁者爱及自然万物的情怀
 三﹑杜甫在政治上的道德主体精神
  (一)致君尧舜与格君之非
  (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三)君无道则不赴召
  (四)期待君主改过政治自新
 四﹑杜甫诗史精神
  (一)诗人国身通一精神
  (二)良史精神
  (三)庶人议政﹑贬天子之精神
  (四)民本精神
  (五)平等精神
 五﹑杜甫: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
 六﹑从大自然汲取生机-杜甫与自然
 七﹑以气韵为美

朱梅韶:〈杜甫七律诗句中「虚词」运用之现象〉 
《中国语言学论文集-第一届全国研究生语言学研讨会》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
学系﹑所主办,中国文学研究所语言学专题研究室主编,复文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
二月初版,页二一七至二三一
 已转拷至tangreport.txt 83.7.13.

 摘要:
  一﹑前言
  二﹑杜甫运用虚词的修辞技巧
 (一)对偶
 (二)镶嵌
 (三)类迭
 (四)层递
三﹑结论
 杜甫能在七律严格的声律要求下,妥切的运用虚字入诗,非但没有让诗歌失去
原有的节奏与韵味,反而始得诗歌的韵律节奏,更为灵活,意味更为隽永。这
正是他在诗意雄浑,声律精严之外,在中国诗坛中绽放耀眼的光芒,物独步千
古的原因之一吧! 83.7.9.

黄金文:〈杜甫〈秋兴〉八首之音韵风格研究〉
《中国语言学论文集-第一届全国研究生语言学研讨会》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
学系﹑所主办,中国文学研究所语言学专题研究室主编,复文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
二月初版,页二三三至二五五
 已转拷至tangreport.txt 83.7.13.

摘要:
一﹑引论
二﹑秋兴八首的声母风格
 (一)声母运用状况
 (二)声母发音部位之使用率
 (三)同句双声
三﹑秋兴八首的韵母风格
 (一)介音的运用状况
 (二)主要元音的运用状况
 (三)韵尾的运用状况
四﹑秋兴八首的生调风格
 (一)声调的运用状况
 (二)平仄对比
 (三)异句的双声现象
 (四)异句同韵
五﹑结论
 (一)关于声母
 (二)关于韵母
 (三)关于声调 83.7.9. 

(一八七)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
,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
,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七五六)
,禄山陷京师,肃宗徵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
拾遗....子宗武,流落江湖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
,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
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诮。元和中,词人元鸩论李、杜之优劣...
.甫有文集六十卷。(旧书一九○下文苑下(六)五○五四杜甫传)(参见新
书二○一文艺上(七)五七三六杜审言传附杜甫传)(全文六五四(一四)八
四三一元稹:墓係铭)
================================
反刍集(仅录与杜甫相关题目)

   作者:廖仲安
   出版社: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花园村
   发行:北京市新华书店发行
   印刷者:八九九二○印刷厂排印
   出版日期: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 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一-四○○○册
   统一书号:一○四二七.○○三
   定价:人民币5.○○元
   ISBN:
   登记字号:
   责任编辑:
   美术设计:
   购买者:潘吕棋昌
   购买日期: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购买地点:新竹.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
   购价:新台币二二一元(精装)

目录

二、谈杜诗 五
一○、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纪念杜甫诞生一二五○周年 八六
二一、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二四
二二、「白日」还是「白首」? 二三○
 (谈「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中的「白日」、「百首」异文问题)
三一、漫谈杜诗中的忠君思想 二七五
三五、杨慎与杜诗 三○五
三七、〈洗兵马〉繫年辩 三一一
三八、唐诗鉴赏三题 三一九(仅录其与杜甫相关部分)
 (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 三二○
 (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三二四
三九、杜甫研究情况综述(一九八二年) 三二八
四○、谈〈无家别〉 三四二
四三、杜诗注本述评 四○九
五三、〈洗兵马〉繫年再辩-答徐树仪同志 四八二
五四、杜甫研究情况综述(一九八三年) 四八九
五五、谈〈哀江头〉 五○二
五六、读诗琐掇 五○七(仅录其与杜甫相关部分)
 (五)杜甫〈岁晏行〉「刻泥为之最易得」别解 五一○
 (六)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发端四句用庾信〈拟咏怀〉发端韵 五一一
(七)元杂剧〈李逵负荆〉曲词用杜诗 五一二
(九)黄节所作卢世■《读杜私言》序 五一三
================
杜少陵先生评传
  杜甫:712--77○ 59

  朱(人契)着 
重庆.青年书店排印本 一九四一年
  东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台北市龙泉街三七号 电话:3914979 3926106)
  一九八○年四月初版

目录

第一章 杜甫之生平及其事蹟

 第一节 家世
  子美世系表(页三)

2
 ┌锡
1├跻9 10 11
 当阳侯预─┼耽 345678┌□─□─易简
└尹─□─□─□─乾光─渐─叔毗─┤9101112
└□─依艺─审言─┬闲─┐
├升 │
├专 │
└登 │
┌──────────────────────────────┘
│14
│13 ┌宗文
└甫─┤15
└宗武─嗣业

乾光:齐司徒﹑右长史。
 渐:乐边城太守。
 叔毗:周硖州刺史见孝义传。
 依艺:监察御史﹑河南巩县令。
 易简:登进士,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吏部员外郎。
 审言: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
 闲:兖州司马,终奉天令。
 升:国史有传。
 专:开封府。
 登:武康尉。

  子美母系表

123456
唐太宗─纪王慎─义阳王悰─女适崔氏─女适杜闲─杜甫(页五)

 第二节 生卒年月
  子美卒年,为代宗大曆五年(七七○)秋冬之交,地点为长沙﹑岳阳之间。则自
  大曆五年上推五十九年,为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当为子美诞生之年。(页
  八)
 第三节 幼年游学情况
一﹑子美家世,本出襄阳,自曾祖依艺,为巩县令,始徙河南。考其居处,盖常
   在偃城(今河南偃师县,在巩﹑洛之间),而首阳山下,实为其祖宗坟墓根本
   之地。...盖子美远祖当阳君尝葬郾师首阳山下;祖审言,祖母薛氏,继祖
   母卢氏,亦并葬首阳;子美殁后四十年,亦葬首阳山前。故偃师实惟其真正故
   乡,童年游钓之所在也。(页九至十)
  二﹑杜甫之游吴﹑越,乃在开元十九年(七三一)(二十岁)。尝游金陵,登瓦
   官,下姑苏,渡浙江,游剡溪。饱览南朝文物,久之方归。(据送许八拾遗归
   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官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壮游二诗)
   (页一一)
  三﹑按南北朝对峙,文物中心,久在江左,文学无论矣,以艺术而言,如顾恺之
   之画,瓦官阁之建筑,皆惊心动魄,千古传名者。至如诗人,若鲍照庾信,阴
   铿何逊,为少陵之所心折者,并在南朝。故少陵吴越之游,于其文学修养,艺
   术鑑识,关係至大。(页一二)
 第四节 中年之壮游
一﹑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二十四岁),子美自吴越归关中,赴京兆贡
举,不第,是为子美仕途失意之始(据旧书文苑传﹑新书本传﹑朱鹤龄年谱﹑
杜甫壮游诗)。(页一二至一三)
  二﹑当天宝三四年间(七四四至七四五)(三三至三四岁),子美在东都,始识
李白,相从赋诗,而有梁宋之游。...时高适盖亦在东都,子美尝从二子,
过汴州,酒魽,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据新书本传﹑壮游﹑遗怀﹑惜
游)。(页一四至一五)...其(与李白)相别盖在天宝四年(七四五)之
秋。...自是以后,白南游江去,而子美则北游历下,后经天宝末年之乱,
会晤实稀矣。(页一六)
  三﹑按子美下考功第,在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东游梁﹑宋﹑齐﹑赵,凡八
九年,则西归长安,当在天宝四五载(七四五--七四六)间也。(页一六至
一七)
  四﹑天宝六载(七四七)(三六岁),诏天下有一艺者诣毂下,子美应诏,李林
甫命尚书省皆下之,遂贺野无遗贤,...是为子美仕途第二次之失意。天宝
八载(七四九)(三八岁),公遂赴东都矣。(页一七)
  五﹑天宝十载(七五一)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三赋辞气壮伟,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页一八)
  六﹑天宝十一载(七五二)(四一岁),子美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
列选序。(页一八)
  七﹑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四四岁)子美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
军。是年十一月,往奉先县探家世,有咏怀五百字,未几而安史之乱作矣。(
页二二)
 第五节 天宝乱后之流离生涯
  一﹑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年,七五六)(四五岁)八月,自鄜州赴彭原行在,
为贼所得,羁于长安。(页二三)
  二﹑少陵陷城中凡历八月,感怀家国,世事日非,沉鬱悲痛,结于中肠,其第一
流佳作,亦于此时产生(如月夜﹑哀王孙﹑哀江头﹑悲陈陶﹑悲青揑等)。而
春望一首,尤传诵千古。(页二三)
  三﹑至德二年(七五七)(四六岁)夏,少陵自京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有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朝廷愍其生还,拜左拾遗(述还诗)。
 第六节 剑南之漂泊
  一﹑少陵以乾元二年(七五九)(四八岁)十二月一日,发自同谷(今甘肃成县
),沿西汉水源,渡栈道,迳剑阁,以抵成都。以行程之辽远及当时交通之艰
难而论,少陵道达成都,是否在乾元二年除夕以前,殊成疑问。少陵寄题草堂
诗云:「经始上元始,断手宝应年。」则草堂之建,盖在上元元年(七六○)
(四九岁),可断言也。(页三○)
  二﹑少陵初抵成都,寄居浣花溪寺,时高适为彭州刺史,裴冕为成都尹,兼剑南
西川节度使,严武为巴州刺史,皆少陵故人,颇不落寞。后卜居浣花溪西,建
草堂(有卜居诗)(页三一)
  三﹑草堂背成都郭,在西郊碧鸡坊外,万里桥南,百花潭北,浣花水西,历历可
考。陆放翁云:「少陵有二草堂,一在万里桥南,一在浣花。皆见于诗中。」
按放翁在蜀久,不应有误;然融会而贯通之,少陵在成都,实无二草堂也。(
页三一)
  四﹑永泰元年(七六五)(五四岁)四月,严武卒于成都,少陵失所依恃,遂度
得不去蜀矣(有去蜀诗)。至于少陵与严武之交友,可谓全始全终,新唐书杜
甫传,言严武欲杀少陵,流俗传闻,未卒为徵。(页三八)
  五﹑大曆三年(七六八)(五七岁)正月,遂去夔出峡,而作江汉之游矣...
总计少陵在蜀,前后凡历九年(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曆三年),而在夔独留
三年(大曆元年至三年);平生所作诗凡千四百三十九首,而在夔者乃三百六
十有一,诚其文艺上之黄金时代也。故其第一流杰作,七律如秋兴八首﹑咏怀
古蹟五首﹑诸将五首,五排如谒先主庙,七古如古柏行,五古如八哀诗。怀念
旧游,如昔游﹑壮游﹑遣怀等诗,写景状物,如白帝城最高楼﹑返照﹑夜﹑阁
夜﹑见萤火各首,论诗遣怀,则有解闷十二首﹑偶题等作,皆文章炳焕,流传
千古,而沉鬱苍凉,尤其特色。(页四二) 84.4.2.
 第七节 江汉之流寓
少陵出峡以后,流寓江汉,其事蹟略述如下:大曆三年(七六八)(五七岁)春
  ,发自白帝城,放舟出瞿唐峡(有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
  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三月抵江陵,...流连至秋(有秋日荆南述怀三十
  韵)。...是年秋,即去江陵,移居公安山馆(有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
  及移居公安山馆诗)。...大曆四年(七六九)(五八岁)春,少陵又事南征
  (有南征诗),舟次潭州。...大曆五年(七七○),公年五十九岁,夏四月
,避牂玠乱,再入衡州,欲如郴州,依旧氏崔伟(时摧为郴州录事,少陵有奉送
二十三旧录事之摄郴州诗),因至耒阳,泊方田驿,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耒
阳聂令知之,书致酒肉,迎公而还(有聂耒阳以僕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
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秋迴
棹(有迴棹诗)北归,过南岳入洞庭湖(有过南岳入动庭诗,仇兆鳌依鹤注编在
大曆四年正月自岳阳之潭州时作,殆自岳阳过南岳而入洞庭也,误甚矣),卒于
途次。诗人元稹为之墓铭。此一代诗人,遂长眠终古。(页四五至四八)
 第八节 着述(附年表)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总分为二十四卷,凡可依年编次者一边四百三十九首
,逸诗十一则,杂有赝篇。后世治杜诗者,遂以之为定本也。(页四九)
第二章 杜甫之交游
   少陵交游甚广,散见其诗集而常有酬酢者,不下数十人......其实能当交游之
 名,而能交互影响思想学问者,凡得七人:一曰李白,二曰高适,三曰岑参,四曰
 王维,五曰孟浩然,六曰严武,七曰郑虔。(页六九至七○)
 第一节 杜甫与李白
 一、少陵初识太白,盖在少陵诗进士不第,东游齐赵之时,适太白不为权贵所容
   ,恳求放还,遂于天宝三四载间(七四四-七四五)邂逅于东都,同作梁宋之
游,颇有方外之志。(举〈赠李白〉诗二首、寄李十二白十二韵为例)(页七
○)
  二、尝与太白同寻范十隐居,醉眠共被,情同手足。又尝与太白、高适过汴州,
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举〈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昔游〉、〈壮游〉、〈遣怀〉为例)(页七二)
  三、天宝四载以后,白游江东,而少陵则归至西京,一则浪迹江湖,一则营营禄
仕,此后是否再相谋面,殊成疑问。惟太白对于少陵,印象极深,故分袂以后
,少陵仍常有诗遗白,极言其驰念之殷,所可异者,太白除〈鲁郡东石门送杜
〉及〈沙丘城下寄杜甫〉二诗以后,无一诗酬答少陵,其失传耶?抑未尝作耶
?(举〈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
〉诸诗为例)(页七三至七四)
四、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年)(七五六),永王璘反于江陵,沿江东下,欲
据金陵,时白在匡庐,被胁从军。璘败当诛,郭子仪请解官以赎,乾元元年(
七五八),有诏长流夜郎。少陵哀其冤,怜其才,常有诗赠之。(举〈天末怀
李白〉、〈寄李十二白十二韵〉为例)(页七四至七五)
  五、白与少陵,同为绝代诗人,精神相感,印象极深,故少陵有梦李白二首,实
为招魂大招遗音,千载之下读之,犹如亲历梦境。嗣后白承恩放还,客游江左
;少陵则流落剑南,消息久隔,二人之往还,遂从此断矣。(举〈梦李白〉二
首、不见为例)(页七六至七八)
 第二节 杜甫与高适
  一、适与少陵为贫贱之交,二人尝共李白同登吹台,慷慨怀古,意气凌云。又尝
共少陵薛据登慈恩寺塔,各有吟咏(见〈同诸功登慈恩寺塔〉诗)。适从哥舒
翰,少陵有诗寄之云。(举〈送高三十五书记〉为例)(页七八)
  二、适从哥舒翰,少釐有诗寄之(〈送高三十五书记〉)......后高适从军,日
渐得志,年过五十,始学为诗,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
,为时称颂。少陵有诗寄之(〈寄高三十五书记〉,此诗盖适从哥舒翰时作;
〈寄高三十五詹事〉,此诗盖天宝末年乱后作)。(页七九至八○)
  三、少陵罢官后,流离秦州同谷间,益不得志,「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
喻己之萧索,而高适则出镇要害,扶摇直上。少陵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
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页八一)
  四、及少陵入蜀,景况艰难,尝因崔五侍御寄高适一绝,求济急难。适能急人之
急,供以禄米,此后往还,见于二人酬酢诗中。时适由彭州(今成都北彭县)
辗转迁蜀州刺史时也。(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奉简高三十五使
君〉、高适〈赠杜二拾遗〉、〈酬高使君相赠〉、〈奉寄高常侍〉诸诗为例)
(页八二)  
  五、少陵与适之交,晚年弥笃。二人皆生长中原,为贫贱之交,迟暮客蜀,每因
故人而思故乡,此高适之所以有〈人日寄杜二拾〉遗之作也。广德元年(七六
三),高适自西川召还,为席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少陵有诗赠之(见上录
〈奉寄高常侍〉)永泰元年(七六五),严武卒于成都,少陵泛江东下,行至
忠州,闻适已卒,穷途潦倒,复丧故人,少陵此时伤感,可以想见。大曆五年
(七七○),少陵流离潇湘、衡山间,偶检故帙,得适人日见寄之诗,自伤零
落,复悲故旧,泪洒行间,因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之作。此后不久,
少陵亦竟客死岳阳矣。(举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闻高常侍亡〉、〈追
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等诗为例)(页八四)
  六、按盛唐诗人中,擅边塞诗歌者,无过高适、岑参,而激壮之音,亦以二子为
擅场。盖适尝从哥舒翰西征,而参则从封常清屯兵轮台,故多豪放知气。少陵
诗中有激壮似高、岑者(如〈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未始非受二
子影响也。(页八六)
 第三节 杜甫与岑参
  一、少陵之识岑参,盖在天宝十载(七五一)奏三大赋之后,尝与高适、薛据、
储光羲同登慈恩寺塔,各有题咏。(举〈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岑参〈与高适
、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适〈同诸公登慈
恩寺塔〉为例)(页八六至八七)
  二、天宝之末,少陵尝与岑参兄弟,频游渼陂,有〈渼陂行西南台与鄠县源大少
府宴渼陂〉等作。(页九○)
  三、天宝十三载(七五四)秋,霪雨伤稼,关中大饥,宰相杨国忠禁言灾事,下
情不能上达。少陵有〈九日宿岑参〉诗。(页九○)
  四、至德二载(七五七),少陵官在拾遗,与裴荐孟昌浩、魏齐聃、韦少游共荐
岑参......时参已为监察御史,荐后累坚至侍御史,有诗赠少陵(寄左省杜拾
遗〉)。(页九一)
  五、自少陵去朝,二人音书久隔。乾元二年(七五九)秋,少陵在秦州,有〈寄
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时参正出为虢州长史
时也。及少陵漂泊剑南,十馀年不通消息。后在云安,得知岑参为嘉州刺史。
有诗寄之(〈寄岑嘉州〉)(页九二)
 第四节 杜甫与王维孟浩然
  一、摩诘于少陵为前辈,故少陵甚推重之。乾元元年(七五八),少陵有〈奉赠
王中允维〉诗,为其辩冤(桉:辨安史乱中陷贼任官之冤也)(页九四)
  二、又,解闷绝句论摩诘诗云:「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籐。最传秀句
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时摩诘弟缙为相国,缙党附元载,人不足取,特
以一诗学可称,故连类及之......此诗盖言右丞虽殁,而秀句犹传,况有相国
诗名,则风流真可不坠。其推重右丞,可想见也。(页九四)
  三、少陵与浩然本无深交,然心嚮往之......(举〈遣兴〉五首、〈解闷〉为例
)。(页九五)
 第五节 杜甫与严武
一、严武与少陵,同出房琯门下,故房琯罢相贬官,二人亦俱贬。至于武对少陵
,世交甚厚,两为成都尹,皆特为汲引,后且表为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
绯鱼袋,少陵之所以能安居草堂,不愁生计者,武之力有足多也。少少陵集中
诗,与武酬酢者,几三十篇。(页九六)
  二、好事者流传,谓武欲杀少陵。考《旧唐书》但谓「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初无欲杀之说。《新唐书》信小说家言,始有下说

 武以市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登
 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勐,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
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就
,得止,独杀彝。
按此说出《云溪友议》,不可信。(页九六至九七)
 第六节 杜甫与郑虔
  一、考少陵初识郑虔,当在天宝十二载(七五三)前后。(举〈醉时歌〉为例)
(页九八)
  二、及虔贬台州司户,少陵伤其临老陷贼,又未及面别,有诗送之。(举〈送郑
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县于诗(卷五(一)四二四)
〉为例)......此诗含无限痛楚,末联又情见乎词,后郑虔竟病殁台州,二遂
成永诀,此诗真成谶语矣!后少陵过郑虔故居,犹题诗志感(〈题郑十八着作
文故居〉)......及少陵至秦州,更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页九八至
九九)  
  三、广德二年(七六四)郑虔卒于台州,少陵在蜀,有〈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诗〉......考少陵与郑公,最称莫逆,而所以能致此者,全在郑公之道德文章
。盖少陵与郑,学术之交也,文章之交也,贫贱之交也。按郑虔为一代大儒,
造诣最深,少陵之博雅,或不无受其影响。(举〈八哀〉诗为例)(页一○○
至一○一)
  四、少陵交游,自不祇以上七人,如李邕、房琯、苏源明、苏涣,或所服膺,或
所倾倒,皆有诗章,情见乎辞。然关係不若前七人重要,故不复一一具也。(
页一○二)
第三章 杜甫之思想及其个性
 第一节 杜甫之政治思想
 第二节 杜甫之社会思想
 第三节 杜甫之个性
第四章 少陵诗学之渊源及其流变
 第一节 少陵之论诗
少陵论诗,凡有六绝句,解闷十二首﹑偶题一首,兹据论如左:
一﹑总论诗之流变,独重风骚,兼推汉魏,而代有传人,亦不抹杀一切。  
二﹑论古人,宗法苏李,推许庾信。
三﹑论近人,推服王杨卢骆。
四﹑论当代,于自许之外,独重太白;而于孟山人﹑王右丞,虽与少陵诗不同调
 ,亦有公论。
五﹑论为诗,当上攀屈宋,直追汉魏,清词丽句,必与为邻,新诗吟成,不厌推
 敲;而「转益多师是汝师」,乃所以成其大。
六﹑少陵于论诗之外,又以摇落之悲,过于宋玉;去国之哀,有似庾信,故于二
 子文章,尤为私淑。(页一一三至一一八)
 第二节 少陵诗之渊源
尝考其诗之渊源,可得结论如左:
一﹑少陵之诗,喜论时政得失,盖得力于风雅。
二﹑少陵五言古诗,盖接响于苏李,嗣音夫汉魏。
三﹑少陵七言古诗,盖拓宇于离骚,比肩乎四愁。
四﹑少陵近体诗,盖上承阴何,下接沉宋。(页一一九)
 第三节 少陵诗之流变
少陵诗歌渊源流变图(页一三三)

  风雅   ┐
骚│┌孟郊(得其气燄)
赋│├张籍(得其简丽)
苏李五言│├姚合(得其清雅)
汉魏乐府 ├─杜少陵─┼贾岛(得其奇僻)
颜谢徐庾│├杜牧薛能(得其豪健)
阴何沉宋│├陆龟蒙(得其赡博)
王杨卢骆┘└李商隐(得其穠豔)

第五章 少陵诗在诗史上之地位
 第一节 各家之批评
 第二节 少陵诗之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一﹑少陵一生诗学经过之阶段,首为复古。观其入蜀以前所作,古风多而近体少
 ,且上承风骚,刻意汉魏。...入蜀以前,可谓为杜诗第一阶段,即复古时
  代。(页一四八)
二﹑少陵入蜀以后,所着诗篇,近体多于古风,夔府时代,为律诗之黄金时期。
 至于五古,则晚年别有一种累滞寒涩之笔,已非中年可比。入蜀以后,盖为开
  创时代。(页一四八)
三﹑至于少陵诗之独创一格,可谓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厥为其长篇纪事诗是也
 。...下列诸篇,尤其着者:(一)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二)北
征(七百字);(三)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一百字);(四)洗兵行(
三百三十六字);(五)草堂(三百字);(六)夔府书怀四十韵(四百字)
(排律);(七)往在(三百三十字);(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一千字
)(近体排律);(九)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四百字)(排律);(一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四
百字)(排律);(一一)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三百字)(排律);(一二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三百
字)(排律);(一三)送重表姪王(石水)评事使南海(三百八射字);(
一四)入衡州(四百四十字);(一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
亲友(三百六十字)(排律)。
  四﹑少陵诗之特色:
(一)中国文人多忧乱伤离,少陵虽多乱离之作,但并不悲观消极,英人所谓
 「悲而不弱」(Sadness but not weakness),少陵足以当之。
(二)中国文人多颓废,六朝文人尤甚,少陵则始终积极,不特其对于国事政
 治,常怀更新之希望;即以其致力于诗而论,兀兀穷年,死而后已,亦非颓
 废诗人所可冀及也。
(三)中国文学多带山林主义,如所谓竹林七贤,以及傅玄何晏之流,常抱遯
 世之见,而多苟且偷安之思。少陵虽亦爱自然,然其人生观则为入世的,在
 颠沛流离之中,未尝忘怀国家大事,所谓「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少陵正可以当之。
(四)中国文人多抱个人主义,既少共同生活及共同意志,尤少共同情感及共
同想像;故大多数作品,仅注助陶冶个人性灵,极少发扬团体观念。即或有
之,其团体观念亦仅至家族为止,家族以外,即为天下,民族与国家之团体
观念,未尝显着。惟刘琨始有深刻之民族意识,惟少陵始有明白之国家关念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少陵可以当之。

    以上,泛论少陵之精神,亦即其诗之一般特色也;至若以诗论诗,纯本文艺
之眼光而评论其文艺上之特点,则亦有下列数点可得而述者:
(一)体势大而风格善变也。
(二)其五言古诗,宪章汉魏,祖述六朝。材力标举,篇幅恢张,纵横驰骤,
 无施不可,集开元之大成也。
(三)其七言古诗,胡应麟尝极称之曰:「初唐七言古,以才藻胜;盛唐以风
 神胜;李杜以气概胜;而才藻风神称之,加以变化灵异,遂为大家。」意曰
 :「李杜歌行,虽沉鬱逸宕不同,然皆才大气雄,非子建渊明,判不相入者
  比。」
(四)其五言律诗,胡应麟亦尝言其特色:「五言律体,肇自齐梁,而极盛于
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沉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閒远,此
其概也。...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
易。唯工部诸作,气象嵬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
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五)其七言律诗,胡应麟亦尝论之,曰:「近体,盛唐至矣;充实辉光,种
种备美,所少者,约大曰化耳,故能事必老杜而后极。杜公诸作,正所谓正
中有变,变而能化者。今其体调之正,规模之大,人所共知;惟变化二端,
勘覈未彻,不知变主格,化主境;格易见,境难窥。变则标奇越险,不主故
常;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七言近体诸作,所谓变也。」
(六)其五言排律,高(木秉)尝推崇之,曰:「排律之作,其源自颜谢诸人
 ...梁陈以还,俪句尤切。唐兴始专此体,与古诗差别,...开元后,
作者之盛,声律之备,独王右丞李翰林;诸家皆不及,诸家得其一概,少陵
独得其兼善者:...其出入终始,排比声韵,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
不可也。
(七)其七言排律,集中不多觏,惟题郑十八着作丈故居等一二首而已,此体
 自来未能成功,因其束缚性灵太深,而过于凋凿故也。
(八)其七言绝句,虽少歎唱之音,却别有沉着大方之处。胡应麟评曰:「自
少陵绝句对结,诗家率以半律讥之,然绝句自有此体,特杜非当行耳。」(页
一四八至一五五)
==========================================================================
▲杜宗武(甫子)
傅氏索引页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一八页二六四杜甫
==========================================================================
▲杜嗣业(甫孙)(宗武子)
傅氏索引页
台湾中华书局唐诗纪事卷一八页二六四杜甫
==========================================================================
~w2z2fk;
▲杜易简
~w1z1fm;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集说 区静飞 六三年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傅氏索引页
旧书卷一九○上文苑上(六)四九九八
新书卷二○一文艺上(七)五七三六附杜审言传

(一七三)杜易简,襄州襄阳人,周硖州刺史叔毘曾孙也。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
有高名,姨兄中书令岑文本甚推重之。登进士第,累转替殿侍御史....易
简颇善着述,撰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行于代。易简从祖弟审言。
(接上段)审言,进士举,初为隰城尉。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侍
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乾封中,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预选,试判讫,谓
人曰:「苏味道必死。」人问其故,审言曰:「见吾判,即自当羞死矣!」又
尝谓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如此....审言子并....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
外。寻召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年六十馀卒。有文集十卷。次子闲
。闲子甫,别有传。(旧书一九○上文苑上(六)四九九八杜易简传)(参见
新书二○一文艺上(七)五七三五杜审言传附杜易简传)(全文二四一(五)
三○八八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全文二六八(六)三四四三武平一:请追
赠杜审言表)==

~d4;C:TNTNDUFU 10-021996 22:19 46

====
http://web2.cc.nctu.edu.tw/~lccpan/newpage32.htm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67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博客里转载的真实历史

原文地址: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作者:尚律师的博客第一部分:研究篇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一、关于对联  1、作为国粹的对联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

杜甫诗中禅宗意境-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杜甫的诗

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无门关24有一位僧人问风穴禅师:“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说话或者沉默时,怎样做才能保持本来的面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离”即离却诸相的法性(真理)的本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现实世界里的微妙作用。宇

百感集89 学习和研究“孙武杀妃”的启示

百感集(89)学习和研究“孙武杀妃”的启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孙武拿着自己所著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读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读过了,你试一下怎么样啊?”孙武说:“可以”。吴王又说:“用妇人行吗?”孙

声明:《杜甫研究资料资料辑录 杜甫的资料》为网友年轻卜是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