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旗)祺袍 白小姐祺袍1 2

祺,读音qi二声,从示声其。是多福,吉祥的意思。

不管王宇清先生的祺袍还是中国服装的旗帜性的旗袍,都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服装,而满人的旗服,仅是旗袍中的一种服装而已!【注】下面是我转载百科里的资料,以便有喜欢服装文化的人参考

旗袍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7个义项)添加义项收藏查看我的收藏有用+1

旗袍(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女性服饰)编辑�1�3[qí páo]

旗袍,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中国传统服装[1],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2]“是中国灿烂辉煌的服饰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2]”旗袍为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3]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4]。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5]。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2][6]

目录

1起源简述

�7�4 起源时间
�7�4 起源样式的争论
�7�4 概念的界定
�7�4 民国初出现的社会背景
�7�4 清代旗装
�7�4 民国时期简述
�7�4 现代旗袍

2“国服”争议

3国内品牌

4特征

�7�4 综述
�7�4 样式变迁

5整理保养

6选购指南

7旗袍婚纱

8参考资料

9旗袍文化

�7�4 旗袍起源
�7�4 黄金时代
�7�4 风姿再现

10诞生过程

11旗袍轶事

12走向世界

1起源简述编辑

起源时间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

刘亦菲

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7] 至于具体的年份, 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8-9]。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 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10-11]。 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 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12]。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起源样式的争论

旗袍的样式起源,在民间一般认为改良于清代旗女之袍,而实际上在学术界争论很多,主要观点有四种。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13]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满清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但“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14]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15]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16]《近代中国女装实录》[17]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说:“汉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满族的袍和褂的历史渊源又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18]。”第三种以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19]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宋、明时代,并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认为旗女之袍对民国旗袍有影响,但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因此认为民国旗袍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所以他倡导旗袍改名为“祺袍”,并把“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祺袍研究会”。第四种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20]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还着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件并不具备。而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中国普通百姓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而是“只叫它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人提议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转转的,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21]

概念的界定

“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内,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众所周知,旗袍在文革期间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冷落,对于旗袍的研究在学术界成了禁区,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对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陆学术界才逐渐多了起来。改革开放后早期,由于响应政府提倡的“中华民族是一家”政策,研究旗袍是学者有意识地把民国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饰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联系起来。“‘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并非特别之多,但也自成一派[14]”。比如《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例如郁风的观点:“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这种旗袍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妇女仍多数沿袭明朝风俗习惯穿着较长的上褂,下露长裙[22]。”又例如袁杰英的观点:“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旗袍在清代是男女通用的衣着,只是在穿着风格上略有不同,官制与民用在选料、配饰方面加以区别而己。[15]”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受到质疑。“在整个清代浩瀚的文献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在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最早见于1918年沈寿口述,张睿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指代某种刺绣服饰的名词。”[14]当今学术界主要的观点认为“旗袍”指民国旗袍,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较稳定形态的女子袍服,下面列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周锡保在其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认为:“满族妇女的长袍……这种长袍开始时极为宽大,后来也渐变为小腰身,其时间已接近于辛亥革命前夕。这种长袍,到后来却演变成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后来称之为旗袍者[23]。”包铭新在其著《中国旗袍》一书中也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旗袍的内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丰富的多。广义的可以说旗袍经历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的说,旗袍就是民国旗袍,当然也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24]卞向阳在其《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一文中说到:“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One一PieceDresS),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观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叉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包含清代旗装的袍和民国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20]在民国时期的杂志上,也有许多关于“旗袍”概念的讨论,如1937年《现代家庭》杂志上署名昌炎的作者,撰文“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中写到:“什么是旗袍,可说是民国纪元后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经变演出来的一种新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女子仿制以前清旗女衣着式样的一件曾经改制的外衣。”[25]

民国初出现的社会背景

民国旗袍起源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迫害歧视女性罪证的《女儿经》中就写到:“为葚事 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26]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时爆发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旗袍的缘起时,也是站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比如吴昊的著作《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21]一书。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还有WESSIELING。[27]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28]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29]”辛亥革命前夕的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给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穿男式长袍外罩马甲的秋瑾

所谓女子为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穿男子长袍之风气,并没有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结束。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30]”,“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北京的报纸载文:“现在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31]

民初穿男式长袍的女性

不仅北京如此,“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而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32]"

民初服男式长袍的女性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年轻女性着男子长袍已是成为一种风气,但是在当时舆论之中并没有太多的鼓励,反而批评者不少。到了后来,北伐胜利之后,旗袍便己经完全恢复了女性的气质,很少再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

清代旗装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装是满族绵延至今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民国时期简述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

中国旗袍展示图片(4张)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早期旗袍款式之一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旗袍的样式很多,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前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清代旗装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清代旗装(16张)⒈ 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⒉ 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⒊ 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陈数旗袍照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消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30年代——黄金时代(i)40年代——黄金时代(ii)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刘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1936年后几乎无袖。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到一九三四年后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历届港姐经典旗袍造型(10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六、七十年代——被冷落的20年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八、九十年代——辉煌难再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木棉道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它,在八十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新旧旗袍(3张)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三、四十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三十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三十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二十年代女装的标志。三十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二十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木棉道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具有中国趣味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而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旗袍,则更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它们风格多样,款式

水墨风格棉麻质地旗袍款式之一

一般都比较宽松,让人能够活动自如,大多选用棉麻布料材质,展现舒适的居家感,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改良现代感。颇有水墨绘画感的旗袍,把艺术气质和生活元素融合到一起,白底水墨上色,让人联想起古老的水墨画和青花瓷,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低调而素雅的花色相当适合日常穿着,棉麻面料洗涤方便好打理,是现代人穿着旗袍的极佳选择。

2“国服”争议编辑

[33]

旗袍曾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四月十六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制服条例》中被定为国家礼服。《国民制服条例》第二条 (女子礼服)规定:“一、衣:式如第四图,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钮扣六。”[33]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总理曾经于1950年7月12日下午召集即将赴任的大使黄镇、耿飚、谭希林、王幼平、彭明治等开会,建议外交官“夫人们(服装)以旗袍为主”。[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年第13期发布《外交部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中建议,“男同志着中山服女同志最好穿旗袍或长裙” ,[35]各地“公务员着装礼仪”规定也建议女性公务员以旗袍为正装礼服。不但是女外交官,新中国很多第一夫人出访外国也选择穿着旗袍,如刘少奇夫人王光美、邓小平夫人卓琳、胡锦涛夫人刘永清、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等等。改革开放后中国举办的历次大型体育盛会或国际会议,礼仪小姐都穿着旗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01年APEC会议上海峰会;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等

陪同习近平参加亚信峰会的彭丽媛

等,这和在日本礼仪小姐穿和服、在韩国礼仪小姐穿和服、在越南礼仪小姐穿奥黛行为协调一致。在中国的日韩料理店、寿司店,服务员一般都身着日韩国服和服、韩服,同样的,在中餐馆或者代表国家形象的餐饮业,女服务员们一般也身穿中国旗袍,如钓鱼台国宾馆[36]。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总经理助理孙丹祥2004年11月11日做客外交部网站“外交论坛”时透露:“因为国宾馆的女服务员都要穿旗袍,对身材要求也很重视。我们服务人员基本上从全国各地选拔,由地方政府协助招聘,不在社会上招聘[37]”虽然有以上事实,但是依然有某些人质疑旗袍是不是国服,理由就是国家没有从法律上规定旗袍是国服,这种理由是片面和无知的,在法律也没有规定什么是国学、国画、国剧、国术,但是老百姓都知道它们代指的是什么。日本韩国越南印度也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和服、韩服、奥黛、纱丽是各自的国服,但是上述服饰却是举世公认的各国国服。国服是依据各国自己的历史地位和现状,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通过反复在各种重大的外交场合展示,无数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接受和穿着来形成的,而不是一部分人自己一拍脑袋就可以替整体中国公民决定中华民族的国服是什么。

3国内品牌编辑

一、格格旗袍品牌二、颜语旗袍品牌

品牌旗袍

三、迷思品牌旗袍四、木棉道旗袍品牌五、锦衣阁旗袍品牌六、唐人缘旗袍品牌

旗袍图案素材(16张)七、吉祥斋旗袍品牌八、梦至超旗袍品牌九、瑞蚨祥旗袍品牌十、上海滩旗袍品牌十一、以法莲旗袍品牌十二、秀观唐品牌旗袍十三、东方贵族旗袍品牌十四、东方格调旗袍品牌十五、红颜公寓旗袍品牌十六、紫禁丽人旗袍品牌十七、旗思艺语旗袍品牌十八、COCOON LEE茧迹旗袍品牌

4特征编辑

综述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38]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样式变迁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领型起伏中国旗袍的领式经理了交领、矩领、直领、盘领、圆领、立领等变化。明代万历年间(1571-1620),女子袍服的领圈上首先出现了方型立领,至清代袍服主件演变为眉型立领。立领露在领圈上,主要用于冬季御寒,喉间系盘扣成为旗袍典型领型——立领的雏形。旗袍的领型花样百出,领的高度先高后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领风气之先,流行起“元宝领”,领高可直抵腭下,继而至耳,拢住下巴,美化了脸型。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低领成为流行趋势,并慢慢向无领发展,女学生爱穿无领旗袍,因为样式新颖、俏皮,引得社会上的其它女性也纷纷效仿。旗袍的领型有元宝领、圆领、方领、低领、凤仙领等,还有水滴领、V字领、连立领等款式。为了保证旗袍的领时硬挺的,师傅用浆糊将白布浆硬,放入领内,有些高级面料制成的旗袍,在低于领口处,手工缝上一条刮浆白棉布,便于拆洗。开襟方式中国袍服从商、周开始就习惯使用开襟形式,而且大多是右衽。旗袍衣襟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单襟、双襟、斜襟、直襟、曲襟、琵琶襟、中长襟、如意襟、大圆襟、双圆襟等。在制作旗袍上,双襟比单襟复杂,双襟旗袍在视觉上更显美观、高贵。袖型变化旗袍袖型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型、窄袖型、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等。袖型的花样常随潮流而变化,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对美的孜孜以求。满族入关前的旗袍,最明显的特征是马蹄袖,也称箭袖,箭袖旗袍用作礼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清代初期,满足女性旗袍的款式还留有马蹄袖的影子。清代中后期满族贵族女性的袖子变得宽肥,出现了大挽袖、套花袖等款式。大挽袖,袖长超过手臂,袖里的下半部分常袖饰各式精美纹样,在穿着时把袖子挽至臂上,能露出饰有彩绣的部分,或彩蝶纷飞、或花卉争研,新颖别致。套花袖,袖长过肘,在袖口处,另外再接出一层与袍服颜色不同的面料,即补袖。20世纪20年代,旗袍袖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袖长至肘部,呈喇叭状,袖口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线香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蕾丝花边。在1927年的北洋画报上,曾刊登了一幅时装插画,画面上的女子已经穿起时装化的倒大袖旗袍,腰身略宽松,面料华美。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旗袍收腰明显,展现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袖子时而细长,长过手腕,时而短至肘部,甚至有的袖长至肩下两寸,还有一些旗袍直接省去袖子。袖子在装饰上求新求异,出现了荷叶袖、开衩袖、镶蕾丝袖等款式。裙摆飞飞旗袍的裙摆有宽摆、直摆、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锯齿摆等。裙摆的变化与旗袍腰身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长过脚踝,腰线较高,裙摆又宽又长,遮盖了女性的曲线美。随着旗袍腰身的变窄,裙摆也变得平直。20世纪初期,旗袍的裙摆悄然发生了变化,透过老照片和老广告可以察觉到旗袍的裙摆变短了,鞋子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摆外面。20世纪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类似无袖的马甲,罩在短袄外,后来长马甲与小短袄合成一件,长至腿部,大袖口,造型仍是直线型,腰线较低,曲线不明显,下摆至膝。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短旗袍,下摆稍过膝盖,裙摆收紧,凸显出腰部曲线。20世纪30年代中期,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旗袍搭配,改变了旗袍的流行风尚,裙摆渐渐加长,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显纤细袖长、性感动人。随着旗袍下摆加长,开衩也越来越高。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自省自觉的女子开始提倡低开衩,开衩仅到小腿,裙长也发展到了极致,盖住了双脚,裙边及地,被笑称“扫地旗袍”。抗战爆发后,各界女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动方便,裙摆逐渐变短,开衩也逐渐升高。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国际时装舞台,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旗袍以多变的姿态展现着女性美,演绎着别样的东方风情。色彩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图案现代常见的旗袍织锦缎,图案为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5整理保养编辑

旗袍大部分为织锦缎面料,不宜水洗,所以不仅穿的时候要小心,收藏保养也要讲究方法。注意事项如今大部分女性所穿着的旗袍大都为织锦缎的面料,而这类锦缎都是不宜水洗的

现代旗袍

,所以穿着时应非常小心,我们建议:⒈旗袍不要连续穿着好几天。⒉要留意尖锐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钩洞与抽丝。⒊不要为了贪方便将袖子高高卷起。⒋由于旗袍一般是由丝绸制成的,所以在清洗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含酶的洗衣粉。洗烫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脏了,可以用块微湿的布铺在脏处用熨斗熨烫一下,这样一些灰尘就会附着到布上,既清洁了旗袍,又起到整烫的作用。收藏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宽宽的那种)把旗袍挂起来,注意肩部要撑妥当。在挂进衣橱前,还要记得放上防蛀用品。穿着与搭配
  1. 不论你的个子高矮,挑选及膝的旗袍比长至脚面的要轻盈的多,也给美丽的鞋子更多的发扬地步。
  2. 整个服装描绘界的竞赛焦点都对准的是布料,旗袍的样式根本固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布料的挑选。布料应该要到一些正轨的布料商行,特征店,专业的旗袍订制店挑选采办,尽管价钱贵点,却不会让你看上去像个乡间姑娘。
  3. 不要认为穿旗袍只能调配盘成一个髻的发型,正轨发型尽管安全,却不免有些保存和过期。干练的短发女人尽能够测验高领旗袍,现代的调配美学着重的就是一点点故意的不和谐。
  4. 珍珠项链,玉镯是旗袍的传统伴侣,但最新的同伴细巧而灿烂的名表,它会和复古的旗袍撞击出时代感极强的火花。
  5. 不要在商场里采办流水线上下来的产物旗袍,到有描绘师挂牌的中式特征小店或专业订制旗袍的工作室去吧,他们不只有共同的布料,合身的取舍,最重要的是不会撞衫的描绘。
  6. 另外,丝绸衣服要勤换勤洗,脱下后切勿搁置。穿着丝绸衣服时不要贴身,避免过多的汗液浸蚀衣服,使衣服变色、变质、破损。穿着丝绸服装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损和并丝。另外,收藏丝绸服装时,应放在樟木箱内,以防虫蛀。

6选购指南编辑

旗袍品种如此繁多,选购时应注意,要根据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结婚礼服(旗袍)不仅面料质地上乘而且色彩鲜艳夺目,充满喜庆色彩;迎宾赴宴礼服(旗袍)面料应高级华贵,色彩柔和大方,外观稳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随心所欲,突出个性及体型美,穿着舒适大方。市场上成衣旗袍的规格是按大众化的身材体型量制的。由于每个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趋于紧身、抱合性强的服装,尺寸规格则是选购旗袍的重要指标。所以,购买旗袍必须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三围”,即胸围、腰围、臀围,并与旗袍:“三围”相适或略有余。然后,在更衣室试穿观其“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还要观领子、衣身、袖子的长短与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选购不同于连衣裙等服装,要求十分严格,否则将会失去其风格和独到之处。旗袍面料的选择:旗袍选料是很广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选择纯棉印花细布、印花府绸、色织府绸、什色府绸、各种麻纱、印花横贡缎、提花布等薄型织品;自制的短旗袍,轻盈、凉爽、美观、实用。春秋季可选择化纤或混纺织品,如各种闪光绸、涤丝绸、以及各种薄型花呢等织物。这些织品虽然吸湿性、透气性差,但其外观比棉织品挺括平滑、绚丽悦目,在不冷不热的季节中穿用很适宜。礼宾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应选择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该织品质地柔软、轻盈不粘身、舒适透凉。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应选各种缎和丝绒类:如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绉缎、乔其立绒、金丝绒等等,这些高级面料制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现东方女性体型美、点线突出,丰韵而柔媚,华贵而高雅,如果在胸、领、襟稍加点缀装饰,更为光彩夺目。

7旗袍婚纱编辑

妆容特点眼妆多采用丹凤眼的画法,眼线的描画特点是浓黑,于眼尾呈拉长上翘状。唇形饱满,腮红多采用斜向上的扫法,以提升面部的立体感,提升女人成熟、复古的韵味。弯弯的柳叶眉也是中式复古妆容的一大特点,但现如今很多化妆师也常以自然眉形为基础画出浓黑的效果。妆容用色妆容用色 较为浓艳,以暖色为主,唇色多是中国式的红色,以凸显出复古味道!发型)发型以中式古典盘发和发髻为主,重在表现女人古典的优雅美。复古的波浪式刘海是中式旗袍造型中教具代表的特征。在新娘造型中,波浪式的刘海以假发来代替,以此化妆师要特别注意真、假的结合和衔接!头饰以小型的、珍珠类发饰为主。发展过程

陈好旗袍照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旗袍不断改变,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⑴旗袍表现曲线美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⑵开衩时高时低

范冰冰旗袍照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⑶文革也革旗袍的命但是,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这时人们主要推广海派旗袍。

8参考资料编辑

⒈郑逸梅:《服御之变迁》,上海,纺织染工程,1946年第4期⒉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⒊菁如:《北平妇女服装的演变及其现状》,天津,天津大公报,1934年1月10日。⒋肖伯清:《旧京人物与风情》,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⒌许地山:《近三百年来中国底女装》(下,续五),大公报,1935年6月22日⒍黄能馥:《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9旗袍文化编辑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 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换掉清朝的服饰,并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风姿再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其中的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木棉道品牌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尤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特殊时代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10诞生过程编辑

一件旗袍,从一块普普通通的面料变成一件风姿绰约的成衣,每一个步骤都讲求精细。旗袍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前期的准备以及后期的定型,每一分、每一寸都关系着旗袍的最终造型。量体量体裁衣,定制合身的旗袍时女性选购旗袍的主要的方式。女性量身的时候最好穿紧身内衣。量身之前,需要在腰围最细处和臀围最宽处各系一条前后平行的绳子,并以绳子为标准线,量取数据。量体的顺序一般是先量长,再量宽,最后确定提醒轮廓。量体要量取的数据:衣长:根据款式和不同身型选择适合的长度,也可以在量体时作适当调整。胸高:颈侧点到胸点。前腰节:颈侧点到前腰围线。后腰节:颈侧点经过肩胛骨隆起位置到后腰围线。前臀线:前腰节点到前臀点。后臀线:厚腰节点到后臀点。膝盖长:腰围线到膝盖。左肩腰(前):左肩点到前腰节点。左肩腰(后):左肩点到后腰节点。右肩腰(前):右肩点到前腰节点。右肩腰(后):右肩点到后腰节点。后背长:后劲点至后腰节点。衩高:侧臀点事旗袍开衩的最高位置,以为为依据设定开衩高度。袖长:根据个人胳膊长度而定。肘长:肩点到肘,做中长袖旗袍所需数据。领高:根据个人脖颈长度和所需立领的高度而定。上臂围(纵向):经过腋下到肩点量取纵向围度。上臂围(横向):软尺绕上臂一周,量出水平最宽位置的围度。肘围:胳膊微弯,量取肘部围度。(用来制作长袖)胸围:经过胸点,量取胸部一周的长度。乳间距:两个胸点(乳头)之间的距离。下胸围:量取胸下围一周的长度。腰围:取腰部最细处一周长度。腹围:也成“中腰圈”,针对一些女子有小腹微凸的情况,在腹部位置平行量取一周长度。臀围:也称“下腰围”,经臀部最丰满处水平量取一周长度。领围:经喉结下量一周,为净领尺寸。大腿围:考虑到旗袍贴合腰身的情况,取大腿根部最粗位置的一周长度,用来协调不同款式的变化。前肩宽:从前身量取两个肩膀端点之间的距离。后肩宽:从后背量取两个肩膀端点之间的距离。小肩宽:从颈侧点到肩点的宽度。后宽:也称“后平”,两臂自然垂下,量取左右后腋点之间的长度,前宽:也称”前平“,两臂自然垂下,量取左右前腋点之间的长度。袖口:在量身的时候确定所需袖口宽度,以不妨碍日常运动为宜。摆宽:可以根据要求确定下摆的宽度。定款式量好身型,根据旗袍面料的质地和个人爱好,开始定款式,以及领型、袖长、衣襟、开衩高低等旗袍各部位的细节。画纸版 裁纸版裁缝常用柔韧的牛皮纸保存精确的旗袍版型。按照量取的尺寸在图纸上画出版型,在绘制的图纸上用上下箭头标出面料丝线的方向,并画出旗袍的具体款式和各部位的长度数据,方便查找。裁剪衣料有句俗语:“三分裁,七分做”,裁剪师傅的好手感可以保证在制作时,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裁纸版时要留出缝头,一般要比量体数据多1厘米,在开衩的部位根据所需工艺的不同,确定开衩部位的缝头。有些需要留2厘米,有些需要留1厘米,有些还需要裁净。算料通常情况下身材匀称的女子可以参考一下数据购买衣料。此数据适合选购没有具体图案的面料。(注:如需要旗袍面料花纹的整体摆放,通常要增加50%的面料,甚至更多)
面料宽幅用料
  
77厘米(衣长+袖长)*2+40厘米
90厘米
  
(衣长+袖长)*2+20厘米
113厘米
  
衣长+袖长+20厘米
  
120厘米
  
衣长+袖长+15厘米
  
144厘米
话说(旗)祺袍 白小姐祺袍1 2
  
衣长+袖长+10厘米
画面料 裁面料在面料上画版,要根据衣料的纹理走向选择各部位的用料。深色衣料使用浅色划粉,浅色衣料用异色划粉。又有一种“消失划粉”,在布料上画线后数小时可自行消失,不留任何痕迹。裁剪是旗袍能不能做好的基础和前提。裁剪顺序一般是先裁主件,后裁副件;先裁前后衣片,后裁大袖、小袖和领面,最后裁零件。剪裁时需要留出接缝的宽度,不同的部位留的尺寸有所不同。比如,在开衩部位需要留1厘米——2厘米。归拔特定部位归拔在传统旗袍制作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突显胸部、顺滑要不、饱满臀部,运用归拔工艺来处理细节,才能使平面裁剪的旗袍拥有立体裁剪的效果,甚至不用穿在身上就能体现出人体造型的韵味。归拔工艺要求操作位置准确,符合人体曲线变化,左右衣片的归拔位置要相互对应。与归拔工艺有联系的部位有颈部、胸部、肩部、腰部、腹部、肘部、臀部、膝部等。裁剪缎料、丝绸和绒类面料时归拔工艺难度会加大,纯毛面料伸缩性好,更便于归拔。:熨烫前用喷壶润湿面料,一手握住熨斗,一手把衣片上需归拢的部位向内侧缓慢推进,使衣片归拢部位的边长变短,归拢部位形成隆起的形状即可。拔:熨烫前用喷壶润湿面料,一手握住熨斗,一手把衣片所需拔开部位向外侧拉开,使衣片拔烫部位的边长增长,用来适应曲线变化大的部位。缝合省道传统旗袍制作为平面剪裁,特别讲究纯手工缝制。省道是从西方引入的裁剪工艺,在缝制旗袍前、后衣片时,去除肩部、胸部、腰部、臀部等部位的多余衣料。省道能使面料更加合身适提、体。缝合面料时,省道要尖、直,线头打结,最后将缝合的省道熨烫平整。嵌条由于旗袍曲线变化大,为保证侧缝曲线的稳定性,旗袍的一些部位需要在侧缝开口处沿着缝头贴嵌条。嵌条可以起到稳定造型的作用。缝合衣片的肩缝和侧缝用缝纫机或手工缝合衣片,是旗袍由平面变立体的过程。把前片和后片拼接在一起,需在衣缝的开始和末端处加固,使其牢固,还要在缝合过程中,对衣缝进行装饰、美化。有的旗袍需要安装拉链,不缝合右边臀围线到腋下的侧缝。做领子 上领子在领面上做嵌条、滚边,再把领面、领里缝合起来,熨烫平整。传统旗袍制作都是手工上领子,上领时衣身要压着领子。合袖片 上袖子为了固定造型,用缝纫机在袖窿的缝合线上均匀地过一遍,再用大针码把袖山走一遍,抽筋至袖窿长度,将袖表面折在里面,对齐绣缝,与衣身缝合在一起。各部位滚边(开衩处锁线)滚边是旗袍衣缘装饰手法,先把滚边用的布条裁成斜料,滚于旗袍衣身,单独成线。制作要求:线脚细密,平均12针3厘米左右。滚边处注意成型后的顺滑、平整。开衩部位的嵌条和滚边在交叉处应塑造成利落的三角形。底边的制作单旗袍不需要里子,底边两侧拐弯处呈圆角,使线条挺括、顺滑。需要里子的旗袍,底边里料应比面料短4厘米。为保持里料的顺滑,底边里料只有左右两端与面料固定,而中间不相连。做盘扣 钉盘扣 钉暗扣

11旗袍轶事编辑

海伦·福斯特·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遗孀。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

宋美龄与旗袍

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缝师。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手工细巧、忠心耿耿。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他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张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张瑞香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时间都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龄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

12走向世界编辑

早在1933年,中国旗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获银奖。[38]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曾定制了60套缂丝旗袍作为中国政府赠送各国元首夫人的礼物,每件价值十万元。[39]各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参加慈善义演。[40]外国游客来上海,常常将订做旗袍作为第一个节目,视之为中国元素代表。[41]媒体报道过美国观众穿旗袍观看中国文化节演出。[42]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瑞典女运动员出场服装选用的是中国旗袍式样,超过10位各国奥运冠军要求做一件中国礼服——旗袍用于自己的婚礼。[43]对欧美明星,公众场合穿旗袍也许更多是为自己添加异国情调。中外媒体曾发布过帕丽斯·希尔顿、凯莉·米洛、艾玛·沃特森、珍妮弗·洛佩兹、比约克、滨崎步的漂亮旗袍照。[44]好莱坞巨星詹妮弗·洛佩兹、英国超模姬·摩丝、妮可·基德曼、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席琳·迪翁的旗袍风采更可以证明旗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45]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王宇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765.html

更多阅读

海钓日志 探钓白沥岛 探险日志2

夏季对于海钓爱好者来说,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时间,猛烈的太阳,会让人难以忍受,最无奈的选择,只能是夜钓,可对于许多新手来说,夜钓的感觉并不太好,看不清出线多少,看不清线有多虚,看不清周围的景色,看不清每一个动作,总之,和去多玩矶钓多年的朋友交流

1993年冬秋季日剧《白鸟丽子》 本小姐乃白鸟丽子07

  【中文剧名】:白鸟丽子1+2【日文剧名】:白鳥麗子でございます!【电 视 台】:富士电视台【首 播】:1993-1-14 1993-10-16【回 数】:5+6【语 言】:日语【字 幕】:中字【原 著】:铃木由美子【编 剧】:中园美保(第1部) 铃木由美子(第1部)

声明:《话说旗)祺袍 白小姐祺袍1 2》为网友我可以睡你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