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豪情写春秋(三)
——柯华的传奇人生
文/陈特安
三、给力改革建设
离休后的柯华并未停歇,而是生命不息,奉献不止。1993年,在柯老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倡导下,首都成立了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柯老众望所归担任了首任会长。他利用余热,继续为祖国、为家乡的改革建设添砖加瓦。
20世纪60年代,柯华和夫人张明及六个儿女合影
柯华夫妇摄于20世纪60年代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据不完全统计,经他介绍引进的外资和国内融资达数亿元之巨,而他自己却从来分文不沾。他帮北京一家啤酒厂引进外资1亿多元,厂方给柯华20万元介绍费,他悉数捐给该区的一所小学,用于购置电化教育器材。有一家工厂要扩建,急需6000万元,也是柯华帮助引进外资解决的,他也拒收介绍费。为了改善一家医院的医疗条件,柯华与香港一位朋友联系,对方以成本价支持该医院8辆汽车,冰箱、电视机和空调机各40台。为保证这批东西用在刀刃上,柯华与医院领导班子和区乡干部一起开会,以防止这些东西被挪用。有一年,柯华回到自己的家乡,晚上回到宾馆,他同时收到许多红包,原来是白天参加多次剪彩活动的“回报”。朋友告诉他,这是小意思。有的地方还特意制作一把金剪子,送给剪彩人作纪念呢!面对这种金钱的诱惑,柯华掷地有声地说:“这种风气非要改掉不可,起码不能让它吹动我。”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老大使的清廉风格。
对家乡发展的一份牵挂
笔者在聆听柯老“对一个伟大时代记忆的一次私人化标注”时,还从他言谈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对家乡发展的一份牵挂,那就是期待着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潮汕实现新的跨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人民生活更幸福。
柯老尽力为汕头特区发展牵针引线。汕头特区创办初期,成立了汕头特区顾问团,柯华就是顾问团的领导人,还担任了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委员会名誉主任,当时每年他都会到汕头走走。柯华回忆说,当年顾问团第一次开会研究汕头特区的发展问题,柯华参加了会议。当时特区的工作进展比较慢,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说,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最后也赢了。柯华对大家说,这是领导对当时汕头特区发展的一种鼓励,我们还是比别的特区慢,要加快才好。柯华认为,1.6平方公里的地方太小了,没有发展的空间,加上体制上的一些原因,汕头发展比其他几个特区慢。汕头发展要再大胆些、步伐再快些。而要加快,就必须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一种敢闯、敢于负责的胆 魄去尝试。
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需要一个过程。柯华在改革开放前就利用自己常驻国外的机会开始一些尝试。
招商引资工作是特区初创时期比较头疼的事情。时任香港的汕头特区顾问组负责人庄世平先生非常热心汕头的发展,他找到了柯华,希望他发挥在外“朋友多”的优势,引些“外资”来家乡投资。柯华很认真地考虑了这件事情。但他认为在国外时间久了,对国内情况不了解,而且认识的华侨不一定都是潮籍乡亲,如果要引资就一定要切合实际,不符合实际的建议不能“乱引”。后来,柯华充分发挥在北京工作的资源优势,尽可能找些“关系”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比如,拓宽了飞机航道,解决了汕头机场航道狭小的问题;办了一些小工厂,在市中心建游泳池、设立普宁海关等等。
柯老说,潮汕是著名的侨乡,人称“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有一个潮汕”,多年来海外的潮人同胞为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慷慨捐资兴学、修路、办医院。汕头有很好的投资条件,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凝聚侨心,同时优化本地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潮人回乡投资兴办实业。
柯老谈锋甚健。同桌诸位乃至与会二百多位乡亲,又有谁能相信他是一位迈向百岁的老者呢?与会全体乡亲都衷心祝愿他跨越百岁,健康长寿!
(本文作者系人民日报原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