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采蒲台的苇》《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主要内容

孙犁·《采蒲台的苇》《采蒲台》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即诗歌型文体小说。[著名作家、荷花淀派鼻祖——孙犁]

心留采蒲台

金圈头,银淀头,铁打的采蒲台——民谣

你好哇,采蒲台

五十年后我回来。

当年来,青春正年少,

今回来,头发胡子白。

寻不到当年足迹

采蒲台面目改;

当年美丽的姑娘

今天白发老太太。

今天的房高街道宽,

记不起房矮路窄;

乡亲仍那样热情,

话语仍那么直率。

铁打的采蒲台!

百姓的心没有生锈;

铁打的采蒲台!

这里有我永恒地爱!

我又匆匆离开,

我还会再回来。

那颗青春跳动地心,

永远留在采蒲台![容城籍著名作家——任彦芳]

采蒲台是白洋淀中的一个普通的村庄,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的童年。我其实离开故乡已很久了,回去的也不多,但那个被水也被风景围绕的地方,却总不能让我释怀。选发孙犁的文章,当然是因为喜欢(我曾想把自己关于白洋淀的文章加个总标题——新白洋淀纪事),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就是我的故乡,而我在以后的文章中也少不得提起故乡的名字——采蒲台,所以我很想让人们知道这里并不普通。另有一篇《采蒲台的苇》已选入小学课本,估计不少人已读过,在此割爱[工程师——艺兵留言]

今天去了白洋淀采蒲台,在朋友郭二民的小鱼岛上吃了饭后,去村里转了转。这是我第三次来这个村。第一次是20多年前,那时候大淀干了,是北辛庄的一个文友带我们去的,那天中午,我们还在村里吃了面条。第二次是去年夏天,我带海涛、李浩去小鱼岛,岛主郭二民用船将我们送到了村上,还派一个向导为我们引路。李浩回来后还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了《沧州日报》上。这次是我带妻女去的。女儿五一放假,想到我常写的白洋淀来看看。就来了。回来后想写一篇《采蒲台》的文章。知道50多年前,前辈作家孙犁就写过,还是先拿来欣赏欣赏吧![荷花淀派作家传人——蔡楠]

采蒲台,文学的栖居地[沧州日报编辑——高海涛]

梦里采蒲台![小学教师——拾荒]

其实到了这小村庄,那种恬静不必打坐,也能体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境浮躁与否,主要靠自制力,难怪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此情此景,当一个小隐不也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吗?[业余作家——王金峰]

前年拍摄我的电影《荷花飘香》,有幸在贵村一聚。看了你们的安排很高兴。期望我的三十集《医圣扁鹊》能在贵村拍摄。[导演——闫立管]

本人的老家距离采蒲台不远,从小就知道采蒲台,虽然没有去过,但白洋淀水乡情有独钟。问好乡亲![博友——冀中汉]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采蒲台》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白洋淀的粮食和人民赖以活命的苇,破坏一切治渔的工具,杀吃了鹅鸭和鱼鹰;很快,白洋淀的人民就无以为生,鱼米之乡,变成了饿莩世界。

  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白洋淀的人们没法生活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就住在采蒲台。

  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平常敌人“扫荡”不到。这里,房屋街道挤的像蜂窠,一条条的小胡同,窄得两个人不能并肩行走,来往相遇,只能侧身让过。一家家的小院落,飘撒着各色各样的破布门帘。满街鸭子跑,到处苇花飞。

  家家墙上张挂鱼网,墙角安放锅灶,堆着鱼篮虾篓和打死的水鸭子;院里门前,还要留下一块地方,碾苇和编席。

  支部书记把我领到紧靠水边的曹连英家去住下。曹连英四十来岁了,老婆比他小几岁,一个姑娘十七岁了,名叫小红。

  连英不好说话,一心做活,手里总是不闲着。媳妇是个活泼敞快的人,好说好笑;女孩子跟娘一样。

  支部书记把我安置下了,就要回去。连英的媳妇跟出去,小声说:

  “叫同志吃什么呀?”

  支部书记说:

  “你们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吧,他知道我们这里的困难。”

 “我们,”连英的媳妇笑笑说,“我们光吃地梨。”

  支部书记低头想了想说:

 “先熬几天,等开了凌再说。”说完就出门走了。

  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他把那有两丈多长的竿子,慢慢推进冰底下,掏着捞着拉出来,把烂草和小鱼倒在冰上……

  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磙子来回碾轧。她整天在苇皮上践踏,鞋尖上飞破,小手冻的裂口。轧完苇,交娘破着,她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的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

  “孩子饿了,先去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

  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

  “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

  娘笑着说:

  “对,跟同志要吧!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

  我看在眼里,也酸酸的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说着,连英也背着回子回来了,把鱼倒在筛子里。媳妇赶紧接过来,拿到门口水边去淘洗干净,又喊女孩子升火做饭,给爹烤干那湿透的裤子。

  曹连英说: “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

  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和两个青年妇女(她们的丈夫全参军去了)在外间屋地下编席。 她们编着歌儿唱,一边在竞赛着。我记的这样三首:

           快快编,快快编,
           我小红编个歌儿你看看。
           编个什么歌儿呀,
           眉子细,席子白,
           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
           这些日子,你睡的谁家的炕,
           他家的席子
           可有我们的白?

           你们什么时候来?
           你们什么时候来?
           我思念你们,应该不应该
           你们远出在外,
           敌人,就上咱的台阶!
           你快快打回来,
           你快快打回来!
           这样艰难的日子,
孙犁·《采蒲台的苇》《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主要内容
           我们实在难挨。

           我的年纪虽然小,
           我的年纪虽然小,
           你临走的话儿
           记得牢,记得牢:
           不能叫敌人捉到,
           不能叫敌人捉到!
           我留下清白的身子,
           你争取英雄的称号!

  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边劈劈拍拍地响。
 
  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各村赶集的小船很多。

  小红和她母亲,也要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愿意跟着到集上看看。自家的小船就系在门口,迈过矮矮的篱笆,小红抱过席捆来,放在船上,娘儿俩摇船走了。到了端村,各处来的小船全泊在村当中那个小港里,小红卖网,娘去卖席,我到各处去转转,约好早些回来。

  端村是水淀有名的热闹地方,三面叫水围着。顺水可以下天津,上水通着几条河路;北面一条大堤,通到旱地上的大村镇。

  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鬼子汉奸浪荡女人,在街上横行乱撞。过了木桥,便是网市,有两排妇女对坐着在那里结网卖网。她们把织好的丝网,张挂在墙上,叫太阳一照,耀眼光亮,把回子网兜放在怀里,抖露着叫过往的人看。小红坐在里面,她对那些过往的渔夫们说:

  “你们谁买了这一合?我保管你们发大利市,净得大鱼!”

  一个青年渔夫翻翻看看,就又放下了,苦笑着说:

  “网是好网,借你的吉幸,也能捞大鱼。可是有什么用啊,鱼比屎还贱,粮食比金子还难,白费那个力气去干什么!想些别的办法活命吧!”

  另一个青年人说:
  “这是打鱼的家伙,我倒想买件逮那些王八的家伙,叫他们把我们的水淀搅混了!”

  两个人狠狠地说着走了。

  随后过来两个老年渔夫,小红又说:“你们谁买了这一合网,保管你净逮大鱼!”

  一个老人看了看说:“喂!真是一副好网。”

  另一个老人说:“天好,现在也不买那个。能安安生生打鱼吗?”

  小红眯着眼问:“明年哩?”

  “明年就能安生?”老人笑了。

  “你以为他们要在这里待一辈子吗,你这大伯,真是悲观失望!”小红说着笑了,“这里是我们的家,不是他们的家,这里不是他们的祖业。这里是,这里是,”小红低声说,“是他们王八狗日的坟茔地!不出今年!我看你还是买了这付网吧,好日子总归不远!”

  两个老人全笑了说:“好,听你的,孩子。要多少钱呀?”

  小红说:“你看着吧!我们是有些紧用项,要不还留着自己使用哩!”

  老人说:“我知道,现在粮食困难,我给你量半斗米的票!”

  我看着小红卖了网,就到席市去。

  走过一处洼地,上了堤头。堤上净是卖席篓子的,那些老大娘们守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篓子,见人过来,就拦住说: 
  “要篓子吧!你买了吧!”

  “你买了吧,我去量点粮食!”

  没有一个人答声。

  再过去,是一片场院,这是席市。席一捆一捆地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们,站在自己席子头起。她们都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不断地有人问:出来了没有?还有的挤到门口去张望。那是敌人收席的地方,她们等候着那收席的汉奸出来。

  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已牌时以后,人们等的极不耐烦了,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他一手拿着一个丈量席子的活尺,一手提着黑色印桶。一见他露头,卖席的人们就活动起来,有的抱了自己的席,跑到前边去,原来站在前边的就和他争吵起来,说:“这是占坟地呀,你抢的这么紧?”那人又只好退回来。有人尽量把自己的席子往前挪一挪。

  收席的开始看梢门口边头一份席,那是小红娘的,不知道她怎么能占的那样靠前。她像很疲累了,弯着腰一张一张掀开席,叫收席的人过眼看成色,量尺丈。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抓起印板就说:

  “五百!”

  小红的娘吃了一惊,抬起头来说:

  “先生,这样的席五百一领呀?”

  收席的说:

  “这是头等价钱!”

  “啊呀!这还是头等价钱!”小红的娘叹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

  “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愣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

  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

  第二家卖席的是个年轻人,五百一领,他哭丧着脸答应了,收席的就拍拍地在席上打上印记,过去了。年轻人一边卷着自己的席,一边回头对小红的娘说:

  “谁愿意卖呀?不卖你就得饿死,家里两集没有粮食下锅了,你不卖就是死路一条。除了他这里,你没有地方去买苇,他又不让别的客人来收席!大嫂,我看你停会还是卖了吧!”年轻人弯腰背起他那一捆席,到梢门口里去换票去了。

  小红的娘低着头说:

  “我不卖!”

  一开了盘,那些围上来探听的人们,都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席子那里去了,一路咳声叹气,“五百,头份五百!”干脆就躺倒在自己的席上。

  背进席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票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太阳已经过午。小红的娘抬头看见了我,她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汉奸那里说:

  “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

  “你是哪一份?”汉奸白着眼说。

  “就是那头一份。”

  “你不是说不卖吗?怎么样,过了晌午,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

  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

  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的像一座座的山。我心里想: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自己从小也赶过不少集,从没见过买卖是这样做的!这些卖席的人,竟像是求告乞讨,买席的一定要等到他们肚里饿的不能支持的时候,才肯成交。他妈的,这还不如明抢明夺!他们设下一层层的圈套拴的老百姓多么紧!

  我正要骂出声来,听见收席的汉奸,正调笑一个年轻的妇女:

  “你们看人家这个,多白多细!”

  那妇女一张一张掀给他看,他又说:

  “慢点哪,别扎破你那──小手指头呀!”

  我恨不的过去,把那汉奸枪毙了!忍着气同小红娘俩上船回来。 
  晚上,就召集人们开会。

  支部书记说:

  “同志,你知道,我们这里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端村、关城、同口一带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我们这里出产好苇,有名的大白皮、大头栽,远近驰名,就是织席编篓,也吃穿不尽。敌人和傍虎吃食的汉奸们又下令,苇席专收专卖,抢了席子去,压低席的价钱,就把人们逼到绝路上来了。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再有一年工夫,我们这水淀里就没有人了!”

  我说:“我们要组织武装,寻找活路。我们把村里的枪支修理一下,找几只打水鸭的小船,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这村里能打枪驶船的有多少人?”
  连英说:“驶船的,人人都会。打枪的,要在船上,除非是那些打水鸭的来的准当。”

  我说:“先不要人多,最好是同志们。”

 “那也有二十几个。”支部书记说。
  游击小队组织起来,一共有十只小船,二十个人。我们就在村南一带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
  就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对艚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第一次袭击了敌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散给采蒲台的人们吃。
  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

             运粮船来到,
            弟兄好喜欢;
            王队长的盒子往上翻,
            打的小猴水里边;
            队长下命令,
            弟兄往前冲,
            不怕流血,
            不怕牺牲。
            冲到了大船上,
            白脖要还枪,
            三小队的手榴弹扔在了大船舱,
            打的他们见了阎王。
            死的见阎王,
            活的缴了枪,
            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
            嘿!
            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

                            1949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5555.html

更多阅读

孙犁作品的故事来源(段华 孙犁作品风格

2010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日。《天津文学》2010年七月号特别发表段华先生的《孙犁作品的故事来源》以兹纪念感谢段华先生赐稿。感谢《天津文学》两位正副主编张映勤吕舒怀对此稿的大力支持向孙犁先生学习、

电视连续剧《谁来伺候妈》拍摄散记 湘行散记主要内容

我从焦作影视城拍摄电视连续剧《春秋祭》回京后,马不停蹄的参加了又一部电视连续剧《谁来伺候妈》的拍摄,由于同时还跨戏拍摄了另一部年代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三部戏三个年代,从古代到近代又到现代,年代不同、人物造型不同、服

第二届“孙犁文学奖”获奖名单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第二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和河北安平县委、县政府为缅怀文学大师孙犁,继承发扬孙犁文学精神,进一步推动文学事业发展联合举办。大赛自第二届起更名为孙犁散文大赛。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参赛作品6532篇,经大赛评委会公

《夜莺之歌》听课报告 夜莺之歌主要内容

《夜莺之歌》听课报告王慧聪很早就听说窦桂梅老师的大名,平时我也读了她一些书籍,不禁被她那种对生活对教育那种满腔的热爱,那种不懈的追求,那种火热的激情深深折服。本想利用这次听课机会一睹名师的气度,然而遗憾的是,当满怀激动与期待

拟《蓝鲸的眼睛》小考题 蓝鲸的眼睛主要内容

《蓝鲸的眼睛》小考题1、故事中的蓝鲸吃什么()。A.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B 吃蓝色的生物,以使眼睛变得更蓝C.海面上闪闪烁烁的星星D 每天消耗24吨食物2、蓝鲸浮在海面上,一动不动,像孤独的小岛,它在干什么()

声明:《孙犁·《采蒲台的苇》《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主要内容》为网友深蓝梦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