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的“淬”,是cui,还是zhan? 高频淬火

先来看大家怎么说:我们公司的普通话念法是淬(cui,第四声)火。
但南方的方言以及业内都读zhan火。

一般做技术上交流时两种读法都可以的,不必太介怀。每个人都有习惯上的念法。一般工厂通俗叫zan火,机械工人都懂。外行文人多读cui,行业人也能听懂。专业人士淬火都读zhan huo,机械都读ji jie。
传说,如果你读cui的话会被人BS为不够专业。zhanhuo 希望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委能够在里面加上这个读音。尊重机械行业人员的真正叫法!热处理业内人士都读zhan的,特别是工厂里做这方面的老师傅们都这么读~
记得当年生产实习后答辩时,我说自己在实习中,知道这个词业内应读zhan,而不读cui(
上课时老师说两个读音都可以),直接被那个答辩老师bs,说你以前不知道啊,怎么当交大
学生的,给交大丢人。。。当场我就囧了。。。
标准发音应该是cui,但是老一辈工程师还是习惯读zhan,不过我有同学碰到过在老工程
师面前读zhan反而被指正的情况,所以读cui总不会错。
业内人士读蘸,外行人读CUI,只要他一说,你就知道是外行还是内行了。但不是说读站的就是内行人,这个可不是强性的。但至少说你读CUI,你就不是内行人。这是起码的一个标准。不是方言不方言的事。再来看标准定义:淬火:是将金属制件加热到这种金属的临界温度以上30~50℃,经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高硬度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耐磨性,并在回火后获得高强度和一定韧性相配合的性能。“蘸火”词辩
1 前言
  淬火是最重要的热处理工艺之一,它是具有标志性的热处理工艺。然而,令所有从业人员迷惑不解的是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南方还是北方,在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中,它总被称为“蘸火”。在专业文献上,人们写的是淬火,而读起来又称“蘸火”。“蘸火”已成为专业口头交流的习用词,但文献中又看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淬火是标准词,人们不读它,“蘸火”是常用词,人们却不写它,这是我国文字中不多见的现象。
  “蘸火”作为一个专业词汇,已被收录到许多大辞典中,甚至也出现在电脑汉字词库之中。然而,这个词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与其它相关词汇的关系,这些都不甚明了。为此,本文分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蘸火”一词进行详细的分析。

2 “蘸火”的正词及其古今字
  “蘸火”是俗词〔1〕,与俗词相对的是正词。“蘸火”的正词是淬火,是规范的文字形式,它表示“将高温的物体急速冷却的工艺”。淬火这一词汇的中心字是“淬”,在《说文解字》〔2〕中,许慎将其解释为“灭火器也,从水卒声”,这是不符合汉字形义规律的。因为从字形上看,淬是由“水”与“卒”组成的,直接的意思是“水消失”。那么为何许氏称之为“灭火器”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此进一步作说明:“灭火器者,盖以器盛水,濡火使灭,其器谓之淬,”这实际上还未能解释明白,后来,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又进一步地说明:“淬,贮火以淬刃之器,其实蔯,淬同字”。也就是淬的古字是蔯,淬是古今字。“蔯”是由“火”和“卒”构成的,明显地表示出“灭火”的意见。从字形上看,“蔯火”比“淬火”更能表达“蘸火”工艺。至于为何会出现“淬”与“蔯”相通的现象,大概与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指出的“水与火合为蔯”有关,鉴于没有现成的从水从火从卒的字,则只好采用“卒”或“淬”字了。
  根据考古发现,淬火工艺至迟出现在春秋晚期〔3〕,司马迁写史记时在汉代,选择表“灭火”的“蔯”字,也许这是他所能找到最贴切的字汇。《史记*天官书》也是被认为最早的有关淬火工艺的文字记载。

3 “蘸”字分析与“蘸火”发轫
  “蘸火”一词的中心字是“蘸”,“蘸”属“庄陷切,斩去声”〔2〕有投物入水或没入水中的意思。《楚辞*大招》中有“魂乎无东,汤谷?只”,汉王逸注:“或曰:?,水蘸之貌”,洪兴祖补注曰:“蘸,没也”。《庾信镜赋》有“朱开锦翕黛蘸油檀丽地而生也”。唐*韩愈《题于客庄诗》有“榆夹车前盖地皮、墙薇蘸水荀穿篱”诗句,《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回中有“蘸些唾沫在桌上写字”。纵观“蘸”字用法,可以认为“蘸”字表示“物体在液体中放置后取出”。《新华字典》的解释就更为准确,即“在汁液或粉末中沾一下拿出来”〔4〕。用这个字来表示淬火,从字义上看是不贴切的,因为对懂行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淬火必须要有较快的速度和在冷却剂中放置一定时间的要求,这用“蘸”字是完全表示不出来的,另外,从字形上看,“蘸”字与水与火无关,徐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未弄明白,这个字为何从草,他提出:“蘸,以物投水,此盖俗语,从草未详”。也就是说“蘸”做“投水”解也属于非正式的用法,而且为何又从草,也是未知数。综上所述,“蘸”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都不太适合用来描述淬火工艺。这也许也是专业人员一直不愿意在文字上采用“蘸火”一词的原因吧。
  那么究竟这种属于不正式用法的词何时被编入辞典的呢?笔者系统地查阅了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辞典,发现在80年代中以前的重要的字、词工具书〔5~17〕中均未收录这一词汇,其中包括经典的字书《说文解字》,经典的字典《康熙字典》,收录词汇最多的《大汉和辞典》和《中文大词典》等,此后出版的大辞典〔18~22〕中多收录了这一词汇,其中包括《新华字典》、《古今汉语实用词典》、《语言大典》、《当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辞海》、《三角号码字典》等,word?97汉文字库中也收录了这个词,但很多的常用词词典中尚未将此词收录。由此可见,“蘸火”属冷僻词,尽管这一词汇在口语上已广为采用,但文字上出现很少,因此仍属冷僻词。其次“蘸火”又属现代词,在早期出版的辞典中均未收录,只是在我国解放后文字改革以后出现的词汇。
淬火的“淬”,是cui,还是zhan? 高频淬火

4 “蘸火”本词及有关假借现象
  “蘸火”属现代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蘸火”作为口头表达不可能是最近才有的,因为根据淬火这类对性能改变起重大作用的工艺,在历史上都是以口头传授为主,是保密性极强的技艺。它一般是从发明开始就有一种比较固定的口头表达形式,并一直流传下去。淬火工艺发明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极有可能一直被人们称为“蘸火”。那么在“蘸火”这一新词确立之前,难道一直没有相应的文字形式吗?根据汉字文字学原理〔23〕,这种可能性极小。如有文字形式,文字形式又是什么呢?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蘸火”的本词。
  寻找口头语“蘸火”的文字形式,应该考虑以下几种可能:①“淬”是多音字,有“蘸”字读音;②“淬”字的方言读作“蘸”;③“蘸”的同音字中有表示“淬”的文字。
  要排除前两种可能性需作大量的研究对比工作,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很多,古代到现代音变的情况也不少,好在我国已出版了许多可资比较分析的有关古音和方言的辞典〔24~29〕,再加上“淬”字为“卒”声,不太可能出现斩声的“蘸”字。此外,“淬”字和“蘸”字的声母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作出基本不存在前两种可能性的判断。最后就是有关“蘸”音对应着另一文字的可能性了。所幸这个字很快就查到了,即“湛”字。以下对这个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
  (1) 读音
  “湛”字有多个音,但其基本的读音是宅减切,与“蘸”字的庄陷切相近,在文字改革时二者并为一个音,也就是在现在字典中这两字的读音相同。
  (2) 字形
  “湛”的字形是由水和甚组成的,与水有关。“甚”表漫过之意,这似乎与火毫无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查找“湛”的古字,就会发现,其与火有关〔30,31〕。“湛”的古字为“ ”,不仅有水,也有火,其中还有“?”。进一步查找古字典,发现“?”为“匿”,表示容器。根据汉文组字规律〔32〕,可以认为古“湛”字表示的是“在装有许多燃烧或烧红物质的容器中用水浇之、濡之的意思。”如果烧红物质是钢铁件,那么这就是淬火。因此,从字形上看就是我们要找的字。有趣的是,这个字有水有火,倒是更符合司马迁所说的“水与火合为蔯”之意,即比“蔯”字更能表示淬火
  (3) 字义
  “湛”的本义为深,引申义有投入水的意思。如《汉书*五行志中让》中有“王子晁以成周之宝圭湛于河”,《程史》中有“与其子相泣,自湛于湖”,在表明快速入水方面与“淬”字同。有趣的是“淬”字不仅有淬火或灭火之意,也有冷态投入水的用法。如《西游记》〔3〕中有“这个呆子,一个猛子,淬将一去”,可见“湛”与“淬”在这一层意思上是相通的。
  从音、形、义分析上看,“湛”字完全可以取代“蘸”,甚至比“蘸”字更能表现淬火工艺,而且“湛火”这个词在文献上也出现过,如赵树理〔34〕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里湾》中曾用过“锭铁……只要打个尖,湛一湛火就可用”。很显然“湛火”即是“蘸火”的本词。
  “蘸火”的出现是由于汉字的假借现象,即把具有相近意义和相似读音的字用以取代本字的现象,也就是取同音的“蘸”字借以代替有投水之意的“湛”字。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假借词成为习用词的状况,这种情况在汉字中也是常见的现象〔35〕。如“元来”一词用于表示初始就有的状态,“元”是元始的意思,后来“元”被“原”取代,最后“原来”成为了正词和习用词。本文讨论的“蘸”取代“湛”成为习用词,可能与不太了解热处理专业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文字学家有关。当然,对这种囿于口授、极为保密的技艺,这个结果可能是难免的。

5 结论
  (1) “蘸火”的正词是淬火淬火的古词为蔯火,本义是灭火,引申义是淬火
  (2) “蘸火”是冷僻词,属于现代词,是文字改革后出现的产物,“蘸”字本义与淬火无关。
  (3) “蘸火”本词为“湛火”,“湛”字读音同“蘸”,而其字形又与水、火有关,符合“水与火合为蔯”之意,字义与“淬火”相通。“湛火”为本词,“蘸火”则为假借词。

作者简介:唐 电:研究员,福建省热处理分会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收稿日期:1998年9月14日
作者单位:唐 电 福州大学材料学院(福州 350002)
     邱玉朗 福建省图书馆(福州 350002)

参考文献

1 王昕若.正字正词正句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2 许 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3 赵继柱,赵承泽,潘吉星等.技术史丝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 《新华字典》编辑委员会.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 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
6 朱起凤.辞通.北京:开明书店,1934
7 辞典编纂处.国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 辞典编纂处.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9 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日).东京:大修馆书店,1960
10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1 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1968
12 辞源编辑委员会.辞源.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1976
1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4 朱翊新.新编中文大辞典.香港:香港南联图书出版社,1982
15 《实用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实用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
17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8 罗昌恒,陆卓元.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9 王同忆.语言词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0
20 王同忆.汉语词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0
21 陈 绂,聂鸿音.当代汉语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2 倪文杰,张卫国.现代汉语辞海.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
23 罗 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
24 章炳麟.新方言.杭州:浙江图书馆,1917
25 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6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方言字汇.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
27 丁声树.古今音对照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8 周法高.汉字古今音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 徐文镜.古籀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31 高 明.古文字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32 康 殷.文字源流浅说.北京:荣宝斋,1979
33 吴承恩.西游记.武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2
34 赵树理.三里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5602.html

更多阅读

是“敝人”还是“鄙人”? 鄙人和敝人

是“敝人”还是“鄙人”?“鄙人”与“敝人”虽同为文言谦词,且读音相近,但用法是有区别的。“鄙’原有边远、郊野义,转义为粗俗、浅陋,所以“鄙人”即指鄙陋的人。“鄙人 ’有三种用法:1. 指居住在郊野的人。 《荀子·非相》:“楚

小年究竟应是腊月23还是24?今年应是24 今年小年是几号

小年究竟应是腊月23还是24?今天是腊月23,是北方人的小年,但走南闯北的人都知道,南方很多地方的小年定在腊月24,这是什么原因呢?流传的说法很多,但我认为是由于以前小年不被重视,所以也就各乡各俗了,实际上小年的日期是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的

许继慎,被害,还是牺牲? 许继慎派惨案

许继慎,被害,还是牺牲?双百人物里,最近介绍了许继慎,老许一度是徐向前的上司,可因为个性突出,终于不能够见容于张国焘等人,结果被借故杀害。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介绍双百人物时,说他1931年牺牲在河南省光山,但其实他的死与岳飞

CCTV2,是一槌定音,还是一锤定音? cctv2一锤定音

2012年1月2日,元旦放假第二天,外面有雾,不能外出。下午1:30,打开电视,央视CCTV2正播《一槌定音》,每期5件拍品,正拍到第5件溥儒的一幅《荷花》,上面有工虫、画的是残荷。拍品主人是个小姑娘,一个文化公司的,自报价是80万元人民币。画的作者,是

中国需要的是穷兵赎武,还是韬光养晦? 穷兵黩武

随着奥运会的开展,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开始确立,而经济实力也跃到世界前列,虽然我们没有很先进的科技,没有优势的研究队伍,但因为博大的版图和众多的人口,我们拥有巨大的市场,而市场经济下,我们是一块巨大的唐僧肉,想喂谁吃饱是我们选择的权利

声明:《淬火的“淬”,是cui,还是zhan? 高频淬火》为网友固执旳活在无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