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
德州市第三中学郭金东2012年7月29日16:12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关注多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最终是看考试究竟能得多少分,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知识本位教学思想,只重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陈琳老师和王蔷老师讲解的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辨证统一的.
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以体现能力为主,因为英语是公共交流工具、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由个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体现德育为先。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重视人的文化。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只有明确了“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教师的我们才会淡化知识本位的教学,走向或者是用心思考“双性”并举的重要性;才不会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句型一类的纯知识技能操练,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会片面强调“人文性”,即过分关注文化差异、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熏陶;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其人生积淀,增强文化底蕴,端正价值观与世界观,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高度统一。
二、提升人文素养,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取向。
学生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理念),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经师”;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思想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引导。因为新版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对英语教师的身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师,而是用英语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老师,引领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来源于教师的人文底色的丰厚。对此,英语教师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充电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仅会考试的机器,追求分数的优秀,高分低能、冷漠无情,没有理想,缺乏大志,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是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新版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本意或许就体现于此。
三、挖掘隐形资源生成“双性”精彩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 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更得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以文“化”人,使人“文”化的目的与境界。
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本,让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生生观点的撞碰中感受、理解、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还不够,还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创新文本。例如在初一上册教授有关动物的一课时,课本中学习了许多有关动物的名词,因为许多孩子都喜欢看电视中的《动物世界》,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的一句化是“Theyare ourfriends.”在学生学习知识内容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怎样避免出现灭绝的情况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濒危动物,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的目的。
总之,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学就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又要完成社会给予我们“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成为素质全面的人,也才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