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相会,乃意会《铜仁日报》电子版 铜仁日报电子版

纸上的相会,乃意会(《铜仁日报》电子版) 铜仁日报电子版


早晨,妹夫张勇传一个地址与我,提醒《铜仁日报》发了《梵净山逢故》,点开一看,版面清爽,惊喜的不是发表,回乡之诗,有感而发,随性而作,及时放在博客,只为纪念。可《铜仁日报》社长、我中学时代的写作朋友马仲星见后,取走了,后传话要我改一个适合发报纸的题目,遂有这个意料之中的“消息”。发表我不看重,看重的是与末未兄意外同台,再就是责编是我十分敬重的兄长、小说家罗漠,这个情深。
和罗漠的交情,可谓山高水长了。我在铜仁读书时,常来常往。我那时写小说,和他志趣、性情相近,就臭味相投了,经常黏在一起。他讷言寡笑、心地善良、嫉恶如仇,对世道保持着公心正义,耿直得甚至有点迂,有点古板。他在读大学期间就已经在小说创作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和他交往学到了不少东西,包括做人。当时我凭借在校整天泡图书馆的优势,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读到几个大刊的名家小说新作,他要求我如发现有写得很棒的,尽可能推荐他阅读。大概是93年吧,记得有一期《收获》刚到阅览室,无疑是第一读者的我一口气读完头条小说《活着》,震撼,就费心思将杂志借出(按规定当月的不能外借),他读后回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品!他话少,激动的时候很有意思。不久后《活着》的反响证明了我们最初的判断。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啊。我常常到他的陋室蹭饭,有时也接受他的教诲,真正的亲如兄弟,说话就不会客气!
这次回乡因故匆忙,只在铜仁停留一天,来不及和众友相聚,包括罗漠、吴恩泽,连电话也没给知会一声,直到今天我都没作联系。我们一年最多发一两条祝福的短信,彼此成了习惯。但末未不同,我们还没见过面,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他后来得知消息后,问我怎么不告知他,说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什么不受我待见,一直不安中。我解释:本来计划多玩几天,和朋友们都照个面,喝点酒,聊天说诗,无奈接到沈阳通知领奖,就慌慌张张来去了,实在抱歉,而他在印江,更不好打扰。他于是释然,叮嘱:“下次记得把时间多安排几天,好好喝一杯。”
乡亲中,少有诗人,而末未,因他诗歌的艺术性而为我喜欢。在黔东,他和朵孩、非飞马、蒲秀彪等为数不多的几人一直不离不弃地进行着“现代诗歌”的探索,他们以写作的现代气息维系着黔东诗歌的日常状态,而不至于让那方水土的诗情总是“慢半拍”,或慢好几拍,因此对之早有敬意,但都只是“知道”,未曾谋过面,也基本没有通讯联系,但彼此心里温暖着,为一种信赖而记挂。
末未是以诗集《后现代主义的香蕉》而进入我的阅读视野的,在当地大面积的乡土山水唱诵诗歌的洪流中孤军奋起,佩服!他的诗,着地,有气,姿态前倾,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当然,他不是先锋诗人,他写的也不是先锋诗歌,他写的是正常的与生活同步的诗歌,所以难得!近期是越写越好了:诗中有烟火,有心气,有态度,有主见,有人性,分量越来越足,纵深感越来越强,语言的贴近性越来越好,心智也越来越开阔,风格上既不失传统的承继,也不乏前卫艺术的探索。他的诗已彻底将偏执盲动自大的锐意练笔远远抛在了身后,稳定、成熟、结实、直接,喜见并祝福他在沉潜地写作着“好诗”!
纸上的相会,乃意会。有感知的朋友,不在乎形式的过从甚密,虽淡如水,但缘分永在!
正巧,逛他博客,看到“诗歌杂志”搞的一个有见地的诗歌读评活动关注了末未的新作,眼前一亮,就一并转存学习吧。

多事之秋

末未

这秋天,活脱脱像位闲不住的妖妇
背着她的无底口袋,一不怕远,二不怕累
日夜收拾土里的茄子,辣椒,红薯,玉米
之后,又摇山绞水,收拾山上的茅草,树叶
大地都被她收拾得差不多了
她就搭一架梯子,收拾天上的阳光,云朵,甚至空气
她要让天地之间的万物,在她的口袋里,服服帖帖

我是这服服帖帖的万物之一

卢山评点:

  我不得不佩服这首诗的精巧构思和布局:秋天的都在一个妖妇的口袋里,零零散散的叙述,“服服帖帖”尤为精妙!当我们为这样精巧构思唏嘘不已时,下面一句“我是这服服帖帖的万物之一”则让人拍案叫绝!万物归于自然,大地无限生机。此时,我们再联系这首诗的题目“多事之秋”就更能体会诗人的匠心独运。

李之平评点:

  深有感触的诗。也是一种对生命深层的领悟之诗,写得落拓放松,自然的各种事物与时间(秋天)胶合,一层层,一件件,一点不拉下,带人进入天地间,感受纷纭而寂静的美。好诗。

冯少婉评点:

  秋天在诗人的笔下是多么得美好,她不再是匆忙旅人眼里的一个燥季,也不再是被丰收的荣耀挂沉的意象。这样的秋天,安慰了时光,“收拾天上的阳光,云朵,甚至空气”,也“服服帖帖”了万物。这样的秋天,影响巨大,她无疑占据了“我”独一无二的整片世界。

黄昌成评点:

  首先是题目,诗之后转正为褒义。其二是这个秋天,肯定是形象化的。最后是秋天,多事得不落俗套。关于秋景,各种描绘都可以看到,所以有时描绘已显得臃肿、显得不那么惊艳,而此诗秋景之美,只有最后一句作者服帖的态度。但这恰恰又把读者重新带入诗中。于是秋就这样润物无声,或像它本身一样慢慢染遍你的感受。无疑,是技巧让诗产生了迂回。诗由此而单曲循环。

末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b20300101mtsg.html

诗歌杂志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5538216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770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纸上的相会,乃意会《铜仁日报》电子版 铜仁日报电子版》为网友半路友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