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人
利:19:32
白发人的面前,你们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 神。我是耶和华。
弗6:1-3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诗90:10-12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按著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著智慧的心。
箴4:19
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恶人的道好像幽暗,自己不知因甚么跌倒。
箴16:31
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菊花节”,也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
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1.65亿,中国已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预估,到2050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说,再过40年老年人口将占世界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犹太人说:不尊重老人的年轻人,必无幸福的晚年。
通俗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
一,人生的必然
诗90:10-12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年老是人生的必然,谁都回避不了!
对青年人来说,要记住《传道书》写到的话:
你趁著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 神。
李商隐的诗常常用来勉励及宽慰老人“无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有人写诗说:
光阴一去不复返,把握现在最关键,人生圆满在老年,数主恩典真无限!
二,生命的辉煌
箴4:19
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恶人的道好像幽暗,自己不知因甚么跌倒。
世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但基督徒年老时的路是要‘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摩西八十岁带百姓出埃及,
若要青春常驻,必先心灵年轻。历史上的人物如歌德,在八十岁时才写完了《浮士德》;爱迪生八十四岁还在实验室忙碌;富兰克林八十岁时仍研拟美国宪法……他们毕生执著于“梦想”的实现,怀揣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故此,他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如果说老年为人生秋季,那么它必是成熟与丰收的季节,是人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之后的休息与回味。因为他视自己如滴水汇入汪洋,把有限的生命融入了上帝的永恒之中,故此,他不会视人生暮年是一个可怕无奈之时期,而是一道落日余辉里的晚霞美景。年少时的气盛狂躁以及暗淡的蒙昧在依稀的记忆中已渐渐逝去,一种说不出来充满上头来的荣光的喜乐、平安、恬静笼罩着人生的整个花园。应该看到,舒心的晚年是少壮努力的报偿,丰盛生命的晚景是昔日信仰正确选择的必然结果。因为有基督作为他心灵的良师益友,他再也用不着因孤单而闷闷不乐,也不必悲怆地独对暮霭沉沉。相反,必为今天的拥有而感恩不尽,为明日将在曙光里进入天家的盼望而兴奋不止。
对一个知道可以到生命之泉源去欢然取水的人而言,白发不再是令人心寒忧烦的霜雪,而是能够织成冠冕的金银。基督徒老人必不为年迈膝软而愁心,必不为寿高力疲而叹息,当抬起头来,你会感叹会谢恩!
“你岂不曾知道吗?你岂不曾听见吗?永在的 神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并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无法测度。
疲乏的,他赐能力;软弱的,他加力量。
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
(赛40:28-31)
三,荣耀的冠冕
箴16:31
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著。
白发是荣耀的冠冕。白头发代表着过去的辛劳、白头代表着你们对家庭和教会贡献,白头发更见证着上帝的爱与恩典。荣耀是尊荣光彩耀人;冠冕是身份高贵象征。
诗人大卫说:
“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反老还童。”(诗103:4)
使徒保罗说: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林后书4:16 )
“日近黄昏,/多一点的劳倦。/少一点倔强和焦急,/少一点愤怒与火气,/多一点慈怀的爱眷,这样我们走近生命的终程。/时间与永恒互通,/甜密与庄严相随,/几回向我重临。/今天比我以往更加接近天庭。”这是一位老人的心灵独白,听不出有一点伤感和叹息,但闻得到其中透露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