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医患关系恶化的现状、原因及改善对策
童天鉴日
1医患关系恶化的现状
1.1当下医患关系恶化的社会背景
当下的医疗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以医患关系恶化最为严重。媒体报道的多次医闹事件,将恶化了的医患关系推到了历史的最高潮。原本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平及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结果经过政府的转嫁,将主要矛盾转化到了人民之间。尤其在一派所谓民粹与非理性的欢呼声中,竟然获得了较高的人气,让人不得不汗颜。此即医患关系恶化的深刻社会背景。
1.2患者无所依,医生无所靠,医患关系进入泥潭时期
当下医患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是患者无所依。在医疗环境下,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是整个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一不懂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健康文化素养,不懂科学,更不懂科学发展为何物。这当然与当前国民整体素质较低有关,也与医学知识普及较差有关。二听不懂现代医学专业语言。专业的划分,将职业性与生活本质相隔离。于是出现了医患文化之间的分野,患者听不懂医生的语言,定然出现医患沟通障碍。三是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医疗问题,在当前没有独立第三方裁定的卫生行政管理机制下,公平公正基本社会精神的诉求就会在患者这方大打折扣,至少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如此。
其次,医生实质上也是整个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虽然表现时强势。现代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医学科学技术在客观世界的主导性。医生绝不能以其主观意愿,置医学客观规律于不顾,而随意给患者以稳定性的结论。即医学科学目前仍然属于前发展阶段,不具备像物理科学那样百分百的定论,不能彻底解决绝大多数的疾病。第二,在官本位的社会里,医生长期终身受医疗卫生部门非医学背景领导的指导、监督与考核,外行指导内行,决定了医生主观能动性必然是相对打折的。第三,无良媒体记者素质低下到只会抓表象、抓眼球,不能合理地科学地深入医疗活动本身来客观报道事件本身,而是主观随意缩放医生本质,鼓动医患交锋,对医生没有公正的宣传。
故目前社会里,患者无所依,医生无所靠,最终导致了医患关系进入了泥潭时期。医患关系的恶化,从文明社会一下子就回到了野蛮社会。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倒退,而不是进步,更不是跨越式发展。医患关系恶化同时也反应了当前社会科技生产力的落后,需要国家的决策者重新审视和科学调整国家卫生发展路径。
2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
2.1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固然给中华大地带来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风貌,但是同时社 会上出现了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人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其异化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商品化及经济关系,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反映到医疗活动中,出现了医患之间的物化。把医患关系简单地定位为了合同关系、经济关系,以物化的关系来维系医患关系,最终只能伤害关系中的双方。到医院“花钱买服务”固然没错,但是如果推广到“花钱买健康”就大错特错了。健康是自己的,不是花钱能买到,更不是医生能给予的。即医疗服务并不属于医生个人,也不属于患者个人,而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医患个体相对立。从而导致服务的双方,在通过彼此的实践与现实的关系,继而体悟出异己的痛苦。红包经济等其他方面给予好处,成为当今中国医疗体系中不言自明的手段。
2.2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异化
当社会不在是个体的集合,当个体不再是社会的个体,提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缺失。表现在当前恶化了的医患关系之中,就是医患双方的能动性被剥夺掉了。社会不能为个体作主,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不能给个体提供社会学上的支撑,个体就只能凭借个体或小团体的力量来均衡社会力量的分配。根据社会学熵增原理可知,封闭社会中个体的不稳定性注定是增加的。这种不稳定的异化现象,平时表现得极其隐秘。一旦发生差错与事故,社会就会将矛盾转嫁到各个个体之间,以此来获得暂时的稳定,而其这个封闭的世界中,却是极其不稳定的。在医疗环境中,由于医疗社会自身的隐蔽性,从而将其中的个体能力进行了夸大化,最终导致个体间的关系恶化。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异化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内驱力之一,但是也是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必然基础。当然,医患关系只其中的一个分支。
2.3医疗目标与人之间的异化
众所周知,医疗目标是一个复合名词,既包括患者健康的康复,也包括医疗实现过程的科学可行性与社会可行性。即:既要求康复,又要求途径合情合理,无论是科学上的,还是社会学上的。晚近出现的恶性医疗问题,由于医疗目的与人之间出现了异化,导致事件频频发生。一方面是医疗目的与医生之间的异化。由于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较少,基本不能维持公立医院正常运行。所以医院不得不自谋发展,提出多种盈利模式,包括科室包干、自负盈亏等,然后给医生下达经济指标,以此才可以获得接近社会平均报酬的薪金。另一方面是医疗目的与患者之间的异化。当更多的目的是提升对疾病的科学认识,于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学目标便被隐匿其中,比如骗保、患者的金钱优越感。当然这只是两个极端,然而显示得相当扎眼。从此,在多重医疗目标价值中,医生不再是纯粹的医生,患者也不再是纯粹的患者。
2.4医学技术与人之间的异化
医学技术是随着现代物理学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的跨时代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于是,兴起在物理化学世界中的技术崇拜和技术主义,也渗入了医学技术当中了。技术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异化的存在。而且由于技术异化的介导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都非常依赖于语境中的技术,而对实在中的技术不能完全做到物我合一。表现在医疗诊断中,过分地依赖医疗技术,而忽略了人在其中主观能动性。当然,这种客观性的诉求也是今后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医患之间主观认识的缺席,也是会导致医学技术的泛滥,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心理学联系。由于当前医疗诊断的或然性,当一项医学技术不能给患者带来百分百保证,那么只能在患者心中埋下爆发医疗纠纷的火种。
3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3.1调整国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落实三公精神
当前国家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越了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不再调整国家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必然要导致社会动荡。由于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精神在基层也较难落实,这种可能性就永远存在。表现在医疗活动中就是,有钱人能用得起较好的医疗资源,而穷人只能获得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增加了医患关系的不稳定性。虽然目前全民医保已经实施,但是医保的三六九等划分,特权阶级依然可以分到医保蛋糕中的大部分资源,而普通民众只能获得其中的小部分资源。由此在贫富之间,医疗活动得到了贫富不同的评价,即使再中立的医疗选择,也不见得获得社会心理学上的平衡,从而导致三公精神的实质丧失。因此调整国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落实三公精神,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3.2医改要抓住主要矛盾,切实增加政府的卫生事业投入
轰轰烈烈的新医改冲锋号再次吹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本是好事。但是如果社会主要矛盾不能获得合理解决,那么医患矛盾都将僵持存在并且发展下去。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仍然需要跨越式发展。而延长医患矛盾爆发的最佳利器就是切实增加政府的卫生事业投入。如果作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一的社会主义医疗服务体系,不能获得政府财政的全力支持,那么就必然需求民间投资的募集才能正在完善。而我国目前的民间募集还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合法性等。同时民间投资一般都投在经济增长点较快的方面,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与经济学家,仍然屈指可数,不足以支撑起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半壁江山。因此,如果医改能够切实增加这部分投入,就会缓和不少当前的矛盾之所在。
3.3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与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有历史依据的。在医疗活动中,以人为本是其中的必然要求和途径。当前医学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比较到位,而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欠缺。至于医院对医生的人文提升,也是极其有限的。仁和伦的教育,生命意义的体悟,都少之又少。如果一名医生,除了有扎实医学科学理论与实践,以及进取的探索精神,同时有丰富的同情心,有哲学家的理智与思维,集感性与理性于一生,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美国医生的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进入医学院之前,需要一个学士的证书,无论文理,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医学院基础学习阶段和医院实习阶段中,按照MD和PhD双博士的要求培养,进一步提升医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的医学教育是专科性的教育,未能培养出足够多科学与人文素养都合格的医生来。故需要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3.4提高国民科技知识储备,重塑社会良知,严惩医闹
国民科技知识水平仍然处于从低向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没有什么科学素养,不知道科学为何物,只知道科学能带来很多经济益处。这种实用的拿来主义,并非正常。在医学领域方面,多数人认为目前的医学无所不能,就是救命稻草。其实,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十分落后,绝大多数的疾病并不能治好。美国医学家特鲁多的墓碑上刻了一行铭文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见医学的尴尬。这就需要民众有正确的医学科学观念。当然如果医学科学普及能很好的推广,也不至于目前国民中出现这种虚幻医学观的夸大。其次,国民文化素养的下滑,社会良知的缺失,医闹的横行于世,也是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强大社会及舆论推动力。媒体不能有所担当,就应该重新挖掘其他文化宣传模式,以便使得国民科技知识储备增长,社会良知重塑,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写于2011年10月30日
(本文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转帖。引用需注明作者及来源。媒体选用需提前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