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赏析 雨前茶和明前茶

雨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提示:

何其芳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于1936年出版的第一个散文集《画梦录》,以优美精致的形式,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感伤情绪,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雨前》写于1933年。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进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主义,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民族危急深重,政治气候低沉。《雨前》通过对雨前的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在密云不雨的气候下种种复杂的感情。对南方故乡的雨的怀想,写得生机勃勃,与北方的天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既是借乡愁慰籍自己,也寄寓着诗人对理想、对美好的天候的深情向往。而希望“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也正是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的一种心态。

《雨前》是一篇美文。用词准确洗练,选用富于色彩的辞藻,写景状物,精细传神,构成鲜明生动的动态画面;对故乡的怀想,写得似诗似画,情思缕缕。在优美的形式中含着深刻的意蕴,显示出一种清新隽永的韵味。

《雨前》赏析 雨前茶和明前茶

强化:

1.简析《雨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这篇精致的散文写于1933年。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之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虎视眈眈;而国民党政府对外采取不抵抗主义,妥协投降,对内疯狂镇压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民族危机深重,政治气候低沉。《雨前》通过对雨前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感伤的情绪,真切地传达了作者渴求风雨,渴望变革的焦灼心情。这正是20世纪30年代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因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作品开头对鸽群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窒息的气氛。这种气氛使作者怀想其南方故乡的雷声和雨声。故乡的雷雨是那么雄浑豪放,它以温存之手抚摸着作者的心,在回忆中也显示出它的活力和魅力。而面对北方的干旱,作者的心也像天气一样缺乏温柔、滋润和生气。“一滴温柔的泪在我苦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永不落下”。这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渴求,也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怀想,而是一种唱起蕴积在心底的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情绪的焦灼和渴望。“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到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盖我自己。”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渴望变革的暂时没有看清方向,走向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的一种心态和情态。

散文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得到深化和升华的必然结果。“然而,雨还是没有来”又把作者的心情进一步渲染和强化,令人回味、沉思。

2.简析《雨前》的艺术特点。

何其芳的《雨前》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词准确精炼,写景状物,精细真切,生动传神。如文中第五自然节对鸭的神态描写,宛如一幅动态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鸭在岸上的神态多种多样,有在柳树下来回地散步的;有用嘴细细抚理白色羽毛的;有用长长的红嘴藏在翅膀里准备睡眠的……这种精细传神的动态描写,显示出一种清新隽永韵味。

对故乡的怀想,写得如诗如画,情思缕缕,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作者的心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优雅的形式中含着深刻的意蕴。如对故乡放雏鸭人的描绘:一根长长的竹竿指挥着欢快的小队伍,雏鸭驯服地越过山野和山坡。以故乡优美的风物来衬托自己内心的焦灼与苦闷,被北方多尘的国土里,渴求雨的来临,渴求一个幽凉的梦。

3.本文第三,六两段中,作者怀念了两幅故乡风景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为其命名。

答:草木沐雨图;雏鸭游牧图。

4.本文写的是北方雨前的景物,但为什么又写了南方故乡的景色呢?

写秀丽的故乡风景,是为了跟憔悴的北国风景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雨”的盼望,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450.html

更多阅读

曹操《观沧海》赏析 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诗词欣赏(六十六)】《观沧海》赏析窦凤才【原作】观沧海——[魏]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转载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的致橡树

原文地址:舒婷《致橡树》赏析作者:蓝田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声明:《《雨前》赏析 雨前茶和明前茶》为网友义字当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