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尊敬的哈.克尔瓦瓦茨,我喜欢你的电影!
说一部电影看五遍,甚至几十遍还不觉得厌烦,那会是什么电影?这部电影不是美国拍的大片,也 没获得过什么奥斯卡。但它百看不厌,这就是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导演的《桥》。
也许你会说,这是怀旧。如果是因怀旧,那个年代《尼罗河惨案》《教父》《简爱》都很经典,但这几部电影看过几次也就看够了。但《桥》这部电影只要电视里一重播,我就身不由已坐下来从头看到尾,并且回回看都浑身起热:感动它音乐制作抒情美,感动它剧情曲折紧凑美,感动它人物塑造个性美,感动它惊险悲壮画面美。
喜欢这部电影在情节上构思的巧妙。比如一开始,上校领着老虎去挑选随从,上校对着三名正在进行训练的士兵说:你们三个跟随着老虎去执行个重要的任务,从现在开始你们听从他的指挥。随即,老虎命令他们三人去夺下上校的手枪,但只有狄希领悟了老虎的用意。单从这个细节就可领略古今中外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相通之处:《西游记》中孙猴子学艺那段,菩提老祖在孙猴子的肩膀上轻敲三下,孙猴子悟出了师傅的用意,让他三更天时来厢房学艺。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中的武士勘兵卫谋划如何挑选合格的武士,他让下属埋伏在屋内,见有应征的武士进来时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用突然袭击来验证武士是否身手敏捷。从这三部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在文学艺术上表现手法相似之处。确切说,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上就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中去检验。
再有,这部电影中不单单是“啊朋友再见”这首歌经典,而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曲。电影开始时,德军的霍夫曼博士坐车来到桥附近,他举起望远镜观望桥时,随即主题音乐响起。这首音乐带给我的感受是深情的,是对桥的“深情”这应是作曲家专为这座桥而作的曲子。当游击小分队迂回到这座桥,深情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工程师端详着自己设计的桥时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站在工程师旁曾跟他一起建设这座桥的曼耐说:“还是那个样”工程师深情地说:变样了,不完全一样了,现在漂亮多了,她和峡谷浑成一体了!”感动,这部电影至始至终都流露出对这座桥的深情!
更让人感动的是,05年央视《电影传奇》节目组把《桥》这部电影健在的演员都请到了北京,剧组中演班比诺的演员伊戈尔回忆说:“1969年后,我们又合作拍了几部电影。但是,自打南斯拉夫分裂以后,大家都没什么来往。1996年,波黑举办了纪念导演哈·克尔瓦瓦茨的电影回顾一周展时,因为战乱刚刚停止,而敌对情绪依然严重,很多当时的剧组成员因政治观点的对立,所以,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去了。那次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最后的压轴片就是《桥》。当放映结束时,哈.克尔瓦瓦茨的遗孀站在台上,一束灯光照着她。我拿着一束献花走上台去,拥抱了她,这时候舞台灯光全部亮了起来,全部观众报以热烈地掌声。那次的鼓掌真长啊,当我放开她的时候,我看见她眼里盈满了泪光。我们俩都哭了。”感动,我也……
怡秋 20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