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说明:“别”,区别、辨别;“别事”,辨明事物;“别事词”,是一种标志词,它标志着这句话是要说明此事物的某些特点。
另有一种解释是,“别事词”即指示代词。按照这种解释,“者”属于“特指代词”,它指代着它前面的事物。
现代释义:
者
一、“……的”。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短语”中的“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
①前者、后者(前面的、后边的)
强者、老者(强的人、年老的人)
读者、胜者(阅读的人、取得胜利的人[一方])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劝学》
③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塞翁失马》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言…为质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蔚然而深秀的地方)——《醉翁亭记》
2、“……的样子”(“……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
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
Σ 2;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③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烧死淹死的人马)甚众。——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爱生事的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3、“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提示、停顿,此为助词。也有人说,这样的“者”相当于“……这个人(事、物)”,是代词。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三、其他
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古时候)——《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此时)——《鸿门宴》
2、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相当于“件、条、种、样”之类。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3、用在疑问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同作疑问语气词的“也”,相当于今天的“呢?”。
语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为什么呢)
4、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路上小心在意者!
5、做指示代词,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者番,者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