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散落民间的历史辉煌
在珠江沿岸名字带有“黄埔”二字的地方很多,如琶洲的黄埔村、长洲岛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遥遥相对的黄埔港等。然而却很少 有人知道,这一系列“黄埔”,源自于与它们隔江相望的一个湮没的古港——海珠区黄埔村。
4月8日,一个细雨朦朦的周日。难得的春寒,难得的清爽,难得的全家在一起,我们照例一起出去春游。原定要去帽峰山的,因为担心山路湿滑,临时改变行程准备去黄埔的菠萝庙(南海神庙)。路上我心血来潮的建议:顺路参观一下黄埔古港。
车子在经过琶洲大桥后,向东转入窄小的马路。路旁的现代建筑夹着一条窄窄的、弯弯曲曲的乡间水泥路。车子七拐八拐,来到海珠区黄埔村。这里是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一个歌德堡号浮雕树立在村口。沿着涌边新修的道路往里走,来到一座新建的石牌坊前,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里面有黄埔税馆、酱园码头、买办馆、夷务所、关巷、永靖营等当年商务、治安管理机关的遗址以及海傍街、大南门门楼等众多重要文物遗址。博物馆外面,有新修的、供人游览的码头;有现代的、简易的渡口;也有一处“黄埔古港”遗址,地砖很陈旧,在它上面有一颗树冠方圆几十方的榕树,显示出其古老的沧桑。
本来没有看好这座小博物馆,既然来了,花10元钱,随便看看。可是这一看还真看出点门道:
黄埔村最早并不称“黄埔”,对于黄埔村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有一凤鸟飞来,从此该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也由于该地位于珠江岸边泥滩地段,称为“浦”,所以该村取名为“凤浦”或“凰洲”。关于“凤浦”和“凰洲”两字,重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位于村内的天后宫里有一副对联曰:“迹著莆田恩流凤浦,德敷海国泽被凰洲”。坊间传说,清代外国商船经常停泊汇集,外国船员讹读“凤浦”为“黄埔”,久而久之,“黄埔”之名日著,“凤浦”反而被人淡忘。
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乾隆22年至叨光22年(1757-1842),石广州独揽对外贸易的时期。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了广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这种做法,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基本断绝,但是广州却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朝廷的支持,不但逐步确立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而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步扩大和发展,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这一时期,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纷纷随着商船来到广州,他们带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令广州在绘画、制瓷、教育、医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黄埔村里不仅有古老的对外窗口——黄埔古港,它还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我只抄录下几个最突出的:
梁诚(1864-1917),曾经留学美国,回国后受清政府委派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其间,让美国当局退回“庚子赔款”中多出的款项,后来此退款作为留美学生及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的费用。梁诚的出使,还成功交涉赎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梁诚一生的外交活动对维护祖国利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胡栋朝(1872-1957),曾经留学美国,专攻铁路桥梁专业,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生前发表《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他的一生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冯肇宪(1895-1922),黄埔海军学校毕业,曾担任永丰舰舰长,在陈炯明炮轰永丰舰时出色完成了保护孙中山的任务。
……
如今的广州仍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援引一套媒体公开的数据说明: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广州港吞吐量就会相应增加4万吨。2005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是5115亿元,广州港吞吐量是2.5亿吨。据广州市发改委预计,“十一五”期间,广州市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将达到9500亿元。依此预测,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将于2010年远远超过3.5亿吨。
就广州港功能区分,目前广州港包括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及珠江口水域。内港港区以广州市原8区范围内的内河航道为基础,主要为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原材料、粮食、散杂货和集装箱的装卸及旅客运输服务。黄埔港区主要承担沿海、近洋集装箱运输和粮食、煤炭、化肥、成品油等散货的运输。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为综合性港区,以集装箱、煤炭、矿石、石化、粮食和化肥等物资运输为主。其中南沙港区中沙仔岛作业区以汽车滚装、杂货运输为主;小虎作业区以能源、液体化工运输为主;芦湾作业区以杂货运输为主;南沙作业区以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相应发展保税、物流、商贸等功能,并结合临港工业开发承担大宗散货的运输。
古老的黄浦港早已旧帽换新颜,以宏伟的气势迎接海内外货船。而散落民间的历史遗迹,能够时时向人们招式它曾经的辉煌。
古港遗风
税务馆
黄埔村一户人家的“私家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