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送别》解读 李叔同送别歌词赏析

李叔同歌词《送别》解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飘。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这首《送别》写于1914年,是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所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谱曲,改填歌词而作。将近一百年了,多少当年红及一时的歌曲早已被人遗忘,然而李叔同改填的这首《送别》,确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传唱,依然保持着新鲜的艺术生命力。送别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题材之一。李叔同的《送别》那念熟的印象,和婉的音律,都很使人想起古典诗词中送别的场面。《送别》是从眼前景物入手,长亭古道,是古典诗词送别语景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印象。作者通过一“外”一“边”两个方位词的运用,在不经意中,悄悄透露出离别的伤感信息。“芳草碧连天”用一个渲染色彩的“碧”字,把眼前的景色推向了无限遥远的天际,也使送别的氛围笼罩了整个诗境。“晚风拂柳笛声残”又在静止的画面中参以动态与声响。古人本有折杨柳以送远行友人的习俗,后杨柳亦成为含有送别隐喻的意象。作者以一个拟人化的“拂”字把晚风吹动柳梢的感觉表现的惟妙惟肖。风吹柳梢,宛如轻拂,笛声将尽,余韵凄凉。不仅微妙灵动,声情并茂,而且处处暗示着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末句“夕阳山外山”一笔拓开,在夕阳西下,山峦层叠无尽的壮丽景象中,展开了纵深的视觉空间,也暗示了友人去向遥远 、重山阻隔的信息。“天之涯,地之角”也是从景语着笔,但此景已非实景,作者用了两个“之”字,把离别空间上的距离感,特别是把心理上的距离感推向极致。“知交半零飘”,知心的朋友大半散落天涯地角,是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两句收束全句诗。前一句写对送别时相聚之欢的珍惜,后一句预想别后的凄凉。“尽”字既是尽兴,,又隐含了“用尽”、“最后”的意思。然而一个人如果知道了他只有这点“余欢”,今后就是梦中也只剩无尽的凄凉,他还怎能欢乐的起来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99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

很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原文地址: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作者:攻玉李煜是怎么死的?写完虞美人后赐酒毒死的李煜是几岁死的,怎么死的:42岁作虞美人的词后被宋皇帝毒死的~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

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何选择杭州出家? 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

李叔同来杭州,爱上了这清茶淡水的安静,割断尘缘,成为弘一法师。他写过一篇《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讲述自己民国元年七月来杭州,住在钱塘门内,常常一个人出门,独自去西湖边的一所小茶馆景春园吃茶,还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有一回跟夏丐尊

李叔同:从风流高富帅到空门高僧弘一法师的心路历程

张爱玲曾经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他被林语

寻找青鸟:现代精神寓言——梅特林克剧作《青鸟》解读

比利时法语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是欧洲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纵观其创作,如果说十九世纪后期梅特林克以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为象征主调而创作的《诗集》 (1889)充满梦幻中支离破碎的感受、独幕剧《闯入

李叔同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子 李叔同三宝歌

2013年02月22日 新安晚报B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贵之家,父亲李筱楼是当时津门富甲一方的商人,曾经中过进士,做过吏部主事,后来辞官经商,顺风顺水地挣下了一份雄厚的家业。李叔同的母亲是李筱楼最小的姨太太,备受李筱楼的宠爱。李叔

声明:《歌词《送别》解读 李叔同送别歌词赏析》为网友小小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