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 赤壁杜牧表达了作者

晚唐杜牧《赤壁》诗主题新探
  

广西钟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 梁杰斌 邮编542600 电子邮箱:liangjiebin@163.com

主题词:晚唐杜牧  《赤壁》诗   主题新探。

摘 要:一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从假设失败的角度,反衬赤壁之战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而本文认为,一般的文学评论在评价杜牧这首《赤壁》诗时,并没有把它放在晚唐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去看,而是把它与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去单独地分析、理解。这样得出的主题未免浮光掠影,舍本逐未。如果我们把它放在那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晚唐时代,就能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就能了解诗人此时此刻对待抗敌战争的情绪是怎样的低落,不是欢快而是忧愁,整首诗的基调不是昂扬向上而是哀伤低沉的。诗人的情感世界不仅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关,而且也与其自身的遭遇有关。本文主要从杜牧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晚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坎坷身世,结合本诗表层下隐含的另一层主题来探讨此诗。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杜甫)。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中晚唐时期,唐帝国国势渐微,士大夫往往好追忆往事,议论得失,借古讽今,因此咏史、吊古的诗歌特别盛行。这首《赤壁》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诗人从赤壁古战场江边的沉沙中获得一把断戟,这是一把没有完全腐朽的兵器。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它是几百年前赤壁战役的遗物,因而引起怀古幽情,不禁追忆起三国时的那次重大战役和主要人物。这两首诗的前两句,是假托还是事实,很难确定。也许诗人真的在赤壁古战场获得这样一把断戟。此事无关大体,可以不必硬做索隐。

诗的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抒发的议论。诗人并不是直接地去做史论,而是抓住在赤壁之战中起关键作用的“东风”来写,运用了“东风”“铜雀(台)”这样形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这件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兵压境。当时,曹军有二十余万雄兵,号称八十万,而孙刘联军不过二万,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曹军【】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势如破竹。如果没有东风给周瑜的方便,如果幸运之神没有降临吴国,那么,国破家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囚禁在铜雀台里了。二乔,即大乔和小乔,是东吴著名的两个美女。大乔是孙权哥哥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都督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曹操建此台以纳姬妾歌伎,乃晚年行乐之处。

一般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假设失败的角度,反衬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其实不然。本人认为,晚唐诗人杜牧在捡到三国时赤壁战场的一把断戟后,并没有立刻联想到吴蜀联军同仇敌忾、抵御外敌上,而是认为如果没有幸运之神的降临,东吴国破家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主题,还有另一层隐含更深的主题将在本篇末论及。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也认为:“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杜牧这首诗,形象生动,音律婉转优美,然而气魄不足。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论道:“诗重蕴藉,然要有气魄。无气魄,绝非真蕴藉。”诗人面对这一把沾满刀光血影的断戟,胸中早已没有盛唐李白那种“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豪壮的英雄气概,没有了那种血与火的壮美。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唐帝国的安全面临两大威胁,一是藩镇割据,一是西部吐蕃和西北部回鹘的大肆入侵。杜牧《感怀诗一首》中写道:“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这里写到: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到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止,前后共七十三年,为什么朝庭一直含羞忍耻地听任藩镇跋扈?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均已死去,朝中再也没有这样的大将可以去削平叛乱了。而现在的庸将们一批批出征,如同儿戏。唐代的历朝天子只能每天长吁短叹,忧虑的是究竟把军事大权托付给谁呢?从这首《感怀诗一首》可以看出,藩镇之祸经历了七十多年,朝庭大多采取姑息政策,听任藩镇与中央对抗,以至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诗人此时黯然神伤,只能“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如果保持沉默,自己会感到耻辱;可是自己对朝庭呼吁,又没有人响应支持。诗人就处于这样一个无奈无助的彷徨的境地。

从《赤壁》最后两句诗,我们可以品味出,在国家衰亡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晚唐的诗人是那么的失落、无奈和无助。他们早已丧失了中唐、初唐时的那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充满热血、朝气、激昂慷慨的大唐气象和拔剑起舞的民族气魄。这就是时代影响了诗坛,时代影响了诗人。

《孟子·万章(下)》中谈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在“颂其诗、读其书”之前,应该先论世,方可以知人;知人,才可以理解他的作品,作出准确的评价。一般的文学评论在评价杜牧这首《赤壁》诗时,并没有把它放在晚唐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去看,而是把它与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去单独地分析、理解。这样得出的主题未免浮光掠影,舍本逐未。如果我们把它放在那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晚唐时代,就能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了解诗人此时此刻对待抗敌战争的情绪是怎样的低落,不是欢快而是忧愁,整首诗的基调不是昂扬向上而是哀伤低沉的。

诗人的情感世界不仅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关,而且也与其自身的遭遇有关。杜牧出身于豪门世族,祖父杜佑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杜牧十岁时祖父去世,家道日渐中落。他经历了从宪宗至宣宗六朝,当时,正处于牛李党争激烈的时期。因他“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本传),“疏旷不拘细行”(见《唐才子传》卷六)。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才华抱负。杜牧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地方州县府生活度过的,激烈的牛李党争在他的政治生活中投下了阴影。

从杜牧生平简介可知,他仕途坎坷,失意不幸,怀才不遇,屡遭排挤,心情抑郁有时不免寄情声色,放浪形骸,人生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晚唐赵嘏的《代人赠杜牧侍御》也可佐证,又如厌世颓伤的诗句:“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冬日题智勺寺北楼》。这种潦到失意的感伤情调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史论类型的诗歌。诗人的情感世界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在史论中有时乐观自信,充满希望,如“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有时却很悲观哀伤,如《赤壁》这首诗。当然这种哀伤是很深沉的,不仔细体会很难品味得出。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开始,唐帝国出现了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陷入了一场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藩镇阻兵,陵慢于外”“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见《唐纪》六十)在晚唐那个时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这个时代的阴影笼罩在诗人心灵上,始终挥之不去,盛唐气象的幻想与日薄西山的凄凉现实,使他更加沉溺于深沉的无法排遣的忧伤之中。即使是繁华的秦淮河,在诗人眼中也只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色凄冷而迷茫,诗人心中一片孤寂冷清。面对这样一把断戟,联想到以往那些在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诗人也只能发出怀古伤今的无奈和哀怨的感叹:如果没有类似“赤壁东风”这样幸运之神的降临,大唐帝国崩溃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回天无力呀!正所谓“中原鹿不由人”。

悲观也罢,哀怨也罢,忧愤也罢,颓废也罢,缺乏理想的色彩也罢,这就是一个晚唐诗人在他作品中蕴涵很深的在表层下隐含的指陈时局的另一层主题。

参考书目:

1、 刘开扬:唐诗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4、周振甫:诗词例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

5、南京大学等编写:古人论写作[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6、刘逸生:唐诗小札[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8、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J]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摘要:自古以来,对杜牧《赤壁》诗就众说纷纭:许彦周称“措大不识好恶”;沈德潜称“近少年轻薄语”;秦朝釪指责为“如吴市上恶少年语”;胡仔则称“好异于人”。本文对以上众多论点进行辨析,并从写史、评史两个方面来论证此诗实乃“二十八字史论”之佳作。
  关键词:杜牧;《赤壁》;诗旨;辩驳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是选入中学教材的古代诗歌名篇,是晚唐杜牧的一首咏史诗。关于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透露出的诗旨,历朝历代的评论者众说难一,称赞者固然为多,但提出异议的也不在少数。赞扬者如清代吴乔“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提出异议者中最为典型的是许彦周与沈德潜,许彦周称杜牧此诗是“措大不识好恶”,沈德潜则更批评此诗“近少年浅薄语”。究竟孰是孰非,当然众说纷呈在所难免,但终有一方有所欠缺。下面我尝试对诸种说法逐一进行辩驳,并试图证明《赤壁》是一首“二十八字史论”之佳作。
  一 杜牧与《赤壁》诗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所处的晚唐,是个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都急剧发展,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国势已日趋衰微。诗人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加之秉性刚直,常遭人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杜牧诗歌方面的成就,向来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明高棅称“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清薛雪誉之为“晚唐翘楚,名作颇多”。其为数总多的咏史诗往往取材于历史而着眼于现实,借古喻今,言志抒怀,把历史、现实和个人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出令人叹服的艺术效果。不仅如此,这些作品还以创新立异的格调、豪雄俊丽的情采、明丽俊逸的气骨,彰显出了诗人雄姿英发的一面,为晚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活力。《赤壁》诗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品。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对于这一众所皆知且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杜牧却一反常调,独运匠心,偏偏从假设东吴失败的方面来写,这样独出机杼的构思,深刻、形象而又风趣地从反面说明了这场战役于东吴生死存亡的关系,以及东吴获胜的关键所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杜牧《赤壁》 赤壁杜牧表达了作者
  二 众说纷纭议《赤壁》
  下面是对这首诗不同评价的梳理和辨析。
  (一)不识好恶说
  宋代许彦周首对此诗表示了不满,说此诗乃“措大不识好恶”。
  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1](P1022)
  ——《彦周诗话》
  这一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首先是吴乔:
  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许彦周乃曰:“此战系社稷存亡,只恐捉了二乔,措大不识好恶。”宋人之不足与言诗如此。[1](P1022)
  ——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吴乔之意旨在说明如果纯粹遵循历史的真实面目,而没有诗人自己的观点,那就不是诗歌,而如果诗人全然不顾历史,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议论,就会像宋人写的诗那样没有事实依据立不住脚。遂称赞杜牧的《赤壁》,认为杜牧的诗在咏史的基础上,又独出心裁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吴乔称赞“最为得体”。吴乔是从诗史的不同特点为杜牧这首诗辩驳的。另外贺贻孙、纪昀、何文焕、徐增及今人刘永济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批驳了许彦周的有失公允。可以说,彦周所谓“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之语实在是没弄清该诗真正蕴意所在。试想,连国君以及主帅的夫人都被深闭于铜雀台了,国家败亡,生灵涂炭,还用问吗?难怪冯集梧注此诗时要讥笑彦周辈为“村学究读史见识”了。
  (二)浅薄说
  与许彦周之说相近,且言辞更为尖锐者也大有人在。这其中也不乏有著名评论者。清朝沈德潜便批评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近轻薄少年语”。而清朝秦朝釪更指责此两句为“如吴市上恶少年语,此等诗不可作也。”[2](P122)
  沈德潜认为杜牧《赤壁》诗像轻薄浅陋的少年说的话,而秦朝釪则对此诗看法与沈德潜颇同,可以说这些评论都不免带有传统偏见。他们在未弄清诗意之前就主观地抹杀了诗人别致的构思和生动的艺术想象力。他们没有认识到诗人从反面着笔,正是诗人独特创造力的表现,而这正是该诗蕴藉之所在。
  (三)好异说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牧之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云:“小杜《赤壁》诗,古今脍炙,渔隐独称其好异。……详味诗旨,牧之实有不满公瑾之意。牧尝自负知兵,好作大言,每借题自写胸怀。”[3](P243)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杜牧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度时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其实非确论也。”[
  其实,杜牧这种独出机杼的构思,并非不审时度势,故作立意奇僻引人注目的怪论。他诗中的“翻案语”,往往是他自己的政治观察力和军事知识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他也并非“自负知兵”,便“好作大言”。他的论点,是切实可行的。再者,杜牧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并非表示他对周瑜的“不满之意”。他提出周瑜因得东风之便,险胜曹操,不等于对周瑜表示不满。因为杜牧在此是以拟人化的东风与东吴二乔的命运紧密相联,生动形象地反映赤壁之战前后的惊险局势,从反面论证了时机对取得一场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这样写来,既不失俊丽的风格,又情采倍增,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上复杂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三 “二十八字史论”佳作
  所谓二十八字史论是指用七言绝句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第一个用七绝创作大量咏史诗,并享有“二十八字史论”美誉的人。杜牧的这篇《赤壁》也同样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精彩的描绘战史,精辟的评论战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9034.html

更多阅读

靳东与荣石——看电视剧《箭在弦上》 箭在弦上徐一航和荣石

靳东与荣石——看电视剧《箭在弦上》前些天看了电视剧《箭在弦上》,其剧情和演员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靳东的表演。他有时候霸气十足,譬如他强迫商人为抗日募捐的时侯。日本人要进城了,他传出话去:“谁要是敢擅自迎接日本人,我灭他

浅析莫泊桑《项链》作品人物爱情观 浅析费尔明娜的爱情观

内容提要:莫泊桑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有几大题材,其中写过不少爱情、婚姻及家庭的短篇。众所周知的《项链》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我想以《项链》男

声明:《杜牧《赤壁》 赤壁杜牧表达了作者》为网友白衣衬衫好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