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re-1)
为了配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执行,财政部草拟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征求意见稿)。
应用指引:
·应用指引:以公司治理为起点,从内部环境开始,到流程、控制点,到控制手段,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
·应用指引项目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21个(征求意见稿,非正式的),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担保、财务报告控制、业务外包三个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项目。后面还要增加5个,共26个,与准则对应。
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企业自评,管理层自写评价报告):要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要进行自我评价,要求企业管理层特别是董事会,要每年或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年度要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评价指引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目录、工作底稿以及如何评价等。
应用指引:
·审计指引:实在这套体系运用实施后,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制度,要求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遵循应用指引进行自我评价后,出具的自我评价报告是否真实,要由注册会计师和具有证劵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
·审计指引中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鉴证的责任(必须详细的说明意见)。
·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他不象现在简单地在原来基础上加上一个说明段。
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继2006年2月16日国家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之后,国家五部委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合力推出的促进企业监督管理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总结我国经验,借助国际惯例,有效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同时形成一套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及监管部门为主导,各具体实施单位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支撑的,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最终推动公司、企业和其他非盈利组织机构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结构
·基本规范共7章50条。
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和附则。
·总括起来是5个5:
5部委联合发布: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
5个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5个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
5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5个核心章50条
四、《规范》的创新与发展(re-2)
1.构建了一个标准框架
已颁布的基本规范和发布的三个指引征求意见稿,构建了一个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框架结构,初步形成了由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四部分组成的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2.强化了一种内部控制理念
内部控制不仅是一套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精神。基本规范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为宗旨,倡导“爱岗敬业,进取创新,团结协作和遵纪守法”的职业精神,强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惩防并举,重在防御”的反舞弊长效机制,要求企业将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实现了由内部牵制、但以会计控制向全面、全员、全程的风险控制观念转变。
3.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是企业管理的载体和手段。基本规范对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提出了严格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对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约束,提高企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维护投资者与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4.夯实了一个制度基础
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既是促进会计准则体系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安排,又是推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的重要机制保障。这无论做为企业防范风险的“防火墙”,还是作为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全发展的牢固“安全网”,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5.确立了一个实施模式
基本规范确立了以政府部门合理推动为主导、各单位组织实施为基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自我评价、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与实施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化解了标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提高了内控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认性,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
6.搭建了一个联动平台
在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大会计系统中,完备的会计法规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的会计审计准则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做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工作提供制度基础;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确保会计审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构筑了一道“防火墙”;协调的会计监管为促进会计审计、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会计考试制度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证;科学的信息化标准和业务规范为会计工作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Ⅱ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一、《规范》的制定目的与依据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二、《规范》的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关于适用范围:
必须执行:境内大中型企业
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3-5年内)。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按年)。
参照执行:小企业和其他单位
1. 什么是小企业?2003年四部委文件
2.其他单位?非盈利组织
3.集团公司或者母公司执行的,其小企业或核算单位均执行。
不必执行:港澳台地区企业不执行
三、内部控制的概念(re-3-at 00:41s)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解读:
1.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2.一个过程
3.谁来做?非一个人、一个部门,全员、全部门
4.宗旨或说纲领:实现控制目标
四、内控设置的两个基本设想
1. 2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
2. 2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五、内部控制的分类
1. 实物控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掌管一定的实物工具,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定程序的内部牵制。
2. 机械控制:主要采取程序制约,利用既定标准和业务处理程序来控制各个部门、岗位和人员
3.体制控制:通过组织规划与结构设计把各项业务活动按作业环节划分后,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实行分工负责,以防止错弊的发生。
4.簿记控制:是指在簿记组织方面,利用复式记账原理和账簿之间的勾稽关系,相互制约、监督和牵制。(re-3-end13:00s)
六、企业内部控制的沿革与发展
我国企业内控的观念走过一个误区,开始政府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事情,与政府无关,后来才转变了观念,由政府制定内控制度体系。
(1)1991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2)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法规。
(3)2001年6月26日,财政部以财会41号文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4) 2002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
2003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预算》。
2004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
2005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
(5)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其他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议政府监督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实施机制。
七、内部控制的特点
1. 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单位之中,并随着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调整。
2.内部控制是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从单位负责人,到各个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到单位的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对事实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3.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促进单位实现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
4.内部控制能够向单位管理层实现前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管理层越权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保证一个单位必定成功。
七、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1. 职能越权的限制
内控职能各程序上的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是超越岗位职能,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是设计良好的内控制度不能发挥作用。
2. 串通舞弊的限制
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如果滥用职权,或者相互制约负有不同职责的执行人员串通舞弊、合伙造假,或者为领导出谋划策,而对单位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置之不理,使建立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八、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
第三条第二款: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1. 促进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守法和诚信是单位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内控制度要求单位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2. 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3. 促进提高信息报高质量
可靠的信息报告能够为单位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能够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能够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单位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单位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4. 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是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赢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 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九、内部控制的5个原则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Ⅲ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
·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re-5)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re-6)
·内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