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体分析相关原因、表现和解决措施
关键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原因留守儿童的表现、政策及建议 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和关爱留守儿童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一切不断飞速地进步,带动着整个社会充满特色的元素。然而,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一个重要的关注的现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让大家不断去关注,呵护新一代社会的接班人,成为尤为重要的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于开展教育工作也颇为重要,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并不现实。因此,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在河南信阳的夏令营里,卢勤就以母亲的名义对孩子们说:“要知道,城市的每一座高楼都有你父母的心血,每一条马路都有你父母的汗水,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你们不要怨恨他们;他们为了建设国家,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而出去挣钱,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父母不在,你们反而有更多机会照顾自己和老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适应社会。你们要把不满和怨恨变成一种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孩子们从委屈、怨恨到愧疚、自豪,逐渐懂事成熟。
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因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冷漠:缺少应有的热情、情感与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对生活境遇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感觉不到欢乐也感觉不到伤心。
2、自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
3、压抑: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
4、敏感:对教师批评或同学评价,反应十分敏感,在感情上与别人疏远,并且不信任别人,更进一步,会把别人看成是问题的根源,从而易对他人产生迁怒和怀疑。
5、孤独:有时会出现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的偏差。过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 密;过低,则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
6、嫉妒:对于他人在学习、才能、教师评价等方面优于自己而感到愤怒和怨恨。
7、情绪不稳定: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
8、厌学:有些留守儿童受外出务工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不读书一个样”、“上不了学就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一样挣钱”的思想和厌学情绪,从而逃学转而迷恋网吧。也有些留守儿童害怕上学,甚至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去学校,就会使其焦虑重重、心神不定等情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1、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从上述的中,,在我们前面所阐述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对于如此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这些种种的特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教而有法。未来我们将会是人民教师,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在教育心理学上多下功夫,及时了解、洞悉学生的心理并能给予很好的辅导与帮助。我们要用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对他们以爱得鼓舞,我相信我们的有这样的能力,呵护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的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沟通亲情。经常和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其次,学校尽责,实行“全员育人”。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三,社会尽力。加强广泛宣传,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方式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总之,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才能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才能让他们重拾失去的生活信心,才能为他们找回曾经残缺不全的爱,才能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中国教育报》、教育网站;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