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孔子《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目前比较通行的译文是:孔子说:“学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对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还是比较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但是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就不太一致了,在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方面,争议尤其突出。
逐字分解,学:学习;而:而且,并;时:按时;习:坚持,实践;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说:通假字,通“悦”,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乎:语气词。
目前对这句话的解释分以下几种: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学而又时 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二,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三,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四,部分学者的解释: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我们看到这四种不同解释的分歧主要是对“时”、“习”二字的认识不同,其他字词的涵义基本相同。概而论之,归纳为两种:一是时常复习,一是按时实践。这两种都是学习方法,其结果归于“说”,即:快乐。所以,这句话统一而言即:有方法的学习是快乐的。
令人感叹的是,最讲不通的解释可能是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难道我们今天哪一所学校、哪一门课程、哪一个学生不是学习并时常复习呢?有几位学生觉得快乐呢?即使觉得学习快乐的学生也未必是因为时常复习吧!所以这种解释不仅牵强无趣,简直害人!
孔子当年留有这句话,一定是有感而发,至于他当时在学习什么,使用怎样的学习方法,都已无法得到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快乐,是因为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反观我们今天的学习,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不平衡,结果远远重于过程,入学、升学、考试、就业、升职、考核……通通是学习结果的乐土,而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学习过程占据的地位与它的时间恰成反比。
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对象、目的、方法等,其中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是什么秘方,即使在《论语》中也能找到不少,如“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耻下问”等,任何学习方法的应用都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不能盲目套用。这就如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人物特征、前后文关系等信息,单单从字义解释,就会得出“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这样枯燥、没有说服力的结论,对于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其厌学情绪。
任何学习方法都是灵活、多变的,对于不同学习对象又是独特的,没有一种学习方法可以简单复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耐心摸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微信:kjsf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