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字的读音(课件出示):重点指导“鳜”的读音。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检查初读情况。

2.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教师可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交流反馈。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吧。

3.学生写完后交流,同时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创设情境: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老师故意读错,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学生指出老师读错了。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和诗:教师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读《渔歌子》。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学生行为预设:这里太美了,他不愿离去;他深深的留恋这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

此时试着让学生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到通过查字典、看注释、了解作者、朗读、想象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的出错,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

为学生创设情境,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这样,读出韵味,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三个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并分析三个字的字形、结构。(学生行为预设:“塞”与“寒”作比较;“鹭、笠”是形声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2.重点指导“鹭”的写法:“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上边的“路”写的要扁,下边的“鸟”的撇插到“路”的中间写,横笔画要靠左一些,不要与折相连。

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4.展评书写情况。

5.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写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学习生字时主要以学生自己分析识字为主,因为“鹭”字的字形写起来较难握,需要教师范写加以指导。教学环节至此更加完整】

《渔歌子》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学生行为预设:①“鳜”容易读成jué;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

检查初读情况。(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

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教师可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交流反馈。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

3.学生写完后交流,同时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创设情境: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老师故意读错,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学生指出老师读错了。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创设情境: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也来对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学生回答预设:①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②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③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

(修改理由:此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走进词人的内心,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了诗情。)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此时可试着让学生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到通过查字典、看注释、了解作者、朗读、想象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的出错,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

为学生创设情境,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这样,读出韵味,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三个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并分析三个字的字形、结构。(“塞”与“寒”作比较;“鹭、笠”是形声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2.重点指导“鹭”的写法:“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上边的“路”写的要扁,下边的“鸟”的撇插到“路”的中间写,横笔画要靠左一些,不要与折相连。

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4.展评书写情况。

5.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写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学习生字时主要以学生自己分析识字为主,因为“鹭”字的字形写起来较难握,需要教师范写加以指导。教学环节至此更加完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0141.html

更多阅读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大全 送别的古诗句有哪些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大全:内容简介:最近在忙什么?茫茫人生中,过程是最美的,相知是最难的,结果是最期盼的,相思是最苦的,等待是最漫长的,友情是最珍贵的。本文主要收集古代大诗人的一些送别的诗词大全,希望大家喜欢。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

《伯牙绝弦》导学资源1:关于友情的古诗和诗句

关于友情的古诗1、《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2、《渭城曲》【唐】王维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送

送别诗鉴赏思想感情 送别诗鉴赏ppt

送别诗鉴赏(思想感情)一: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经典名人歌颂友谊的诗句 歌颂友情的诗句

友情诗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谊的古诗词及现代诗词 友谊的古诗词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声明:《渔歌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为网友声音笑貌露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