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图们江区域空间优势日益显现,从2006年开始,图们江区域国内开发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国境内图们江区域空间新的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境内图们江区域空间新的布局
一、“窗口”珲春的开发成就显著
珲春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我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我国从水路到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
(一)珲春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
珲春的地理位置如图2所示。
图2 珲春的地理位置
作为图们江区域中的“窗口”,开放开发18年间,珲春的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多年来,图们江区域、东北亚地区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推进图们江区域乃至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2009中国政府批复了《长吉图规划纲要》,给珲春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珲春的战略位置如图3所示。
图3 珲春的战略位置
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进程中,珲春市积极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了吉林省珲春俄、日、韩和吉港四大国际工业园,形成了双边促多边、小区域带大区域的国际合作开发新模式。相继承办了环日本海据点城市市长会议、蒙古东部国际合作开发论坛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会务活动,依托东北亚博览会、图们江洽谈会等外宣平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胸襟率先打响了国际知名度,已成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黄金节点和首选之地。
珲春不但享有西部大开发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优惠政策,还享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优惠政策、出口加工区优惠政策、中俄互市贸易区优惠政策,成为国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最密集的叠加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长吉图规划纲要》明确了以珲春为“窗口”的战略布局,将珲春定位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赋予了“为全国沿边开发开放提供经验和示范的先行先试区”等众多优惠政策。
(二)珲春的产业基础不断壮大
近年来,“窗口”的产业基础不断壮大。
通过最大化利用资源、区位、政策“三位一体”优势,珲春简单贸易迅速向优质产业转变,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现有能源水电、木制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医药保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农副海产品和一般加工业九大工业产业。据统计,2006~2009年,珲春市工业项目总投资达到118.6亿元。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是2005年的4.8倍。
独特的优势吸引来了日韩投资者。“特来纺织”、“小岛衣料”落户珲春,带动了风华制衣、运达针织等本地服装企业发展,全市年产服装超过1亿件。环球钢构、三元彩钢等一批新型建材企业快速成长,建材加工制造产业链条向国际延伸。兴家、森林王等企业年加工地板等700万平方米,产品远销海外。建设了集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水产品工业园区,珲春已成为全国最大鱿鱼进口集散地。
大唐珲春发电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三期工程被国家能源局列为近期开工备选项目;千万吨煤炭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紫金矿业日处理矿石能力提升到1.8万吨;金铜冶炼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钢构、彩钢等新型建材进入俄罗斯市场。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宝力中电产业园区、中科院产学研一体化园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派高生物制药、华瑞参业、长白高丽参等生物制药企业在吉林内创建“名牌”,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据统计,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现有韩、日等国内外企业257家。与此同时,中俄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竞相发展,东北亚边境贸易中心启动建设,新一轮基础设施、新生项目和总部经济建设热潮正在蓬勃兴起。统计显示,2009年,珲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9亿元、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4.16亿元、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3.1倍、4.8倍、4.1倍、3.1倍。珲春充分开发利用了中俄珲春口岸、中俄珲春铁路口岸、中朝圈河口岸、中朝沙坨子口岸,对俄对朝贸易日益活跃。2009年,珲春各口岸过货30万吨、过客35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3.3倍和2.5倍。2008年经济普查显示,全市共有企业1337家、个体工商户14457户,比2004年经济普查分别增长75.2%和47.6%。2006~2008三年共计建设项目697个,总投资198亿元。
“三农”工作也踏上了新起点,焕发了新活力,创造了新辉煌。2006年以来,珲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进展,农村面貌全面改观。高附加值农产品成为特色品牌,高硒大米、富硒苹果走上精品化路线,延边黄牛等特色品牌享誉全国。英安镇、敬信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试点镇。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5375元,比2005年增加1575元。2006年以来,珲春市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称号。
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游、民俗游、红色游、跨国游齐头并进,防川景区入选“吉林八景”,客流量由每天300人增长到1000人以上。目前,珲春已开辟12条赴俄、朝及其他国家旅游线路,开发了7大旅游系列、67个旅游项目。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38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2倍和5倍,创历史新高。
作为中国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窗口城市,珲春已将厚积薄发的实力、绵绵不绝的耐力、戮力同心的执行力以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拼博力展示给世人,成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排头兵。
在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框架中,延边位于窗口和前沿,对长吉图战略的发展和开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延龙图一体化”工作的开展,以及延吉、龙井、图们三市资源的整合,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对“长吉图”东部窗口的作用日益显现。
(三)珲春的通道建设大有起色
近年来,珲春市启动了对朝路桥建设。圈河口岸中朝跨境桥工程已正式开工维护。全长567米的中朝新跨境桥和全长53.5公里的元汀至罗津公路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实施了口岸和港口综合改造。罗津港一号码头跨境运输5月份正式开启;与俄方达成了扎鲁比诺港开发利用的合作开发协议;开辟对俄分水岭陆路口岸和对朝甩湾子铁路口岸项目已报国家相关部门,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此外,积极推进对外航线和旅游工作。珲春至新泻航线下半年投入正常运行。
深入实施了“大通关”工程,集中突破了长期制约口岸发展的诸多瓶颈,构筑起了立体化口岸大通道,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相继开通了珲春至朝鲜罗津、珲春至俄罗斯斯拉夫扬卡、珲春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跨国客货运输线路。四国陆海联运航线成功试航。珲春至东宁公路建成通车,长春至珲春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车程由原有的10小时缩短为5小时,珲春至延吉空港车程缩短为1小时。
图们江防川出海口如图4所示。
图4 图们江防川出海口
以建设窗口珲春、畅通珲春、生态珲春、宜居珲春、实力珲春为出发点,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全力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和森林城市。加快了住宅小区的改造建设。煤矿棚改计划投资3亿元,新建住宅42万平方米,解决5600户住房;新建廉租房295套;改造农村泥草房2264户、节能房300户。城市供水工程净水厂完成土建主体工程,污水处理厂、新垃圾处理厂已投入运行。国际公路客运站投入使用,龙源公园全面开放。新体育场、会展中心、殡葬服务中心、残疾人创业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也已启动。完成了部分中小学校基建工程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目前,珲春市区面积已扩展到10.78平方公里,道路总长293公里,市区主干道形成内外两环、“五横五纵”相互贯通的框架。多元化吸引投资,盘活多年停建“烂尾楼”80余座,城区棚户区基本改造完成。全面实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五城联创”工程,完成龙源公园、北山公园主体建设,4年新建城市游园44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2平方米,形成了建筑、树木、花草相互环绕的魅力景象。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珲春河生态景观轴线带启动建设,1000公顷远景规划大气磅礴;车大人沟河、北灌渠二水入城,31公顷龙源公园打造“城市之肺”。“十一五”以来,珲春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建设总投资达30亿元,房产开发总面积达144万平方米。城区全面实施了集中供热,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了“大城管”格局。“城市名片”的国际化、品牌化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大量外籍居民来珲春购房。据介绍,从2007年12月18日到目前,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购房者已在珲春购房40余套,仅去年就有20余套楼房出售给了国际购房者。
2006-2010年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珲春的各项社会事业同样异彩纷呈,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大手笔投入,完成了38所中小学校改造和布局调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升学率达到98%。全面改善医疗条件,新建市医院、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院”、“一村一所”,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全部纳入了全额财政开支。不断健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4%。“十一五”前3年投资3亿元落实了社会保障项目190余项,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民工综合保险试点。与此同时,地域文化不断繁荣,朝鲜族、满族文化得到深入挖掘,洞箫、荷花、敬信湿地等特色品牌相继打响,朝鲜族洞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珲春市在2008年吉林省县(市、区)软环境民主评议中,群众满意度位居第二位。“十一五”以来,有关部门做过两次类似的调查,珲春群众满意率均达95%以上。
二、“前沿”延龙图一体化进展顺利
2006年2月,延边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构建以延吉为核心的延吉、龙井、图们三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构想。目前,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延边州乃至吉林省实施长吉图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一)延龙图一体化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延龙图地区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区域品牌逐步成型,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有利于延龙图一体化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已基本形成,延龙图一体化发展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延边区位如图5所示。
图5 延边区位
2007年6月,《延吉、龙井、图们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确立了延龙图都市区的基本骨架。为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延吉、龙井、图们三市也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拓展城市空间,扩大产业规模,有效拉大城区发展框架,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图们区位如图6所示。
图6 图们区位
截至2010年,延边州与所属各县市、各部门共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帽儿山保护与控制规划》、《布尔哈通河及延吉河两岸景观规划》、《延吉、龙井、图们三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延龙图土地利用规划》、《延龙图干线公路网规划》、《延龙图人口发展实施意见》等多部重要区域发展规划。《延龙图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经进入最后工作程序,《延龙图前沿功能区总体规划》、《延龙图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部重要区域专项规划已经正式启动。
(二)延龙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08年2月28日,延龙图党委正式成立。同时,延边州委、州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延龙图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对认识发展形势、明确战略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做出明确部署,提出了7个统筹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5年来,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为目标,从实现“八个同城”入手,各项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实质性突破:
——延吉至龙井的城际公交在2008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制约一体化发展的龙延等四个城际收费站,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取消收费。
——延龙图三市金融同城工作得到落实,有关政策正式颁布实施。三市企业、个人已在资金、票据结算、开立银行账户及银行贷款等各有关方面取消异地限制,实现金融同城待遇。
——朝阳川镇行政区划从2009年1月起正式并入延吉市,同时确定10个方面的扶持措施,为龙井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扶持其加快发展,防止其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短板。
——建立了延龙图旅游企业合作组织,搭建了三市旅游产业合作平台,三市旅游产业已纳入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轨道。
——从2009年1月1日零时起,延吉、龙井、图们三市固定电话区间通话资费已按同城待遇执行,延龙图三市通讯环境有效改善。
——延吉、龙井两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企业改组和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完成,企业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延边州新兴工业集中区正式划归延吉市管理,延吉市工业项目承载能力全面提高。延吉、龙井、图们三市重大建设项目已纳入自治州首府城市规划委员会管理范畴,区域发展统筹全面启动。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申请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延龙图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正在积极推进,有关改革方案正在与省委、省政府协调当中,有望尽快实施。
如今,延龙图一体化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省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而且列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重要内容。延龙图地区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战略前沿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物流节点及国际产业合作服务基地,在国家实施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延龙图经济总量持续上升
随着一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延吉市西出口和北出口建设工程、延吉河水利枢纽工程、延吉帽儿山森林公园改造及延吉、龙井城区河流综合治理、图们市日光山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4年累计完成工程投资近20亿元。
延龙图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扩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清华紫光古汉人参数字化产业基地等50多个新引进重要产业项目已分别入驻三市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引进企业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0亿元。
据统计,2009年延龙图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213亿元、41.7亿元、221亿元和12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13.6%、33.9%和20.9%;进出口总额占全州的45%,区域在籍人口已达到81.2万人。
到2020年,延龙图地区生产总值将增长到约650亿元左右,约占全州的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0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到约65亿元左右,约占全州的55%;产业结构调整为3:50:47。
到2020年,延龙图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形成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城镇就业岗位充分、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和谐社会。
到2020年,延龙图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结构,具备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污染预警应急系统,环境质量优良,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资源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洁净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具有边疆朝鲜族特色的生态示范区。
到2020年,基本确立延龙图在东北亚图们江地区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在长白山旅游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在自治州体制改革中的示范地位、在东北地区具有民族地域个性的特色地位、在吉林省 东部地区的中心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三、“腹地”长吉一体化为产业提升搭建平台
长春市和吉林市是吉林省的两大中心城市,是吉林省的经济重心。以长春和吉林两市为中心,四平、辽源、松原3个地级市为依托,辐射周边20多个县(市)的城市群,这个区域是长吉图经济最活跃、交通最发达、产业集聚水平最高的地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的主动力和主战场,全省发展“看长吉”,长吉发展“看一体化”。
长吉一体化如图7所示。
图7 长吉一体化
(一)长春“东扩”吉林“北拓”大都市经济圈崛起
2010年的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长春、吉林两市的辐射功能,打造大都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城市群发展。2010年2月20日,吉林市政府召开十四届三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关于长吉一体化发展框架下的吉林市发展规划的汇报”等多项议题。按照该发展规划,吉林市将按照“北拓、南优、东控、西调”的方针,引导城市重心主要向北部、西部拓展,加快建设北部工业新区和西南部新城,与长春市东北部、东南部开发建设相呼应。目前,吉林市规划的北部工业新区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
长春市已经把“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作为推进“长吉一体化”的主战场,充分利用长吉北线、长吉南线等交通优势,在长吉之间打造长吉新型产业带、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并积极地与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区对接,吉林市的北部工业新区也在积极地向长春靠拢。另外,今年长春市将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衔接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长春东扩”计划。
(二)南北两线并举重构江城框架
长吉两市之间现有城镇主要依托交通走廊,呈南、北两线“串珠”式带状布局。长吉一体化后,两市要坚持南、北两条轴带并重的方针,大力加强沿线城镇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城镇的经济节点、产业传导功能。“十二五”期间,长吉区域农村人口力争50%以上转移到沿线城镇和中心城市,市域城镇化提高到70%以上。
长吉北线。吉林市初步构想北线以长图铁路、长吉北线公路为轴带,以北部工业新区为起点,向西辐射带动孤店子、桦皮厂、左家等城镇,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加工,规划建设桦皮厂工业园区,积极承接长吉两市产业转移;
长吉南线。以长吉南线公路为轴带,以越北镇为起点,向西连接搜登站、一拉溪、岔路河、万昌镇,主要发展现代农业、温泉休闲、观光旅游,积极推进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合作项目尽快启动,重点规划建设岔路河生态新城,远期达到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成为长吉经济走廊南侧的重要支撑和联结点。
为加快长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吉林市将高标准编制完善沿线城镇总体规划,研究向岔路河、桦皮厂、搜登站等重点城镇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同时积极争取将沿线城镇纳入全省“百镇建设工程”支持范围,全面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10年目标:进入国内中上游水平。到2020年,吉林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以上,基本具备承载250万到300万人口的综合功能,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力争进入国内中上游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元,基本建成东北和东北亚新型产业基地、物流枢纽城市、旅游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工业:再造一个“吉林工业”。吉林北部工业新区是吉林市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目前已全面启动各项基础设施工程,碳纤维产业园、300万吨精品钢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按规划到2015年北部工业新区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吉林工业”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石化、冶金、汽车、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等传统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能源、碳纤维、装备制造、电力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区:重点在西南。今后,在城区西南部将重点发展居住、办公、商贸、旅游功能,规划建设西南部宜居新城。
农业: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吉林除了对城市框架的调整外,吉林市还将按照稳定提高一产、优化提升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的思路,推进吉林市的经济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建设长吉图区域重要的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并依托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以绿色水稻、专用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黄牛、奶牛养殖为主的精品牧业,以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长白山特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规划建设岔路河等现代农业示范区。
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统筹规划东市、河南街商业区,打造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并带动次级商圈、专业物流园区、大型批发市场合理布局;以完善提升北大湖、松花湖、北山、拉法山等旅游景区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推进与长春市、延边州战略合作,建设东北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热点城市。
(三)高铁通车长吉商圈联动
一条城际高铁改变两个城市的命运,总投资为86亿元的长吉城际铁路于2010年年底正式通车,这将改变两个城市商业的面貌。两市商圈联动,将被日益推向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的最前沿。长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全长111公里,年度输送旅客能力超过2300万人次。线路全程近期共设长春站、龙嘉国际机场站、新吉林站、吉林站4个车站,铁路建成后,将使两市间乘火车的时间由两小时左右压缩至30分钟。两市大动脉全面打通后,这条铁路不仅能够方便两市居民出行,加速长吉区域一体化进程,而且还是东北地区“三纵四横”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哈大客运专线并网后,从吉林市到北京只要5个小时,到大连只要4个小时。
随着长吉城际高速铁路的正式通车,吉林市和长春市的商贸往来更加频繁,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强大的人流量和城市间商贸关系的日益巩固,为城市商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一体化融合汽车石化
汽车和石化是吉林省的两大支柱产业。2009年,吉林省汽车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而石化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吉化公司共向吉林省销售8500吨丁苯橡胶,其中5000吨用在了与汽车相关的行业,主要用于做汽车轮胎的原料。
从2009年吉林石化公司与汽车产业相关产品产量及销售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到,10种相关产品中,5种产品在省内汽车行业的销量平均在4%左右,还有5种产品全部销往省外,在省内汽车行业中的销量为零。
据统计,应用于汽车上的化工材料有油品和添加剂、橡胶、塑料等9大类4700多种。而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以色代黑,以塑代钢,以及橡塑件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必然使汽车与化工两大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针对目前省内汽车配套件中橡塑件少,配套率低;汽车橡塑配套企业少,技术水平低;化工专用料产量少,用量低;车用化学品产量小,质量低等4大问题,2010年4月,我省“汽车与石化产业配套协作战略联盟”已形成,联盟成立后,还将依托吉林化工园区、长春汽车产业园区等载体,加大对车用化学品以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的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汽车橡塑专用料、润滑油等配套化学品生产基地,发展汽车化学专用料、轮胎、电线电缆护套、汽车密封件、防冻液、车用底漆等一系列化工产品。
(五)核心增长极释放1+1>2的能量
到2020年,长吉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基本形成规划、产业互补、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在金融、旅游、电信等领域部分实现同城化。
按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部署,以打造长吉双核心都市经济区为目标,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长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长吉都市经济区在全省发展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对此,专家们认为,长、吉互处于对方1小时经济圈内,仅从经济战略考虑,“长吉一体化”符合“1+1>2”的规律,符合规模经济发展的方向。
吉林市正积极推进两个千亿级工程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千亿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是积极推进建设百万辆整车工程。随着长吉图战略的实施,长春、吉林两市已开始携手并进,从空间衔接到产业融合,从交通互动到基础设施贯通,长吉一体化必将释放1+1大于2的能量,带动周边城镇和区域整体融合发展。
四、长吉图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对外道路通而不畅一直是制约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关键因素。畅通国际大通道是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关键任务,也是进行《规划纲要》允许“先行先试”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外道路不畅制约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18年,国际大通道畅通工程 将东北亚地区6国紧密相连。
国际大通道畅通工程,主要指合作开发利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地区港口为导向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经蒙古国通往日本海贯通东北经济区的中蒙国际运输通道,以及通过提升和完善长春龙嘉机场通关综合能力来打造的国际空港物流通道。
目前,珲春已经成为畅通国际大通道的先行者和最早的受益者。
珲春是拥有25万人口的县级市,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窗口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离日本海最近只有15公里,在200公里半径内就密集分布着10个条件优良的俄罗斯和朝鲜港口,如果通过珲春实现借港出海,使受益地区不仅可以涵盖整个东北,还可以惠及蒙古国等东北亚地区。
2008年10月,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束草—日本新澙四国联运航线成功试航,是第一条我国东北地区横贯日本海(东海)直达日本西海岸航线。目前我国东北大量货物从陆路到大连经渤海、黄海再转于日本海,到达日本的航期约12天。而此航线只需一天半即可到达,航行成本大幅降低。
中蒙大通道贯穿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将东北亚地区六国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向东联系日、韩,向西连接俄、蒙,并延伸至欧洲和北美的重要通道。
中蒙大通道如图8所示。
图8 中蒙大通道示意图
这条大通道建成后,对于我国来说,又形成一条贯通东北乃至欧洲的大动脉,能够彻底改变东北地区铁路运输紧张的局面,进而促进图们江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东北亚其它国家来说,不仅可以改善各国相应区域的交通条件,也可以打通连接东北亚各国与欧洲、北美的最近通道,从而使图们江区域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