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头的青春期:IBM、微软和苹果的恩怨史(3)

轰动一时的广告,配合Macintosh与它的图形操作系统,再加上乔布斯的宣传魅力,使很多倾向新科技的年轻人都觉得Macintosh很“酷”,便很冲动地购买Macintosh,但买了之后发觉没有什么有用的应用软件,所以Macintosh的销售经过一次高潮后便快速下降。

三巨头的青春期:IBM、微软和苹果的恩怨史(3)

【连载】《源创新》第二章源创新战略(5)

乔布斯所推出的Macintash 比IMB PC更易操作,也更酷,但它最终成为市场的失败者,为什么?

IBM PC的一夜成名,马上震动了整个电脑与风投行业,埃斯特里奇做梦也没有想到IBM PC 会那么成功,市场对IBM PC 需求的增长超过了IBM的产能,这给很多对个人电脑有认识的人创造了商机。康柏(Compaq)在1982 年2 月得到了风投资金而成立,在同年11月便推出了与IBM PC 兼容的手提个人电脑,所有IBM PC 的软件也可在康柏的手提个人电脑上使用。因为IBM PC的主要元素(微处理器、操作系统)都可在市场买到,第三者只要以逆向工程,按照IBM PC 组合信息输入/输出的规格复制,便可做成与IMB PC 兼容的个人电脑。康柏是第一家成功做出与IBM PC兼容的个人电脑的公司,此后很多公司,尤其是台湾很多无品牌的IBM PC 克隆产品纷纷进入市场。软件开发商只要有计划为IBM PC规格开发应用软件,便可得到风投的支持。一些已成立的软件公司,也都改变了它们的发展计划,把所有资源都放在开发IBM PC应用软件上,几年间IBM PC 规格的应用软件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个人电脑。

LotusDevelopment Corporation 是在1982 成立的应用软件公司,看见IBMPC规格即将成为个人电脑事实上的标准,立即致力于专为IBM PC 规格开发最新应用软件Lotus1-2-3,这是把三种不同但相关的功能集合到一起的商用软件:试算表、图形演示、数据库。当该软件在1983 年1月推向市场时,Lotus DevelopmentCorporation 转眼间便变为最红的软件公司,而IBM PC也成为个人电脑事实上的标准。之后IBM PC 小组回归IBM 总部,成为IBM 结构下的一个部门。这部门以流创新推出了IBMPC/XT,继而推出了IBM PC/AT。到1985 年,IBM 已远远超过了苹果,占个人电脑市场超过80% 的份额。

自1977 年AppleII 成功后,苹果公司以流创新在1980 年针对商业用户推出了Apple III,但不很成功,尤其是当IBM 在1981 年推出IBMPC 后,更使苹果产品的销量大降。

在1979年,史蒂夫· 乔布斯与苹果公司内几位工程师拜访了施乐在帕洛奥托的研究中心(XeroxPARC),以苹果的十万股来换取乔布斯在研究中心停留几天观察其最新技术。当乔布斯看到研究中心的位图显示技术后,他认为个人电脑的前景是以图形为使用者界面的操作系统。

当时的使用者界面都是以命令或指挥方式输入个人电脑的操作流程(Command-lineInterfaces),对普通的使用者而言,他们要受过一段时间培训才可使用个人电脑,但如能用图形来引导使用者进行个人电脑的操作,那么很多初用个人电脑者会很快学会如何使用。乔布斯认为要与IBMPC对抗,苹果必需发展一种图形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从表面来看,这是流创新,但其实这是源创新,因为如要使这新理念得到真价值,不只需要更强劲的微处理器,也需要前所未有的指示器,更需要一批能为图形操作系统写应用软件的工程师。

苹果第一部图形操作系统个人电脑于1983 年1月面世,产品名是丽莎(Lisa),它用鼠标为指示器,它的图形用户界面,完全基于他们在XeroxPARC 所看到的技术。Lisa的价格是9,995 美元,市场定位是商业客户,但因很多第三方软件开发商都不懂得为Lisa 写应用软件,使得Lisa缺乏有用的商业应用软件,相对而言IBM PC 已有很多应用软件,而且Lotus 1-2-3 在同时推出,所以商业用户都觉得Lisa又贵又没价值,而IBM PC 又便宜又超值。因此,虽然Lisa 有使人觉得很“酷”的图形界面,它仍是一败涂地,而Lisa的失败更加强了IBM PC在市场的快速增长。

在1982年,乔布斯被迫退出Lisa开发团队,而另外成立团队致力开发一款低价的图形操作系统个人电脑,产品名为麦金塔(Macintosh)。这两个团队在苹果内部竞争,最后Lisa败下阵来,乔布斯便力争在1984 年2 月推出Macintosh,而且花费150 万美元做电视广告,内容暗示苹果的Macintosh将救人脱离IBM 的控制,这则电视广告直至今天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美国电视广告。这轰动一时的广告,配合Macintosh与它的图形操作系统,再加上乔布斯的宣传魅力,使很多倾向新科技的年轻人都觉得Macintosh很“酷”,便很冲动地购买Macintosh,但买了之后发觉没有什么有用的应用软件,所以Macintosh的销售经过一次高潮后便快速下降。

而同时,IBM PC的第二代产品IBM PC/AT 也进入了市场,它用英特尔新一代的80286 为微处理器,PC-DOS 为操作系统,因此与IBM PC兼容,所有IBM PC 的应用软件,都可在IBM PC/AT 使用。与Macintosh 相比,IBM PC/AT不只有更强的计算能力,而且它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很多人,尤其是企业都倾向IBM PC/AT。到1985 年,IBM PC/AT所占市场份额已超过了80%,而Macintosh 一直在挣扎中求生存。虽然微软为Macintosh开发了Words(文字处理)及Excel(计算表)应用软件,使它销量有些好转,但没有改变它在市场的下降趋势。

直至通过组合激光打印机、桌面出版软件(PageMaker),Macintosh开拓了桌面出版市场,很多印刷公司都纷纷买这套组合系统,使它们可以快速做出印刷样本而缩短印刷出版时间。Macintosh在这一利基市场(指被市场主导者忽视的细分市场)的成功改变了它的命运,使销量从下降转为微升,苹果也转危为安。但个人电脑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IBMPC/AT 及它的克隆所占,而Macintosh 只占很少份额,乔布斯也因此事与当时苹果的总裁发生冲突而被迫离开苹果。

IBM作了一个可能会令其悔恨不已的决定,这个决定给了比尔·盖茨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1985 年8 月2日,IBM PC 之父埃斯特里奇在德州的达拉斯(Dallas)死于飞机失事,这个意外事件使IBM 失去了全公司唯一了解IBM PC成功关键的人。埃斯特里奇死后,他的上司威廉· 洛韦(William Lowe)主管IBM PC 业务,因为IBM与微软共同拥有PC-DOS,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盖茨谈判有关PC-DOS的权利。那时IBM 在个人电脑市场占超过80%的份额,洛韦的谈判目标是减少IBM 为PC-DOS 支付的使用费,而盖茨知道PC-DOS是个人电脑市场的关键,他的目标是拥有PC-DOS 在IBM 外克隆的使用权。在谈判时,盖茨提议IBM 拥有自用PC-DOS的权利,而微软拥有它在IBM 以外其他个人电脑的使用权,这也是说IBM 可免费用PC-DOS,而微软可自由卖给任何公司PC-DOS的使用权,所得的使用权费不用与IBM 分享。洛韦乐意答应这建议,在他心目中,这可降低成本,因为IBM 已占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从传统智慧看,IBM将会一直控制个人电脑市场,所以重点是减少成本。这是流创新的思路。而盖茨则认为个人电脑是新兴市场,重点是要有更多个人电脑公司加入,这是源创新的思路。这一建议使两个不同思路的人各得其所,谈判也顺利完成。

IBM的主要业务仍然是主机销售。虽然它的个人电脑销量一路增长,但它的大部分利润仍是来自于主机销售,为此IBM 宣布了它的“AT战略”。它的新理念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主机是服务器,可计算及解答所有复杂的商业问题,AT是在每一员工桌上的客户机,这些客户机都与公司的主机连接,员工可用客户机写信、做简单财务分析、会计、写报告等,一旦遇到复杂的问题,员工可通过AT把问题上载主机,由主机把问题解决,然后把答案下载到员工AT。这是源创新的理念。五年后,美国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但当时IBM 没有采用源创新战略来扩大支持这理念的生态系统,反而因为采用了流创新战略而减弱了支持这理念的生态系统。

英特尔在上世纪60年代以内存芯片起家,到70 年代美国有很多生产内存芯片的公司,它们的主要客户是大电脑公司,如IBM, DEC等,英特尔是其中最有名气、市场份额最大的。在1980年,英特尔的主要业务是内存芯片,而微处理器只是一些小尝试,因为生产内存芯片及微处理器都用同一生产线,所以基于市场的动向,英特尔支配一些生产容量来生产少量微处理器,看看市场的反应。因为IBM是英特尔的大客户,IBM 的工程师对英特尔的8086 有些认识,这也是PC 小组选用8086 为IBM PC的微处理器的主要原因。在1980年初,日本半导体公司以价格优势开始侵蚀美国半导体公司内存芯片市场的份额,英特尔则一直努力以流创新来争取客户,但不论英特尔如何努力,日本半导体公司都能作出有效应对,使英特尔的努力劳而无功。它的内存芯片市场一直被这些日本半导体公司分食,英特尔也面临着财务危机。

那时80286 是IBMPC 的关键元素,因此IBM 在1982年末向英特尔投入了6.427亿美元作为战略投资,这笔资金使英特尔可在困境中研发新一代的微处理器80386。虽然80286的市场一直增长,但英特尔还是认为内存芯片是它的主业,大家都认为只要努力,必能扭转局面。但从1982 年到1985年,英特尔一直 在内存芯片市场挣扎,不仅没有好转,而且每况愈下。最后,英特尔在1985年忍痛逐步放弃了内存芯片行业,而把所有生产线逐步转为生产80386。当时英特尔第一个提议IBM 开发基于80386的个人电脑。但当时IBM 对客户所承诺的AT 战略是建立在用AT 为客户机的基础上,而且IBM 拥有80286的生产权,所以对英特尔的提议,IBM 迟疑不决。但英特尔已逐步离开内存芯片市场,而把英特尔的将来都寄望在80386 上,所以IBM既然迟疑,英特尔马上向康柏发出了这一提议,使康柏获得了一个机会,抢先在1986 年推出了基于80386 的个人电脑,迫使IBM迫不得已在一年后推出了基于80368 的个人电脑,这使很多人开始对康柏另眼相看。

当微软拥有PC-DOS在IBM 以外其他个人电脑的使用权后,盖茨以低价出售PC-DOS在每部电脑的使用权,这吸引了很多克隆产品推入市场,尤其是很多来自于台湾的克隆产品,价格便宜而且计算速度有些比IBM PC还要快。对微软来说,因为它也开发应用软件,所以越多克隆对它好处越大,但对IBM 则越多克隆便增加越多价格战压力,这迫使IBM降价而减低利润。可以说,正是洛韦的流创新思路引导他接纳了盖茨的建议,而这使微软得以积极建立它自己的生态系统,从而直接影响IBMPC/AT 的利润率。IBM与微软的关系由此从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IBM一向对利润率很看重,它的主机及微型电脑的利润率都很高,唯独IBM PC/AT因有很多克隆使得它的利润率很低,以IBM的传统智慧,它们的对策是创造IBM PC 专用的技术及操作系统。

在1987 年4月,IBM 推出了专用技术PS/2。它虽然也是基于80286 及PC-DOS,但它有比那时AT 克隆更高级的结构,使它比AT克隆有更快的通讯速度。IBM 把PS/2的使用权卖给所有克隆公司,希望以此来控制克隆的发展,但因收费太贵,大家都不愿意买,而选择采用80386,于是整个市场的趋势便倾向80386克隆,而康柏也成为它们的技术领先者,虽然IBM 在1987 年末推出了基于80386 及PC-DOS 的PS/2,但IBM在个人电脑市场占的份额也逐渐被克隆(包括康柏)侵蚀。

在1984 年末,IBM便计划发展代替PC-DOS 的操作系统OS/2。原计划是OS/2 将会是AT 战略的重点,OS/2 比PC-DOS动能更多;它可以同时运行几个PC-DOS 的应用软件;它以图形而不是以文字为用户界面。在洛韦与盖茨谈判时,IBM与微软签了联合开发OS/2 的协议,使用权的分配与PC-DOS 一样,事成后双方都可各自延伸为己专用。在这次合作中,IBM的软件工程师全面参与OS/2 的设计及实施。开始时双方都很热情合作,整个软件行业也期待OS/2早日完成而能给它们带来商机。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双方便产生了冲突,而致OS/2 迟迟未能完成。后来,微软在1987 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2.0,它的用户界面与OS/2计划的图形界面很相似。一个月后微软推出了Excel,一年后推出了Word。当时OS/2还不稳定,而且微软免费培训软件开发商为Windows 操作系统写应用软件,因此大部分软件发展商都选择为Windows写应用软件,这使微软在1990 年推出的Windows3.0 得到了空前成功,而Windows 3.0 也成为PC-DOS操作系统图形界面事实上的标准。IBM从此失去了它在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地位,之后个人电脑的主流市场被“微软—英特尔—康柏”三位一体主导。在1990 年后,IBM 的OS/2才稳定,但已无法收复失地,它与苹果的命运相似,只占有某些特殊的利基市场。

本书网购链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0266.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高考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动量、冲量和动量守恒定律总结

来自:要学习网 阅读原文[L]一、动量[/L][L]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状态量;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计算物体此时的动

情感美文:老婆、情人和红颜谁最累?图文

情感美文:老婆、情人和红颜谁最累?(图文)和朋友讨论起这个问题,朋友说:都累。我觉得似乎还没有回答透彻:因为最累的人恐怕是男人自己。老婆,是婚前的红颜,新婚的情人,未来的保姆。因此,老婆是男人的记忆和依靠,可以给

《十分钟年华老去》影评:时间、记忆和生活

NO.238/浴神时间的歌咏、感叹和哲思已然连绵了数千年,可是对于时间,不断进步的人类依然无可奈何。时间的长短在科学上可以严格的定义,可是在生活体验中却往往没有意义。就像《情人》里的少女淡淡的忧伤:“我从十四岁那年就老去了”,即使

65、赵刚:企业大数据架构:业务、数据和技术

嘉宾简介:赵刚,博士,北京赛智时代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CIOManage)创始人,主要从事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咨询。曾任赛迪顾问公司高级副总裁,分管信息化、互联网与管理咨询业务,曾任赛迪时代公司总裁,赛迪学者。长期致力于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研

声明:《三巨头的青春期:IBM、微软和苹果的恩怨史(3)》为网友吃苦耐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