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花都巴黎 花都巴黎

巴黎,法国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美丽的塞纳河两岸,瞩目的香榭丽舍大道沿线,集浪漫、时尚、气质于一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是一座艺术与历史交织的大都会,素有时尚之都、世界花都和美食之都之美称。

巴黎,美丽的巴黎,神奇的巴黎,它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它是古城保护的楷模,它是文化环境的典范,它是生态文明的样板。作为法国的心脏,在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方面,它保留了过去的印记,甚至是历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格局;另一方面,它又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并且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

一、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盛名,伴随着雨果的同名长篇小说,近两个世纪以来享誉世界各地;一年超过1300万人的客流量,更让巴黎圣母院成为整个法国,甚至全欧洲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圣母玛利亚身边参观或祷告,对于这座用石头砌成,并拥有850岁高龄的建筑来说,这可算是一桩美事。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维克多•雨果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又名「钟楼怪人」中,将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他在这部伟大的巨著中有一段名言:"这座可敬的历史建筑的毎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而舍身。

《巴黎圣母院》是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美丑对比。作品的闻世,不仅成就了雨果本人,也使巴黎圣母院名扬天下。历经了近两个世纪,在今天,它依然被一遍遍翻印、重版。当年谈到这本书时,雨果说: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小岛西岱岛东侧南岸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这座哥特式建筑,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圣母院的法文原名为"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巴黎圣母院座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建造全部釆用石材,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被壁柱和三条装饰带分成九部分,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它开创了欧洲建筑史的先河。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取消了台廊和楼廊,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甚至整个教堂都釆用了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阳光透过彩色大玻璃窗投射进来,将教堂内部照耀得一片雪亮。

这么多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旅游高峰已经过去几周了。大概,有超过两千万的人流来过这里。在圣母院门口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个原点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使得圣母院更加被视为法国“时尚之都”与“世界花都”之中心点的象征意义。

"看看这座建筑,世界著名的建筑,非常的宏伟壮观,非常的简洁明快,同时,也很有平衡感。如何来观察这座建筑的几何学,你会发现,有垂直线条,水平线条,正方形和圆形......总的来说,什么的几何形都有。"三十年来,让•皮埃尔•卡特尔一直坚持义务向游客解释这座教堂的建筑艺术和建筑美感。

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分三层,下层是三个哥特式的拱门。中门是末日审判门,雕有"最后的审判",表现圣经中世界末日上帝进行最后的审判的故事,下层是地狱,上层是天堂;左门是圣母门,雕刻有精美的圣母和圣婴;右门是圣安娜门,圣安娜是圣母的母亲。教堂中层雕有28位古代犹太和以色列君王的雕像。

巴黎圣母院是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至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你看,这里多么迥然殊异,在美好与邪恶之间。在基督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被选中的人,全都戴上了皇冠。他们全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获得了救赎。在另一侧,是有罪之人,他们将被鞭打至深邃的地狱,被送至地狱接受判决。"让•皮埃尔•卡特尔正在大门下,对着拱门的雕塑,不断向游客解说着。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女神,猿猴一样的脸、乳房,在一个王国里,主教和修道士的头上撒尿,这就是地狱。"让•皮埃尔•卡特尔边滔滔不绝解释着,边抱怨,"大部分的游客无法会意其中的含义,很明显,他们无法理解这座建筑的内涵。教堂里有很多的释义,但我们试图让大家去理解基督所传达的信息。"

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九千人,其中一千五百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很有名,共有六千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圣母院第二层楼是著名的玫瑰窗,这些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要享受独自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有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著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

走进圣母院的拱形大门,狭长的教堂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人会昏头转向,不知道应该看什么,就在大堂的步阶旁,神父伯纳德•泰里安正向游客发放一份说明书。他是一名巡回牧师,可以四处走动,并且,很有天赋,非常健谈。他精通法语、英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日语,还会简单说几句中文。

神父伯纳德•泰里安跟日本人聊谈,很喜欢询问人家的名字,总会告诉人家,他在东京居住过,就挨着信浓町车站附近。跟韩国人聊谈,他总是注意到,韩国人比较关注壁画,对耶稣复活的画面很感兴趣。按照神父的解释,韩国人,确切地说,亚洲人很少看到描绘耶稣死后复活的场景,一般比欧洲人更感兴趣。

巴黎圣母院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堂建筑外形粗笨、呆板的束缚,釆用了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整个大院内摆置了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大堂里的壁画,一幅浮雕就是一个圣经故事;第二层色彩斑斓的玫瑰花形大圆窗,应用了从阿拉伯学来的彩色玻璃工艺,也拼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圣经故事......

巴黎圣母院的每一处祭坛、回廊、门窗等,都不乏外观艺术装饰,每一处装饰都层次分明,工艺精细,并且,都一一刻划了圣经的故事。圣母院大堂两侧的好几处祭坛,并非主祭坛,其雕塑也是以圣经的故事为主题。不过,参观这里的游客大多走马观花,一次简单的参观是无法了解这座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的。

对教堂的一切了如指掌的,莫过于是历史遗迹首席建筑师本杰明•莫顿。10年来,他一直负责圣母院的维护,并监管所有的修缮工作。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对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多;作为一名圣母院的维护者,他所作出的,都是与所有的前任一样,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建筑实习生贾斯丁有机会跟随了他。

跟随本杰明登上了游客罕至的露天平台,鸟瞰人群熙来攘往的广场,贾斯丁仿佛自己就像那尊长着一副翅膀的石雕思想者。熙熙攘攘的广场映衬着巴黎圣母院古老的长影,静静流淌的塞纳河承载着整个法兰西流逝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往许多建筑都已经消失了,唯独眼前的塞纳河依然波光涟漪。

塞纳河像一道弧线穿过巴黎城中,巴黎圣母院就位于这条巴黎之河的西岱岛上,从圣母院的楼上俯瞰巴黎如诗似画的美景,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穿梭游驶于河上,塞纳河的两岸,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喧闹的还是厚重的,一座座建筑尽收眼底。多少年来,圣母院正像是圣母在用慈祥的目光关注着。

露天平台正面两座高69米的钟楼,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巨钟,北钟楼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石头楼梯,由387级台阶组成。中庭上方有一个髙达百米的尖塔,塔尖补充了花窗上方的空白,并与建筑的正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平面对称图形。两座钟楼之间由一条装饰精美的走廊连接,本杰明把它称之为凯米拉画廊。

凯米拉画廊这些变化多端的创作,是教堂的典型标志。在十九世纪中叶,建筑师维奥莱特负责圣母院的修缮工作,他发现底座丢失了一些雕塑。这位建筑师运用了他的想象力,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绘画上的一技之长。首先,他打了草稿,将人和动物的面部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

在巴黎圣母院露天平台上的凯米拉画廊,这些众多的神魔精灵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瞰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身着奇怪的双翅,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这些石雕的小精灵,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思索着人们的命运。

本杰明手指着塔尖对身边的贾斯丁说:"瞧,勒•杜克正看着我们呢。哦,不。他和12名传道者在一起,每个屋顶的排水沟上都站着3名传道者,他们都在俯瞰着社会百态,唯独奥维莱特•勒•杜克没有,他还倒用手托着腮颊,仰望着塔尖,或许是出于建筑师的天性,喜欢将自己的塑像关注于自己的作品。"

露天平台离公众的视线很远,这里却是巴黎圣母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这些成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都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体现了创造者的高贵气质。用本杰明的话来说:"人们精心地制作这些大写字母,以确保每个字母之间都是不同的。这需要好几位雕刻师来完成,他们都为此感到了自豪。"

巴黎圣母院自1163年第一颗基石奠下之后,建造过程一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始终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举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在法国人的心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圣母院不仅是古老巴黎的象征,更是法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巴黎圣母院远离游客的圣器收藏室,4位志愿者在圣周到来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了。他们用橄榄油和没药、香肉桂、菖蒲等配制而成圣油,为了监管这项重要的任务,让•皮埃尔•卡地亚暂时放弃了导游工作。这些圣油,将被放入瓶中,以备在复活节时被祈福或献祭时使用,然后分发给主教辖区的牧师和信徒。

圣母院的志愿者相聚在一起已经二十多年了,他们在制作圣油的过程中是非常虔诚的,认为如果只是机械性地制作或者去买现成的,整个圣油仪式就毫无意义了。这些圣油会很快被送到盛大庆典的圣油弥撒活动中,作为被祈祷的物品,所剩的油必须全部燃烧掉,不过,翌年复活节来临时,他们又会回到这里。

复活节庆祝活动的准备,离不开唱诗班在教堂里的排练。上帝喜悦有水准的诗歌、音乐与歌声,可以说,在圣母院教堂中,唱诗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世纪盛行的多声部唱诗基础上,最新式哥特建筑学将天堂的景象画在拱形的屋顶上,引领出了一种新的唱法,复调音乐以速度为架构,建筑学以支柱为架构。

音乐对教堂的意义非凡,一直是教堂的一部分,神不单喜悦有水准的音乐与歌声,也要求这些人有属灵的生命,是个得胜的圣徒,因而,唱诗班一直是圣母院学校的传统。教堂里的唱诗班,成员大都是8到14岁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包括早上的传统课程和下午的唱诗功课,这些孩子们接受的是全面的音乐学习。

圣母院的风琴有6000根风管,15个音栓,一连片的按钮。毎个按钮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名称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每个音域都有特殊的声音,把它们结合起来,可以是轻柔的,也可以是高亢的,与大教堂很相符,聆听着大风琴奏出的庄严的圣歌,唱诗班的祈唱和牧师有条不紊的布道,人们仿佛超脱了世尘之外。

菲利普•拉菲是教堂的三名管风琴手之一,他能够有机会弹奏这台雄浑厚重的乐器而深感万分庆幸。排练时间被安排在对外开放以后,一般是清晨。当大家仍在沉睡之中,菲利普已经弹响了这台风琴。风琴的奏乐,音色浑厚响亮,与圣母大教堂很相符,仿佛就是大教堂共鸣器,所鸣奏的,可都是历史的回音。

毎天早上还不到8时,圣母院的广场已经是入头攒动。身为安保的乔基姆手执掌管着的一串沉甸甸钥匙,按时地插进古老的门锁,在5分钟之内,打开了15扇笨重的古木大门。这时,门外已经有人在排队等待进入了。第一位准时到达这里的常客,就是今年77岁的朗鲍先生,他每天骑10公里的自行车,风雨不阻。

第一批进入圣母教堂的,大多是这里的会众,前来参加8点钟的众人祈祷活动。他们之中,有的是退休人士,有的就在附近工作。对于这些虔诚的常客来说,来圣母院祷告意义重大。每天清晨来这里,这一天的生活会显得十分充实。每个人都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彼此相互认识,相互打招呼,相互报以微笑。

随着阳光的透射,明亮的教堂里游客越来越多。起初是三三两两,渐渐地熙熙攘攘起来,接着,就是大批团队的游客。不久,在教堂的圣坛里或者在座位上祈祷的会众成了小众人群了。在熙来攘往的游客中,有的就是那么走马观花,有的手里的手机、照相机一个儿的闪光,有的还很虔诚地凑上前参加早祷告。

在上午较早时,尽管圣母院里人群已经川流不息,收藏室还没有对外开放。这里收藏着最珍贵的物品,尽管与博物馆不一样,它们仍然照常被参展。这一天,圣母院雇佣的五位教堂司事之一,斯特凡纳•于尔班正从珍品库里请出一座19世纪朱红色搪瓷基督像,以及一副镀金黄铜十字架,让教徒和游客瞻仰。

圣母院的司事从来不是培训出来的,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一股热爱工作的热忱。斯特凡纳住在比利时牛斯山的塔布,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塔布的教堂给司事当助理,是在塔布学会怎么当上名合格的司事,并把学到的本事带到圣母院来。圣母院经常举行仪式,所有的礼仪用品全都由他保管,容不得半点差错。

各种不同的仪式中最细微的细节,对于斯特凡纳来说,都是极其重要。在圣母院,不同的庆典会燃烧不同气味的熏香,这一切,都是非常寻常的事。因为,香料都是他们自制的。在成为教堂司事之前,他曾经是一名药剂师,并且,他还受到了卡迪纳•吕斯蒂杰的启发。他希望,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无可挑剔的。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来到圣母大教堂......"在巴黎圣母院的大堂上,人们正在举行午间弥撒,游客聚集而来,纷纷周围在周围。在教会中,只有神父、主教才可以主持弥撒。以前,只使用拉丁语主持弥撒。后来,经过梵二改革,天主教中的大多数教会这才会采用民族语言和有民族特色的礼仪来举行弥撒。

大堂的空气中,飘逸着教堂司事斯特凡纳用枙子花提取的精华配制出来的熏香,牧师陆续出现在教堂的门口、过道,立即引起了游客的兴致。牧师正向人们做着演讲:"请睁大你们的双眼,看看这彩绘的玻璃窗,以及由此透射进来的阳光。抬起头,我们的双眼一定看到了十字架上的耶稣,看到了天堂......"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五,圣母院总会举行一个特殊的庆典,那就是祭拜圣人遗物。杠出这些香炉、蜡烛、十字架等等圣人遗物的,都是虔诚的圣墓骑士。圣墓骑士肩上所杠出来的,都是圣母院最珍贵的圣人遗物。他们如同十字军东征骑士一般,平常都参与灵修活动,洁身自爱,遇到教会重大节日还积极参与弥撒。

一顶棘冠,被认为是基督在受难时戴过的;一片来自十字架上的木头,以及一颗钉子......圣墓骑士将它们护卫出圣母教堂的大厅,传递给祭坛前的一位教士,并在整个仪式过程中都紧紧围绕在它们周围。这个头冠是在整个基督世界里最重要的圣人遗物之一,让所有的游客惊奇,不久后,还让游客一一上前瞻仰。

巴黎圣母院里,不仅存放了不少圣人遗物,也存放了许多其它物品。在这里,存放有圣热纳维耶夫的遗物,也存放有圣爱琉德理的一只手,是从1930年一场洗劫大主教宫殿的大大中捡拾的......它们都被安全地存放在珍品库里,远离那些贼头贼脑的人。总共有两百来件,虽然数量不是很庞大,然而价值却不菲。

巴黎圣母院珍品库里珍藏的物品,大多数是与圣人有关联的物品,有的也是人体的某一部分。有一个圣物箱里,装有三块骨头,一块是巴黎的资助人圣•吉纳维芙,一块来自圣•克洛斯尔德,一块来自圣•文森特。虔诚的教徒将它们捐赠给教堂,并要求将自己埋葬在圣物附近的地方、它们被保留了数个世纪。

在巴黎圣母院,每逢圣人节日或举行仪式时,总会把珍品库里有关的物品隆重地抬出来,放到圣坛上,让教徒瞻仰、祭拜,不会一直把它们锁起来,然后放在角落里任人遗忘。犹如,每年都会举行圣热维纳耶夫九天祷告,他是巴黎的守护神;并且,还会将圣热维纳耶夫的遗物借给圣艾蒂安迪蒙教堂做祷告使用。

在珍品库后面的橱柜里,还有被人遗忘的国王圣•路易斯的遗骸,一块下颚骨和一根肋骨。这两块遗骸,经研究,确实是人类的下颚骨,被送去做碳14处理,以此来确认它的年龄。结果显示,这是一块历史久远的头骨,可以追溯到12世纪晚期或者13世纪初期,这与圣•路易斯的年代吻合,路易斯死于1270年。

作为教堂的负责人,劳伦•普拉德可以让人们确信这个遗骸的真实性。这块颚骨与路易斯死亡的年代很吻合,不会是来自14、15、16或之后更接近的年代。不过,当它们成为圣物后,人们就不愿意接受这么真实的故事了。当然,不管答案是什么,这是一块保存完好的下颚骨,大家都希望能得到这块遗物的荣耀。

现在,在巴黎圣母院上上下下畅通无阻的,要算得上是多尼米克•艾拉•多克这位气质不凡的建筑师和她的助理。她几乎每天都要到处巡视,察看哪儿该维护,哪儿该清理。有一些角落,玫瑰窗的下方,侧面小教堂的门廊上,稍不留意,居然有两年没有清理了。还有,要不加固,塔尖的底座损毁也十分严重。

一座古老的石头屋院,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不断的翻修中。虽然都是石头砌成的外围,一些已经损毁很严重的,已经换掉了,一些还使用铁环内部加固,以保持它能够直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末,一场大风暴把教堂的塔尖刮掉,在平台上砸出了一个洞。为此,翻修工作花了两三年时间,经费都花费在了修缮上。

巴黎圣母院的屋顶结构,是全巴黎最古老的架构之一,距离地面有33米,这里本是整座大院最为脆弱的地方,似乎有点高处不胜防。不过,令人意想不到,却是整个教堂保护得最好的地方。这个13世纪的木制屋顶架构,毎条横梁就是一整棵橡树,众多的橡木,使巴黎圣母院有了一个别名,就叫圣母院森林。

著名的"玛利亚"大钟敲响了,在巴黎圣母院,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这座大钟才会被敲响。据悉,这座挂在南翼钟楼,与“埃马纽埃尔”为邻的大钟,是由荷兰皇家铸造厂建造的,整座大钟重6吨,由铜和锡制成。在这个神圣的周三,教堂的中殿被装扮一新,用来迎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圣油弥撒。

在圣油弥撒时,巴黎所有的牧师、修女以及所有教堂众人都会来到大教堂中殿参加圣祭仪式,一瓶瓶的圣油会分别放在他们的跟前接受祷告。座位已经预定了,大教堂很快会变得非常拥挤。风琴手菲利普•拉菲在巴黎圣母院的第二个职务是教堂的企业服务经理,与其他人一样,在这些日子,他也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圣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让•皮埃尔•卡迪尔,尽管他不是教徒,也不是神职人员,还是由他负责仪式所有的事宜。这种仪式是大型的教堂活动,大教堂有特殊的礼拜模式,教区的牧师是不会直接进行大范围服务的。让•皮埃尔•卡迪尔在四处检查了仪式的细节后,正逐一向有关人员布置相关事宜。

仪式以列队的形式开始,在让•皮埃尔•卡特尔的带领下,队伍穿过了游客人群,从广场来到中门外停留了几分钟,又继续行进。大风琴浑厚响亮的乐声响起,为仪式中的舞蹈班伴奏。在教堂顶部的显示器中可以见到:这支队伍中,有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大祭司、副牧师、主教,有全巴黎的牧师、修女等......

弥撒曲中,巴黎的红衣主教在祈祷圣油,希望通过基督的授予变为慈悲的工具。献祭仪式开始......在后台,让•皮埃尔谨慎地指挥着两小时的圣油弥撒,所有参加的信徒们都会把自己的心愿和需要都藉着祭台上的耶稣一起献给天主圣父,祈求圣父藉着耶稣十字架的牺牲而宽恕罪过、赏赐所需的一切东西。

二、蒙马特高地

如果说,卢浮宫是欧洲艺术的神殿,那么,蒙马特高地则堪称为诞生艺术神话的地方。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叶,正是在这个当初还名不见经传的高地上,诞生了后来影响深远的现代艺术运动。高地上蜿蜒曲折的街道和参差不齐的建筑,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显得有些拥挤,昔日巴黎的小村庄仍然依稀可见。

傍晚的蒙玛特高地,白色的圣心教堂耸立在高地的最高点上,拜占庭式的圆顶,整体的罗马式风格,显得格外庄严、圣洁、雄伟。层层台阶上,黄人、白人、黑人肤色混杂,川流不息;跳的、唱的、摇滚的令人眼花,目不遐接;还有身上挂着杂七杂八的小商品串游着的小贩,以及一不留神就拌脚的地摊。

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曾经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是一个到处都有传说的地方。这里,有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在这片高地,无不充满了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波西米亚风情。

相对于巴黎其它各区而言,蒙马特高地地势实在是高,塞纳河无法逆坡而上。蒙马特高地归属于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当地的蒙马特人坚持认为,这里还不是巴黎,每个拐角都抹不去过去的痕迹,毎处山坡依然保留着乡村的特色,这里所具有的波西米亚风情神话,仍然激发着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上世纪初,蒙马特还有许许多多的乡下房子,大片的空地上疯长着各种果树和蔬菜。简陋的街道、破旧的房屋和商店,到处散发着最尘土飞扬的人间气息。在历经风雨冲刷之后,蒙马特高地幸运地留存下来,但
走进花都巴黎 花都巴黎
田野、果园、私人花园消失了;街道变了,房屋和小田舍被改造过了,古老的商店成了画廊或餐馆。

在几条小街的交汇处,有一个十字路口,中间是一座方形广场,广场上摆满了桌椅,四周用栅栏围着,在栅栏里面悬挂着一幅具有明显的印象派风格的绘画。这就是让·保尔·克莱斯佩勒描述过的露天咖啡馆。里面座无虚席,人们悠闲地喝着咖啡、葡萄酒和各种饮料,没有一点嘈杂声,安静得如同空无一人。

蒙马特的户外咖啡座密度极大,人挨人,分不清谁和谁是一拨的。咖啡分小杯和大杯,价钱是一样的。人刚到座位时,己有画家要给画人像素描了。坐下开始品咖啡,又有另一画家上前,不问要不要,准备也给画素描。连连摆手说不要,但不肯,还想画,咖啡馆地方很窄,躲不开,人家只好接踵逃离咖啡馆。

沿着圣-樊尚路倾斜的小巷一直向上走,不多一会儿,就到了一片热闹的小丘广场。这儿店铺林立,人群熙攘,沿街的铺面除了旅游用品商店,大多是小酒馆、咖啡馆和画廊。广场里有不少男女画家在现场作画,有的在画建筑物和人群,有的在为游客画肖像素描,也有的蹲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埋头创作......

在蒙马特高地还是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小丘广场就已经是人们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如今成了一个画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地。不要小看这些街头艺术家,也许他们在金钱上并不富有,但他们中有的很有天赋和格调,受人尊敬。十九世纪末的著名画家卢梭、雷诺瓦、毕加索、布拉克等等,都曾在此为生计作画。

上午8点,位于蒙马特高处的小丘广场,气温刚刚过了摄氏度零度,肖像画家玛丽•诺艾尔已经将画架放置在自己中意的地方。诺艾尔的画架在这里一放已经37年了,如果她稍晚些抵达,或许这个地方便不属于她的。当咖啡露天厅关闭后,她可以去另外的地方,只要按指定的地点便可,不过,得待在画家后面。

在这个小丘广场,大概可以容纳三百名画家或肖像画家在此谋生。诺艾尔与一些希腊朋友在这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诺艾尔的毎一天也都是从头开始。在这里,谁也不能担保总有生意可揽,谁也不能保证可以一举成名,或者天上掉馅饼,不过,大伙都过得十分愉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比起诺艾尔,雅克•德普朗什的样子更为老成些。他在小丘广场也混迹了35年,每天总是在现场写生。虽然这里的艺术家可以任选主题,然而,对他而言,他的整个世界就是与公众直接接触。当初他刚到这里时,顺手买了两三张这里前辈写生的画,从此便愿意将蒙马特映像在自己的画布上,一发而不可收。

诺艾尔一早便交上了好运,一对年轻的伉俪来到她的画架前。男的刚坐下,诺艾尔几笔勾勒,便引女的到画架前观看,"这绝对是你的另一半,肖像是个人纪念品,是生命中的一个时刻。若干年后,当你们再看到它,依然可以看到豆冠年华的风釆。"女的一瞧,诺艾尔的碳笔勾勒出的,活脱脱就是模印盖出来。

诺艾尔眼前这对年轻的伉俪是头一桩来到巴黎的,只是在蒙马特蜿蜒的街巷间随意溜达,看到有了岁数的她穿着简洁,却显得依然典雅风范,清新自然,原本是好奇地凑上前瞧瞧,这便成了诺艾尔这一天的头桩主顾。之前,他们还从没当过画架前的模特,瞧瞧肖像画家将自己双双绘在一块,这神态还怪甜蜜的。

尽管游客总是陆绎不绝,不过,也不是每一位游客都会来欣赏诺艾尔的艺术创作,对于以写生为主的雅克,那就更另有所言。在广场周围,真正的画廊仅有两家,然而,大量出售蒙马特风景画的摊子却大有人在。他们逢人便上前兜卖,甚至低价抛售。那些画,都不是艺术家写生的,而是来自亚洲的批量生产。

“我要去找皮加勒广场的小妞们......”,是一首著名的法国歌曲,唱出了巴黎人心中皮加勒街区的特色。这里因屋顶上仿造的红风车而闻名于世,以红磨坊为主题的电影和名画更使这个歌舞厅蜚声世界。红磨坊的演出,总是呈现给观众豪华的场面,以及闪光亮片的服装,独特的音乐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

皮加勒和蒙马特总是联系在一起。这里紧挨着克里希大街的布兰奇广场,在十九世纪未,有3家酒吧相离不远,它们的译音为夏尔酒吧、尼恩特酒吧和特里帕斯斯酒吧,依其译义,即为"乐园与苦难共存"、"虚无"及"死者",也就是说,皮加勒这一片红灯区,既是消费者的乐园,也是一切罪恶的源泉。

红磨坊于1889年起建,因酒吧和歌舞厅是当时人们的首选,很快便成为人们寻找另类相遇的情色场所,更成为艺术家寻找灵感的地方。红磨坊之所以举世闻名,一是画坛怪杰亨利·图卢兹-劳特瑞克以歌舞厅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名画;二是这里上演的著名法国康康舞,现今几乎被世界各国视为法国的民族舞蹈。

以反映波西米亚夜生活,使「红磨坊」和「康康舞」举世闻名的图卢兹·劳特雷克,出生于法国阿比,是图卢兹伯爵的后裔,父母是表兄妹。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患有罕见的骨头病,十几岁因两次事故摔断了两条大腿,造成了他头重脚轻的侏儒外形。1882年来到巴黎学习绘画,1885年在蒙马特成立了工作室。

图卢兹·劳特雷克1891年为红磨坊创作了第一张海报,令他声名鹊起。他不属于任何一个画派和艺术运动,但是,却是美术史上重要的年代、重要的焦点,印象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许多作品中,他都以极具创意的图案,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以及浅色的运用为特色,表达情绪及运动,技巧堪称精湛。

热情大胆的康康舞一直受到法国人的喜欢,如今的舞者更是把红磨坊的演出当成美和艺术的追求与传播。随着大幕的拉开,非常华丽的舞台布和景灯光放出炫目的光彩,盛装出场的男女舞者的行头身材及容貌都无可挑剔,真是满台惊艳。完美的舞姿和歌声,还有甜甜的笑靥,让人们领略了夜巴黎的无限华彩。

如果是喜欢看民族舞芭蕾的,不要错过红磨坊。剧场不大,歌舞杂技口技都很新颖。这里的演员来自世界各国,全部受过正规戏剧舞蹈学院的训练,基本功很好,并经过非常严格苛刻的甄选,大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据说,红磨坊是许多学舞蹈的女孩实现梦想的地方,她们以能在此体验舞蹈生涯为奇迹。

浣衣舫是蒙马特一个古老的旧建筑,在当年,这里是当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艺术家们的聚会地。它常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只因那些曾在这里驻足或居住过无名艺术家们,如卢梭、梵高、毕加索、莫迪里雅尼等,如今已被我们尊称为大师。1970年原址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之后浣衣舫又被用水泥在原址上重建。

浣衣舫原先是一家钢琴厂,及后被锁商雅尼纳-塞巴蒂安-马亚尔买下,委托建筑师保罗-瓦瑟将木板楼隔成10间画室,出租给艺术家。于是,那些正愁无处栖身的艺术家和作家诗人们便蜂拥而至。浣衣舫每个房间的隔板有点像阿拉斯加猎人的小木屋,镶嵌在蒙马特高地上一样,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猎人房"。

在蒙马特葡萄园的辉映之下,以前毕加索经常待过的狡兔酒吧,就处于索利路和圣-樊尚路交叉口。一座普普通通的只有一层楼的房子,悄无声息地坐落在路边,房子刷了油漆,四周围着低矮的木栅栏,栅栏内长满绿茵茵的植物和鲜艳的花卉。一切都经过了精心的修饰,看上去,就像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建筑物。

狡兔酒吧虽然只是一间酒吧,但无容置疑,它是蒙马特最有艺术气息的一处休闲放松的地方。这个酒吧的店老板弗雷德爱好艺术,当时酒吧的常客如果没有钱或者不想付钱,便可以用一张自己的画代替酒钱来付帐。这样,弗雷德就收集了许多著名画家未成名前的作品,其中,还包括了毕加索等人的作品。

在蒙马特所有的旧房子中,狡兔酒吧总是最能煽动人们的情绪,被赋予"蒙马特的心脏和灵魂"之美誉。酒吧的名字来源于漫画家安德烈•吉尔的一幅狡兔漫画,最后,狡兔也被人们命名为安德烈•吉尔。早在上世纪,弗雷德在酒吧当家时,酒吧便成为社会名流会面的首选之地,他们会围着木桌度过整个夜晚。

狡兔酒吧的历史,大概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其中的每一章,都少不了那些在蒙马特高地生活过的艺术家和文人们的身影。据说,穷困潦倒的凡高当年就在这儿画下了许多蒙马特的风情画。刚到巴黎不久的毕加索,和一帮西班牙朋友也经常来这里光顾。狡兔酒吧的老板弗雷德还特意留了一个房间给他们聚会。

伊夫•马蒂厄是狡兔酒吧的第三任老板,他放弃了在美国的歌唱事业,转而接手这家酒吧。虽然弗雷德早已不存在,但是狡兔的风格风范依然。在酒吧内一面面黑色的墙壁上,几乎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画作,有油画,有水彩画,有素描,也有中国式的瓷盘画,也不知道哪一幅是名家真迹,哪一幅是新手临摹的。

马蒂厄现在已经85岁了,他在没有乐器伴奏,不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引吭高歌,总会使前来光顾的人们叹为观止。谈起前辈弗雷德,马蒂厄更是兴致勃勃。当年,弗雷德留着胡子,吸着烟斗,穿着乡村服装,总是放荡不羁,不太关心任何事情。虽然酒吧内挂满了诸多名家画作,总说自己不是艺术品经销商。

在马蒂厄的述说中,1905年是毕加索短暂的玫瑰时代,他画了一幅画,吉他上坐着的是是弗雷德,毕加索本人则作为丑角。他把自己的画作挂在墙壁的一隅,整整挂了12年。有一位喜欢巴蕾的瑞典老师欲出价买了它,屡屡不能遂愿。及后,它却被作为帐单支付了。1989年,这幅画的拍卖价为4000万美元。

一幅"亚得里亚海上的落日"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没人见过的画家,一个意大利人波拉内利的宣言被刊登在报纸上。波拉内利是极端派,他挥毫涂抹了一幅半抽象画幅,批评者认为,这里头一定藏有某种东西。几天后,法警传来一篇报道,他出现在这篇报道里,并回忆了发生的一切,这幅画就是仅仅是画而已。

挂在狡兔酒吧发黑墙壁上的大部分故事,都已经成为过去,成为蒙马特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一幅很有趣的"蠢驴",罗罗用碳笔勾勒了一头有头无尾的"四不像"。及后,道格勒㪸一瞧,来了灵感,在蠢驴背后垫上画布,给它爱吃的食物,并使它的尾巴摇动起来,还在画布上添加条纹......

人们每每在狡兔酒吧聚会、唱歌,大多数时候,喝葡萄酒只是取乐消遣。酒吧里的葡萄酒,都是产自蒙马特葡萄庄园。喝一品脱,就排出一夸脱。对于经常在这里混迹的艺术家来说,这里就像自己的家,大家非常放松,游客就和他们混在一起,在手风琴的伴奏下,谁都可以哼上一段,只要彼此轻松愉快就行。

坐落在蒙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爱墙约有40平方米,深蓝色的瓷砖上用311种语言和方言的手写笔迹写满了同一句话"我爱你"。在那里,可以找到"我爱你"竖排的三个汉字,在墙的上方还有一幅漫画,画中女郎身穿深蓝色吊带裙,斜倚在一张小桌旁,画旁边一行小字写道:"保持理智,勿要强求"。

高地下面蒙马特公墓里,就有一座茶花女的墓。茶花女是玛格丽特的原型。墓为石筑,形制颇高。两侧刻写着她的真名实姓:“阿尔封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长眠于此”。茶花女虽无亲属,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却不断有各种各样的花摆在那儿。这是世界各地游客从四面八方给她带来的心意。

公墓是社会的缩影,有豪门大宅也有平民小区。茶花女出身贫苦,身后萧条,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偏僻的平民小区。历史上,有关著名青楼女子的故事举不胜举,茶花女就是当年巴黎交际界红极一时的"女王"。她生性偏爱茶花,每逢外出,随身必带茶花,其颜色时红时白。或许,这就是"茶花女"得名的由来。

许多人喜欢以攀登台阶的方式来到蒙马特高地,圆顶一点点地滑入视线,小的,大的,钟楼,圣心教堂渐渐出现,自然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第一视角,这种视角,不同于沿着斯坦科科街穿过花园和广场的视角。在城市处于制高点的圣心大教堂上,能够眺望巴黎的壮观全景,并且体会着在人海里沧海一粟的渺小。

在巴黎这个浪漫之都海拔129米的山丘之上,挺立着圣心教堂这座宏伟的建筑,因相对高度较高,视角广阔,景色如画,让所有的参观者都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从圣心教堂所在的蒙马特往巴黎市中心看,巴黎的千年历史尽收眼底;登临圣心教堂中心最高的大圆顶,从那里,能看到周围方圆50公里内的景物。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是艾菲尔铁塔之后巴黎的第二个至高点。从艾菲尔铁塔上,看到的是辉煌的巴黎;从圣心教堂的大圆顶俯视下去的巴黎,则是一个平实的巴黎。与巴黎圣母院相比,圣心教堂是更接近普通民众的的一片神圣的净土。在它的脚下,各种杂货店林立,空气中弥漫着煎饼和烤栗子的香味。

圣心教堂正面是三个拱形大门,大圆顶的四周有四座小圆顶,很具有中东情调。大圆顶两侧立着两尊立马铜像,一边是圣·路易,另一边是被英国人用火刑烧死的贞德。这两尊铜像由于长年风吹雨淋,产生一层铜锈蚀裹通体,变成碧绿颜色,有如翡翠雕琢一般,与白玉似的大教堂相映成辉,恰似天工造化。

在蒙马特的圣心教堂,耸立于中殿之上的大穹顶直径16米、高达55米,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后殿的天花板上,能看到世界上最高、法国最大的马赛克镶嵌画,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玻璃彩窗。这些玻璃彩窗的原始图画曾经在1944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在1946年又被按原样修复。

圣心教堂又有巴黎小白宫之称,当然,这是指外形而言。据说,整座教堂都采用同一种叫朗顿堡釆石场釆来的,大家俗称索普斯的石头,当这种石头接触水或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能使建筑在积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这也是为什么圣心教堂如此雪白晶莹的原因。

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楼,钟楼内存放有一口大钟,它是法国最大的钟,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钟之一,重19吨,因为在萨瓦省铸造而成,故被称为萨瓦。当它被敲响时,整个巴黎城都能听到,共鸣的钟声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不过,这个庞然大物已经衰老了,钟面出现了裂纹,人们再也不能敲击它。

圣心教堂的建设,最初是由两个信徒的誓言发起的,一开始便有一千万个虔诚捐助者资助。1873年选址于可以俯瞰巴黎的殉难山,殉难山就是蒙马特。当年圣丹尼斯将基督教传至巴黎,并担任第一主教,后被异教斩首而殉教。据说,圣丹尼斯被斩首后,还能手执自己的首级,由巴黎市走到蒙马特方才咽气。

巴黎圣心大教堂是法国巴黎的天主教宗座圣殿,其中供奉著耶稣的圣心,教堂也因此得名。教堂兴建于1876年,建筑师保罗•阿巴迪在圣心教堂奠基仪式上为圣心堂的起建放下了第一块基石,教堂于1914年建造完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9年战争结束后才正式开始使用,是巴黎著名的地标之一。

建造圣心教堂的资金,全部都是私人捐献,总额大约为700万法郎。工人们挖掘83口33米深的竖井来下沉柱子,打下坚实的地基。整个地基奠定工程持续了近三年,1878年教堂的地下部分才正式开建。但是,在地上建设开始之前,资金就全部耗尽了。教堂的地上部分,则是三年后的1881年才开始着手建造的。

一个临时性的圣坛在1876年3月3日设立,朝圣者的捐献很快就变成了建造资金的主要来源,教堂的地上部分在地下部分完工后才开始着手建造。1884年,最初的设计者保罗·阿巴迪辞世,另外五位设计师接手了圣心教堂的督建工作。他们修改了圣心教堂最初的设计方案,建成后的圣心教堂总长85米,宽35米。

钟楼的完工又花去了8年的时间,其中的大钟是通过火车从萨瓦省运来的。人们需要建造一节特别的低车厢,送到巴黎后,又转送上一辆28匹马拉的马车上,由众多的人群簇拥着,在晚上护送过第18区,黎明时送达教堂北门外。钟楼留有与这个庞然大物一样大小的大门,大钟吊了上去,工程这才算是落成。

在蒙马特圣心教堂负责礼拜程序的,有牧师、12个祭司和16个本笃会的姐妹。每天晚上8时半,本笃会的姐妹便会在大教堂脚下的住宿楼开始忙碌起来,负责接待晚间祈祷,127年来从没有过间歇。在宾馆过夜的人们,承诺在晚上祈祷一小时。第一批宾客从晚上11时祈祷到午夜,接着,从午夜祈祷到凌晨1时。

住宿楼可容纳170名信徒,他们有的是单独来的,有的是一家子,有的则是教区里的一些祷告组集体而来。为了方便人们祈祷,住宿楼通向教堂的走廊彻夜不关闭,一直开到早上,接着就是弥撒了。人们分批次,从晚上11点一直持续到早上。一小时到了之后,只要他们愿意,还可以随意留下冥想或继续祈祷。

22岁的艾琳•蒂尼经常前来参加晚间祈祷,她在小时候就被父母带来这里。那时候,假期总会去诺曼底,蒙马特是必经之地。过去,她只知道这里的房间比别的地方便宜,现在,感觉来这里祈祷,会远离日常琐事,内心更平静,更虔诚。她觉得教堂很美,很喜欢,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是美好的,因而持续不断。

白色罗马风特色的建筑,高大的穹顶,精美的天顶壁画,神圣的耶稣像,气势不凡,神秘感十足,是圣心教堂给人的视觉美感。可惜,只是教堂内不准拍照,没能摄下它的独具风采,不免有点遗憾。走出教堂,门口的层层台阶上,密密麻麻的坐着来此朝拜、游玩的人群,人们边休息边观赏艺人的特色表演。

圣心教堂前的台阶上人群熙熙攘攘,车辆在教堂和小丘广场间穿行,不少游客来到了这里也就不再跋涉了。对于导游兼作家的吉恩•曼努埃尔•加贝尔来说,这一切,就像对手心手背一样的熟悉。前头的一个拐角,犹如是一处边境,真正的蒙马特,其实就隐藏在热闹街景后头那古老的旧屋和蜿蜒的小巷之中。

古老的小房子,浓阴的树木,蜿蜒的鹅卵石小道,一个宁静而又有所隐蔽的蒙马特,自十八世纪以来就一直如此。在这个村庄里曾经的小磨坊,房子还是这座房子,多亏城邦国际艺术基金,入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5位艺术家。他们可以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通过大自然的氛围,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构思。

1860年蒙马特划归巴黎市,成为了巴黎的一个区之后,规划师的工作很努力,开发人员也不失时机,人们在离巴黎城区最近地方的南斜坡和阿贝斯区加快了改造步伐,而北坡则鞭长莫及,于是,就造成了蒙马特在城区和乡村间的差异,使北坡更富乡土气息,依然保留着葡萄园,磨坊风车这般风景秀丽的乡村。

在19世纪晚期,抗德游击队活跃在蒙马特北坡的时候,那里是一个由窝棚和小花园构成的棚户区。几乎所有游击队的活动点,都隐藏在工人、小商人、街头顽童等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间。在那里,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的怪人却乐得其所,有将废品搭成所谓豪宅的哲学家,有靠收破烂而被人称为第一死亡部长的......

法国抗德游击队结束于上世纪早期,昔年的小房子已经被漂亮的朱诺大道所取替,一些为数不多的游击队活动点也被保护起来,曾经的低端巿场现在却被法国上层社会所追棒。其中,有一处墙壁爬满"爬山虎"的老旧楼房,如今成为了巴黎人青睐的度假酒店。因其舒适、安宁和朴实,还接待过不少美国明星。

坐落在蒙马特高地可托街12号的蒙马特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7世纪莫里哀组织的话剧团名角之一罗西蒙的故居,后来成为众多画家的住所、画室和交流中心。附近一些曾经住过著名画家的古老房子,也成为蒙马特博物馆所拥有。这些住户中,一些艺术家如雷诺阿,劳尔•杜飞等已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画家。

"雷诺阿花园"是在雷诺阿绘画出笔下名作《煎饼磨坊的舞会》的一处荒芜花园,他当年一进入这里的那一刻,就被迷住了。花园一角有一个马厩,当画磨坊时,他就把马厩当作工作室。在找到烟雾城堡前,他还在这里租了两间房子。在这个花园里,他还创作了「阳光下的裸体」、「秋千」等其它重要作品。

收藏于法国奥塞博物馆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就是雷诺阿1876年在蒙马特画出来的经典之作。雷诺阿早期的作品是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在妇女肖像画中,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出生在法国巴黎利摩日一个穷裁缝的家里,少年时被送到瓷器厂去学习画瓷器和画屏风,使他产生了对绘画的兴趣。而后,便到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又在格莱尔的画室里补习素描。在那里,他结识了克劳德·莫奈、巴齐依和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从此便走上印象主义的道路。

在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属于较年轻的一位,比莫奈小一岁,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可爱的妇女儿童。从他的画作中,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母亲或是姐妹们的笑容,尤其是女人的裸体形象。他以特殊的传统手法,含情脉脉地描摹青年女性那柔润而又富有弹性的皮肤和丰满的身躯。

雷诺阿所有的画作都被收藏在国际博物馆里,他喜欢蒙马特愉快的氛围。德拉加莱特红磨坊是蒙马特中产阶级和工人聚会的跳舞之地,雷诺阿在店内彩绘之笔捕捉这一氛围,留下了永恒的瞬间。在蒙马特乡村的丛林间,雷诺阿抓住了投放在安娜躯体上紫藤蓝色的光影和洒满金色阳光的秋千,也留下了难得的一幅。

蒙马特博物馆馆长弗朗索瓦还受收藏家塔巴斯特的邀请,来到他倾注一生所有热情的皮加勒,在堆满数十年精心积累的地方,塔巴斯特拿出了一件珍藏多年的标志,闻名遐迩的老鼠莫特。这件标志当年紧挨着狡兔酒吧,如今已经成为蒙马特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快,它便成为蒙马特博物馆珍藏的一分子。

蒙马特同义于欢乐、幽默和艺术情感。在这里,博物馆记录着蒙马特10万份文件的档案,它们都是由艺术家和当地人捐赠的。其中,收集在蒙马特生活过的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不仅有对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介绍,还有蒙马特传奇人物罗特列克的多幅海报画,更有苏珊 •瓦拉东和莫里斯 •尤特里罗的绘画作品。

拉彭波奈特是勒皮克街上历史悠久的酒吧之一,凯瑟琳•穆罗是她们这个家族自1909年接手这一酒吧的第四任老板。现在,墙壁上挂满了许多珍贵的画家手迹,成为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其中,有大量的素描,是插图画家弗兰西斯克•布尔波特留下的。他曾经是社区的活动家和慈善家,成为蒙马特的传奇人物。

正如所有乡村的庆祝活动,蒙马特也有自己的节日。在圣文森特节,所有当地的居民都会走上街头欢庆一番。他们之中,有来自教堂的牧师、祭司和本笃会姐妹,有来自当地葡萄园庄园的劳动者,有曾经在街头上很淘气的蒙马特小孩,或者来自蒙马特的各个团体等等,他们引以自豪的,就是行善使自己快乐。

在流逝的岁月里,曾经有过成群结队的巴黎人前来观赏由蒙马特艺术家创造的瓦沙卡兹游行。游行队伍中不乏华丽的花车,也有衣着较少的浴缸女性,还有各种各样的比赛等等。瓦沙卡兹的名称来自瓦沙和卡瓦卡德,瓦沙的译义为牛,卡瓦卡德的译义为蜂拥,似乎与疯牛有些沾边,不过与其它风俗有所不同。

三、埃菲尔铁塔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塔高320多米,相当于一百层楼高。4个塔墩由水泥浇灌,塔身全部是钢铁镂空结构,浪漫的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云中牧女"。

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至今仍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地标和符号。它的设计者是居斯塔夫·埃菲尔,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埃菲尔铁塔这一庞然大物,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创新魄力和幽默感。

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粗大铁柱支撑着。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内设四部可容纳100人的电梯,每天把数千名游客送到115米高空俯瞰巴黎,还可沿着1792级阶梯走下来。

早上8点钟,离埃菲尔铁塔开放还足足有一个小时,广场上已经有游客在排队等候了。这时候,机械师都必须进行例常的安全检查,即使是游客无意间随手丢下的纸屑碎片,只要妨碍了电梯的运作,他们也绝对不会放过。至于个别零件因磨损需要更换的,负责机械部的伊万斯•卡马雷则花费了很长时间定制。

有时,埃菲尔铁塔开放的时间到了,游客不见踪影,迟迟未至。正当第二层纪念品的商店营业人员正纳闷时,因电梯故障而迫不及待的游客终于步上704级的阶梯攀登上来。到达的游客就是商店的顾客,熙熙攘攘的人群可忙坏了铁塔官方礼品店的负责人雅克•卡斯塔尼。在旅游旺季,商店毎天能销售4吨纪念品。

对于礼品店的经营,雅克•卡斯塔尼可是心中有谱。电梯故障算不了什么,要碰上天气骤变,那可就是门庭若巿了。别的不说,单就是刮风下雨,那雨衣、雨伞......可就是不小的买卖;一旦风暴来临,本来就不太宽阔的门店可就挤得水泄不通。埃菲尔铁塔的复制品,可说得上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纪念品之一。

毎天清晨在铁塔的底部,战神广场成为一个平台。每当礼品店正在繁忙地卸货、进货的时候,与礼品店同处铁塔二层的米其林餐厅也正在釆购海鲜、蔬菜等。送来的龙虾、比目鱼等等经主厨一一挑选后,被装入箱,运到200米外125米高一间60平方米的餐厅储藏室。相邻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厨房,就有18名厨师。

阿兰•杜卡塞团队的旗舰店餐厅,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卖点,人们在米其林餐厅的窗户边,可以欣赏到拉德芳斯商务中心、托卡德奥酒店、塞纳河沿岸和蒙马特高地的景观。生日聚会、婚宴、寿宴......餐厅仅有120个座位,前来订餐的人陆绎不绝,最早的可以提前3个月,人们都把能到这里一趟作为一种荣耀。

米其林餐厅有自己的专用电梯,顾客不必与游客一并排队等候。它的厨房虽然狭窄,有限的空间却决定了团队的结构和顶级配置。为了避免火灾的发生,铁塔的管理还給厨师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允许用燃气,不允许有明火,即使是生日蛋糕,上方也不允许点燃蜡烛。尽管有诸多规定,这里的厨师仍然游刃有余。

这些年的日子里,斯特凡纳•鲁森整天都跋涉在埃菲尔铁塔中的钢铁森林。他攀登的阶梯,是游客从不涉足的,仅凭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觉察电梯运行轨道的质量问题。是铆钉松了,还是部件损坏了,随时都会被替换。不过,居斯塔夫•埃菲尔当年在选材上非常仔细,124年过去了,现在大多还完好保留着。

1884年,为了迎接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和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法国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建筑。经过反复评选,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铁塔被选中,建成后铁塔就以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埃菲尔的设计非常高明,在两年多的施工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伤亡事故,这在建筑史上是很了不起的。

埃菲尔铁塔经历了百年风雨,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初大修之后风采依旧。它除了四只脚是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是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对地面的压强却只有一个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分三层,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

埃菲尔铁塔已经有124年的历史,看上去,它仍然不同凡响,具有独一无二的神奇魅力。自1889年建成至今,总共已经接待了2.5亿游客,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毋庸置疑,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瞭望台,它设有上中下三个瞭望台,可同时容纳上万人,三个瞭望台各有不同的视野,也带来不同的情趣。

铁塔的最高层瞭望台离地面274米,若沿1652级阶梯拾级而上,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当然也可乘坐电梯登高。在这里极目远望,全巴黎尽在脚下,当白天视野清晰时,视线可达60公里开外,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感觉:嘈杂的巴黎忽然静了下来,变成一幅巨大的地图,条条大道小巷将城区划出无数大小不等的方格。

铁塔中层瞭望台离地面115米,从这一层向外张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淡黄色的凯旋门城楼,绿荫中的卢浮宫,白色的蒙马特圣心教堂,无不清晰可见,令人心旷神怡;傍晚登临,又见夜色璀璨,满地繁星,那些串串如珠的街灯,交织辉映,如花似锦。这一层还有一个装潢考究的全景餐厅,终年都是顾客盈门。

铁塔最下层的瞭望台相当宽敞,设有会议厅、电影厅、餐厅、商店和邮局等各种服务设施,在穿梭往来的人群中,好像置身于闹市。从这里可以欣赏到,北面的夏洛宫及其水花飞溅的喷水池,铁塔脚下静静流淌而过的塞纳河水,南面战神校场的大草坪和法兰西军校的古老建筑,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风景画。

居斯塔夫•埃菲尔创作了一个真正的钢铁巨人。在19世纪,这些巨大的露天升降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1986年电梯被现代改装了,主要设施几乎没有更换过。时至今日,这种老式的水压式升降机仍然在继续运行,1899年的机器仍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柱子的内部设计,又会把人带回到法国的工业时代。

在过去的岁月,埃菲尔铁塔的倾斜电梯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黄色的大蓄电池通过电塔和水箱让电梯保持平衡。当蓄电池升起的时候,电梯就会降下来,反之亦然。两吨重的蓄电池不停地升降,循环了一个多世纪。其实,原理很简单,电梯箱由一根电缆牵引,用一组滑车来降低拉力。

埃菲尔铁塔的50名机械师辛勤工作,保障了铁塔虽然历史悠久仍能正常运行。伊万斯•卡马雷是铁塔机械部的负责人,他经常说,世界上有两个这样的电梯,一个是东门电梯,一个是西门电梯,这就是在124年里游客们如何在这个钢铁网架上下参观的。也就是说,伊万斯所指的两个电梯,在他心中是挺古老的。

始建于1884年的埃菲尔铁塔高300米,是当时法国所有有名的建筑物,包括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七月纪念柱的总高度。它代表着伟大的钢铁结构师埃菲尔对其妻子忠贞不渝的爱。埃菲尔为了证明自己对离世妻子的忠贞,终身没有再娶,并建造了这座高塔纪念她,也让自己能在离天堂更近的地方接近妻子。

古斯塔夫·埃菲尔从小就对建筑构造很感兴趣,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建筑构造上,对学习完全不用心,中学毕业时与梦想中的理工大学失之交臂,他沮丧、灰心和难过,甚至想过去母亲的煤栈帮忙。如果他的生命中没有遇到玛格丽的话,可能这个世界上便会多一名煤栈老板,而不是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

在居斯塔夫•埃菲尔最沮丧时,玛格丽鼓励他不要放弃,相信他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工程设计师,一定能设计出闻名于世的建筑。而且,"我要听你在那座建筑上对我说你爱我!"爱情和梦想激励着埃菲尔,功夫不负有心人。古斯塔夫·埃菲尔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法国纵合技术学院求学,并获得毕业证书。

24岁那一年,埃菲尔接到了生平第一个工程,加隆河铁道桥工程,随后,他又完成了波尔多大桥等工程设计项目。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埃菲尔与玛格丽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但他们的婚姻没有走完一生一世,在相伴15年后,玛格丽不幸生病去世。这期间,埃菲尔完成了一个个工程项目,取得了一个个的成就。

1889年,巴黎政府决定建造一座标志性建筑群来纪念世界博览会,居斯塔夫·埃菲尔为了设计这座摩天高塔,用了足足有五千张设计图。虽然取得了设计权,但政府在高塔建成之前只提供五分之一的资金,为了完成对玛格丽的承诺,埃菲尔毫不犹豫地将他的建筑工程公司和全部财产抵押给银行作为工程投资。

玛格丽去世后,古斯塔夫·埃菲尔痛苦万分,他发誓,要再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要站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对玛格丽说爱她。他晚年时登上铁塔顶端,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对苍穹大声喊着玛格丽的名字说:"我爱你!"多年以后,这份爱的表白依然在高塔上空回荡,埃菲尔铁塔也因此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现在的人们很难相信,当十九世纪末期埃菲尔铁塔的构想被提出的时候,很多巴黎人,甚至是很多法国人都并不赞成。那时,高达557英尺的华盛顿纪念碑刚刚完工,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法国人希望超越这一纪录,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一个1000英尺的高塔,人们需要找到这个塔的设计和建筑师。

当时,法国政府宣布举行一个设计大赛,法国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们被邀请参加,他们的设计都必须满足可以用来募集资金等的条件。在最后的期限内,超过100份设计稿参与竞争。有人提出建造一个巨大的断头台,有人提议竖起一个1000英尺的洒水装置,还有人建议在高塔的顶上,安装一个巨大的电灯......

在埃菲尔铁塔上游的奥尔赛博物馆里,完美地保存着居斯塔夫•埃菲尔当年留下的一些设计秘诀,包括设计图、照片、书信等,负责这些档案的是人到中年的凯罗琳•马修,她对这位在十九世纪设计建造了这座独一无二的铁塔的人物很有研究,认为在十九世纪晚期,铁塔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比任何建筑物都要高。

当时,埃菲尔公司的工程师莫瑞斯•柯奇琳和埃米尔•诺格画了一个金属标塔,他俩把这个画拿给了埃菲尔。埃菲尔一看说,这个不行,我不会做的。那个平坦的塔桥有1000英尺。他让建筑师斯蒂芬•苏维斯特重新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拱形和阁楼,最后,埃菲尔买下了专利,铁塔的设计更简化了。

1887年1月,埃菲尔和法国政府、巴黎市政府签订了合约,获得了一个巨大的釆砂坑,这就是战神广场。广场在埃克尔军队的边上,原先是用来给军队训练的。埃菲尔的工程公司将会支付建造总预算160万美元中的130万美元,作为交换,埃菲尔将会获得在博览会期间和此后20年的由此铁塔而获得的各项收入。

一个1000英尺高的建筑将会拉低巴黎的天空,并且压制圣母院、卢浮宫和凯旋门等城市其他地标。当铁塔开始破土动工的时候,少数居住在采砂坑的居民传达了他们的不满;超过300位知名的巴黎市民联署请愿,声称埃菲尔的大烛台会损害巴黎的名誉和形象......不过,埃菲尔和巴黎巿政府并不理会这些抗议。

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当人们看到当初铁塔的第一张照片时,真不敢相信,现场只用了几个小型起重机,以及独轮手车和小型手推车。这是因为,和当时其他的大型建筑工程不同,埃菲尔预先在自己的车间里面制造好所有的部件,每个部件都不超过3吨重。当这些部件被送往工地的时候,能够很快速的安装完毕。

工程从地基开始,所有被聘进来的技术师实际上已经在居斯塔夫•埃菲尔建造桥梁时就合作过了,他们经常都与工人们一起劳动。所有的基础工作完成后,有四个施工地点成为工程的最大难题,每一个都是铁塔的支脚或者叫做塔墩。这些塔墩直到180英尺之后才会汇合,而汇合之后必须能够达到完美的水平。

四个铁塔支脚完美的水平面,将会作为余下800英尺的建造基础。建造的塔墩如果稍有差池,就会让整个铁塔倾斜。为此,埃菲尔特地在每个塔墩的底部装置了水压泵。随着工程的推进,便可以通过微调来升高或降低塔墩。当整体调节完毕之后,工人们将会在塔墩里面嵌入铁楔子,让塔墩永远的固定下来。

事实证明,埃菲尔没什么特别需要担心的。这座庞然大物最关键的部位,四个桥墩调整到位,四个庞大的横梁完美地连接起来,即便到达180英尺的高度,四个塔墩的最大的误差也没有2.5英寸。铁塔的整体工程终于在1887年12月完工了,居斯塔夫•埃菲尔知道,从此再没有任何建筑能够超越这一座钢铁巨人了。

经过两年两个月零五天之后,塔顶终于封顶了。铁塔的建成,铆钉工人和清洁工是这项奇迹的无名英雄。他们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情况下,勇敢地面对恶劣环境下的高空作业的种种困难,顺利地提前完成作业。埃菲尔非常自信地拍板,于1889年3月31日将工程上交,并且,于当天在塔顶升起了法国国旗。

埃菲尔铁塔是一个奇迹,不单因为它独特的设计,而且铁塔的建造还比预期的快,费用也比预计的少。在万国博览会上,成功是必然的。在博览会举行的半年期间,这个铁塔赚得了140万美元,而最初的预计造价仅为160万美元,再加上还有政府补贴的30万美元,在博览会结束前就已经完全的收回投资。

建成的铁塔非常的壮观,获得了许多人的欣赏和敬仰。所有的英国皇家人员是第一批在埃菲尔参观指南书上签名的人。每个人都想把名字写在这个本子里,甚至连那时还未曾当上天皇的裕仁也一样。当时的法国首相起初对这个工程曾持有异议,但是,在工程结束之后,却激动地颁发给了埃菲尔荣誉军团勋章。

铁塔在建成之时便博得了世界各地民众的青睐,但却花了数年才得到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肯定。在1900万国博览会上,有人打算修改它,他们想加上塔楼,使之成为一个巨大的钟表,成为电力大楼;有人想把表层密封,在顶端再加上一个洋葱形的圆顶,使之形成一个透明的球体......不过,到头来还是原样不动。

埃菲尔创作了一个真正的钢铁巨人,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就建筑高度来说,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分别朝向东西南北的4个塔墩由水泥浇灌,塔身全部是钢铁镂空结构,共有1万多个金属部件,用几百万个铆钉连接起来。1999年的特大风暴,大风的时速达到每小时217英里,只吹弯了塔尖20厘米。

炎热的夏天,铁塔会因受热膨胀而自动升高约17厘米,同时,还会有一种㮋圆形的移动,大约在12到15厘米之间,透过望远镜可以测出来。加上长期的风霜雨露等等外在的自然因素,自建成以来的一百多年间,这座风姿绰约的"云中牧女"接受了重重的自然考验而巍然挺立,印证了埃菲尔的设计非常出色。

埃菲尔铁塔保养非常好,为了彰显它的美丽和延长寿命,每隔七年,都要为埃菲尔铁塔的外部重新刷上300吨的略带红色的绿漆。之所以是略带红色的绿色,是因为这种颜色对蓝色的天空和铁塔下面的绿地冲击最小。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30名刷漆工,就铲漆和刷漆的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到4年的时间。

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当初交付图纸时就曾说:"只有适当的油漆,才能保障这座金属建筑的寿命。"这座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的埃菲尔铁塔,在过去的岁月年里,曾经被重刷过多次。在油漆的时候,铁塔照常营业。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前来,有时漆滴落在游客身上,就会有工作人员帮助清除。

工人们要把油漆涂到铁塔的各个部位,向阳的,朝阴的,难度最大的是铁塔顶部的死角处,人们只能弯着身子,或者倾斜着身体进行工作......这座风姿绰约的庞然大物自1889年建成以来,已经迎风沐雨,傲然屹立了百多年,成为法兰西的象征。它的色彩与光线结合,使得铁塔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回味无穷。

从建成之日起,铁塔就被人们广为颂扬,爱迪生把艾菲尔赞誉为"宏伟建筑的勇敢建造者",毕加索曾为铁塔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阿波利内尔则为铁塔谱写了不朽的颂歌《桥梁之父》。今天,埃菲尔铁塔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宏伟建筑仍展示着人类的聪明才智,在巴黎,无疑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景点。

登上艾菲尔铁塔,俯瞰"万城之冠"的巴黎风光,这是每一位来到巴黎的游客最大的心愿。埃菲尔铁塔高320.7米,全塔分为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115米,第三层高276米。每层都设有带高栏的平台,供游人眺望那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美景。晴空万里之时,人们可以从铁塔上看到远达70公里处的景色。

第三层灯塔下走廊的内部装饰,是在2000年完成的,主题还是符合塔内的整体结构风格。在走廊上,一开始的时候,埃菲尔设计了一只带灯的小推车,可以在整个平台上移动,照亮巴黎的夜晚。现在,这个小推车没有了,人们在塔顶安装了四盞探照灯,它们照射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制造出海上灯塔的感觉。

塔顶的四盞探照灯用一种灯光系统支配着,一个停止,另一个接上,可以交叉,也可以滚动,然后灯光全部亮开,一直循环,一直闪烁着,直到凌晨1点05分才熄灭。埃菲尔铁塔的灯光装饰是1925年便开始的,当时,巴黎巿政府是为了配合附近举行的艺术博览会。从此以后,灯光便成为铁塔夜晚的绚丽景观。

每年的6月至9月是巴黎的旅游旺季,埃菲尔铁塔的正常开放时间为早9时至午夜。1点05分熄灯后,铁塔的夜生活还会继续,特别是悬空作业人员,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一直到清晨七八点才算结束。到了9点,新的一天的参观旅程又开始了,铁塔又以其完美无损,一切无可挑剔的面貌出现在游客的视线之内。

为了不断地给人们一个个惊喜,埃菲尔铁塔一遍遍地改造自己。已经两年的时间了,为了开发第一层,一个量身而做的巨大货运电梯悬挂在铁塔下方60米高的地方,或许已经成为埃菲尔铁塔的一个景点。一个月来,它刚刚才被拆除。在一个地标性建筑物上施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不能变动任何结构和重量。

"新的建筑必须与铁塔完全契合,拆下的零件都必须称重,新的零件只能比之前的更轻。"工作十分繁琐,建筑师阿兰•莫阿提却很兴奋,他总是对人说,"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在延续历史。就看现在,站在埃菲尔铁塔的第一层上,不管是墙壁、栏杆还是地板,一切都是透明的,就像置身于悬空之中。"

上世纪80年代,铁塔的第一层曾经被当作会议中心使用。一般地说,来到埃菲尔铁塔的游客,会忽略第一层,直接上第二层、第三层,或者顶层。于是,建筑师阿兰•莫阿提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重新开发第一层。对于一名建筑师来说,能够将自己的作品留在有如此象征意义的铁塔里,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埃菲尔铁塔在被刷成褐色之前,曾经是红色的、黄色的,当夜幕降临,它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绚丽外衣。并且,不时还会闪烁着蓝色和红色的灯光。每个小时,来到巴黎的游客们还能看到那个神奇的时刻,整个塔身会发出耀眼的闪烁光芒,过程足足持续5分钟,直到凌晨1点05分,最后一个游客离开铁塔为止。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埃菲尔铁塔2012年的音乐烟花主题是“迪斯科年代(70-80)”。在离国庆日还有三天的时候,人们整整花费了五小时,用绞车将一个直径七米 、近两吨重的迪斯科球升起来,悬挂在一层和二层之间,距离地面80米。并且,在埃菲尔铁塔下的战神广场两侧安装了各种音响灯光设备。

安装在铁塔下的迪斯科球,被人们称之为"埃菲尔铁塔情妇"。它在国庆之夜大约会闪烁两个小时,但是,人们却需要很多天的时刻间来准备。凌晨1点钟铁塔关闭后,绞车才开始工作,球体上升需要严格监控,当它到达离地面80米的高度后,看起来变得小多了。在国庆当夜,这个大球简直是容光焕发。

国庆这一天,当夜幕降临时,在埃菲尔铁塔周围的战神广场,草坪上早早坐满了观众。当晚11点,活动正式开始。埃菲尔铁塔在绚丽的烟花和多彩的灯光下,在29首世界流行迪斯科音乐配合下,展现了独特的风采,为公众献上了一份30分钟的节日大餐。那绚丽多彩的焰火表演,几乎点亮了整个巴黎的夜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0576.html

更多阅读

东南花都花博园 东南花都花博园电话

水雾缭绕似仙境花海扬帆第三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2011年11月18日于漳州东南花都盛大举行,为期三个月.东南花都位于福建漳州漳浦马口,是历届国家级盛会——“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花

欧洲列国游巴黎篇:法国式歌舞表演-红磨坊

几年前好莱坞拍了一部有关红磨坊的影片叫“梦断花都”轰动一时,女主角妮可.基德曼更是凭此片问鼎奥斯卡奖。那时她跟靓汤的婚姻已经走到末路,感情和事业都处于低谷,而这部影片挽回了她的自信,让她坚定地走出婚变的阴影。当然这部影片也

声明:《走进花都巴黎 花都巴黎》为网友你不可原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