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化中国人用玉已有10000年的历史,并以玉创造了一个时代。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初始阶段的“玉器时代”。
在约10000年前,中国先民凭智慧和勇气,走出洞穴,逐渐定居于丘陵、平原的时候,他们制造的工具和武器的水平已大大提高,表达自己心态与精神的作品也更加丰富。“石之美者”——玉就在这个时候被发现并开始利用了。目前发现的这个时期的玉制品主要有工具如玉砍凿器、斧、锛、凿和装饰品玉管、玉耳饰等。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玉诀、玉蝉等,是七八千年前中国先民琢玉、用玉已开始走向成熟的证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彭头山文化(前8200年–前7800年) | ▪裴李岗文化(前5300年–前4600年) | ||||||||||||||||||||||||||||||||||||||||||||||||||||||||||||||||||||||||||||||||||||||||||||||||||||||||||||||||||||||||||||||
▪后李文化(前8500年–前7500年) | ▪兴隆洼文化(前8200年–前7400年) | ||||||||||||||||||||||||||||||||||||||||||||||||||||||||||||||||||||||||||||||||||||||||||||||||||||||||||||||||||||||||||||||
▪磁山文化(前5400年–前5100年) | ▪大地湾文化(前8000年–前7000年) | ||||||||||||||||||||||||||||||||||||||||||||||||||||||||||||||||||||||||||||||||||||||||||||||||||||||||||||||||||||||||||||||
▪新乐文化(前5300年–前4800年) | ▪赵宝沟文化(前6800年–前4500年) | ||||||||||||||||||||||||||||||||||||||||||||||||||||||||||||||||||||||||||||||||||||||||||||||||||||||||||||||||||||||||||||||
▪北辛文化(前5300年–前4300年) | ▪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前3300年) | ||||||||||||||||||||||||||||||||||||||||||||||||||||||||||||||||||||||||||||||||||||||||||||||||||||||||||||||||||||||||||||||
▪大溪文化(前4400年–前3300年) | ▪马家浜文化(前5000年–前4000年) | ||||||||||||||||||||||||||||||||||||||||||||||||||||||||||||||||||||||||||||||||||||||||||||||||||||||||||||||||||||||||||||||
▪仰韶文化(前7000年–前6000年) | ▪红山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 | ||||||||||||||||||||||||||||||||||||||||||||||||||||||||||||||||||||||||||||||||||||||||||||||||||||||||||||||||||||||||||||||
▪大汶口文化(前4300年–前2500年) | ▪良渚文化(前5300年–前4200年) | ||||||||||||||||||||||||||||||||||||||||||||||||||||||||||||||||||||||||||||||||||||||||||||||||||||||||||||||||||||||||||||||
▪马家窑文化(前5800年–前4300年) | ▪屈家岭文化(前2550年–前2195年) | ||||||||||||||||||||||||||||||||||||||||||||||||||||||||||||||||||||||||||||||||||||||||||||||||||||||||||||||||||||||||||||||
▪龙山文化(前4350年–前3950年) | ▪宝墩文化(前4500年–前4000年) | ||||||||||||||||||||||||||||||||||||||||||||||||||||||||||||||||||||||||||||||||||||||||||||||||||||||||||||||||||||||||||||||
▪石家河文化(前4600年–前4000年)据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先民将原始农业、畜牧养殖业、制陶、制骨、制木、制石、制玉等手工业,推进到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结构、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一缕缕文明的曙光已经照亮了东方的地平线。这个时期的制玉手工业在一些地方有很大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至台湾都在制作玉器;制玉的工艺精进,品类增多,数量也很大。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石家河等地,出土了这个时期的大量玉器就是例子。一个文化遗址,少则几件、几十件,多则几百件,甚至一座墓葬都出有成百件玉器。如良渚文化遗址一座大墓出土玉器200多件。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品种多达20多种,有玉琮、玉璧、玉钺、玉冠状饰、玉镯及玉鸟、鱼、龟等礼器和饰品。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北方辽宁、内蒙古普遍发现的龙形玉雕和南方发现的玉琮、璧和冠状饰形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整体呈圆环状,吻部突出,有鬣,无足,已可出看龙的雏形;其它地点发现的龙形玉雕,整体多呈半环形,大小不等。这样龙形玉雕连同出土的鸟、鹗、鱼、龟等,其内涵可以进一步研究,我们抑或可以视作先民们的一种原始崇拜。玉琮、玉璧和冠状饰物上都有精美的纹饰,玉琮和冠状饰物上的动物面部纹饰近乎于商周青铜礼器上的饕餮。这些礼器,按《周记》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规制看,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璧、玉琮等已是原始的礼仪用器;而琮的基本形制为外方内圆。商周时代人们天圆地方的观念,似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的思想脉搏中去寻找。台湾有学者根据红山玉器中鹰与熊的造型或它们的变形纹样,认为它是草原民族对鹰与熊的崇拜的表征。认为勾连云纹佩已非单纯的饰物,而是重要的礼器。认为带刃玉斧,已有“斧钺”功能,象征墓主人的身份权力。良渚文化出土大宗玉器,琮、璧组配与祀天祀地以及祭祀的功能,应已肇始自良渚时期,而璧是祭祀天神与祖先最重要的礼器。所有这些说明,玉器品种、造型、纹饰和它反映出的思维非同小可。它体现的是权力、礼仪、葬制和观念、习俗等等,与政治、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一块块精雕细琢的玉器,恰恰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坚实的奠基石,标志着从原始向文明的转变。 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四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史学家对古代中国实际发展程序的认知。近年来,有的学者根据中国田野考古中有大量原始社会晚期至文明初始阶段的玉器出土,并明确地分成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兵器以及礼器和宗教用品、装饰品和玩器等,成为人们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从而提出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一个“玉器时代”的命题。 红山、良渚以至石家河和含山玉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多了,并且正是这些资料与研究,推动了整个史前玉器和史前玉文化的认识与研究。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2]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四、良渚文化真的消失了吗? 受到海侵、洪涝灾害或是战争重创的良渚人,除了大部分迁移外,还有部分残存,残存的人们,在相当时间之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几百年后气候转为干凉,积水消退,另外一支部族马桥文化的人们逐渐来此定居。他们的生活也似乎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气温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气候的凉爽与干燥使河水也逐渐向下退去,原先被淹没在水中的土地露了出来、沼泽也明显减少。马桥文化的人们从残存的良渚人那里吸收了良渚文化的成份并想把它发扬光大,但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入侵,先后又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其他的外来文化,使得良渚文化最终没有在马桥文化的人们手上得到充分发展,因而马桥时期陶器制作欠精,造型比较简朴;而玉器不仅品种少,而且质量差、雕工粗劣简陋,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不及良渚文化,所以良渚文化并没有突然神秘失踪,马桥文化先民正是她的主要继承者。 玉器的原料之谜 良渚文化的玉矿在哪里?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种类数量非常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提出了“玉器时代”说,以诠释玉器在中国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数量多,说明良渚时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丰富的玉矿来供给。在良渚文化范围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良渚时期的玉矿,有人就认为良渚玉料是从盛产玉的辽宁或新疆辗转运来。这个观点显然很难站得住脚,想象一下,在史前古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运载工具、交通工具简陋,良渚人如何能够从那么遥远的东北、西北,穿过无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运至东南的良渚文化圈内?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来,所以有的专家执着地认为,在良渚文化的区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遗址群内的天目山余脉,一定存放着被人们遗忘了的古代玉石矿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开采的古玉矿藏却应该是永恒存在的。 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太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普遍认为,“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以确定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有关玉料来源这一重要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 但目前还存在的疑点是,位于浙江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中心遗址——良渚遗址群内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遗址出土玉器数量的总和,其所需的玉料也应是良渚文化圈内量最多的,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从江苏小梅岭运来的吗?在良渚遗址群内至今没有发现矿藏的同时,不少专家仍坚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的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这一推测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愿将来的考古发掘能够证实这一推断。 编辑本段专家评说 有位作家曾经赞美到:“良与渚的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优美的诗,似一幅清丽的画……也许是因了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时代的先民们在这里落脚;也许是因了先民们的耕耘开拓,才使这儿有这么美好!” 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今这片美丽的绿洲上面,仍是青山绿水、红花金谷。但是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远远不及在地层下埋藏着的、良渚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无数宝藏更具有价值。良渚就像一位身穿绿衣就插红花的美貌少女,怀抱着许多无价之宝,沉睡了四五千年。直到六十多年前,后人才将这位熟睡的病人唤醒。从此,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载入史册。 良渚文化-出土文物 新石器--良渚玉枭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1986、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社会形态发生变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的产生。埋于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贵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种类达20余种,主要有琮、璧、钺、锥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纺轮、圆牌饰等。而在那些散落于居址周围的所谓小墓中,随葬的只有小件玉器,这些小件玉器仅为管、珠及单件锥形器,而无贵族墓中所见的其他玉器种类,这些墓葬可视为平民墓。贵族墓之间,贵族墓与平民墓之间随葬玉器的种类、组合差异,以及平民墓中有无玉器随葬的差异,构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级差别。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些制作精致的刻有繁缛的蟠螭纹或鸟禽纹图案的陶制双鼻壶、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贵族墓,它们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礼制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的隶属关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关系。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这无疑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 良渚文化-良渚玉器 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相当精美。 良渚文化-良渚人 良渚文化 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图案不断地反复出现,这个图案的形态特别像一尊英武的战神,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好战的蚩尤。古史传说中的蚩尤是中国东南方的蛮夷,非常英勇好战,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地与其它的部族发生地盘争夺战,屡战屡胜,被尊为战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