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

“跳大神”如今被称之为“装神弄鬼”。当年,却在林区内显赫一时,是林区看病的一种主要方式。
山里人身居大山之腹,有病都要请“大神”来看,这种看病的方式称之为“跳大神”。
“大神”是主神,主神家设有香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烧香祭神,把神请到家里,附入体内。其次,是“二神”,“二神”是“大神”的配角,主要是为“大神”传话的翻译。因阴阳两界的话语不同,全靠“二神”来沟通。两人看病,一唱一和,十分默契。
每逢去给病人看病,“大神”都要上香、摆供,腰系铜铃,手执皮鼓,盘坐在凳子之上,开始“请神”。等请来神后,“二神”则手持皮鼓,边敲边念叨,嘴里振振有辞。当神全部到齐,两面皮鼓叮咚作响,似如暴风骤雨,“大神”则跳将起来,摇晃身躯,奔腾狂舞。舞后,“大神”便慢慢地坐下来,全身如触电般颤抖,此时,神已附入大神之体。接着,就是“看病”,在看病时,“大神”在嘀嘀咕咕的说话,这话只有“二神”才能听懂,“二神”就翻译,把病情、病因、以至“冲撞”了什么都一气说完。
看完病,“大神”一个鲤鱼打挺和请来的神一起退位,至此结束。
看完病就要治病,治病的方法视病情而定,如给病人看香、搬竿子、给小孩破关、拘魂、过阴等等。
看香:“看香”是“大神”请来神后,看香案上的香火燃得如何,从中来断定病人的病情及如何避凶解难。
搬竿子:“搬竿子”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让病人坐在炕上,双手持一根五尺长的高粱秸,上端插着三柱点燃的香火,这时,“大神”和“二神”要互相配合,轮番和病人说话,借助病人之口,说出病因和如何除病的方法。病人说完后,“大神”和“二神”便把病人所说的话,说成是神鬼之言,是神鬼附体后的征兆。有时候,病人坐在炕上,一坐就是几小时,累得腰酸腿疼,再加上炕热、病重,病人不一会儿就会神志不清。
破关:“破关”是指有病的儿童,经“大神”看完后,说犯了某些“关口”。如“火关”、“水关”、“奇巧关”等等。这样就得“破关”,不破关孩子就保不住,通过“破关”的孩子才能好养活。
“破关”一般是在院子里进行,用高粱秸扎一座城池模型,城池的门即为“关”。这时的“大神”和“二神”,要抱着孩子或病人从城门通过,即为“破了关”。然后,再把城门烧毁。
拘魂:“拘魂”是神汉或巫婆在跳大神中,说病人丢了魂,必须马上拘回来,不然就会被扣在阴朝地府回不来了,就得死。于是就开始“拘魂”,“拘魂”前要找魂,找魂的方法颇多,有的用酒壶置于碗中(碗里盛水),在壶底部烧纸条,看酒壶歪到哪个方向,魂就在哪个方向;也有夜深人静,当病人睡熟时,在病人耳边叫七声病人的名字,再点燃烧纸在病人的头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叫魂”的;还有用饭勺子敲打门槛子“唤魂”的,嘴里还要喊“归来吧”等等呼唤病人回家的话。还有一种就是写“拘魂符”。
过阴:“过阴”是“大神”给病人看病时,“大神”来神后,躺在炕上一动不动,待几个时辰以后才起来,说自己去了“阴界”,登了“阴朝”,见了阎王爷,查看了生死簿等等,接着,就把病人到了死期或没到死期、病人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等等说上一遍。
过去,林区跳大神很富艺术感,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喊一边演。后来,这种方式的很多精华被民间艺术二人转采用了,一直流传至今。
跳大神的开场词很是精彩,也很有韵律:“日落西山黑了天/喜鹊乌鸦进了川/怜人病痛把门进/香童我要请神仙/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霸王鞭/双手一合连天响/各路神仙快下山”。然后,“二神”便接着唱:“天灵灵/地灵灵/各路大仙快显灵/我在仙界有奇兵/来到的大仙报上名/”。这时,“大仙”、“二仙”再一问一答:问“什么神?”答:“黄仙神。”问:“家住哪?”答:“南山洞”等等,也有即兴发挥的。
当年,在林区主要的神和仙是指狐仙(狐狸)、蛇仙(蛇)、黄仙(黄鼬)。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林区,春节也是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当春节来临之际,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忙年”、“办置年”和“过年”。
“忙年”、“办置年”一般是在进腊月到除夕之间,约一个月左右。俗话说“进了腊月门,一忙就慌神”。林区还有段俗语,叫“小孩盼年/鞭炮一联/姑娘盼年/花枝招展/老头盼年/烟酒齐全/老太太盼年/金银绸缎/”。由此可见林区过年的魅力。
临近过年,山里人在哄孩子时也换了新词:“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忙年”,就是办年货。买年画、买鞭炮、买新衣、买春联、扎灯笼等等,把家里布置一新。
“办置年”,就是备好过年的一切食品,蒸包子、蒸馒头、炸麻花、生豆芽、杀猪宰羊等等。
“过年”,是指除夕之夜,又称大年三十,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二十九那天,家家都要挂灯笼、贴春联、贴年画,小孩提着灯笼到处玩耍,大人也穿着新衣忙里忙外,院子里鞭炮不断,厨房里热气腾腾。
除夕之夜,节日达到高潮,夜晚人们通宵达旦,接喜神、接财神、玩纸牌、放焰火、放鞭炮、看秧歌等等。半夜十二点,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之后,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前,吃团圆饭,这顿“年夜饭”要吃饺子,饺子里面包着硬币、糖、木炭,谁吃到了钱,谁来年便有财发;谁吃到了糖,谁就嘴甜,能办事;谁吃到了木炭,谁就是黑运,一年里要多加小心。
吃完“年夜饭”就是拜年,一家人要向长辈拜年,要向长辈磕头,长辈人则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钱用红纸包好,送给晚辈的拜年人。拜完家里的长辈,还要走家串户给亲朋好友拜年,祝贺“过年好”,过年好又指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多多发财之意,一直到天明才结束。
山里人有句俗话,叫:“打正月/闹二月/稀稀拉拉到三月/”。又有“过新年/吃年饭/精米加细面/鸡鸭鱼肉蛋/一直吃到二月完/顺顺溜溜又一年”之说。
春节之前,红石林区还有送“灶王爷上天”一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这天也称“小年”,也要吃饺子祭神。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锅台后的墙上,贴上“灶王爷”的神像,并在锅台上摆上供品,送“灶王爷”归天。在给“灶王爷”送行时,还要说上一些好话,让“灶王爷”到天上后,保佑家家户户平平安安。“灶王爷”画像的两侧,还要贴上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
过年前,在林区还有很多相约成俗的日子,组成新年渐变的氛围,延伸了林区的节日喜庆:
二十四写大字、一切脏物全除去:就是说这一天要打扫卫生,整理房屋。所说的“写大字”,就是写春联、写福字、写喜条、春条等等。
二十五做豆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做大豆腐、干豆腐、小豆腐等等,还要把豆腐冻在外面的大雪里,形成冻豆腐。这些豆腐,一部分是用来自己吃,另一部分还要送给亲朋好友。
二十六割猪肉:这一天要把猪杀掉,过去林区家家户户养猪,养了一年的猪,到春节时已经是膘肥体壮了,所以要杀猪。把猪杀掉后,还要请来左邻右舍一起吃猪肉,以此来联系和沟通情感,以利于在新的一年里,彼此关照,互相帮助。谁家请的人多,谁家就很有人缘,很有威望,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二十八这天要发面,面发酵一夜后,第二天就开始蒸馒头,所蒸的馒头各种各样,有大枣馒头、糖油馒头、果仁馒头等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吉祥造型及各种小动物,所蒸的馒头越多越好,正月里就不用再做饭了,把馒头拿出来一回锅,既省时又省力。
三十晚上别含糊、吃鱼吃鸡吃豆腐:这是指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其中必须要有三道菜,鱼、鸡和豆腐,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鸡象征着“吉”祥如意,“腐”象征着“福”禄双全。主食要吃饺子,吃饺子是指“更岁交子”,“交子”的谐音就是“饺子”。
年后的初一到初八,还有很多习俗,这八天预示着是否是吉祥的征兆,其说法是:“一鸡、二鸭、三狗、四鼠、五猪、六羊、七人、八谷”。这八天哪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就预示着这个年头的人或物兴旺发达。
除此之外,在东北林区还要过以下节日风俗: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团圆节”。在林区,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美美之意。据说这一天还要“走百病”、“滚百病”,入夜,山里人都要出去走走,到各家各户去串门,把各种疾病甩到外面。还要到大江、大河和森林的雪地里打滚,据说能滚掉百病,甩掉晦气,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安安全全地生活。
林区还有“正月十五雪打灯”的习俗。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挂起红灯笼,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种传统的挂灯笼习俗后来被民间组成了“灯展”、“灯会”,一直延用至今。
二月二:二月二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据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要吃“猪头”,拿出春节杀猪后留下的猪头,在这一天吃掉。吃前,还要先把猪头供在祭台上,烧香祈祷,然后才能吃。这一天男人都要剃头,称之为“剃龙头”,女人也要洗头,称之为“洗龙头”。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称之为“阴节”。这一天都要去坟地,带上香火、供品,去祭奠已故的亲人。这一天还要吃鸡蛋,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安安全全。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这天,山里的人们要起早,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去江边、河边。远离江河的居民,要去森林,用江水、河水、露水洗脸,擦眼睛,使自己“脸净眼亮”。这种习俗,由来已久,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不害眼病,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回来时,还要采回一些艾蒿、猪牙草、五色枝条等插在房檐上,预示着“去瘟神、报平安、防虫害、增祥气”。这天还要吃粽子和鸡、鸭、鹅蛋,是为了纪念屈原。
六月节:农历六月初六是“虫王节”。传说“虫王”是掌管虫子的天神,这天,要大摆祭台,所供物品不一,有供猪头的,有供馒头的,也有供水果的,请求“虫王”保佑,不要把虫子放到人间,让人们过上五谷丰登的日子。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是“鬼节”,传说是阴朝地府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清晨,人们都要去已故的亲人坟地上坟,买好供品,去上坟烧纸,寄托哀思。
仲秋节:仲秋节又叫“八月节”。林区有“八月十五月亮圆,瓜果梨桃合家欢”之说,这一天要买各种水果,还要吃月饼。当夜幕降临,月亮刚升起的时候,山里的人们便拿出水果、月饼,摆在窗外,供月拜月。在东北林区,这种供月拜月的习俗是保佑一家团圆美满之意,也有庆祝一年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的内涵。
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八”日,是林区的庙会节,这三天都要赶庙会。当年,红石林区庙宇很多,有山神庙、龙王庙、关帝庙、灵参祠、望江祠、娘娘庙、同心庙等等。这三天里,大庙内外人流如潮,十分热闹,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到庙会,祈求神灵保佑,许愿还愿,香火不断。

过去,在红石林区的放排人、伐木人忌讳很多,这些忌讳也是山礼山规的一种特殊的习俗,也是山里人必须严格遵循的特殊规则。说“迷信”也好,说“唯心”也罢,的确,它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流;说“巧合”也好,说“偶尔”也罢,毕竟在历史上有它的昙花一现、流星一闪。这里所列举的森林“八大忌讳”,便是其中的一条支流。

一忌说狂话显能耐

老一辈放排人讲:在木排上若是讲出一句狂话,就会立即遭到“报应”。假如你说出经受过什么“大风大浪没湿鞋”等等的话语,就一定会有大浪向你迎头拍来,给你个“眼罩”戴。有些不听邪的或不懂规矩的山外人,偶尔说上一句半句,也会立即遭到放排人的喝斥,甚至会被驱逐此地。所以,放排人在漂流中,都谨言慎语,在说话时,都选择说吉利和喜庆的话说。

二忌把筷子架在碗上

放排人和伐木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吃饭,饭前饭后都不许把筷子架在碗、盘、碟上,也不许在盛饭的碗里插筷子。据说这样会引来灾祸,放排人会导致木排搁浅、“穿箭杆”或散排,伐木人则会造成“架树”、“搭桥”等危险的事故。

三忌打甲鱼和吃甲鱼

当年,松花江里甲鱼很多。时逢盛夏,常见小锅盖般大小的甲鱼趴在石头上“晒盖”,山里人称之“亮甲”。遇到这种情况,放排人都不会惊动它们。有的“雏巴郎子”(对年轻的放排新手之称)贪玩好奇,捡起木排上的“浪柴棍儿”(水漂枝丫棒)或树皮,掷出去打甲鱼,看惊逃的甲鱼“跌饼子”。这时,放排人就会大声喝斥道:“敢打‘小神爷’?你不要命了!”然后,还要虔诚地向甲鱼逃循的方向叨念几句:“小神爷莫怪草木之人”等等陪罪的话。至于吃甲鱼,就更不允许了。相传,如若得罪了“小神爷”,它就会兴风作浪,四处“闹江”,造成危险的后果。

四忌坐树茬子和劈树茬子

茬子,是指被伐倒树的根部余留部分,也叫“树墩子”。
在山里,山里人都知道树茬子被称为“山神爷”的饭桌,是不准对树茬子无礼的,“山神爷”即是虎神,虎神的一切,都是神灵的体现。
虎在伐木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神灵,被尊为“山神”。坐树茬子,则被视为是对“山神”的不恭,劈树茬子,就会遭报应。所以,伐木人是禁忌坐树茬子的。相传,当年一些不懂山规的外来人坐了树茬子,都会遭到伐木人的喝斥,不听劝阻的,甚至会受骂挨打。

五忌打碎碗盘碟

伐木人遇到“不吉利”的事情,都会视为将要发生事故前的预兆。他们最忌讳的是在吃饭时,打碎碗盘碟,被意味是最大的“不吉利”。所以,伐木人多用粗糙而较为结实的大碗。相传,在早晨吃饭时,谁若是打碎了碗盘碟,谁这一天就不许上山干活了,就是那些贪婪的“把头”,也把这些视为应当准假休息的特殊理由之一。据说当年的碎碗就是“碎瓷”,瓷的近音为“尸”,意味着山中要死人了,是最大的忌讳。

六忌说“散”和“沉”字

“散”字和“沉”字,在放排人的生涯中是最大的“不吉利”,也是放排人最忌讳的字眼。所以,当年的放排人在任何场合都避讲这两个字。如遇到风浪触礁散了排,都不能说“散了”,要说“体登了”或说“穿箭杆了”。如撞沉了排或撞沉了船,也不许说“沉”了,要说“叠被了”,或说“上炕了”等等,这两个字在放排人和伐木人的心里,如同铁一般的纪律,执行得十分严格。

七忌说“碰”字

当年在红石林区,伐木是一项十分危险而又十分艰苦的野外劳动,当年,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对象巨大,稍有不慎,事故就会接连不断地发生。所以,伐木人视“碰”字如虎狼,禁忌讲这个“碰”字,包括这个字的谐音也不许说出口来。如被木头碰了,不能说“碰”了,而要说“咬了”、“踢了”、“蹬了”、“触了”等等。

八忌说梦境

伐木人睡觉做了梦,都不能说做了梦,要说“观了景”。
过去,林业工人夜间做了梦,醒来后,都习惯偷偷地互相“解梦”。通常的“解”法是:把梦中遇到的事情看作是“反”的。如果梦到了大红、大绿、娶媳妇、扭秧歌、唱大戏等等,就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是死伤人的预兆。假如做了这样的梦,通常亦要找个借口不上工了,还要在戗子里回避一段时间,即使是勉强上了工,也要提心吊胆的倍加小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免发生事故。

“祭江”,是放排人的传统风俗,也是林区人的主要风俗之一。
“祭江”与伐木人的“开山”形式相近,不过“祭江”要比“开山”繁琐一些,而且拜祭的对象很多。
“祭江”风俗,是选在农历清明节这一天举行。据说这一天所有的放排人都要齐聚到江边拢排的地方,在岸边的祭江台上,杀猪、烧香、敬酒、磕头、上供,还要升“码子”,乞求诸神的保佑。
所谓“码子”,就是用一张四开或八开大的白纸,以木刻套印成有红绿黄色的花纹图案,中间留有一张长方形的空地,作为牌位的空地,要祭奠哪路“神灵”,就在空地处写上“××神灵之位”,再进行拜祭。俗话说“空心码子哪用哪到”,指的就是这个。
伐木人仅祭“山神爷”,而放排人要祭的神灵可就多了。什么“龙王”、“风神”、“江神”、“河神”、“雨神”等等,还要特殊拜祭“小神爷”。“小神爷”就是江中的甲鱼,俗称龟或王八。
据老一辈放排人讲:“祭江”的猪头、猪肉和其它供品事后大家都可以吃掉,唯独猪血必须洒入江中。因“小神爷”最爱喝猪血,往江中洒猪血就是专供“小神爷”享用的。看来,在放排人心目中,似乎对“龙王”、“风神”、“江神”、“河神”、“雨神”等诸神,都可以稍加怠慢,而对“小神爷”却是万万得罪不起,惟恐其见怪不满,而兴风作浪。这也含有今人常说的“阎王好见,小鬼难搪”之意。

“开山”,是林区的主要习俗之一。
过去,伐木人采伐木材是有季节性的,一般是从入冬开始,到来年春雪融化前结束。按林区的习俗,每年在正式开始采伐(俗称铺锯)的前一天,都要举行较大的“开山”仪式。
所谓“开山”,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就是举行开工典礼。
相传,这一天要杀猪宰羊,然后抬上猪头羊头或整猪整羊,由有威望的“老把头”带队,到森林里的“老爷府”(山神庙)去挂红、烧香、上供、拜祭。
所谓“老爷府”,就是用木板钉成的一个类似房型的大箱子,中间放个牌位,牌位上写有“山神爷之位”。所谓的“山神爷”就是老虎。
在山里,虎被尊为“山神”,是因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另有种种传说,传说山神爷是虎头人身之人,常常在森林中藏匿,保护入山者,如有大难临头,可闭目合掌,口喊三声“山神爷保佑”,就可解万难于顷刻间。因此,在山里,人们广为供奉虎神。又因老虎喜静,所以,当年的“老爷府”多设在山坳的僻静处和较大的森林里。
“开山”这天,由“老把头”率所有工友在“老爷府”前一同叩拜,叩拜前,“老把头”还要口喊三声“开山喽”、“大吉喽”等等吉庆的话语,喊完,再一同叩拜山神爷老虎,并默默许下心愿,祈求山神爷保佑。
所谓“挂红”,就是为“老爷府”挂上一块红布。(现在开业典礼的挂红布,据说就是那时兴起的)拜完山神、挂完红,还要鞭炮齐鸣的庆贺一番,庆贺中,要杀猪宰羊,大摆酒宴,酒宴上,还要相互庆贺,互相祝福,杯来盏去,十分热闹。
在过去,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伐木时使用的都是笨斧和两人拉的“大肚子锯”,工作既艰苦又危险,伐木人的安全根本没有保障,所以,只能心向虎神,乞求山神爷的庇护,因此,当年的开山仪式非常隆重。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长白山峰高林密,积寒凝翠,盛产人参,极为名贵。由于人参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头足俱备,酷似人形,有很高药用价值,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自古就赋予它以各种神奇的色彩,称之为“神草”、“地精”,满语名为“百草之王”(奥尔厚达)。带有对山灵精怪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说它“秉东方发生之气,得地脉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属上上品。”把它视为“关东三宝”第一宝。加之,长白山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发祥圣地,自然被视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宝地,故采参(俗云挖棒棰)亦云“挖宝”。清统治者怕挖了“龙脉”,康熙初年即采取封禁政策,禁止外人进山;而关内流民(多山东河北人),迫于生计,常“死逼无奈闯关东”。“放山”历史久远,至清代而极盛。在特定的历史年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条件下,产生了特殊的山规、习俗和放山人一整套的信仰、禁忌。
在长白山遮天蔽日、虎狼出没的原始森林中,挖参有如大海捞针。人参难觅,危险丛生,人们首先需要保护神的护佑。最初由于畏惧,崇拜老虎,奉老虎为山神爷,立山神庙,入山及获参,都虔诚祭祀。清代以后,由于人事日进,这种山中保护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个由山东来开山的,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身上,传说老把头姓孙名良。死时留下一首绝命诗:
家住莱阳本姓孙,隔山跨海来挖参。
三天吃了个喇喇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这肿有人来找我,顺着河谷往上寻。
老把头死后成神,常出来显圣,化为白胡子老头,引渡迷山的人,指点他们获得宝参,脱难下山。旧志记载:阴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生日。每至此日,长白山下各村镇采参人、伐木人、猎人都置办酒席,焚香设奠,以祈平安。入山挖参的人,选好地点也首先在“沧(土字旁)子”(极简易的窝棚)东南不远处,用“三块瓦,盖小庙”,供奉山神爷老把头。原无神像,至清末始有纸马(示补旁),上印五缕长须老人,怀抱一把开山斧,坐享烟火。
在挖参过程中,广大参农日积月累“闯”出了严密的劳动组织和完整的生产结构。适应自然季节按时入山。
采参可分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阴历四五月间,此时百草初生,树叶封门。参苗萌发,叫“放芽草”;第二个阶段是六七月间,丛草浓绿,参叶藏在杂草中,最难辨认,叫“放黑草”、民间称“青榔头市”;第三个阶段是八九月间,秋天参籽成熟,鲜红光洁,形似鸡腰,冠诸团生细杆之上,很像榔头,故民间亦称“红榔头市”,为采参黄金季节。九月以后,参籽落净,又曰“放刷帚头”、“放黄罗伞”,或曰“放韭菜花”。毕事下山曰“辍棍”(即放下放山时手拿的索拨棍)。放山人由于生产中的细致观察,用几个字就形象地概括了人参生长各个季节的不同样象。从清代最早地方志《鸡林旧闻志》的记载和民间口头的传授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文化传说。
在人员组织上,入山时可分“拉帮”放山和“单棍撮”(个人)两种。集体拉帮入山者,约三五人或五七人一组。入山时备好小米、咸菜、简易炊具及生产工具--镐头、刀子、斧子、鹿骨针、红绳、油布之类。由把头率领入山。首先在看好的山场,选择风向、阳光较好,土质松软,水源充足适宜于人参生长的地方,压“沧(土字旁)”住下,并在沧(土字旁)子东北方近处,立“老爷府”(盖小庙),入山前先拜老把头神,插草为香,请求保佑。
生产小组中主要成员有“把头”、“边棍”和“端锅的”。把头是领导,边棍是压队的,端锅的是小组中专管做饭的。入山时每人手持一根索拨棍(俗称索罗棍、棍比锄杆略粗稍长),每入山选棍时,要一眼看中者以为吉利,生产时每个成员之间拉开距离,中间约隔一棍之长,棍棍相接,横排前进。除把头由有威望有生产经验的人担当外,两个“边棍”把边,中间叫“挑杆的”。夹在挑杆与边棍之间的,一般都是初入山的“雏把”,多由新入伙的“小半拉子”(未成年的长工)充当。“端锅的”则留在“沧(土字旁)子”里做饭。
放山人入山采参时不仅组织严密,使采挖无疏漏之处,更有各种巫术信仰,企图用人的意念控制自然。由于人参奇异难觅各某种民俗心理作用,形成放山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山规戒律:不许多说一名话,不许多做一件事,说话务求吉利。放山在压草寻参前进时,起初大约是为了精力集中,便于发现人参,后来就形成了固定的“山规”。山规之一是发现人参时立即大声呼叫:“棒槌!”据说如此一咕棒槌就会被“定住”不再逃跑;此时把头就要问:“什么货?”发现者则答:“五批叶”或“六批叶”。然后同伙人笑曰:“快当!快当!”如此,前面发现者的报告叫“喊山”,后边应和者的问语、贺词叫“接山”。这一喊一接,目的是要把人参吓住,同时自然有报告、祝贺之意。见面说“快当”,是放山人的礼节。表现他们心理和祝愿,取其吉利的意思。山中人习以为常,甚至连说工具时,也要加上“快当”二字,如“快当刀子”、“快当斧子”。放山人互相问好,见面时也说:“把头快当!”“喊山”是非常严肃的事,决不可乱喊,如把一种草误当“棒槌”喊了,则认为不吉利,叫“喊炸山了”。同时也不准看到什么都说。
放山人有个规矩,只许说“拿”,不许说“放”。吃饭叫“拿饭”,回沧(土字旁)子睡觉叫“拿房子”,休息叫“拿火”(抽烟),做饭叫“端锅”,挖参叫“抬参”。什么都说“拿”,表现强烈的拿大山参的欲望,而“端”、“抬”这样的动词又显然含有敬意,“抬参”对人参神化了,取、得,具有同样的作用。用民俗学的术语说,它属于魔术范畴中的类似律或模仿律。先民认为凡类似和可以互相象征的事物,都可以互相感应。拿了长虫(放山人叫它“钱串子”),就可以拿到大“棒槌”。休息也不说休息,去其息止的本意,而用“拿火”来象征进取、兴旺、发达。这也和“喊山”、“接山”一样,是想用语言的魔力来控制自然。此外,由于接触而产生魔力,控制自然,也表现在挖参习俗上。民间有以草帽覆盖人参,使之无法逃遁的传说。早在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就记载:“辽东采参时,见参苗不语,急以纬帘(凉帽名)覆其上,然后集人发掘,则得参甚多,否则苗不见,发之无所得”。用纬帘覆盖而产生魔力使人参就擒,当然这又是接触律的民俗心理在起作用。
从民俗学角度说,除了这种语言、接触能产生积极的魔术效果之外,消极罅灾祸,衽某种禁忌,也被认为同样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前面谈到的喊一声“棒槌”,人参的秘密名字为人呼出,因而被控制,不能施展其超自然的威力,就是人以已之长(发挥语言的魔力)攻人参这短(讳名的禁忌),于是可以稳操胜券。“讳名”原是最古老的禁忌之一,中外皆然。“这种信仰的发生,用由于原始社会的原始人,对于物与主,名与物,象征与实在的分辨不清。这乃是最普遍的野蛮思想之一”。这种思想一直蔓延到中世纪和近代。这类“名讳”的禁忌正表现在放山人“喊山”(呼人参之名)的习俗之中。同样,在长白山里放山人如在林中推动自己的伙伴也不许叫他的名字。据说你这里一喊,被“麻达鬼”接应上了,就会引起你向相反的方向跑去(当然这也许因山中回声共鸣的现象造成某种错觉有关),所以当人们离群落后的时候,采取敲空树干的方法作为联络信号。这可能有点实物会场的好处,但所谓“麻达鬼”接应一解,就纯属民俗学范围了。
在古人观念中语言的“魔力”(如呼名)可以制服对方,掌握生死大权;同样不惊动对方(实际把自然物人格化了)而用一种魔术如“纬帘”、“红绳”一盖一缚就可以使人参就擒,无可逃遁。在坏人观念中,此一物和彼一物的接触,两物相连,即可发生超人的力量。挖参时要把两根树枝插在参棵的两旁一尺远的地方,然后把参棵子用红线绑在树枝上,再把红线的两端拴上铜大钱。据说这样可以起镇压作用。这一系一镇就可以发生魔法力量。无论在现实生产或口头传说中都把这种传奇当作真事,充满肃穆之情。甚至说,只要咕一声“棒槌”,人参就真地吓得一抖,有的连籽都抖掉了。甚至说这吓掉的人参籽,产妇吃了有催生的作用。这些简短的喝声和生产中的各种禁忌、魔术,乃至动植物的灵幻、成精,当然都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万物有灵观念的遗留,它很可以使我们从这些古老的传说中看到我们祖先企图征服自然的民俗心理和奇异的手段,是臬经过漫长的岁月一直积沉到今天的。关于这些,高尔基有过这样的一段名言:
古代劳动者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增加他的生产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底力量,“魔术”和“咒语”底手段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着人们是怎样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底力量。
可见喊山、系绳、盖帽以及各种生产中的俗信,正是古人相信自己语言力量和使用的天真表现。当然这是一种宗教情绪的反映。但是一种民俗得以长期保留,也许并非完全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而是来自生产和生活的。据有经验的放山人讲:挖参时用红绳把参秧绑在树枝上,有防止参秧倒伏的作用。
放山人一向很迷信梦兆光华,不仅把头的“观景”会发生奇验,在朝鲜参农中也盛传梦见丹顶鹤飞来会掘得大参,汉族则相信按梦中奇异的景象去找,也会开眼。
“喊山”时所谓魔术作用,也自然来自发现人参时,发自内心的喜悦的惊呼,它是来自生产实际的.

林区人有林区人的习俗,林区人有林区人的文化,林区人有林区人的信仰,林区人有林区人的特色,就拿林区的“十大怪”来说吧,看起来怪,听起来怪,想起来怪,但不说不明白,一说显奇才。

其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林区,是寒风的老家,大雪的故乡,冬季气温多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浩瀚林海,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一片苍茫。
当年,在林区取暖,是这里居民最为关键的问题,而取暖又主要依靠火炕、火墙、火盆三种设备。
为使室内热气不外流,保持室内的温度,必须把室内堵得严实合缝,自然窗户也就成了一个大难题,既要保持采光好,又要不泄热、不透风,就得有个理想的办法。
经常年的生活积累,林区人发现把窗户纸糊在外面效果好,因林区温差大,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面,很容易缓霜,窗户纸也容易受冷热不匀的影响而造成脱落。
把窗户纸糊在外面,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刷好桐油,这样既好粘糊,又不怕缓霜。受潮时,窗户纸变软,有弹性,雨点打不透;晴天时,窗户纸容易受热膨胀而拉紧,形成半透明状,利于采光。
这种把窗户纸糊在外的采光取暖方法,谓之林区第一怪。

其二怪 房子全用木头盖

历史上的红石林区,房子都是用木头刻成的“井”字房。有叫它“山戗子”的,有叫它“马架子”的,也有叫它“木楞房”的。
林区居民为何要造木楞房,除就地取材、省时省力省钱以外,还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伐木人多为季节性劳动,作业集中在冬季,第二年还要移地作业,木楞房利于搬迁;二是因林区的条件所限,山路崎岖,沟壑纵横,山外的建筑材料很难运进来;三是经济条件所限,历史上的伐木人(老木把)社会地位较低,收入不高,盖不起砖瓦房;四是由于当年伐木人都是闯关东来的,临时性、流动性较大,干完活还要返回老家。所以,当年林区建这种临时住房的较多。
盖木楞房,首先要选择木料,进山后,把碗口粗的、笔直的树木伐倒后运回来,再将树木截成木段,两端用凿子刻出凸凹型的木槽,使木头与木头之间能够咬合在一起,再挖好地基,将地基用石头垒砌一米多高。石头垒好后,将刻好木槽的木头摆摞在地基上,一层层 地摆,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双层的木楞房还要在两层的木头中间夹上泥土,并把泥土夯实,使墙壁不易透风,所摆摞的木头底部不平处,要用锛子锛平,木头与木头的相连处,还要用青苔密好。
木楞房的房盖也是用木头做成的,首先要把原木截成一尺多长的木墩,再用斧子劈成薄片,苫盖在房顶上。墙壁和房盖建好后,屋内再用泥土抹平,搭上火炕、火墙,室内就十分暖和了。
当年,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东北林区,能住进这样温暖的木楞房,就如同留住了春光。
据中国林业科学院华北林业试验中心介绍:一生住木屋的人,人均寿命可延长十年。

其三怪 大姑娘叼烟袋

在东北林区,大姑娘为何要叼烟袋?首先要从关东烟谈起。
在东北林区广为流传一段谜谣:“身穿绿袍头戴花/到老被人绑又扎/勒得小脸黄又瘦/愿和炭火结亲家/”。说的就是“关东烟”。
据《吉林地志》记载:“关东盛产黄烟,每年是朝廷必取之物,吉林南山一带尤佳......”
烟在山里人的眼里,绝非是消遣品,首先它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劳动之余,林中小憩,抽上一袋烟,蛇嗅到烟味就不敢靠近了,日久天长,积存在烟杆里的“烟膏”,也有防蛇的作用。
当林区的男男女女入山时,都要在鞋上或腿上抹上“烟膏”(烟袋油子),走进深山,毒蛇闻而生畏,逃之夭夭;在林区的蚊虫很多,抽上一袋烟也能驱赶蚊虫;除以上两点作用以外,烟袋锅里的烟灰也有奇效,伐木人在野外作业,很容易碰伤手脚或擦伤皮肉,烟灰是一种止血药,顺手捏上一点烟灰,敷在伤口上,既杀菌又止血。久而久之,不但林区的男人十分喜爱烟,而入山的女人们也渐渐地依赖上了烟,“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抽上一袋烟,解馋解懒解腰酸,解决目前小困难”,这都是林区人对关东烟的偏爱。
当年在红石林区,抽烟是一种“营生”,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盆大的烟笸箩和几根烟枪放在炕上。冬季来临,漫漫长夜,前后邻居、左右亲朋围坐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取暖,一边说说笑笑地谈天论地,很是惬意。

其四怪多耳靰鞡跑得快

靰鞡是过去北方林区常穿的一种鞋,它是满族先民发明并创造的,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种之一,是东北林区高寒低温的特有产物。
在东北林区流传这样一段谜谣:“老头老头你别笑/猜个闷儿你不知道/什么解下它不走/绳子一绑它就跑?”这条谜谣的谜底,说的就是“靰鞡鞋”。
靰鞡鞋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造四、五双靰鞡鞋。制作前,首先要刮皮子,把牛皮上的肉刮净,再拉平皮子,然后是剪皮子,剪完后,还要折褶,这些工序制作完,还要用谷草薰,使其定型。
靰鞡鞋又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两种:大褶靰鞡一般在十几个褶,小褶靰鞡一般在二十几个褶,靰鞡上的褶又称“耳”,所以,靰鞡鞋又叫“多耳靰鞡”。
传说“靰鞡”一名是“皇封”的。有一年,乾隆东巡,来到吉林南山一带,此时,正值北国之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乾隆的双脚刚刚落地,便见大街小巷的百姓脚上都用一块兽皮罩着,乾隆急问:“这是什么?”。百姓答曰:“鞋”。乾隆又问:“鞋外面露出的是什么?”。百姓又答曰:“草”。乾隆又问:“什么草?”。百姓齐答曰:“靰鞡草”。乾隆听罢,便即兴赋诗一首:“靰鞡鞋中靰鞡草/鹅毛大雪满地跑/呆头痴脑跑得快/踏出雪路一条条/”。
据说打那以后,靰鞡鞋便出了名。
当年,在林区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买声:“买喽买喽!皇封的靰鞡鞋,穿在脚上又快又稳又暖和喽!”
当年在东北林区的伐木人都穿这种鞋,鞋里面垫着一种草,叫“靰鞡草”。据说这种草是一种中草药,不但能取暖,还有防臭、防汗、防脚气等功能,靰鞡草配上靰鞡鞋,既柔软又舒服,既宽松又防病,当然是林区人喜爱的一种宝了!
而多耳靰鞡为何跑得快,是指在林区生活的人们都穿这种鞋站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干什么活都是一溜小跑,在跑动中取暖增热。

其五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林区的“悠车”。
悠车其实就是“摇篮”。在过去,东北林区家家户户都有“悠车”,把孩子放在悠车里,来回悠荡,哄孩子睡觉,一边悠着悠车,嘴里还要唱着《摇篮曲》:“悠啊/悠啊/快点睡觉别哭啦/狼来啦/虎来啦/黑瞎子背着鼓来啦/老虎妈子跳墙啦/舌头伸得老长啦/正在窗外望你呢/咬狗啦/咬羊啦/宝宝你可别哭啦”等等。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就叫“悠车”。被称为“养活孩子吊起来”。
悠车在东北林区的好处很多,它高高地悬挂在房梁上,猫狗鼠蛇之类不易咬到孩子,也不易抓挠到孩子,悠车一晃动,苍蝇蚊子都会飞开,减少了很多蚊虫的叮咬。夏天,悠车来回摇摆晃动,还能给孩子清凉解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东北林区,选什么木料制作悠车很是讲究,大多是用榆木、松木制作,其意是“年年有余”和“多送贵子”之意,也有专选柳木制作的,“柳”与“留”字是近音,隐喻为留住孩子。也有用雷击木制作的悠车,据说雷击木制作的悠车是上等的悠车,可驱魔避邪,永保孩子安康。
悠车的来历史书并无记载,但有很多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大森林里有户人家,老母是个半瘫,小俩口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度日,丈夫经常外出打工,媳妇一人在家,家里的活多,又不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拖累老母,于是,她就把孩子放在背筐里,背到山上、挂在树上干活。
一天,她正在山里干活,听到挂孩子的方向有几声惨叫,小媳妇急忙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被鹰啄断了翅膀的小鹊雀,正在地上挣扎,好心的小媳妇就用山药把小鹊雀治好后放飞了。
转眼到了夏天,小媳妇和往常一样,又开始背着孩子上山干活了。一天,她突然发现挂孩子的树下有一只山兔,小媳妇想抓住山兔,给半瘫的婆婆烧顿兔肉,于是,就撵起了兔子。
小媳妇不知不觉撵出了很远,兔子突然钻进山洞不见了。这时,她才想起来孩子,急忙往回跑,刚刚跑出森林,就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大哭,小媳妇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树下,这时,她看到一条大花蛇正高昂着脑袋、吐着红红的芯子往孩子的身上扑,只见装孩子的筐沿上,站着一只大鹊雀,正拼命地护着孩子,猛啄大花蛇。不容分说,小媳妇急忙冲上去,抡起木棒打跑了大花蛇。
回家后,小媳妇把这事和婆婆说了,婆婆说:“我半瘫在家里不能动,但一只手还好使,以后就别背孩子进山了,把孩子用筐挂在房梁上,我悠他。”就这样,用筐挂在房梁上悠孩子就产生了。后来,山里人又把“悠筐”改成了木制的“悠车”。
传说归传说,但自打林区有了“悠车”以后,山中的妇女们可就方便多了,把孩子往悠车里一放,轻轻一悠,悠车来回荡漾,既省时又省力,也减少了很多负担.

其六怪 自搭小庙自己拜

在东北林区,有个山里人皆为遵循的习俗、也是山里山规——拜山神爷。
凡入山者,都要自搭小庙自己拜,用三块石头,搭成门状,以蒿草为香,插上几株,便可席地叩拜,求得山神爷的保佑,也可祈求入山之后,大有收获,让山神爷赐理想之物与你。
在山里,每年的阴历三月十六,是居住在山里的人们一大祭节,都要宴乐三日,醉酒三天,狂跳“木把舞”,传说是为了纪念山神爷老把头的生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木把节”。“木把节”也成了山里人唯一的特有节日。
有传说山神爷老把头姓孙名良的,也有传说山神爷老把头姓马名文良的。传说中的山神爷老把头是位恒古不死老者,能知未来,预测吉凶,并统管山林。
传说他能潜行遁迹,不食不衣,能大能小,时有时无,上能飞天,下能入地,如有迷山者,只要闭目合掌,口喊三声“山神爷老把头保佑”,便可走出森林;如露宿森林,只要默念三声“山神爷老把头保佑”,虎豹熊狼不敢食之。
传说山神爷老把头是位虎头人身的山怪,常混杂于野兽之中,解救善人,救人于危难之中,又擅长将神魂附于各种动植物之体,大显神灵。所以,当年的入山者广为膜拜他,而这自搭小庙自己拜的场景也就随处可见了。

其七怪 烟筒立在山墙外

烟筒又叫“烟囱”、“烟道”。
历史上的红石林区,家家户户都建有木制的烟筒,烟筒立于山墙之外,远远望去,烟筒林立,炊烟袅袅,十分梦幻壮观。
在东北林区,烟筒安在山墙外是一项极高的发明创造。首先是因林区寒冷,室内取暖主要靠火炕,把烟筒安在山墙外,可延长烟火的走向,使温度在火炕内有更多的停留,让火的热度加长发挥;其二是山墙外多为鸡窝和鸭窝的搭建处,用烟筒的余温为鸡鸭取暖,可使鸡鸭多下蛋,又有利于鸡鸭的成长;其三是减少房盖的压力。在林区的房子多为木楞房,房顶多为木劈瓦,烟筒安在房上,容易增大房顶的压力,也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当年烟筒安在山墙外,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林区的烟筒,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木板制作的,有石头垒砌的,也有用空筒子树木制成的,皆被称之为“坐地烟筒”。传说这种烟筒的底部是祖先亡灵的栖身地,每当哪家的老人故去之后,都要把烟筒底部撒上小灰,并用大碗盛满水,放在烟筒道上。第二天清晨,其灰若有足迹,水也被喝去一些,这表明老人想念家人,并回来看望了,灵魂也已升天了,于是,全家人就非常高兴。所以,林区的人们又把烟筒称之为“望乡台”。
在林区,烟筒立在山墙外,不光是取暖、防火,还蕴藏着更为深刻的寓意,也就是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繁荣昌盛的标志。

其八怪 不吃青菜吃酸菜

在东北林区,不吃青菜吃酸菜是由东北的特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
东北林区冬长夏短,多半是在漫漫的寒冬里度过,而冬季又是最荒凉的季节,所以,必须储备好过冬的菜。
每当秋天一到,家家户户都要挖好菜窖,把土豆、萝卜、白菜储存在窖内,准备过冬食用。而这些菜又远远不够冬天所用,所以,就有了腌酸菜(汲酸菜)。
腌酸菜是用缸或瓮(不用铁器或铝制容器)装入白菜。在装入白菜前,先去掉白菜的老帮,再加入开水、盐,再用石头压上,防止白菜漂上来。之后,进行长时间的发酵,约十五至二十天左右,酸菜就腌好了,可供一冬食用。
酸菜的制作方法也很多,涮、炒、拌、炖皆可,特点是:口感好,味道鲜,不易腐,不荤不腻,可长期食用。
酸菜是东北林区最典型的家常菜,又是东北特有的名菜,凡来东北的游客,都爱说上一句:“翠花,上酸菜”、“来个酸菜炖土豆硬挺”等等。
酸菜是东北人储菜过冬的绝好方法,也是东北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东北林区有句谜谣,叫“叶子蔫了/甜变酸了/入冬天了/味道鲜了/”。说的就是白菜变酸菜的过程,由此可见,东北人对酸菜的特殊衷爱。


其九怪 晚上睡觉头朝外

历史上的红石林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子都是木楞房,木楞房又是东西屋南北炕,炕中间有一条过道,过道当中搭着炉子、火墙等取暖设施。
山里人头朝外睡觉,几乎家家如此,两铺大炕相对,头对着头,这样睡起来有很多好处,一是说话方便,有啥事可一翻身就脸对脸的研究;二是有过堂风穿过,夏天比较风凉;三是过去的山里人都穿靰鞡鞋,捂脚、有汗味,把脚放在里面,离脑袋、鼻子远一些,可减少一些气味;四是森林里的野兽多,有时会闯进屋来,头朝外睡觉,可及早听到声音,便于起来打跑野兽。
据长期生活在红石林区的老人讲:头朝外睡觉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过多的野外生活,历史上的伐木人常年野外作业,在山里搭建了很多临时的戗子。最初搭建的戗子是建在朝阳坡,多半部分是在地下,是用木头刻成的木楞房子,戗子的中间有一趟沟,沟的正上方是戗子的房盖,而房盖正对着沟的部分,不封死、露天。
伐木人在睡觉前,首先要生火取暖,就在沟中点燃木柴,烟便直接从房盖的露天部分飞走了,而伐木人每当生火时,都不急于睡觉,而是一边在火沟旁聊天,一边烤脚、烤鞋,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将脚烤暖后,全身才能暖和。烤完脚,才翻身上炕睡觉,这时的火也已经剩下炭火了,余火无烟,烤暖上半身正好适宜。就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头朝外睡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当年,林区人烟稀少,村屯之间相距较远,经常有“胡子”出没,山里人以这种方式睡觉,可听清外面的动静,如野兽、胡子进来,可随时拿起武器或及时逃离。

其十怪 牛拉爬犁比马快

在东北林区,过去都是牛集材,也就是把伐倒的树木截成木段,用牛拉下山。
用牛集材的好处很多,一是牛壮,四腿有力,木头下山时能稳住坡,不会使木头借着下山的惯力而跑坡;二是牛比马有力,在斜坡地段,牛能把爬犁死死拽住,使之不易翻滚,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三是牛比马听话、好驾驭,上山有力,下山平稳;四是山里的野兽多,如遇到成群的野兽,马会受惊后狂奔,而牛则会原地不动,伺机行事;五是在深山里,山高坡陡,雪地路滑,林木密集,只有牛的力气才能把木头拉出山,而马的力气就自愧不如了。所以,当年的运材都是用牛来完成。
在林区,为何说牛拉爬犁要比马拉爬犁快呢?这也是因地势而言,如果在平道上,马比牛快,踏雪如飞。而就运材而言,马就不行了,没有牛的力气大,牛一天能拉两趟,马只能拉一趟,牛能拉五根木头,而马只能拉三根木头。这就是山里人所说的“牛拉爬犁比马快”。
东北林区有段民谣:“上山要用老牛背/平地要靠大马追/一快一慢两动物/与咱木把常相随/”。说的就是牛马之间各有各的长处,而单指运材而言,牛要比马的速度快一半,拉的木材也要多一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0687.html

更多阅读

汽车香水十大品牌简单的介绍 香水品牌前十大排名

汽车香水十大品牌简单的介绍——简介根据car2100权威定义,汽车香水(Auto Perfume)是一种混合了香精油、固定剂与酒精的液体,用来让汽车车内拥有持久且悦人的气味。目前已经成为有车族日益关注的对象,面对林林总总、五颜六色的汽车香水

饰演过同性恋的基情四射中国十大男明星 基情四射的电影

饰演过同性恋的基情四射中国十大男明星文/木子海角色的挑选,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一个知名演员来说,角色选择的成功与否,关乎到声誉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哥哥(张国荣),在当然很红的情况下接演了《春光乍泄

世界各国过春节的习俗和方式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多个国家有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1、越南过春节新春亮点: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春节是

2012世界十大最美丽的女人排行榜图 世界十大杀手排行榜

2012世界十大最美丽的女人排行榜据《纽约每日新闻》报道,刚刚荣升为辣妈的美国歌手碧昂丝被《人物》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  《人物》杂志将这位获得16次格莱美奖的艺术家和女演员列在了年度列表的第一位。碧昂丝认为为人

我所知道的中国coser二 中国十大知名coser

在网上看到所谓的“中国十大名COSER”,很多人纷纷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实在COSER界哪有什么“十大”、“二十大”、“最漂亮”、“最帅气”等等的词语?COSPLAY是不断地发展前进,不可能停留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每个时期的人

声明:《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为网友宿与命的纠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