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啦学名蛤蜊,是一种味道十分鲜美的贝类海鲜。嘎啦最地道的吃法是辣炒,再配上几瓶啤酒,这是最青岛的味道,也是身在外地的青岛人最怀念的食物,就像肉火烧和和乐在我们潍坊人心中的地位一样,是乡愁。胶南海滩的嘎啦特别多,每年夏天都会吸引很多当地人、外地人专程跑来挖嘎啦。
挖嘎啦的工具有铲子、锄子、马扎、小水桶 、草帽,海滩上的阳光异常强烈,要想长时间逗留,帽子是必需的。
今天退潮是午后两小时,实在是太热了。清新的海风永远是凉爽的,不像陆地上有时刮热风。胶南的海滩特别大,绵延几百米,空地方多,随便挖。
一般来说,一家人挖嘎啦时都是分散开的,我们晚辈都以老人为中心活动,不会走开太远,因为小桶只有两个,爷爷和奶奶一人一个,我们挖到的嘎啦都放进他们的桶里。

挖嘎啦挺费劲的,我年轻力壮的,不一会儿就能把一块儿书桌大小的海滩挖得七上八下,但是收获却不及老人们一点一点细心挖出来的多。每次下铲,只要能感受到碰着东西了,那就很可能是挖到嘎啦了。然而也有可能是石头。
在沙滩上挖坑有个有趣的现象,你不用挖得很深,坑里就会积水。这可能是连通器原理,这么浅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地下水。挖不了多久你的坑就会变成湖,有些人会在“湖”里洗手企图洗掉手上的沙子,其实洗不干净,因为水里掺着很多细砂,它们粘在手上很难很难洗的掉,还是得回家用淡水洗。
在海滩上挖累了,我就玩起来了,我挑了两只比较大的嘎啦放在松软的海滩上,静静的观察。等了3分钟,其中一只吐出舌头开始探索周围环境,一碰到沙滩,小舌头立马迅速摆动,直往沙子里钻。舌头钻进去大概一公分时,它用力一撑,把贝壳竖了起来。估计它为了把壳竖起来费了不少劲,所以休息了一两秒,然后继续向下钻。这东西虽然小,力气却很大,可以拖着全身在海滩里钻。
今天挖了大半桶嘎啦,去掉水一称,4斤,可谓收获颇丰。放进咸水里让他们慢慢吐沙子,吐干净了就可以下锅了。
挖嘎啦比较累,爷爷奶奶十分喜欢干这个,这在胶南十分流行。沙滩上到处是挖嘎啦的身影,这是属于胶南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