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翟志刚:十年磨一剑曾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
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登舱训练。(资料图) 据《中国日报》报道 "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 的翟志刚,终于成为神七正选航天员,这是他第三次入选神舟宇航员梯队。 入选神七梯队 家人不知 16日傍晚,翟志刚兄长翟志强在手机里告诉记者,他是16日早晨接到某电视台的采访电话,才知道翟志刚入选神七宇航员梯队的。"两兄弟平时主要是电话联系唠家常。志刚从不说工作上的事情。"翟志强说,弟弟最近一次打电话回家是9月初,也只是问问"家里有没有困难,缺什么没有",没有说其他任何话,语气也没有特别之处,因此他也不知道翟志刚入选了神七宇航员梯队。" 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今年42岁的翟志刚入选宇航员队伍已经10年,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2003年"神五"飞天前,翟志刚和杨利伟、聂海胜同时成为"神五"的备选宇航员。"当时为杨利伟捏一把汗,并没有想`他上了,我没能上'。"翟志刚在"神六"发射前再次成为热门人选,可再次失之交臂。有记者问他,会不会觉得惋惜?他说:"因为太近了,所以跟著一样光荣。" 动静皆宜 爱好有挑战性电游 战友们眼里的翟志刚属于"动静皆宜"型。静,他研习书法挺深;动,他交际舞跳得有模有样。闲暇时,翟志刚爱看武打小说,爱看电视小品,模仿起赵本山还有几分神似。他还爱玩电动玩具。每次给儿子买电动玩具,他自己先玩个痛快,再给儿子当教练。 母亲炒瓜子培养出飞行员 翟志刚说:"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从事航天员的职业,对她来说是一种告慰。" 翟志刚幼时家境困难,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全靠母亲贾桂芝卖瓜子支撑。从中学到高中,翟志刚每天放学到家做饭,再骑车把妈妈从镇上接回来,帮妈妈炒一锅瓜子,再匆匆赶回学校,六年风雨不误。考上空军飞行学院后,母亲借了20元,给翟志刚买了一个旅行包,装满瓜子。临走前,母亲从贴身小包掏出5元钱,硬塞给他。翟志刚将一个纸箱留给母亲,里面全是1分、2分、5分的硬币,这是他高中3年积攒的零用钱,足有100多元。翟志刚到校后,每月津贴12元,自己只留下2元,其余全寄给了母亲。2003年母亲病危 ,家人为了不耽误翟志刚备选"神五"的训练,一直瞒著他,直到母亲去世。 刘伯明人称"小诸葛",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连续考了他十多个古怪问题,刘伯明都对答如流,从此享有了这名教官"免提"的规定。2003年,刘伯明没有入选神舟5号梯队,那段时间,他把以前所有的书都找出来,进行系统分析,找差距,调整思路,重新梳理所有课目,整整3个月时间,仅笔记和资料就做了70万字。"锁定目标,努力为之,不留遗憾。"刘伯明说。刘伯明和景海鹏曾是"神六"飞行梯队的搭档,现在是第二次搭档备选"神七"飞行梯队。"我们俩沟通能力特别强,而且两个人都要求特别高,标准比较高。" |
(2)刘伯明:阿姆斯特朗是我的偶像
“二哥考‘飞’的时候,家里人问他怎么考这个多苦啊,当个乡村教师不是挺好的。二哥说,我的志向可不止于此,我要走得更远一些,我想学的更多一些。”虽然和哥哥刘伯明相差10岁,但妹妹刘玉芝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二哥曾告诉他,他的理想是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一样能登上月球。
刘玉芝说,后来才知道,因为高中英语教材里曾有一篇月球的课文,里面提到了人类登月一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onesmallstepforman,onegiantleapformankind.),给二哥极大的震撼。二哥很向往蓝天,他说也要像阿姆斯特朗一样登上太空、登上月球,这才是他真正的理想。
“那个时候我一点也不懂,我感觉这个理想太渺茫了,根本不可能实现。”刘玉芝感慨地说:“可是,这么多年,二哥一直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着,也让我看到了理想只要努力就会成为现实。他的勤奋、刻苦、为了梦想执着奋斗的精神,也一直在鼓励着我。”
刘玉芝告诉记者,二哥常说,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我们肯定能超上去、撵上去。“不过,说到底还是二哥幸运,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雄厚,使我们的航天事业能够迅速崛起,快速发展太空事业,让他能够展示抱负、实现理想,最终成为一名航天员。”
刘伯明不仅有远大的抱负,而且非常有责任心。张福林说,师生聚会时,有的同学喝点酒就评论社会,爱发点牢骚,这时候,伯明就用他所掌握了解的情况,说服同学们要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他讲得头头是道的,真挺让人佩服的。我对那些同学说,你们的水平照他差远了!”“训练很苦,但是我能吃这个苦”
前往长春飞行学院学习的前一天,父母和老师都去车站为刘伯明送行。张福林对他说:“努力,只要你按照念高中时的坚强继续努力下去,以后不会错的。进步了就给我写信,落后了就别写了。”
后来,每当取得进步,刘伯明都会给他尊敬的老师写一封信。
张福林说,刘伯明的信通常挺长。信中他提到过训练艰苦,但是每次都会接一句:“训练时很苦,但是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您相信我。”
父亲刘志生说,刘伯明刚到部队,每天早晨要跑1万米锻炼身体。刘伯明曾对他说过有时候中途真的不想再跑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养成了习惯,如果哪天不跑万米,还觉得不习惯。
从长春飞行学院到牡丹江初教机场,再到锦州飞行大队,由于刘伯明一直表现出色,1991年,他开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1998年,他和翟志刚等一起被选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刘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亲眼见证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回忆起这些镜头,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怜惜。
但是,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今天的刘伯明,仍然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航天员队伍里,刘伯明绰号“小诸葛”,曾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
如今,刘伯明即将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刘志生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说:“没有白努力,儿子是好样的!”(
(2)景海鹏:从赵飞落榜到太空飞人景海鹏,男,1966年10月出生,山西省运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2008年5月,入选神七飞行乘组。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太空走出中国人的第一步。”
23年前,当19岁的景海鹏挥舞着保定航校的录取通知书跑到田里,对正在种玉米的父亲说“我考上了”的时候,父亲景靠喜还有点不相信。
而此后的岁月里,景海鹏越飞越高,不仅飞上了蓝天,如今还将飞向“天外天”。
不爱说话的他突然说:“我要当飞行员”
1966年农历九月,山西省运城市东杨家卓村惟一一户姓景的农家添了新丁,孩子的舅舅为他取名“海鹏”。未曾料想,日后这个孩子真的犹如鲲鹏,将天空当作了自己施展的舞台。
景海鹏兄妹3人,他是家中老大。父亲景靠喜说,大儿子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从小就喜欢打篮球,而且打得很不错。
读高中时的一天,景海鹏代表所在的安邑中学去运城中学打篮球比赛,在运城中学宣传栏里,他第一次看到了飞行员的照片。
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相遇,景海鹏的眼睛都不愿从照片上挪开。回到家中,他兴奋地向父亲比划,飞行员的头盔是这样的,护镜是那样的。
景海鹏说,自己真的非常喜欢飞行员的服装,看起来很威武。他告诉父亲:“我要当飞行员。”
第一次参加招飞考试失败
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考飞行员,景海鹏报了名。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他落选了。
妹妹景艳芳回忆,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所以没有验上。
这次落选对景海鹏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当时连门都不肯出,说“没脸见人”。然而更大的打击来了——父亲打算让他退学。
回忆起往事,景靠喜老人的脸上写满无奈。他说:“我当时也想让他继续上,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我白天种地,晚上绑扫帚,挣的那点儿钱全部拿来给他们交学费了,家里根本没法维持。”
景靠喜说,景海鹏听说不能再上学后,3天都没有吃饭。看见儿子伤心的样子,父母很心疼,但也拿不出个主意。
这时,村里的电工到景家串门,见状就劝景靠喜让儿子再读1年,并让景海鹏在父母面前表态。景海鹏说:“如果再考不上飞行员,我就不活了。”
就这样,景海鹏转入解州中学补习,并从那里成功考上了河北保定航校。
得知儿子被录取,母亲大哭一场
转入解州中学后,景海鹏学习更加用功。最早进教室的是他,最晚离开教室的还是他,两三个星期都不回家。另外,他特别注意了身体。
终于有一天,景海鹏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当他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时,父亲起初却怎么也无法相信,自己的儿子真的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母亲王珍玲大哭了一场,因为她听说入伍头4年儿子都回不了家了。
1988年,景海鹏顺利从保定航校毕业,驾驶过歼六等机型,1998年他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员。母亲王珍玲说:“全国13亿人,只有14个航天员,海鹏能成为其中一个,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的眼里,景海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自我要求特别严格,训练特别刻苦,不仅自己经常“开小灶”,还拉着战友们加班加点。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惟一的选择。”景海鹏说,“我理解,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训练太辛苦,父母不忍看
景海鹏的弟弟景海龙说,大哥入伍后23年间总共回家3次,最近的一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神六发射之后的2006年春节,其实也只在家呆了5天。
虽然没办法常回家看看,但景海鹏对父母非常牵挂。景海龙说,“每次哥哥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都会问家里老人身体好不好,并嘱咐我要照顾好他们。”
景海鹏也多次把父母接到北京住一段时间,其间父母曾在航天城参观他们训练。母亲王珍玲说:“我们不爱看他们训练,太苦。”
2006年景海鹏入选神六航天员梯队时,家人毫不知情。景靠喜说,当天他和老伴还在地里掰玉米,记者们就来了。对于当时景海鹏最终没能上天,老人很释然:“不管谁上去,都代表国家,我们一样高兴。”
而这次景海鹏终于能够代表祖国翱翔太空,景靠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儿子能够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非常骄傲!”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景海鹏家乡探访记
提起景海鹏,67岁的老人景靠喜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嗓门也升高了几度:“我这个大儿子性格可好了,从来没和别人吵过架。我这个大儿子爱好体育,从小就喜欢打篮球。个性强,有上进心,不服输。”
在山西省运城市东杨家卓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沐浴着秋日午后明媚的阳光,记者一行人围坐在一张小圆木桌旁,静静地听老人讲着。
景海鹏的母亲王珍玲招呼我们吃西瓜。当地的西瓜很甜。23年前景海鹏入伍时,父亲曾专门挑了个大西瓜,全家一起吃了,才送他上车。
母亲王珍玲说,海鹏刚入伍那会儿,自己很想他,嘱咐他要勤给家里写信,“一个月写一封,家里就不挂念了”。于是,每到月底,就会收到海鹏寄来的信。母亲说,儿子在信里从来没提过训练艰苦,只说在部队生活挺好的,领导很关心他,战友间也很团结。
王珍玲给我们看景海鹏穿着航天服和妻儿在一起的照片。那照片,用金色的相框镶着,很漂亮,母亲却并不把它挂在墙上,而是摆在里屋,因为怕弄脏了。
景海鹏为了实现“飞行”这个理想,曾与命运艰难抗争。我们参观了他曾经住过的房间,当年,他就是躲在那个房间里,三天不吃饭,只为了第一次落选后获得再一次参加空军招飞的机会。
正是因为怀揣理想,当年那个年轻人,才能那么勇敢而坚定地面对未知的前途,一路前行。而家人的支持,则是他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弟弟景海龙、妹妹景艳芳都说,他们会好好照顾父母,给哥哥最大的支持。
出了景家,挥手告别之际,记者才蓦然发现大门正上方,刻着两个大字——“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