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女的红衬衣》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读《少女的红衬衣》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天气多云

《少女的红衬衣》是作家程玮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是她继《少女的红发卡》、《少女的红围巾》后,奉献给广大少年读者的又一部力作。小说的故事有些离奇:汤莉和汤妮是一对孪生姐妹,可在三岁时就因为父母离婚而分离,汤妮跟着妈妈去了德国,汤莉和爸爸留在中国。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汤妮长成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女,她准备去中国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孪生姐姐。虽然她除了父亲的名字外对父亲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她凭着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居然就找到了父亲和姐姐的住处,并和姐姐见了面。为了接近父亲,她和姐姐互换角色,演出了一场真假汤莉的好戏……

看到小说简介,我就被扑朔迷离的情节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同时脑海里不断有疑问冒出:汤莉和汤妮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怎么能那么轻易地就互换角色?如果被旁人识破,这故事又如何进行下去?程玮阿姨真像一个武林高手,她把跌宕起伏的故事讲得从容不迫,所有的细节都设计得天衣无缝、毫无破绽,让人心服口服。
我特别喜欢小说的第十一章《别人的生活》,酒吧里的服务员秦天通过汤妮不熟悉歌手崔健这个细节,判断出汤妮是在德国长大的孩子。汤妮由此想到:原来文化就是国情啊,它是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一天天一年年积累下来的。她的长相,她的语言,可以跟周围的人一模一样,可她读的书,唱的歌,经历的事情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她对很多事情的想法也跟他们不一样。因此她永远不可能完全融入他们中间。读到这里,我醒悟到,要与欧美人进行顺畅的深度交流,光熟练掌握语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国情,了解他们的习俗文化,否则,与老外的交流永远只能停留在“天气、爱好、明星”等浅层次的话题上。看来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程玮阿姨曾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过德国孩子跟中国孩子,她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孩子长得很大了还像个孩子,而德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大人。《少女的红衬衣》中,来自德国的汤妮的三个伙伴在漓江边给汤莉讲起他们当童子军时在野外的经历,他们三个人讲得绘声绘色,汤莉只能静静地听着,她没有什么冒险的经历可以讲给他们听。从小到大,她最主要的经历就是从家门到校门,从一场考试到另一场考试,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其实何止是汤莉,所有在中国长大的孩子,都会有如此这般的感受。我想,比起德国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太内向太闭塞太落伍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现得更自信更独立更阳光一些呢?

感谢程玮阿姨给我们写了这样一本好书,它就像一扇明亮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窗外精彩缤纷的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058.html

更多阅读

沈尧伊长征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 沈尧伊 长征之路

沈尧伊,浙江镇海人,1943年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油画家、版画家。1966年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呐喊----一件小事》有感 读 生命的呐喊 有感

《呐喊----一件小事》有感新闻10307班 安冬雪生活中的小事总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一般,我们都不会给那些小事太多的注意。但是其中却有一小部分是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会教我们以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鲁迅先生的《呐喊》中有一篇

读林语堂之《武则天传》有感 武则天传读后感

2008/6/3(农历四月三十)星期二晴 11:10六楼感觉地震读林语堂之《武则天传》有感5.12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大地震对受灾的民众造成了永久的创伤。像平常一样,我在两点二十几分出门,走到三楼楼梯上时(我家住在六楼),突然

声明:《读《少女的红衬衣》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为网友彩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