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骈文史 刘麟生 商务印书馆1936
您会骈文吗?俺不会。
不过,骈文的影子无处不在,从文学作品到日常生活,所在多有。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三国演义》里的张飞)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金瓶梅》里的西门庆)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不是我)
吸烟基本靠送,
喝酒基本靠贡,
工资基本不动,
老婆基本不用!(《新四项基本原则》)
多的是。
刘麟生(1894-1980),字宣阁,笔名春痕。安徽无为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曾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1927年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四川等地,以卖文为生。后赴台湾。1959年任职于台湾“驻美大使馆”后定居美国,病逝于旧金山。除《中国骈文史》外,还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中国诗词概论》、《骈文研究法》,译著有《犯罪学》、《经济地理学》等。
本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为我国骈文的发展脉络钩勒出一个简明的轮廓。书前有瞿兑之的序。
瞿兑之(1894—1973),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名宣颖,以字行,晚号蜕园。现代史学家、文学家、画家。他“从幼年时代,亲从王闿运学作骈文,而清末的骈文家李慈铭及《骈文类纂》的作者王先谦,都是他的父执”(刘麟生语),“逮稍知读书,便嗜《萧选》,兼及徐、庾,以为天下之美在是”(瞿兑之《中国骈文史•序》。
自“五四”时期人们痛斥“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从而大张挞伐开始,骈体文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便大大受到冷落。甚至还被当成反面的、消极的、只能受到批判的一个文学品种。
说到骈体文,先秦古籍中就早已存在着骈偶对仗的修辞现象,两汉以后,由于赋体的出现,骈体文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唐代骈体文的命脉依然在延续。“初唐四杰”们创作的骈体文有着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唐人对骈体文的实用价值不但有所认识,而且在创作实践中更使这种文体的美学特征日益显现并逐步提高。刘知几的《史通》,陆贽的《奏议》,是唐代骈体文中两枝奇葩。人们都把韩愈、柳宗元看成唐代古文运动的两面旗帜,而他们却同样能写精严谨饬的骈体文。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不仅是大词人、大诗人,他们的带有抒情内容的骈体文也同样不朽。在宋代,以应用为主的“四六文”大兴于时。“古文八大家”中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写的“四六文”不仅在当时脍炙人口,即使到今天,读来也足以令人钦服。
有清一代是古典文学“回光返照”的时代,骈体文也一度“中兴”。清初有尤侗、陈维崧;乾嘉以还,经学家如汪中、洪亮吉、孙星衍,辞章家如吴锡麒,乃至提倡“性灵”派的诗人袁子才(枚),他们的骈文创作都有相当成就。汪中的《哀盐船文》,袁枚的《于忠肃公庙碑》,是一时脍炙人口的上乘骈文佳构。当时的经史学家和古文作家,很少有不会写骈体文的。直到晚清的李慈铭、张之洞、樊增祥,都是骈文高手。
但是,到今天能写一手漂亮的骈体文的,也许不多了。刚毕业那几年,我写了一封信给教研员,用的是骈体,据说教研员看后大为惊奇,还在某次教师大会上很是称赞了一番。但我自己知道那是什么烂文章。
不过,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骈体文的影子却依然活跃。
博友锡东刀客对此做了深入研究,想将他的博文恭录如下:
骈文对现代生活文化的影响
摘要:骈文现在虽然在文坛失去了主导地位,骈文创作者也不多,但还不至于消亡。特别是骈文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比如对当代流行的广告语、歌词、短信、解说词等等。
关键词:骈文;现代歌词:短信;广告语;
骈文是我国独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一度独步文坛,风光一时。但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始终褒少贬多,扣之以“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和“华而不实”等帽子。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对骈文的研究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对骈文的评说也渐趋公允和合理。特别是最近几年骈文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不仅仅是局限于一朝一代,而是针对一人一文等方面。并且为了加深的骈文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人们也力图在研究的角度和观念上有所更新和转换。个别学者出现了摆脱前人的窠臼而另辟蹊径,独创一格。
对于骈文和诗、词、曲、赋、联关系的研究前人都有所涉及。比如诗中的排律就是一种除首尾二句外全部用骈句组成。只不过它的字数是固定的五言或七言,不象骈文的字数上比较灵活。词中也少不了对偶句,如柳永那首脍炙人口的《望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是正宗的隔句对。关于诗词曲赋和骈文的关系我在此不再赘述。
但我却注意到现代歌词和短信以及广告语等和骈文的关系,至今还没人关注过,经过梳理发现这也是骈文发展演变中一种变体。本人不揣浅陋,就此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做一番简论,并就此借教于方家。1903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小说丛话》中曾提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迹道。”现代歌词源于何时,本人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应该是早于白话新诗出现的。现代歌词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新起点.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到20年代的艺术歌曲,到3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曲,再到三四十年代发端于上海的流行歌曲与成就于延安的主流歌曲,歌词艺术在创新中形成更新的传统和获得独立的发展,现代歌词突破了传统,完成了向文学现代化的转变,并以它的通俗化特征影响着20世纪上半叶文学革新的思想理路与艺术取向。歌词在经过了运动的过程性之后,显现出了经典性的存在,应该建立起独立的本体性价值体系与坐标。①但现代歌词中却有着很多骈句或类似于骈文的句式。大家想必知道一首好歌,成为传唱不衰的原因,不但要旋律优美,而且歌词的文采也相当重要,夹之以骈对工切的词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为了歌颂伟大的祖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卫星将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一组由全国人民选出的歌曲。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首进行分析。《谁不说俺家乡话》歌词中,竟然基本都是有骈句组成。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
高高的松柏万年青
男女老少一条心
鱼水难分一家人
哎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鱼水难分一家人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
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丰收的歌声响四方
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
哎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
歌词一共三段,每段都有二对骈句组成。对仗工整,音律合谐,旋律轻快,词句浅显,成为久唱不衰的名曲。我们再来看看雄浑的《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长江之歌》雄浑激昂,高亢嘹亮。一直深受广大人们喜爱。整首歌基本全由骈句组成。
我们再来看看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阿——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全歌词字数不多,但骈句特征非常明显,比如“高山青对涧水蓝”“姑娘美如水对少年壮如山”回环往复,抒情优美。
像比较著名的有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的《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夏季到来柳丝长,秋季到来荷花香,冬季到来雪茫茫。就是一种仿骈文的隔段对。在《娜奴娃情歌》中,“高高的山有我的爱,熊熊的火是我的情。”非常明显的骈对。在革命歌曲<再见吧,妈妈>中: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流行歌曲,在任贤齐《难懂的你》里“不要轻易的别离,在这美丽的日子里;不要轻易的叹息,在这浪漫的季节里。”在张学友的《情人》里“是缘是情是童真还是意外,有泪有汗有付出还有忍耐;是人是墙是寒冬藏在眼内,有日有夜有幻想无法等待。”这方面的例子是俯拾即是,层出不穷。
本人对这方面的投入还很薄浅,只能略窥皮毛,希望有更多的骈文研究者和歌词创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短信已成为现代人们通迅的重要手段,也是逢年过节时祝福的主要方式。有些人对短信不屑一顾,否认短信属于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各种网站搞的短信文学比赛还是屡见不鲜。随着通迅事业的更加发达,人们也会渐渐接受这喜闻乐见 的短信。现在我摘录几条有关新年祝福短信的内容。
1.秋天的落叶已远离,冬日的寒冷渐散去,春天的脚步悄悄来,夏日的清凉在等待,新年的钟声要敲响,我的祝福就来到!
2.人生忙忙碌碌,日子酸酸甜甜,缘份简简单单,惦记时时刻刻.
3.悄悄为你降临的是平安,静静为你散发的是温馨,默默为你祝愿是幸福,深深为你期待的是成功,送上真诚的祝福,新年快乐!
4.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轻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祝你快乐
5.无论茶是浓是淡,让清香永住心间,无论距离是近是运,让记忆彼此相连,无论联系是多是少,让祝福永不改变。
6.祝福是风,友爱是帆,快乐是水,健康是船,祝福的风吹着友爱的帆,快乐的7.水载着健康的船,漂向永运幸福的你,轻轻的道一声,新年快乐。
这些祝福短信每条都包涵着浓浓的情义和深深的祝福,读了让人温暖如春,倍感亲切。
我们再来摘录一些有关情爱方面的短信:
1相爱只要一点点冲动就可以,相处却少一点点默契都不行。
2适当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是证明智慧的欠缺。
3情到深处,伤不言痛;爱到尽头,复又无求。
4分离是拉长的思念,思念是压缩的弹簧。
5天,因为有了阳光所以很蓝;地,因为有了春雨所以很绿。
6爱你不久,只有一生;恋你不长,只愿一世。
7春天的阳光让爱含苞初放,夏天的雨露让爱茁壮成长,秋天的白云让爱插上翅膀,冬天的冰雪让爱地老天荒。
8.思念是一季的花香,漫过山谷,笼罩你我;祝福是无边的关注,溢出眼睛,直到心底。
9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不会再错过。真诚之中,与你相识相知;灵犀之间,与你朝夕相伴。
10.在你忧郁的时候,我就是你的开心果;在你忧伤的时候,我愿作你的忘忧树。
11.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离思念的手。
在谈了现代歌词和短信以后我们也顺便谈谈城市标语和广告语的骈句特征.
城市标语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语言,以最精练的语言浓缩了城市的特性。但我发现有相当城市的标语属于骈句结构。现把它们一一列出。
长沙市:多情山水,天下洲城
无锡市:太湖美景,无锡旅情
宁波市:东方商埠,时尚水都
海南三亚市:天涯芳草,海角明珠
山东曲阜市:孔子故里,东方圣城
山东东营市:齐鲁神韵,豪情山水
山东日照市:游山登五岳,赏海去日照
山东威海市: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
河北邯郸市:游名城邯郸,品古赵文化
浙江嘉兴市:水都绿城,休闲嘉兴
福建三明市:走进多情山水,拥抱绿色三明
广东中山市:伟人故里,锦绣中山
这些城市标语能概括出城市的的基本特色,既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能记忆深刻,起得很好的宣传作用。
广告是现代产品宣传推广告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条好的广告语对于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很多品牌的无形资产就是广告投入所起的作用,让产品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不妨也摘录有关骈句的几条,以飧大家。
路易十三:“品尝醉人尊贵 鉴赏目眩气势”
美联物业:“你所委托我必承诺!”
奥柯玛冰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伊利雪糕:“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朗琴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剑南春酒:“感悟天下,品味人生。”
奔驰车的广告语:“领导时代,驾驭未来。”
北京现代汽车的广告语是:“追求卓越,共创幸福”
香港南顺公司花生油广告:“粒粒皆精选,滴滴尽精华。”
对称美是汉语言的一种特色,对称性的感受逐惭成为一项美学准则,它广泛应用于建筑、造型艺术、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装饰之中。雅各布森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等在一种简单而又明显的层次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规律和对称的天生欲望,也是突出语言信息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骈文研究不仅仅限于古代的人物和作品,也可以拓展骈文在时代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其它文体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等关系。
本人因限于对骈文总体知识的欠缺,不能过深的探究其存在的元素。
①陈煜斓的《现代歌词与中国新文学》
再附录一篇骈文研究著作及论文索引:
近百年海内外骈文研究著作及论文索引(1905-2006)
(莫道才辑 最后更新日期2006-3-7,引用请注明出处)
一、著 作 类
骈文读本(吴虞)成都昌福公司 1921年版
骈文指南(谢无量)中国书局1927、1933、1940年版
骈文概论(金钜香)商务印书馆 1933、1934、1947年版
骈文通义(钱基博)大华书局1934年版
骈文学(刘麟生)商务印书馆 1934年版
中国骈文概论(瞿兑之)世界书局1934年版
四六作法骈文通(金茂之 钱基博吴敬晖)大通图书社中西书局1935年版
分类详注骈文观止(金敏伦)大通图书社1935年版
分类详注骈体应用文(金敏伦)大通图书社1936年版
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中国书局)中国书局1937年版
骈文与散文(蒋伯潜 蒋祖怡)世界书局1941年版
骚赋与骈文(杨家骆)世界書局1953年版
骈文史序说(铃木虎雄)芦屋刊行1960年
历代骈文选详注(张仁青编; 成惕轩校订)台湾师范大学1963年
骈体文作法(王承之)台湾广文书局1970、1980年版
骈文选注(成惕轩)台湾正中书局 1970年版
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台湾中华书局 1970年5月版
骈文读本 (育民出版社编)育民出版社1973年版
骈文衡论(谢鸿轩)台湾广文书局 1973年、1976年版
六十年來之骈文(张仁青)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77年版
清代骈文通义(陈耀南) 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
骈体南针(王传懿)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
中国骈文析论(张仁青)台湾东升出版事业公司, 1980年版
骈体文浅说(佚名)台湾广文书局1980年版
骈文学(张仁青)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3年版
丽辞探赜(张仁青)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版
齐梁丽辞衡论(陈松雄)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魏晋南北朝骈文选(熊先谦)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骈文史论(姜书阁)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历代骈文选(黄均 贝远辰 叶幼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骈文观止(张仁青)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版
骈文的创作与欣赏(作者不详)出版社不详1987年版(台湾)
历代骈文名篇注析(谭家健) 黄山书社1988年版
中国文章论:六朝丽指(古田敬一 福井佳夫)汲古书院 1990年
唐宋骈文史(于景祥)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六朝骈文声律探微(廖志强)台湾天工书局1991年版
中华精华文库:古文与骈文(王明洲)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古代骈文精华(许逸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论北朝俪体作家之风格(陈松雄) 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南朝俪体文通铨(陈松雄) 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
骈文通论(莫道才)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丛书:骈文(尹恭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骈文考(钱济鄂)新加坡木屋学社 1994年版.
中国文学纵横谈:论雅俗、骈文及其他(钱济鄂)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5年版
汉魏六朝辞赋与骈文精品(曹道衡王继涛)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历代骈文精华(殷海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于景祥)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骈文选(朱洪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骈文精萃(周振甫)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 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骈文观止(莫道才)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古文与骈文(王洲明)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赋与骈文(简宗梧) 台湾书店1998年版
骈文类纂(王先谦)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精美典雅的六朝骈文(于景祥) 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南北朝骈文(于景祥)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骈文精华(赵振铎) 巴蜀书社1999年1月版
六朝骈赋研究(黄水云)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骈文绝唱 独步千古:王勃骈文选读(莫道才 莫山洪) 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版
宋四六论稿 (施懿超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版
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 (莫道才 ) 辽海出版社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
二、论文类
文章源始(刘光汉)《国粹学报》1卷1期(1905)
论文章源流(田北湖)《国粹学报》1卷2-6期(1905)
论文杂记(刘光汉)《国粹学报》1卷4-10期(1905)
论文琐言(章廷华)《国学》1卷3期(1915.6)
文笔说(王肇祥)《国故》1期(1919)
论六朝骈文(孙德谦)《学衡》26期(1924)
文笔辩(胡怀深)《小说世界》14卷7期(1926.11)
文笔辩(钟应梅)《厦门大学文科半月刊》1期(1928.12)
韵文与骈体文(严既澄)《小说月报》17卷号外(1927.6)
骈体文的新评价(钱振东)《新晨报》副刊(1920.9.20)
骈文研究法(刘麟生)《出版周刊》89期(1930)
骈文通义(钱基博)《光华大学半月刊》1卷7期、8期(1933.4)
骈文漫话(钱基博)《光华大学半月刊》2卷5期、6期(1933.12-1934.3)
骈文研究法(李时)《女师学院周刊》3卷1期(1935.1)
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观(曾了若)《史学专刊》1卷1期(1935.12)
说文笔(逯钦立)《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6本(1948.1)
徐庾与骈体(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8)
散文与骈文的区别(启功)《文艺学习》1957年第4期
散文与骈文(徐迟)《光明日报》1978年5月21日
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启功)《北京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曹道衡)《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期
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王运熙)《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胡国瑞)《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与散文(曹道衡)《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辑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成本文)《布谷鸟》1980年第10期
感人肺腑的骈文杰作——读南朝梁代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方永耀)《名作欣赏》1980年第2期
骈体文(褚斌杰)《文史知识》1981年第1期
妙想奇谲的讽刺骈文——孔稚圭《北山移文》赏析(林兴仁)《名作欣赏》1981年第4期
论樊南文(董乃斌)《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骈文的再评价(叶远钧)《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论刘峻的骈文(曹道衡)《光明日报》1984年6月24日
中国骈文的千秋功罪(朱洪国)《西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陆机“演连珠”的语言美(陈启智)《渤海学刊》1985年第2期
连珠体试论(沈海燕)《文学遗产》1985年第4期
骈文的起源和演变(谭家健)《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略谈骈文的基本特征(谭家健)《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六朝骈文论略(萧艾)《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论骈文的特征(张会恩)《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
骈文的成就、局限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吴万刚)《中学文科教学参考资料》1985年第11期
连珠溯源(陈启智)《渤海学刊》1985年第4期
骈文盛因浅探(潘庆)《宜春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连珠文体初探(罗宽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骈文兴衰原因探(余福智)《佛山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什么是骈文(谭家健)《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1期
论骈体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据(向晁山)《吉首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六朝骈文的艺术评价(胡国瑞)《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试论唐代散文与骈文的关系(吴佩珠)《思想战线》(云南大学)1987年第1期
杂说骈文(舒展)《福建文学》1987年第1期
骈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莫道才)《语文导报》1987年第9期
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骈文史(莫道才)《语文导报》1987年第11期
骈文声律化管窥(刘思汉)《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文赋》新论:骈文特征的内化与思维定势的形成(胡晓明)《华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徐陵骈文初探(周建瑜)《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骈文浅论(谭家健)《北方论丛》1988年第3期
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吴兴华)《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骈辞俪句,千古不绝:说骈文(任明纲)《贵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骈文之美(于景祥)《美育》(长沙)1988年第5期
从唐宋古文大家看骈散之分(郑力戎)《文史哲》1988年第3期
骈文与六朝审美意识(钟涛)《青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以诗入赋和以骈入赋(高光复)《北方论丛》1989年第4期
陆贽与唐代骈文革新(于景祥)《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吴新雷)《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期
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报》1990年第5期
试论唐代骈文的流变(莫道才)《古典文学新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论清代骈文复兴(王凯符)《北京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骈文名称的演变与骈文的界说(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报》1991年第4期
从连珠体的构成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李世耀)《江淮论坛》1991年第2期
骈体文兴盛的原因(梁拥军)《职大学刊》1991年增刊
谈谈《骈体文钞》的选编宗旨(曹虹)《文史知识》1991年第3期
略论骈文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谢国荣)《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试论南朝骈赋的色泽美(黄祥兴)《新视野》1991年第12期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骈文的产生(莫道才)《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
“辞赋罪人”与“四六宗臣”:评庾信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黄祥兴)《上饶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谈谈古文今译的真善美:从《归去来辞》、《滕王阁序》谈辞赋、骈文的今译问题(沙勤)《修辞学习》1993年第3期
漫话晚唐骈文三十六体(王朝华,林继中)《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5期
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马积高)《湖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
骈文与王轾的《四六话》(钟仕伦)《文史杂志》1993年第3期
近年来骈文研究述要(莫道才)《文史知识》1993年第9期
骈文略论(钟涛)《青海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骈文研究刍议(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论庾信的骈文(周悦)《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对骈文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审视:读莫道才《骈文通论》有感(张利群)《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第9期
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莫道才)《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论《四六丛话》的学术价值与骈文思想(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报》1994年第4期
一本对骈文作全方位研究的论著:简评莫道才《骈文通论》一书(胡兆阳)《广西教育报》1994年9月13日
骈体文的隶事与声律(钟涛)《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骈文的语言美(郁祖)《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敦煌俗文学作品中的骈俪文风(邵文实)《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
文化视角的深层探寻:评《骈文通论》(覃德清)《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第10期
论宋代的四六文(曾枣庄)《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
论骈体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杜敏杜薇)《阴山学刊》1995年 第1期
樊南四六刍议(吴在庆)《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
徐庾文学平议(王仲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一种过渡的折衷状态──诗、赋、骈文、散文的相互消长(张国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简论反骈的历史嬗变(莫山洪)《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论宋代四六话的兴起(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论庾信晚期骈文的特色(樊运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试论骈文的审美基础(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论韩愈散文对骈文的突破(何永福)《大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论骈文的审美形态(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散文.骈文.美文:比较观照中的文体辨析(张思齐)《西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治乱之龟鉴,政论之典范:论陆贽的骈体奏议(郑力戎)《浙江学刊》1996年第3期
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谭家健)《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论骈文的形成与鼎盛 (于景祥)《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宫体作家的骈文创作(阿忠荣)《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论苏轼的四六文(尹占华)《天府新论》1996年第6期
拓展与超越--读莫道才《骈文通论》(周满江)《河池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民初文学的一个奇景:骈文的兴盛(刘纳)《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全国首届骈文学术研讨会述要(莫道才沈伟东)《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论萧子显对汉魏六朝骈文的评价及其文学观(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骈文与桐城派(熊江梅张璞)《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以现代意识重新审视骈文:读莫道才《骈文通论》(沈玉成)《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骈散三论(于景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以文为诗: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齐梁骈文的新变(周悦)《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樊南文的诗情诗境(刘学锴)《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骈文与诗、赋相互影响的两点思考(吴在庆)《宁德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红楼梦》与骈体文(于景祥)《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期
论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与骈文的形成、兴盛(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胡天游骈文试论(昝亮)《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骈文与汉语言文字的特征性(钟涛)《汉字文化》1997年第2期
论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金声)《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骈文史分期刍议(莫道才)《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曹虹)《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玄学与骈文的兴盛(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关于李商隐骈文佚作《修华岳庙记》(莫道才)《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骈文杂论(杨东甫)《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解读、欣赏骈体文的关键和方法(尹恭弘)《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欧阳修对骈体和散体的科学态度(于景祥)《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90年代骈文研究述要(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台湾之骈文研究一瞥(谭家健) 《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更新观念,拓展视野(钟涛) 《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骈文研究断想(莫道才) 《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论初唐四杰对骈文的革新(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袁枚骈文试论 (昝亮李丹博)《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六朝骈文与文坛风尚(樊运宽)《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关于把骈文引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张丽)《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骈文 蒲松龄 聊斋志异 《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4期
论骈文声律规范之确立(马予静)《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初唐四杰”称号与骈文(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八十年代以来唐代骈文研究述评(莫道才)《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骈文”琐议(王利锁)《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骈文在汉初的生发(姜逸波)《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骈文成因论(于景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徐庾骈文论(于景祥)《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骈文之美辨正 (冷成金)《论衡》,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陆贽骈文简论(陈德长)《重庆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徐陵骈文与其政治生活的关系(钟涛)《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民国骈文兴盛原因探(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试论刘峻的骈文(谭家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六朝骈体书牍文(钟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中唐骈散相争及其美学价值(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骈文学发展史刍议(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论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在赋体骈律化中的作用(马予静)《中州学刊》1999年第3期
《中国骈文选》若干注释商榷(马莲)《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东吴作家韦昭的《博弈论》(谭家健)《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论六朝骈文学(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谈谈建国以来的骈文选本(莫山洪) 《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南朝骈文的历史地位(李正西张贵梅)《晋阳学刊》2000年第3期
骈文语言结构新析(贾文毓)《华夏文化》2000年第3期
20世纪前期骈文学学术发展述论(莫道才)《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论晚明骈文的复苏(李伶俐)《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汉赋属骈文之一体(江逸波)《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刘勰在骈文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于景祥陆雅慧)《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骈文的含义、涵盖的范围及其骈散合一问题(铃木虎雄陆建林莫道才译)《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苏轼与宋四六(陈祥耀)《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骈文的文体语言结构的语言文化学札记(刘绍卫) 《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论骈赋的文化意义(汤君)《天府新论》2001年第2期
末代骈文作家李审言(刘新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
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力之)《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初唐四杰辞赋、骈文对诗歌革新的影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骈文的隶事用典与国人的尚古意识和崇经征圣传统(王艳平)《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楚辞与骈文(郭建勋)《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二十世纪清代骈文研究述评(汪龙麟)《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论《诚斋诗话》中的四六话(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试论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陶绍清)《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近20年骈文研究述议(莫道才)《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历代对任昉骈文的评价(汪泓)《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一篇精美耐续的佛教文化骈体文(刘奉光)《佛教文化》2001年第6期
论骈文的文体意识——骈文文体结构哲学札记之二(刘绍卫)《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
论骈文的文体意识演进(刘绍卫)《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
骈文,被捉住的精灵:评钟涛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内蕴》(李正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文心雕龙·丽辞》与骈文理论(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陈冠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余恕诚鲁华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论王勃的骈文(莫山洪)《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骈文·骈文的界定·骈文发展史(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论骈文对韩文的影响(石玉山)《语文学刊》2002年第4期
骈文研究的重大成果:评《中国骈文通史》(张晶)《中国出版》2002年第10期
骈文之美及其文学价值(王海波冯遵义)《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论卢照邻骈文的艺术特色(吕双伟)《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俪驾山阴道上:读于景祥著《中国骈文通史》(初国卿)《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7期
试论敦煌写本斋文的骈文特色(张承东)《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1期
洪亮吉骈文情感论(吕双伟)《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骈文与中国古典小说(莫山洪)《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转型期的唐代骈文批评(奚彤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关于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论王勃骈文的审美情感(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论柳宗元的散文句法与骈散相争(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骈文的蜕变(于景祥)《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李白骈文论略(陶绍清)《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对偶句、骈文、律诗与对联之关系(罗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余恕诚)《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试论“李道宗联”——兼谈:正是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涂怀珵)《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3年第6期
从《滕王阁序》看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尹艳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骈文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于景祥的《中国骈文通史》(吕双伟)《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
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论骈文理论的历史演进(莫山洪)《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宋四六话的兴起与骈文的演进(莫山洪)《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清代文选学与清代骈文的复兴(颜建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骈文审美特质与《周易》思想的契合(张洪海)《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对骈文小说奇作《玉梨魂》的文化解读(王国伟)《蒲松龄研究》2004年第1期
论骈文骈赋之异同(周悦)《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宋四六研究略述(施懿超)《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惟变所适用各有当——评《滕王阁序》兼论骈文的地位(白景学)《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第5期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轨迹(王友胜)《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关于唐代骈文与古文的几个问题(王运熙)《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骈文文体语言结构的语言文化心理探讨(夏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论汪中的骈文与散文(田汉云刘瑾辉)《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文体骈散的分合对古代公文发展的影响分析(何庄)《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6期
流丽稳贴又典重得体的李刘四六文(施懿超)《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赋与骈文的文学类属辨说(葛培岭)《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六朝骈文抒情方式的演变(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在比较的视野中看李华的骈文成就(张思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四六膏馥》与南宋四六文的社会日用趋向(杨忠)《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论骆宾王文学思想及对其骈文创作的影响(莫山洪)《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
清代骈文的情感向度与认识难度——以常州骈文作家群为中心的考察(杨旭辉)《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元代骈文的世俗化及其理论(高洪岩; 高红蕾)《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论骈文文体的自足性和兼容性(吕双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清嘉庆至光绪时期沟通骈散的骈文理论(奚彤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宋刻宋人四六集考略(施懿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试论骈文创作在六朝的政治功用——以九锡劝进等文为例(钟涛)《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4期
从上林唐碑《大宅颂》和《智城碑》看唐代中原文风对岭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莫道才)《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汉语至文——骈文(陈阳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程美华)《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三、台港及海外论文
1.骈文之特质(宾国振)《女师专学报》1972年第2期
2.骈文之产生、构成及各家对骈文的看法(成惕轩)《孔孟月刊》1979年11期
3.骈文之产生、构成及各家对骈文的看法(成惕轩)《幼狮月刊》1979年2期
4.骈文在中国文学中之地位(张仁青)《文风》1969年15期
5.骈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张仁青)《畅流》1969年4期
6.骈文新论(江应龙)《文坛》1969年6-7期
7.骈散相通论(庄雅州)《学粹》1975年1期
8.骈散论(万子霖)《铭传学报》1965年2期
9.唐代骈文析论(姚振黎)《孔孟月刊》27:10 1989.6
10.唐代传奇的骈文成分(邓仕梁)《古典文学》1986年第8期
11.论江淹骈赋与屈宋辞赋之渊源关系(何祥荣)《树仁学报》1989年05
12.论六朝诗歌与骈文的关系(王力坚)《中国国学》3卷,1995年11月
13.论赋与骈文(马积高)《新亚亚洲学刊》13卷,1994年
14.《帝德录》以及骈文创作理论管窥(兴膳宏)《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3年第3卷第4期
15.骈文小说《燕山外史》研究(王琼玲)《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报》1997年第1期
16.骈文句式教学之新尝试(上)──结构重组(李锐清)《Curriculum Forum》Vol. 8Issue 1.November 1998
17.骈文句式教学之新尝试(下) ── 声律与句式(李锐清)《CurriculumForum》Vol. 8 Issue 2. May 1999
18.骈文及其特色(Parallel Prose;Some Characteristics ofParallel Prose),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收入毕晓普(John LymBishop)编辑《中国文学研究》(Studies in ChineseLitera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1966年,38-41页;107-141页;后者还曾收入《献给高本汉的论文集》(Studia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易家乐(S ren Egerod)、葛兰(ElseGlahn)编辑,哥本哈根(Copenhagen):埃及纳·蒙斯卡出版社(EjnarMunksgaard),1959年,60-91页
19.中国早期文学中的“骈”(Pasta[Bing] in Early ChineseLiterature),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亚利桑那)美国东方学会年会西方组之论文,1982年
20.《王巾的〈头陀寺碑〉:佛教骈文一例》(Wang Chin's 'Dhūta TempleStele Inscription' as an Example of Buddhist ParallelProse),马瑞志(Richard B. Mather),《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Oriental Society)83:3(1963)
21.蒲松龄短篇小说及诗体骈文的一些特点(乌斯金)收入《中国语文学问题》,1974年出版。
22.《骈文风格:老子和王弼》瓦格纳(RudolfG.Wangner),海德堡大学教授(载《亚洲研究》 Asiatische Studien/EtudesAsiatiques,1980年第34期)
四、博士硕士论文索引
1.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张仁青著;成惕轩教授指导 1968年
2.齐梁丽辞衡论[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陈松雄华仲麔;林尹教授指导 1983年
3.四篇骈文历史故事研究[俄亥俄大学博士论文]徐婉华(Hsu Wan-hua W.Tung)著;1984年
4.论唐代骈文的流变[南开大学硕士论文]莫道才著;郝世峰教授指导 1987年
5.六朝骈文形式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钟涛著;聂石樵教授指导 1995年
6.清代骈文研究[杭州大学博士论文]昝亮著;姜亮夫,崔富章教授指导 1997年
7.梁陈骈文艺术之演变[北京大学博士论文]何祥荣著;袁行霈教授指导 1997年
8.六朝骈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黄水云著;洪顺隆教授指导 1997年
9.文化视野中的唐代骈文[复旦大学博士论文]金程宇著;陈尚君教授指导 1999年
10.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奚彤云著;王运熙教授指导 2000年
11.魏晋骈文句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马燕华著;王宁教授指导 2003年
12.初唐四杰骈文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程美华著;陶新民教授指导 2003年
13.论汪藻的骈文创作[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周子翼著;王琦珍教授指导 2003年
14.论骈赋及其“生命基因”[山西大学硕士论文]李新宇著;康金声教授指导 2003年
15.樊南四六研究[东吴大学硕士论文]邓文南著;欧阳炯教授指导 2003年
16.宋齐俪体文研究[东吴大学硕士论文]蔡盈任著;林伯谦教授指导 2004年
17.清代乾嘉骈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颜建华著;廖可斌教授指导 2004年
18.西昆之首,时文之冠:杨亿骈文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刘彦著;赵晓岚教授指导2004年
19.北朝俪体文通铨[东吴大学硕士论文]丘宝慧著;陈松雄教授指导 2004年
20.宋四六论稿[南京大学博士论文]施懿超著;巩本栋教授指导 2004年
21.魏晋南朝骈体公牍文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谭玲著;周啸天教授指导 2005年
22.三十六体骈文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韩雪晴著;高林广教授指导 2005年
23.清代骈文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吕双伟著;韩泉欣教授指导 2006年
(原载《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有补充)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