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是远,“迩”是近。遐迩一体意思就是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遐迩一体”出自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提福,不亦康乎。”“宾”是归顺的意思。这里两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说。对内严刑峻法,对外穷兵黩武,是为“霸道”;对内以德怀文,对外以礼教化,是为“王道”。
“王道”历来为儒家所推崇。“王道”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也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择梁无禁,罪人不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与王道相对的就是霸道。“霸道”就是以强力、刑法统治的政策。儒家推崇“王道”,反对“霸道”,不是说“霸”不好,而是说“霸”不够好,因为成为“霸”的人是“先诈力而后仁义”,也就是说,虽然实现了好的目的,但手段不够光明磊落。因此,有俗语说:仲尼之门,五尺之童言羞称五伯,以起先诈力而后仁义也。古人“王”“霸”连用的情况,一般是指春秋五霸那个“霸”的。“春秋五霸”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推崇和实行的是“以力服人”的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例如当时的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富强后的齐桓公“尊王攘夷”,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另一霸晋文公说“天道远、人道迩”。这些都很受孔子称颂。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离不开文治武功的,“霸者”方长于攻逐,其力猛。“王道”方多用于扶正,其效缓。非“霸道”方不足以却邪,非“王道”方难以扶正,两者不可偏废。古人有比喻“王道”方为“君子”,所谓不求功而有功,不言德而有德,犹如“无名英雄”。但霸道者常用“武功”,将武力凌驾于教化之上,而王道者善用“文治”,武力只是保证天下太平的工具。“止戈为武”,《孙子兵法•谋攻篇》首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王道”与“霸道”的取舍。
可以说,中国五千年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与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王道政治不无关系。再返观历史,凡是王道主政时期,大多能够国泰民安,长治久安;凡是霸道主政时期,基本都是兴勃亡忽的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