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悠长悠长的声音在行走——温州22中新诗教学活动记录肖 雨巷 戴望舒

芭蕉树静默着,阔大的绿叶纷纷沿着自己争取的方向伸展着,其他的绿色植物都还在这个阳光还吝啬着的早晨簇拥着梦的感觉,慵慵懒懒地表达着自己的闲适。好久没有走进温州二十二中,这个校园多了很多的内容,没有风,却很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东西在滋长。

廖海珍的《雨巷》课,是在悠悠的名家配乐朗诵中开始的。男中音很浑厚,磁性的声音紧紧地扣住每一个字,读得缓慢深情,像梦一般的,像梦中飘过。闭上眼,都是戴望舒的沉吟,凄美惆怅,那在雨巷深处幽幽中传来的每一个字,组合成一把油纸伞,罩住了今天这个无雨的日子。

“这首诗歌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

“忧愁凄凉的。”

“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吗?”从这句追问看,海珍是做足了功课。“用文中的字词句来回答”是一种很优秀的也是很必须的语文教学品质,只有走在《雨巷》的每个字上,那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韵味才是真正的诗歌的韵味。

“愁怨。”

“这种愁怨要怎么读?

“缓慢的,低沉的。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两节,用这样的缓慢与低沉。”

开头的诗歌入境做得很好,尤其情感的外显到内化的过渡。既然感情基调可以是诗中的一个词“愁怨”,那么语速语气是不是也可以用诗中的词来表现呢?“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心里念着,一遍又一遍,那个“悠长悠长”我不认为仅仅是雨巷的写实,它应该还是声音,是雨巷里一声声吟哦一声声叹息。如果是这样,“愁怨”和“悠长”甚至“寂寥”就是今天的课堂。

能从文本中解决的,就坚决不依靠其他。

你听,全班同学一起读,浑厚的男声和清婉的女声一交织,更是显现了雨巷的朦胧和幽深。真美的《雨巷》,永远的戴望舒。

“你觉得这两节的韵脚是?”

“后面几节的韵脚呢?”

海珍一开场的设计直奔诵读,直走《雨巷》的很重要的一个艺术特征,这应该是反复思量后的一种取舍。《雨巷》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这种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解决了《雨巷》的音节韵脚,还得在诵读中品味。这种“悠长回环”的感受必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教师尽可能不要带出结论性的阐述。

果然,“我们全首诗一起读读,体会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韵”,教室里,又传来雨巷中空灵悠远的叹息。学生读的更慢了,我也想读,读着遥远的江南,读着悠长的雨巷。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窗外的芭蕉很应景地沉默着,课堂里的丁香海珍会怎么样绽放她的美丽和愁怨?

“《雨巷》中伤感愁怨的感情是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选择一个来说说。”《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教学《雨巷》,或者教学诗歌,我们必定要走向诗歌中的意向。但你会怎么教呢?“我”“姑娘”“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望着PPT上这五个词,我在想海珍怎么去引导学生体验其间的妙处。

“我选丁香,丁香是一种花,表达姑娘和丁香一样的美丽愁怨。”

“哪里写丁香最多,你来读读。”

“姑娘的气质。”

“什么气质?”

“忧愁。”

PPT上出现了美丽的丁香图片,美丽高洁,然后是用古诗中丁香的诗句来印证。“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有的是寄托。我的眼睛不禁又落在窗外的芭蕉上,阳光也不知何时爬上了叶面,很是耀眼。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节,感受丁香的气息。”

“为什么诗人说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

“这样是排比。”

海珍随即做了一个诗句的改动,把三句丁香的诗句,简化为一句。这个改写很有心思,一读一比效果就出来了。

“感觉没有诗歌的意境。”

“原诗是强调丁香一样的。”

“意义上有点递进的。”

海珍很想把“音律美“传达给学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海珍在处理“意象”点的教学时,又走回到了诗歌的音乐性。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是《雨巷》为人称道的一大原因。“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没有一种哀怨的感觉?有没有?你来读读。”

教师要杜绝“有没有”这样的表述,仿佛是在逼问,在执意等待那句“有”。

“这样的语句还有吗?”

“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后面的‘像梦一样’,还有第一节中的‘油纸伞’。”

“消了她的颜色,消散了……”

“所以,不仅是在韵脚上,在章节上也构成了回环。”

至此,“丁香”以及由“丁香”延伸的音节美告一段落。但是,很明显,“丁香”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戴望舒深受古典诗词营养的陶冶如何让学生感知?你怎么解决意象的象征意义?没有给出方法。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要教会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走近新诗,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所以,这个教学点海珍还要琢磨透彻,蜻蜓点水自然比不上举一反三。

“我”呢?“撑着油纸伞,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如此的忧愁,彷徨,迷茫。

其他意象呢?

“雨巷”,PPT上是汪曾祺对雨巷的解说,“不仅使人产生怀旧,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

学生说起了雨巷的“悠长”,读起了雨巷的“悠长和寂寥”,我总觉得最美的诗歌教学情韵还是在读中。

望着PPT上的意象文字和图片,我很担心,老师是不是要把这许多的意象一一分析。这课上到这里,海珍的思路要调整,《雨巷》若你什么都去讲,那《雨巷》就变成了镜头剪辑,你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最后充溢的都是技术性的分析。

该是“姑娘”了,雨巷里那最美的意象,那姑娘代表什么,象征什么?其实,我至今也不完全肯定“姑娘”是谁,代表什么。诗歌,尤其戴望舒的诗歌,我是不主张定格成必然的。美,就是朦胧,就是抽象,就是知道有这样一种美,但说不出。说出了一种美,就破坏了其他美的存在。一切没有说穿,没有点透,但我们却在读中懂了,感觉到了,这才是戴望舒的诗歌教学。难啊,《雨巷》。你不能直白,又无法晦涩,这种朦朦胧胧,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我尤其不主张教师自己去用背景去解读的

果真,海珍开始讲革命文艺工作了,“姑娘”开始转化成革命的工具。《雨巷》变成了1927年夏天,变成了白色恐怖,变成了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如果是学生能读出那个夏天的江南雨巷,那是学生的慧心,我可以点拨,但绝不刻意弥漫。我情愿,那悠长的雨巷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雨巷》中领悟出更多。

诗歌教学,能获得一颗诗心,也许比什么都重要。读了“雨巷“,如果未来的日子,在雨中漫步,在小巷深处,甚至在一位姑娘飘过的时候,我们会想起那遥远的一声丁香般的叹息,就是一种最美的教学回应。“姑娘”的美,入进了我们的灵魂,那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蒙蒙的细雨……

“首尾呼应,也构成了语言上的回环复沓之美。雨巷诗人,叶圣陶说‘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们再来读读。”课 堂聚焦在两点“意象”和“音韵”,最后想走向主题探讨,但在教学过程中,又是包裹在一起纠缠在一起的。海珍应该理得更清晰,或者,海珍认为,这就是《雨巷》的必须。应该来说,这堂诗歌课还是很诗歌的,读的很多,读的很深情。诗歌课上,最美的都不是解析,而是师生真诚的诵读声音。我更坚定了我的新诗教学的想法。

教室的窗帘拉上了,遮住了我喜爱的那片芭蕉叶,但绿色是遮不去的,它只印在心里。诗歌也一样,一个女孩的最后朗读让我走进了悠远的雨巷,有声音,雨巷就在心里。而那“姑娘”,那惆怅的“我”,还有戴望舒,最后都只融进悠远的朦胧的雨巷。

《雨巷》,用声音来行走吧,悠长悠长的,韵无穷意无限,……


《雨巷》,悠长悠长的声音在行走——温州22中新诗教学活动记录肖 雨巷 戴望舒

我的工作室 2014.9.28 温州22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816.html

更多阅读

《寻路》和《红色摇篮》,中国革命的历史思考 革命摇篮井冈山

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寻路》,与去年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红色摇篮》,一个是津剧审字,一个是赣剧审字,显然一部是天津担纲,一部是江西担纲。两部电视剧几乎是中国现代史同一时期的同一历史进程,但侧重点有区别,天津是寻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曹斌锋教学设想《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

声明:《《雨巷》,悠长悠长的声音在行走——温州22中新诗教学活动记录肖 雨巷 戴望舒》为网友向日葵的执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