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义与手指灯
今天上午去参观了张守义老先生的书籍封面和插画展览,包括一些封面设计的原稿,一些插图,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都很精美,原稿基本上是在草稿纸上用毛笔画好,然后标出画出来的原稿的高度和用的颜色,然后再拿到印刷厂去印制,感觉那个时候设计一个书籍的封面真不容易,每一个封面都是手绘,我看到一个《巴黎圣母院》的书籍封皮设计,大概设计了六七个稿子,最后才定下来用哪个,还有书籍内部的小插图,虽然很小,但是绘制的也十分的精致,同学拍了一些关于这次展览的照片,下面是一些展会上面给去世的张守义老先生写的话。。。
艺术家往往善于从常人平淡的事物中发现创作中需要的典型和独特的生活细节。而一件与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具”,经过提炼加工绘制在封面上,恰恰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著名书籍装帧大师张守义在多年书装设计中,执著地追求简约传神的艺术风格,十分重视“道具”的作用。在封面设计的代表作中,《高士其文集》封面的轮椅,《什特凡大公》上的王冠,《三家巷》上的铁匠炉……都贴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经历。在不少中外作家文集和小说封面的设计中,张守义还捕捉到与主人写作生涯及小说氛围密不可分的灯——孤寂的街灯、温馨的台灯、简陋的马灯、古朴的油灯……
多年设计中积淀的“灯情结”,使他在外出开会讲课、考察(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路途中,在乡镇里寻觅,从街市上购买,渐渐痴迷上了旧灯具的收藏、研究,并反过来应用于设计和创作之中。有一次他去云南丽江,看到村寨的墙上插着一件近似瓦片的陶灯,一问才知,这是以松树皮为燃料的松明灯,在当地已有百年的历史。还有一次,他在贵州凯里参加了一次苗族的民俗晚会,乡亲们都举着竹架结构上系彩球的“迎亲灯”载歌载舞。张守义兴之所至,唱起了最拿手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激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分手的时候,一位妇女将一件扎制精美的“迎亲灯”送给了他。
1992年,张守义迁到北京方庄新居。当时,距离住家不远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初步形成。有着浓浓 怀旧情结和敏锐艺术触角的他如鱼得水,很快便成了这里的老主顾。他常常一边品着啤酒,一边在这块宝地沙里淘金,每次去逛都绝不空手而回。当他向笔者展示那些旧书刊、老照片、残砖瓦、破瓷器时,那喜形于色的神态,使人很受感染。在这些宝贝中,历代灯盏尤为张守义钟爱。几年之后,那些金属、石材、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用途各异的灯,被他一件件地捧回了家。他收集、研究并在设计中使用这些图像。经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鉴定,他的藏品中竟有汉代、唐代的真品,这确实让卖货的“打了眼”,因为购买时每盏灯最贵只有30元。著名作家张中行先生曾多次请守义师设计封面,两人一见如故,谈兴甚浓,又是河北同乡,守义师爽快割爱,选出两盏灯送给了张老先生。
常逛潘家园,守义师也结识了不少卖旧货的朋友。在经营书刊和杂项的摊主中,有不少人知道这位设计家。如果有了俏货,大家都愿意给他留着。守义师如果买多了,拿不动,暂存在摊上也没问题。开始,他买回这些残旧土气的玩意儿,总要悄悄藏在女儿的住处,生怕老伴知道了嗔怪。时间一长,藏品形成了规模,女儿家也放不下了,这才彻底坦白,得到了老伴的谅解。后来,儿子创办了夸菲特(“守义”译音)设计工作室,他作为艺术总监,才将这些宝贝堂而皇之地请到了工作室陈列。
新世纪到来那年,团结出版社从他收藏的500多件灯具中选出部分精品,出版了《老油灯》画册。由于是守义师整体设计,且每幅图片均配以历代文人咏灯诗文,令人爱不释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还应邀在炎黄艺术馆举办了“张守义藏灯画灯展”。在展品中,与历代石、陶、瓷、金属灯并列的,还有近现代的美孚煤油灯、旅行折叠灯、马棚插壁灯、少数民族用的手指灯(灯上有
铁环)等。与灯具同时展览了不少画有灯盏的文学作品插图,还有封面中出现各种灯具造型的200卷本的《中国思想家评传》等书装佳作和中外名人咏灯的诗篇。在《老油灯》画册封底,张守义写道:“灯与劳动者为伴,灯与求知者结友,灯与助人者同行,灯与度节者同乐……这些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光明使者,将永远被人们所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