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之父”----李升
李洪河
他中等身材,两眼透出有神的目光;清瘦的面颊,腮部留着络腮胡须,走起路来是那样的神速;他的举动给人一种敬重之感。
此人是谁?他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北抗联战士李升老人。
在谈到李升爷爷时候,抗联老战士李敏滔滔不绝地说,她感激这位抗联的父亲,是他引领她走上的革命的道路。
今年90岁,身体硬朗的李敏主席(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每每谈起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往事,李敏激动不已,终身难忘李升这位“抗联的父亲”。
1954年盛夏的一天,李敏来到松江省冯仲云家,正赶上李升老人也在此。
李敏脚刚踏进门,冯仲云和爱人薛雯笑呵呵地对李敏说:“你看看这位老人是谁?
李敏面对这位清瘦的老头,一时间没有回答上来,就在此时等得焦急的薛雯开腔说话了。
“呵呵呵,此人就是‘抗联父亲李升’!”
“是吗?”李敏一阵惊讶
“李爷爷您还认识我吗?”李敏附在他耳边大声地说。
李爷爷仔细端详着问话人,摇摇头道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认识。”
“我是李小凤啊!”
“啊,小凤?“他脑海里迟疑一会儿,说:”你还活着啊?”
李敏再也忍不住了,跪在地上,趴在李爷爷的膝盖上放声大哭。
此时,李升抚摸李敏的头,顿时俩人不约地放声痛哭起来······
“小凤啊,我差一点死在监狱见不到你了······
李敏与李升有何情结呢?话还得从李敏加入抗联部队开始说起。
1933年冬的一天,命运不知情理的有意折磨8岁的李敏,不祥之兆的乌云降到弟弟、妈妈头上。因为饥饿贫寒,第一年弟弟得了红斑病夭折,第二年母亲过度思念弟弟,也和弟弟一样也去了天堂。
亲人悄然离去,这更让李敏悲痛欲绝,在思念中,她在人生丁字路口不知寻求什么方向,什么目标?
爸爸李石远,哥哥李云峰参加了抗日救国的活动,并且加入了汤原抗日游击队。爸爸经常为抗联部队送情报,哥哥与徐光海等人经常到汤原县鹤立、太平川等地宣传抗日······
这些给幼小心灵李敏带来一种极大的安慰。家庭环境熏陶、提升,历练了李敏坚强的人生意志。
李敏看见哥哥参加抗联宣传队,又唱歌还跳舞,真是与民其乐融融,不仅体现了团结广大民众一起抗日爱国的热情,也增加抗联人员的勇气,对抗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次抗联演出活动,李敏虽然年纪小,可是首当其冲,认真学唱,模仿抗联宣传队人员演出的动作,那身如飞燕一样轻盈。这样一来二去抗联战士喜欢李敏,渐渐地感情加深,抗联宣传队每次到县内各村屯演出领到她。可是李敏没有辜负抗联将士的期望,更加努力练习,迎接新的挑战。
1932年冬天,特委白江绪书记找到李敏,并语重心长对李敏说:“我知道你年龄小,处于你对党的宣传工作热爱,她心里一阵高兴和激动。高兴的是党能接受,激动的心当然无法形容。但她又细心地想,我的理想就是参加抗联游击队打鬼子,这样才能为死去的母亲、弟弟和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报仇雪恨。虽然日本鬼子没有直接杀害母亲和弟弟,但是侵略者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饱不食果,导致许多人离家失所,悲惨死亡······
那时候,李敏才13岁,上学念了二年私塾,还不明白人生、社会一些事理,缺乏深层次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白书记看见李敏流下了眼泪,知道她内心世界,心悦诚服地对她说:“小同志别急,等你长大上部队也不迟。”
“真的啊,说话算话。”
“呵呵呵,当然算话。”
第二天,抗日救国会的一位同志找到了李敏,他们乘h在板子场屯,李敏住在徐家,下江特委妇联主任刘志敏接待了李敏。李敏在此地还受到抗联六军一师马德山部队指战员的欢迎,并参加了军民联欢会,同大家演出了许多文艺节目。
“小凤,你来得正好,我听了白江绪书记介绍了你的事迹,很感动;我们这里需要你这样的小人才。”马德山笑呵呵地说李敏。
李敏低着头,害羞地不知道说什么好,迟疑了一会儿不暇思索地说。“呵呵呵,我那是人才,只是普普通通的小孩。”
“好啦,现在就给你分配工作,你就当儿童团长。”马德山当即宣布。
在板子场“红区”。小凤带领儿童团员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为抗联送情报、传递信息。
李敏心中一个愿望就是向哥哥和父亲一样,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人,才能为死去的抗日同胞,报仇雪恨。
一天,地下交通员李升爷爷来到这里,李敏一心想当名副其实的抗战士,在她强烈要求下,经刘志敏举荐,李爷爷答应把李敏带到山上。
“小凤,既然是这样,我就领你找抗联部队,至于能否接收你那是领导的事啰?”李升爷爷用温柔的话语说。
李敏还是毅然决然地说:“去”。
在去往根据地的路上,一眼望去,崇山峻岭,白雪茫茫。李升爷爷虽然50多岁的人,走起路来如清风飞燕一样,那样轻松自如。他看见李敏幼小的年纪,走路吃力的样子,被她这种追求革命理想的意志所感动。
“李升爷爷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李敏好奇地问。
李爷爷紧锁眉头,沉思了许久,眼前勾勒出家庭破碎的情景,最终悲伤地道出了实情。
“咳,该死的日本侵略者,挑起了战争,我的家就毁在日本鬼子手里······”说着说着,他眼里噙着泪花。
李升爷爷,1867年出生与山东省德州屠桥街一个贫苦的搬运工家庭。10岁那年,他爹在劳动中突然被资本家解雇。家人生活没有着落,在困境中,他们只好被迫搬到乡下。
李升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爷爷靠给地主扛活养家糊口。日子久了,总不是办法,李升爷爷盖了间小草房,租种大财主“迟状元府”的几亩地,但是收入不够交地租的,加上连年的水、旱、涝自然灾害,生活如此艰难困苦。
不久,他的父母和叔父相继去世,给李升的人生带来厄运,更加憎恨财主剥削压迫。于是决心习武,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仗义行侠,杀地主老财,报仇雪恨,求得自由。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不仅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拳棒枪术,而且还练就两条快腿,走路如飞。但学武功仍斗不过财主官府,也解脱不了贫困,还是照样饿肚子。
1894年,李升二十八岁,正值好年华时代,李升这年运河水出槽,淹了房子和庄稼,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被迫闯关东。
为什么独自一人闯关东呢?是因为哪个时代,周围的人十分敬慕北大荒,当时流传为:北大荒粮满仓,棒打狍子舀匋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还有“四大怪”:四大怪是: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朝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可谓当时东北人的习性和美好的自然景象。
李升先到吉林省天宝山金矿当工人,以后又到哈尔滨,卖了两年小工。1898年李升辗转来到了方正县,正赶上放荒,于是落脚方正。便开始开荒种地,生活有吃有喝的,处于无忧状态。
李升42岁时,与当地一位姓顾的女人结了婚,并生了两个儿子。有了家业,生活也有了着落。可是现实中生活并不平静,1915年,李升被人骗到俄国修两年铁路,受尽了白俄把头的欺压。
苏联的“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升与中国工人一起斗争,并参加苏联护路队,同苏联红军一起打白匪军。1919年冬,在一次与日本武装干涉军战斗失利后,队伍走散,李升等中国工人跑回到东北。
回国到了黑河,李升用挣来的工钱栓一挂车跑“邮政”。从黑河到瑷珲线路,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又发展哈尔滨到德都、佳木斯等路线,他一直跑了十几年,可以说生意越来越火,李升也胸有成竹做大做强这份事业。
可是偏偏这时,“9.18”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土地,到处烧杀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李升非常憎恨,总想拿起枪来打日本,保家卫国。
1932年深秋,北方大地,高粱涨红了脸,大豆笑弯了腰,金黄色的玉米棒子,更给庄户人家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一天,李升慢慢悠悠赶邮政车往佳木斯前行,途中被大汉奸于琛溦的伪军截住,硬把邮件卸掉,装上一车武器弹药,派一个伪军押运。李升对伪军恨透了,当车走到江边时,他假意说车坏了,要修理一下。伪军大队继续往前走了,只留下那个押车的伪兵。李升趁这个家伙不注意,操起一根棒子对准他的后脑砸去,并迅速地把伪兵的尸体和车上的武器弹药都推到了江里。然后撒腿跑到附近的集市,把车马卖了。李升因打死伪兵不敢回方正,就流落到汤原县鹤立河南岸的七号屯,这是个朝鲜族的屯子,他在这里打短工,割水稻。
七号屯是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所在地,中共满洲省委驻松花江下游代表冯仲云同志,当时正在这里与县委的同志一起开展抗日斗争。由于汤原地区农村朝鲜族群众较多,日本特务、汉奸和封建地主便极力进行破坏活动,挑拨离间两个民族关系,使汉、朝两族群众产生隔阂。冯仲云同志和县委领导动员许多同志去做汉、朝两族群众的团结工作,不向汉奸地主交租。
此时,汤原县县委领导和党员大多都是朝鲜族,所以朝鲜族农民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李升当时很着急,他亲身经历过俄国的革命斗争,深知只有穷苦人联合起来,才能打败敌人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于是积极主动地向汉族农民作宣传工作。经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消除了民族隔阂,汉、朝两个民族农民联合起来,到鹤立镇举行抗租和抗日示威,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军和汉奸的嚣张气焰。
人民群众蕴藏极大力量,抗日烽火在燃烧。汤原中心县委在七号屯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汤原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汤原反日游击队,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反日斗争。
李升参加抗租斗争,从中认识了党从哈尔派遣来的冯仲云同志,从他身上看到抗日胜利的曙光。从此,李升积极靠近党组织,参加冯仲云组织的干部训练班。在训练班使他懂得许多革命道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
李升无限忠于党,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1933年,经冯仲云介绍,李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日伪军攻占黑龙江省方正县,李升家的房子被烧,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都被敌人杀害。六十多岁的李升对敌人恨之入骨,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他到处游说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许多救国会员。
他参加抗联后,由于他年岁大,社会经验丰富,遇事机智沉稳,腿脚又快,所以党组织安排他做了地下交通工作,这样便于开展工作。
1938年初,北满抗联部队与活动在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失掉联系,几次派人都联络不上,最后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年逾花甲的老人。李升二话没说,冒着严寒,踏着没膝深的大雪,进入人迹罕见的长白山原始森林。每天饿了啃几肿了,手冻裂了,他全然不顾,仍顽强地寻找革命队伍的人,好几次昏倒在雪地里,就这样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抗联一路军的队伍,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
李升跑交通被捕过几次,每次他都机智地把文件吞进肚里,无论敌人怎样毒刑拷打,他不吐露半点机密,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好党员。
由于敌人找不到证据,不得不把他释放。当年夏天,李升寻找第一路军回来,走到依兰时被叛徒告密而被捕。日军把他当作重要政治犯关押起来,对他施以种种酷刑,灌煤油、烙铁烙、站铁刺笼子,他浑身被刺成数不清的血窟窿,疼痛钻心,死去活来,惨不忍睹,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一丝关于抗联军情,对革命赤胆忠心,一丝不苟,最后被判处十年徒刑。
1945年光复后,李升才获出狱,辗转寻找党的组织。1946年8月16日,年逾八旬的李升老人回到哈尔滨,打听到当时已任松江省主席的冯仲云,从此回到了党的怀抱。
由于李升年岁大,在狱中受刑过重,身体不好,党组织安排他长期休养,并派专人照料其生活。
李升在哈市,冯仲云与妻子薛雯经常看望李升,对李升如同亲父亲一样,关心备至,给予很多的照料。革命胜利后,冯仲云经常与战友回忆地说:“我从哈尔滨来汤原参加抗日斗争,直至组织调我回到哈尔滨,沿途行走是李升护送,帮助我脱险的。如果没有李升父亲,我可能早就不存在这世上了。
是的,地下交通员李升在抗日战争的年代,为了革命不怕牺牲,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提供有价值情报,还救过许多抗日将士,为中国革命作出卓绝的贡献,所以抗联战士称李升为抗联父亲。
“父亲“这一词,不是轻而易举说的,具有一定代价的······
1947年冬天,大雪纷纷的季节里,鲁艺学院作家侣朋和著名作曲家劫夫、安波同志合作创作反映抗联艰苦斗争的歌剧《星星之火》。
此歌剧在哈尔滨公演,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反响。著名作曲家劫夫、安波至今广为流传的创作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年轻》。其中《革命人永远年轻》就是歌剧《星星之火》中的唱段。侣朋编剧、导游,劫夫作曲。
《革命人永远年轻》出自该剧第一幕第二场,重点突出抗联父亲李升送小凤(李敏)参加抗联的故事,这高大完美形象,刻画和烘托了英雄人物,集中展现抗联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直至抗战胜利全部过程。
冯仲云撰写的抗联父亲李升,还被选入中学生课本里,成为典范的爱国主义教材。
1951年国庆节,抗联父亲李升被选为东北抗日联军代表,荣幸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不久他被邀为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参政议政,受到人民崇拜和爱戴。。
岁月沧桑人未老,留作青史看今朝。抗联老战士李敏,还经常与战友念叨抗联父亲李升,深深怀念这位慈祥而伟大的“抗联之父”,以其典范的事例教育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