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所学的历史书中没有强调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感召人心的口号...第一篇就从这句开始吧。
1944年10月14日,蒋介石号召10万知识青年从军,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充实国民党军战斗力,改变社会大众对于兵役心理,踊跃应征,打击日军侵略气焰,蒋介石决定发起一个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除了这个政治原因以外主要还是因为需要向驻印度的远征军提供兵员。因为当时驻印军用全套的美式装备武装,接受全方位的美式步兵训练,对培训人员,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也就对以前以普通农民为主的军队产生了难题。(当然从蒋介石的角度出发,希望重新组建一只战斗力强而且有一定素质的 铁卫,保证其军事领导地位。而且这样一只自愿的力量也能为将来国民党的“反腐,反势力”带来一定冲击。)
1944年8月27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鼓动青年入伍。
10月11—14日,重庆国民政府召集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市党部及教育界人士150余人参加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会议通过知识青年从军方案:凡年满18—35岁,受过中等以上教育,身体健康的青年为应征对象;服役年限为两年;还规定优抚从军青年家属,机关干部从军者可保留原薪等。同时,成立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由国民党军政要人及教育界著名人士组成。后来又成立青年训练总监部,负责应征入伍青年的训练。
此后,全国各省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一扣人心弦的口号下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个月后,经甄选合格的青年就达12.55万人,内有1.5万人曾受过大专教育,国民党党部、行政机关青年工作人员2620人。
在这批入伍知识青年中,就有当时西南联大的834人。这里面有张奚若的侄子,清华大学校长梅饴琦的儿子梅祖彦。这也说明这次从军运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只军队的战斗力。缅北反攻中全歼日军所谓的常胜师团--十八师团,即使在后来解放战争初期也有一个团兵力击溃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一个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