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明,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马楼人,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阴居士。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卒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终年七十七岁。据清光绪二十一年《虞城县志》记载:他生而颖秀,沉毅,敦固。他天资聪颖,遇事沉着,待人真诚,尊爱长辈,六岁开始读书,十八岁中秀才,三十岁中举人,三十三岁举进士(万历八年庚辰科录)。历官中舍人、太常少卿、礼部给事中、刑部右给事中。后因弹劾沈思孝等触怒了皇帝,被贬为陕西布政司照磨。晚年,皇帝又召他到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右侍郎。卒后四年崇祯皇帝追赠他为“刑部尚书”。杨东明步入仕途后,致力研究程颐、周敦颐等的理学著作。他著有《性理辨异》、《论性臆言》、《青琐荩言》、《兴学问答》、《京营纪事》、《饥民图说疏》等,还先后校正《性理》、《太极》、《西铭》等数百篇。他治学严谨,为官清正,为当时著名理学大家,有“理学的北方代表”之称。万历年间,他负责选考的二十名进士尊他为师,他却说:“选拔人才是为了治国安邦,不允许私树桃李,只在共同商讨朝廷大事,不愧为官罢了。”
杨东明虽为官多年,却一直耿耿不忘家乡。他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兴办学校。遭贬之后,他返回故里,出地捐资在城(指虞城县老城)西郊与当地名儒创办“折柳亭”学馆。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17年)与其弟杨东光捐资重修县儒学宫。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又建“首善书院”。他为学校聘请名师,还亲自讲学,先后教授弟子数百人。他注重教学实践,反对空谈,主张“言【】必行,教育者应先行”。他的座右铭是:“植万古纲常,要立定自家脚步;做两间事业,须推开物我藩篱。”他不忘为家乡谋福利。他主张置社仓,以备饥馑;设义庄,周助婚丧;隆冬施袱,颠连得所;灾疫施药,疾病赖以生;人有冤抑未伸者,必为昭雪。他看到城墙残垣断壁,与知县同倡重修城墙。城墙原为土墙砖垛,他带头捐资,带动大户、名流捐助,将土城墙修成砖墙。崇祯己亥时,流寇围攻县城数日,由于城墙坚固,流寇终不能入,城内百姓安然无恙。为了百姓利益,他曾几次率领村民抢险护堤,暴风骤雨,昼夜无间。
“众有饥者,犒之瓜饼;倦者,鼓之歌唱”,以鼓舞民众,战胜困难。为防洪水横流,殃及城池、淹田漂庐,他与知县王纳言倡议,在县城南五里处开挖沟渠,防止水患,此沟后命名为“惠民沟”,至今仍叫这个名字。杨东明死后葬于老家,就在利民镇西边。墓前原有石碑、谕祭碑,还有石供台、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有二龙戏珠透花石雕牌坊等,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利民镇西街城隍庙前,存放着杨东明墓上残留的石碑,在饱含沧桑的同时,依稀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威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