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希望》赏析 野草 鲁迅

转载是认为此文分析得有理有据,值得学习。同时借此向说真话的范美忠同志表示敬意,并祝贺他的《民间野草》正式出版。

《希望》:肉搏空虚的暗夜    希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鲁迅《野草*希望》赏析 野草 鲁迅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文本细读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这是经历了许多的虚无、痛苦和挣扎,经历了许多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批判和呐喊之后生命的疲惫和苍老之感,已经没有青春年代幼稚天真然而可贵的正义感和愤怒。那种每天深夜独自面对黑暗和虚无的煎熬以及长期的对社会黑暗的愤怒和焦灼会对人的内心造成极大伤害和生命能量的损耗,一个人是不可能长期处在这种状态的。因此,经过青春的愤怒和狂热之后,通常就会有一种中年的疲惫和苍老,一种生命流逝不可留驻和把握的苍凉与伤怀,以及一种生命激情和创造欲望衰退的迟暮感。文章表达的正是这种身心俱疲后的平静与寂寞。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
青春
  
  回首许多年前的狂歌啸傲、激情满怀(身内的青春),时间让一切都如此虚幻,仿佛梦一般。青春逝去如过眼云烟,幻灭之后是深深的疲惫、虚无和绝望,但人是软弱的,不能在虚无和黑暗中生活,总得有一些自己可以信靠的东西,总有一些可以寄托希望的事物,也总需要一些温暖和慰籍,因此作者又自己制造希望,以对抗空虚和绝望。一则这些希望未必真是希望;二则这些东西力量也太微弱,不能解决一些生命的根本性问题,所以说是自欺。盾后面依然是空虚和暗夜,可见所谓希望并无用处。但是只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就是我的青春是逐渐耗尽了,我的生命是渐渐地疲惫和苍老了。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这里最难解的一点是“身外的青春”是什么的问题。有“身外的青春”,自然就有“身内的青春”,“身内的青春”就是指生命意义上的青春,当没什么疑问。而作者并没有明确说出“身外的青春”是什么,只是列了一大堆暧昧不明的意象进行暗示和表达。有人认为身外的青春就是指青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是从下文“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失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这句话来看,“身外的青春”显然是与“世上的青年”并列的其他的事物,并不是指青年。有人也从情爱的角度来进行理解,以为“身外的青春”指爱情,因为这一系列的意象在古诗中都是与情爱有关的意象。一定程度上我也赞同这种说法,因为当生命步入中年,自己感到青春的流逝、热情的衰退以及灵魂的苍老和疲惫的时候,美好而热烈的爱情将使死寂的生命重 新燃烧,焕发青春的活力和成为创造灵感的来源。但如果对这些意象再进行仔细的分析,仍然还有疑问。比如“蝴蝶”为什么是“僵坠”的?“花”又为何非得是暗中的花?而“猫头鹰的不祥之言”跟爱情又有什么关系?因此如果说把“身外的青春”解作爱情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也未必就是唯一的理解。蝴蝶可以象征美好而短暂的青春生命,而僵坠的蝴蝶可以理解为蝴蝶标本,也就是青春生命留下的痕迹,而暗中的花则可指黑暗中的美好事物。猫头鹰本为鲁迅自况,那么“猫头鹰的不祥之言”当然可以看作是鲁迅写下的文字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然而语言也是过去的生命留下的痕迹和生命的创造,而生命一旦固化为文字,不可把握的飘逝的生命的某些东西也就物化和固定为可以留存的东西了。那么综合以上几种说法,身外的青春可以指爱情,也可以指黑暗中的美好事物,以及过去的生命留存下来的痕迹,这些都足以在身内青春逝去之后给人以尉籍。不过爱情可以幻灭,暗中的花不可见,终究飘渺,而通过语言在纸上建筑的家园亦非真正的家园,因此,身外青春终究悲凉飘渺。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因身内的青春失去,而寄托希望和安慰于身外的青春,因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而感到寂寞、空虚和黑暗。可见,作者曾寻求外在的依靠、希望和拯救,比如身外的青春;另从他的国民性改造的思路来看,老朽的成年人已经没有希望,而青年人充满热情和理想,可能会是具有更理想人性的新一代,鲁迅早年迷信进化论,而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是青年也会堕落,也会丧失理想,并不就一定意味着希望。所以我感到寂寞。“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外在的力量支持和希望慰籍再次落空,面对的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只好依靠自身的生命强力来对抗。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
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通过希望和绝望关系的思辨,解构希望的同时以相同的思维逻辑解构了绝望,绝望也为虚妄,就不是彻底的绝望,因此就仍有希望。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虽然绝望亦为虚妄,但我不可能长期处在这种既非完全的希望也非彻底绝望的不确定状态,在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中毫无幸福感地没有希望的等待中死去,因此我要寻求逝去的青春,但是,身外的青春依然寻而不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生命留下的痕迹渺不可寻;寻求到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没有可能,不仅是因为鲁迅已经有了原配夫人朱安,更因为对鲁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拯救意义的爱情肯定必须以深度的生命和思想交流为基础,以鲁迅的高度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青年们也失去了热情,要么对社会漠不关心,要么堕落,要么绝望颓废。因此,我寻求身外青春和把希望寄托于青年的想法再次落空。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再次发现外在的依靠不可能,又只得依靠自身肉搏空虚中的暗夜。身外的青春固然寻不到,但更荒诞的是,自己一直要摆脱和抗衡的暗夜和虚无也似乎并不存在,暗夜就如无物之阵一般,并非具体的对象。连暗夜也无法确定,此乃真正的荒诞和虚无,因为暗夜不过是心造的幻象,真要肉搏之时,竟发现连对手也无,暗夜就成为笼罩在心头的阴影,永远无法消除永远无法对抗。鲁迅试图用对手的存在来确认自身的存在,把反抗黑暗作为目标以摆脱虚无。身外的青春寻而不得,青年不可指望,面前并无真的暗夜,内外的依靠和目标都落空,只好“荷戟独彷徨”。但扑了个空的同时,好歹没有彻底的绝望,所以终于还是“虚妄”,最后留下的是渺茫的希望。其实鲁迅骨子里是认为黑暗和虚无乃为实有,根本就不认为有希望,我在阐释《影的告别》时曾说过,对于生命而言,体验即真理,鲁迅从逻辑上推断绝望为虚妄,因此并不彻底绝望,而仍有一线希望,只不过是用来安慰青年的,他自己说过,很多时候自己所说和所想不一样。这种希望不过如《药》的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聊且予人安慰而已。
  
    
文本综论
 
  上面为本文之文本细读,下面就文本进行整体观察,以把握本文的情感和思想逻辑。
  作者首先因生命的疲惫和苍老以及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空虚,然后用希望(身外的青春和青年)抗拒空虚和暗夜,但是感到希望也虚妄,故放下希望之盾,肉搏空虚和暗夜,用与解构希望相同的思维模式解构绝望,从而否定了彻底绝望,并给自己留了希望,再寻身外的青春,寻而不得再次转而依靠自身肉搏空虚中的暗夜并摆脱暮气,发现并无暗夜,反复犹豫,确认绝望为虚妄,虽然不是非常乐观的希望,虽然仍有怀疑,虽然仍有强烈的虚无和黑夜感,但至少没有彻底绝望,仍为自己保留了一点希望,就是未必黑暗和虚无就是实有,未必希望就一定虚妄。“然而”一词的反复出现正表明了作者犹豫徘徊始终无法找到希望和依靠的心态。  实际上作者是在青春流逝,经过太多的奔波战斗呐喊及黑暗虚无之后在绝望和寂寞苍老中试图唤回青春和激情,摆脱迟暮之气和虚无黑暗,寻找到生命的希望和幸福的努力和挣扎。但几经反复,始终无法寻找到外在的依靠希望和拯救,也始终无法面对空虚绝望和黑暗的处境,只得依靠内在的生命强力以一种“挺住就是一切”的姿态硬唱凯歌。

作者:范美忠

附:范美忠说——

中国有八千万人没有资格跟我谈道德,绝大多数腐败的政府官员没有资格跟我谈道德,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没有资格跟我谈道德。你们成天充当奴化教育的帮凶,应试教育的机器,摧残学生,有什么资格跟我谈道德?还有那些炮制假新闻的人,一门心思做奴才顺民的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人,高喊崇高却还没为正义而死的人,甚至连交通规则都不遵守的人,他们真的有资格谈道德吗?当然,如果他们不以自己的道德观为标准来谩骂我,我自然也不会轻易去指责他人。说说而已!我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喜欢苛求他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327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的致橡树

原文地址:舒婷《致橡树》赏析作者:蓝田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声明:《鲁迅《野草*希望》赏析 野草 鲁迅》为网友清风不问烟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