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外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拜圣亭,俗称拜香亭、拜亭,位于天王殿正中北侧。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赑屃护榕树。
自古都会郡邑,多有建大刹而奉香火者,原所以护国而佑民也。泉郡开元寺,创自唐垂拱二年。其地原系黄氏宅基,因桑树生莲应梦,遂施基以建寺,名为莲花寺。庙貌巍峨,双塔耸峙。后毁于兵火者凡几,历代屡有禅僧、信士踵而葺之。至前明万历年间,倾废过甚,经黄氏之孙文炳重为修建,以至于今。乙丑春,余因督缉洋匪,暂驻郡城。时雨泽愆期,农民望之甚殷。余虔祷于开元寺,是夜即大沛甘霖,连宵达旦,合郡士民莫不欢悦。是年转歉为丰,咸歌大有,皆神灵之感应也。余见殿宇朽损,垣多坍塌,心甚戚焉,遂首捐清俸而为之倡,郡守令亦皆捐俸共襄。合郡士民感甘雨和风之应候,亦皆共矢虔诚,集腋成裘,源源施助。于四月开工,八月告成,所有大殿、后殿及拜亭、廊房,全行修整,焕然一新。故特将重修之年分勒石以记之。时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季冬月。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撰拜书。
康熙看望复台功臣到泉州开元寺,留下“御书”碑文如下:“门日皿阖连云起,岩廊拂雾开。玉珂龙影度,珠履雁行来。长乐宵钟尽,明光晓奏摧。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才。俨若神仙去,纷从霄汉回。千春章休历,分禁喜趋陪。”落款为“临米芾书”,落款时间为“康熙四十一年六月”。
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
拜庭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铺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树龄少则200年,多则800载。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还有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明代石雕熏香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
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石塔与榕树。
这株榕树有800多岁。
800年榕树全貌。
拜庭两侧有两座造型极为少见的小型石塔,系“宝箧印经式”石塔。塔下有碑刻: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捐建。从斑驳的图案上看,二塔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故而有人称之为“阿育王塔”。虽说不敢断言正是天竺古塔,但至少可以说明宋时泉州与海外的交流程度确实是不可低估的。
从中轴线看,大拜庭气势恢宏,拜庭位于天王殿、拜圣亭北,是一个大庭院,面积2800平方米,是古代郡府各级官员列队朝圣和信众祈拜之地。如今,每月农历二十六日的勤佛日,这里仍然人山人海,梵呗声声。
大雄宝殿大门正中悬挂“桑莲法界”大匾,“桑”、“法”二字为繁体异体字。这题匾概括了寺之由来,题写者不明;有说是明代晋江书法家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所书。
紫云大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建时,“尝有紫云覆寺至地”(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故名紫云大殿。代有重修。
门柱悬朱熹撰、李叔同(弘一法师)书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此地古称佛国”这种现象在泉州倒是容易看到,因为以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三大寺庙为首的泉州佛教寺庙林立,香火至今十分鼎盛。而“满街皆是圣人”,有些人却不以为意。其实,朱熹这副对联,不只是上联肯定了泉州佛教文化之盛,更重要的是在下联,肯定泉州“满街皆是圣人”。在古代的泉州,儒生之多,成就之大,造诣之深,是一个很独特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御赐佛像”石雕门楣石,开元寺大雄宝殿大门顶上的“御赐佛像”的石雕门楣石,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马八儿国人、泉州港主挹伯鲁马尔创建湿婆神庙的石构件,成为明代泉州开元寺的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宗教·印度教》)
垂云薙(剃)草,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此为拜庭“凡草不生”之由来。
开元寺志》载:“……师号文慧(俗名王觉先,在开元寺文殊院出家,名法周,后赐号文慧),(宋)咸平初(公元1000年左右),太守宿翰尊礼师,一日翰至,相引行殿墀,见其下数茎草,翰指问曰:‘古语道,紫云盖地,寸草不生,因甚而今却有?'师应声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时生。'翰深叹服。”
菩提树,甘露戒坛前有菩提树,增加了法坛的佛气。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隐花果球形。树干可提取硬橡胶。菩提叶纤维网络分明,制成标本可作书签。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在树下成佛,故此树便沾了佛气。唐·贞观年间,使者多次到印度摩伽迪国菩提树寺设供,并施舍袈裟。唐·高宗五年还曾于该寺立碑。
写菩提树的诗,多与佛有关联。宗六禅祖、唐朝慧能大师有诗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梁·简文帝也写一首《菩提树颂》:“五百宝盖,胜光自合;十千缨绺,悬空下坠。”
藏经阁,又称“百宝楼”。大门楹联:1、“甘露流香品超四大 紫云焕彩地辟三摩”。2、 “桑开白莲无情说法 塔涌铜佛正令当机”。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僧录刘鉴义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钢盘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
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二楼藏经。
藏经阁藏经颇丰,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以宋、明刻本最珍。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先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父黄崖于隋末由侯官迁至南安县东南十五里西洞州(今泉州市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守信、守宽。
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娶司秦西人李氏,生四子。即曰:肇经、肇纪、肇纲、肇伦。又配司马氏,生有一子曰:肇纬。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田叁佰陆拾庄。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平时扶贫济困,一生乐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献桑园宅建开元寺。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公献地建寺,黄守恭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垂拱二年(686年)高僧匡护朝谒暮访殷勤,日久守恭公曰:“欲吾金也帛也”,僧曰:“非也”。公曰:“欲吾庄田”,僧曰:“非也”。公曰:“然则何为?”僧曰:“愿求长者一袈裟地耳。”公即许之,僧即以袈裟竖於竿上末,其阳影尽橕於此地,无佘尺寸也。公愕然曰:“汝果拟尽欲吾此地耶?”僧曰:“然,”公曰:“吾宅後桑园汝能管开白莲花者,吾尽
将此地与汝。”僧曰:“请长者一观何如。”公依其到桑园,僧曰:“请长者赐一杯清水。”公即取水予之。僧将水喷於园中桑树,顷刻之间,尽开白莲花,公不乐而回宅。僧即云游四方去也。一天公呼其子,曰:“僧非常人也,吾子无福居於此地,当舍之。”令书押此地,寻僧之所,榜一贴出,忽然紫云一朵,僧即在榜下,僧入见长者曰:“长者诚有是心哉。”公曰:“然。非特舍地,当有田叁佰陆拾庄,尽舍之。但吾有五子,欲安置何地?”僧曰:“莫愁。长子肇经居南安之吕洋,次子肇纪居惠安之黄田,三子肇纲居安溪之参陶,四子肇纶居同安之金柄,五子肇纬居诏安之南诏。付袈裟一领交长子收执为一派子孙,紫跋四地,日後子孙後世祭祀,明节相逢,符合之一脉。”公曰:“後世子孙倘有稍衰,愿圣僧明言训之。”僧曰:“豺狼尚知报本,而况人乎?长者舍宅为佛寺,舍田为佛资,其德非小,其泽非轻耳,後世儿孙绵绵富贵,与静玺同休,何衰之?”又曰:“长者舍宅建寺,功德无量,贫僧无可报,後将东园建祠为长者檀樾祠,长者贵躬百安,每年春秋明节切须著儿孙等概奉祀,後世儿孙一脉同知水源,春秋本木之义也。”
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因有桑开白莲花之瑞,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寺中有一殿宇曰:“桑莲界”。又有紫云盖地之祥,改称紫云寺。寺的山门对面有座“紫云屏”照墙。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即今泉州开元寺)。
守恭献宅建寺,历代传为佳话。守恭子孙,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庙,“紫云”为堂号。黄守恭遣子分派“五安”时,作了一首“示儿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有眼长垂祐,俾我儿孙总炽昌。”
还有五安黄会亲诗曰:
“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
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历经1300余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新、马、泰、菲、印尼、欧美等地,瓜瓞绵长。紫云黄氏子孙历代科第联芳,管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每当回来寻根认祖,他们见面时总要念出这首“认祖诗”。以此诗作为认祖联亲的凭据,成为一俗。至今海内“五安”黄氏族人生息繁衍,蔚为当地望族。黄守恭被奉为江夏紫云派始祖。唐太极元年(712年),黄守恭逝世,享年84岁,葬于泉州西郊(今北峰镇招峰塔后村东侧)。
檀樾祠古松柏。
已500岁矣。
檀樾祠古柏共有两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