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生平 亨德尔生平简介

(编写/肖龙)

(本文属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曲馆藏系列”里的唱片说明书之一)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Handel1685-1759)德国作曲家

早年教育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Handel),1685年2月23日诞生于德国哈雷(Halle)。碰巧的是,不到一个月后,即3月21日,另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诞生于五十多公里外图林根(Thuringian)地区的爱森纳赫。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这两个人营造了巴洛克音乐时代的两座高峰。

亨德尔的父亲格奥尔格(Georg)是受人尊敬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当时人们生病都找理发师治疗)。六十三岁那年,他的第二任妻子朵勒茜娅·陶斯特(DorotheaTaust)生下了亨德尔。年幼的亨德尔酷爱音乐,但父亲却对他的热爱不甚热心,也许是因为他有“在法律界谋职生活会更稳定,也更有前途”的想法。

我们对亨德尔的童年不甚了解,不过他本人曾对第一位写他传记的人说,父亲不许他去碰任何乐器。他只好悄悄搬来一架样子小巧、音调柔和的击弦古钢琴,在阁楼上偷偷练习。亨德尔年纪虽小,却才华出众,曾被带到萨克森—魏森费尔斯(Saxe-Weissenfels)附近的公爵私邸为公爵演奏。公爵听了他的演奏之后,建议他的父亲给予亨德尔正统的训练,这个使命落在查豪(Zachow)身上。从此正在当地初级中学上课的亨德尔,便师从这位来自哈雷的列比菲劳恩教堂(Liebfrauenkirche)的风琴师。从这位受人尊敬、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身上,亨德尔学会了作曲的基本技巧。

1697年,父亲去世。亨德尔继续攻读法律,十七岁时,他已是一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风琴师和拨弦古钢琴师,并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进入哈雷大学后,他被任命为杜姆大教堂(Domkirche)的风琴师,并与当时也是哈雷大学的学生作曲家泰勒曼(Telemann)结下友谊。

汉堡岁月

1703年,即进入哈雷大学的第二年,亨德尔放弃学习法律,来到汉堡。与当时德国大多数的重要城市不同的是,汉堡是个自由城,没有亲王,没有统治者,却有一座大众歌剧院。亨德尔靠教学生及担任歌剧院管弦乐团的第二小提琴师和拨弦古钢琴师维持生活,并认识了很多朋友,包括才华出众的作曲家兼歌剧指挥家雷哈德·凯瑟(ReinhardKeiser)和年轻的作曲家兼音乐评论家约翰·玛提松(JohannMatteson)。尽管亨德尔与玛提松发生口角,甚至举行决斗,俩人的友情却依然如故。玛提松后来回忆说,亨德尔不擅长谱写旋律音乐,他的咏叹调和大合唱皆冗长不堪。不过,他对和声与对位倒很在行。他觉得亨德尔的个性倔强、独立,在冷酷中还带点与生俱来的幽默。

亨德尔与玛提松前往附近的吕贝克(Lubeck)申请风琴师的职位。面谈后俩人都因附带的条件而裹足不前:条件是必须与当地风琴演奏家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那个缺乏吸引力的女儿结婚,才能被录用。

亨德尔生平 亨德尔生平简介

回到汉堡,亨德尔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密拉》(Almira)。该剧1705年首演时受到热烈欢迎,但第二部《尼禄》(Nero)和第三部《佛洛林度与达芙妮》(Florindoe Dafne)稍逊色些。当这两部歌剧在汉堡上演时,亨德尔已在图斯卡尼公爵之子的劝说下,前往意大利。

1706年秋,亨德尔抵达佛罗伦萨,并前往罗马旅游。很快地他便在贵族圈里结交了一些重要朋友。1707年,他第一部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清唱剧在罗马完成并上演,同年五月,他成为弗兰西斯科·鲁斯波利(FrancescoRuspoli)侯爵的家庭乐师。亨德尔的主要工作是为侯爵举办的星期音乐会谱写声乐套曲,其为侯爵作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创作了清唱剧《复活》(LaResurenzione),这部剧在1708年的复活节上演。后来他还完成了大量的教堂音乐,其中包括美妙绝伦、富有想像力的《上帝如是说》(DixitDominus)。

亨德尔享誉乐坛后,意大利主要的音乐中心纷纷邀他前往。1709年,亨德尔来到威尼斯,其歌剧《阿格莉娉娜》(Agrippina)在当地上演,博得热烈喝彩,演出不下二十七场。亨德尔的意大利之行收获不小,首先他对意大利音乐的风格了如指掌,其次他还接触了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就有汉诺威的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August)亲王——他是当地选帝侯格奥尔格·路德维希(GeorgLudwig)(即后来的英王乔治一世)的兄弟——还有英国驻威尼斯大使曼彻斯特公爵。

两位名人都邀请亨德尔到他们的国家去。1710年,亨德尔离开意大利,到汉诺威担任路德维希的宫廷乐长。就任前,他提出一个条件:让他去一趟朝思暮想的伦敦,并希望能停留十二个月。路德维希当然毫无异议。他知道一旦安妮(Anne)女王去世,他本人也要去那里接任王位。

初访伦敦

亨德尔的伦敦之行长达八个月。1710年,他抵达伦敦,由于和汉诺威选帝侯的关系,他受到安妮女王的盛情款待,并在女王的宫廷里至少举办了一次音乐会,不过他的主要目标还是在歌剧上。1711年2月,伦敦首次上演他的歌剧《李纳多》(Rinaldo)。尽管评论家们刻意嘲讽亨德尔,在英国上演意大利是荒谬可笑的事,但这次的演出仍然轰动而成功。全部演出都是由亨德尔用拨弦古钢琴进行指挥,他那高超的演奏使观众为之倾倒。亨德尔在伦敦还认识了歌剧院副经理海德格(Heidegger)及其侄女玛丽·格兰维勒。玛丽当时年仅十岁,后来成为亨德尔终生的朋友和崇拜者。亨德尔时常出席音乐会,并定期在私人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奏。

6月,伦敦歌剧季闭幕,亨德尔匆忙返回德国。他除了到哈雷探亲外,也在汉诺威呆了十五个月的时间进行室内乐和管弦乐的创作,而后重返英国。亨德尔虽然答应路德维希亲王在适当的时候回到汉诺威,可是他却一直攻读英语。此外,伦敦广阔的音乐天地也深深吸引着他。因此,当他1712年秋再度抵达伦敦时,他大概已决意在此定居。结果,他在这座城市住了近五十年。

亨德尔在伦敦很快就创作出两部意大利歌剧《忠诚的牧师》(II pastorfido)和《泰塞奥》(Teseo)。从1713年至1716年,亨德尔住在位于皮卡迪利的伯灵顿宫。伯爵和他的母亲在这里接待过不少当时的文化名流,其中有亚历山大·波普和约翰·盖伊。亨德尔白天作曲,晚间演奏。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教堂音乐作品,包括为庆祝乌特勒克和平而谱写的《颂主曲》(TeDeum)和《欢乐颂》(Jubilate)。他还为安妮女王生日,也是她最后的一次生日,写下祝寿颂,并于1713年演奏。

安妮女王于1714年8月逝世。由汉诺威的选帝侯乔治一世继位。亨德尔曾向他告假赴英,却逾期不归。关于亨德尔的逃避和国王的恼怒记载非常多。有人说《水上音乐》组曲就是亨德尔为博得这位君主的欢心所作。在泰晤士河举办的一次盛会上,国王发现附近的一艘游艇在为他演奏小夜曲般美妙的音乐。还有人说,意大利的小提琴家杰米尼亚尼(Geminiani)为使亨德尔重获国王的宠爱,当他在国王面前演奏时,坚持要由亨德尔担任伴奏。

实际上,乔治一世对亨德尔并无怪罪之意:他到伦敦才没几天就去聆听亨德尔的演奏,而且立刻将亨德尔的薪水提高一倍,和皇家首席乐师一样多。至于1715年是否举办过一个水上音乐盛会暂且不说,而两年之后的确举办过这样的盛会,著名的《水上音乐》可能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1716年,亨德尔在德国作了短暂停留,他先去哈雷探访家人,还去了安斯巴赫(Ansbach)拜会大学好友史密特(后来改名为史密斯)。亨德尔邀请他到伦敦做自己的抄写员兼秘书,而史密斯和他儿子一直是亨德尔生前忠实的朋友和助手。

伦敦成为歌剧中心

1716年底,为了把两部歌剧再度搬上舞台,亨德尔回到伦敦。1717年夏,他搬到艾吉威尔,成为康纳温(Carnarvon)伯爵(后来的钱度斯(Chandos)公爵)的家庭作曲家,并住在伯爵卡农斯(Cannons)的豪华乡间别墅,直到1720年才离开。在此期间,他为教堂写了十一首颂歌,还写了两部剧:一部是有浓厚田园风味的《阿其斯与加拉塔》(AcisandGalatea),另一部是他首次用英语创作的清唱剧《伊斯塔》(Esther)。尽管在卡农斯没有创作歌剧的机会,亨德尔却始终以创作歌剧为最爱。

当时,虽然歌剧频频上演,伦敦却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歌剧中心。很多富有的崇尚者有意创设一个这样的中心。结果,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皇家音乐学院”终于建立。国王和包括伯灵顿公爵在内的贵族都鼎力相助,并由亨德尔担任音乐总监。1719年,他亲往欧洲聘请歌手,并在哈雷作了短暂停留。亨德尔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德累斯顿的歌唱家来伦敦工作。

1720年至1728年间,亨德尔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皇家音乐学院的中心——位于干草市场(Haymarket)的国王剧院。期间,他完成了一系列的歌剧作品,其中不乏他最优秀的作品。1723年,他搬进布鲁克街一栋豪宅,这里离格罗斯瓦纳(Grosvenor)广场不远。1726年,他加入英国籍。1727年,乔治二世的加冕典礼在威斯敏斯特举行,亨德尔奉召为此写了几首颂歌。其中一首《神父札多克》(Zadokthe Priest)成为往后加冕仪式上必然演奏的曲子。

皇家音乐学院解体

音乐学院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主管们彼此不合,又面临经费紧缩,几位歌手丑闻不断,损害了该院的声誉。观众们也常常举止粗俗,剧场内嘘声四起,秩序混乱,破坏了演出气氛。1728年,音乐学院终于入不敷出,宣布解散。

皇家音乐学院的关闭并未给亨德尔带来多大损失,因为他是领取薪水的受雇者,而不是该院的所有者,他可以从皇室那里得到俸禄。自1723年起,他还被聘为皇家教堂的作曲家。然而他仍希望有机会上演他的歌剧,于是他与原歌剧院经理,现任音乐学院院长的海德格签了合同。后者同意将国王剧院租给亨德尔使用,租期五年。他的几部新歌剧演出效果尚好,不过那些歌手的演唱却流于平庸。

在亨德尔租用国王剧院的最后一年,他的竞争对手出现了:一些贵族和音乐演奏家共同组建了贵族歌剧团。1734年夏,海德格将剧院租给了这个歌剧团。亨德尔便将自己的剧团搬到了科文特剧院。他在夏季访问了牛津大学(该校打算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但被他拒绝了)。该校在沙尔道年(Shedonian)剧院上演了他新创作的清唱剧《阿塔里亚》(Athalia)。

亨德尔继续把主要精力与才华倾注在歌剧创作上。1735年初,他的两部杰作《亚力欧唐德》(Ariodante)和《阿希娜》(Alcina)问世。到了1737年,噩耗降临。亨德尔的剧团和贵族歌剧团皆因得不到公众的支持而宣告解散。

就在这之前,亨德尔因中风或风湿病突发而受尽折磨。在身体半瘫痪的情况下,他前往艾克斯拉沙佩勒(Aix-la-Chapelle)进行疗养。十月,他的身体奇迹般地复原了。几周内,他又着手创作一部新歌剧。那曾一度倾向贵族歌剧团的歌剧院经理人海德格此时也回到国王剧院,并聘请亨德尔为作曲家兼指挥。不过,虽然亨德尔又写了几部歌剧,但他的主要兴趣却转到清唱剧的创作上,因为后者拥有更多观众。这些听众包括中产阶级的成员,他们对洋腔洋调、荒谬可笑的舶来品兴致索然,而对聆听自己所熟悉的本国语演唱并经亨德尔音乐所诠释的圣经故事则津津有味。为满足观众的要求,1739年上演了《扫罗》(Saul)和《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inEgypt)两部清唱剧。第一部演出获得成功,第二部演出则失败了。同年,他还创作了十二首著名的弦乐大协奏曲,这些协奏曲连同管风琴协奏曲是清唱剧的幕间曲。从这时起,亨德尔的管风琴幕间曲一直是其清唱剧演出中的精彩节目。

亨德尔在1740-41年期间演出的最后几部歌剧屡遭失败。从此,他便从歌剧舞台上消失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英语作品也不太成功。人们开始议论他打算离开英国。至于他是否真这样想过暂且不说。当时适逢都柏林方面向他发出了邀请。1741年夏天,亨德尔又写了一部新剧,是应邀为帮助当地的慈善事业所筹备的一场演出而写,于是他选择了宗教题材:弥赛亚的到来。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取材于弥尔顿(Milton)诗歌的清唱剧《参孙》(Samson)。

1741年11月,亨德尔来到都柏林。圣诞节前夕,他举办了六场音乐会,观众大为赞赏。在给查尔斯·詹尼斯的信中,亨德尔表达了成功的喜悦。不过,亨德尔都柏林之行的高潮是在1742年4月13日。那天,他的《弥赛亚》在当地首演。

伦敦的悲欢岁月

1742年夏末,亨德尔光荣地回到伦敦。从这以后,他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放弃了歌剧创作。或许是都柏林之行成功给他的启示,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文特剧院一年一度复活节四旬斋期间的清唱剧节上面。1743年的清唱剧节是成功的。《参孙》可说出尽风头。但观众对《弥赛亚》的演出却反映冷淡:他们对在剧场里演出反映圣经故事的清唱剧表示怀疑。直到1750年,当亨德尔开始为赞助慈善事业举行演出时,《弥赛亚》才被伦敦人所接受。

当时表演的模式已经相当固定,而演奏的音乐却没有固定模式。1744年,亨德尔的新作《珊美丽》(Semele)既非清唱剧,又非歌剧。这部剧比较适合演奏会的形式,是为音乐会(比较不适合舞台演出)所创作的。主题是古典的(而不是宗教的)且世俗性极强。内容是描述罗马神话中邱比特(Jupiter)与珊美丽的恋爱故事。演出未获成功,也许是因为观众觉得该剧没有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有启蒙或道德提升的效果。第二年,亨德尔创作的另一部古典剧《赫丘力》(Hercules)与《珊美丽》模式相同。观众对该剧和再度上演的《珊美丽》反应冷淡,使亨德尔几乎要取消演出。他的清唱剧《伯沙萨王》(Belshazzar)也遭到同样命运。也许这些剧未能抓住欣赏歌剧的观众,结果导致演出的失败。这次戏剧节的演出并不是在科文特剧院,而是在国王剧院。

后来情势逐渐好转。1746年,环境对亨德尔极为有利:1745年发生的叛乱被镇压下去。全国正处于浓厚的爱国气氛中。1746年和1747年创作的《应景神剧》(OccasionalOratorio)和《马加布斯的犹大》(Judas Maccabaeus)正好捕捉到了人们的这种情绪。

1747年底,亨德尔被演出的成功所鼓舞,心情舒畅,精力充沛。1747年和1748年夏,他分别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作品:《所罗门》(Solomom)和《苏珊娜》(Susanna)。这两部歌剧是他晚期的优秀作品。1748年,英国赢得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签订了《艾克斯拉沙佩勒条约》,条约认可玛丽·特蕾莎继承奥匈帝国的王位。由于这对英国的盟国有利,乔治二世认为应该举国欢庆,亨德尔应邀为皇家举办的焰火晚会作曲助兴。

随着清唱剧创作大量出现,年过六旬的亨德尔开始减少其音乐创作。1750年,他的新剧《狄奥多拉》(Theodora)只获得小小的成功。亨德尔对此挖苦说,如果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演奏,效果会好得多。

最后的礼赞

1750年夏,亨德尔最后一次前往欧洲大陆。没人知道他前往何处,也许是去哈雷探亲访友。1751年,他回到伦敦,着手于清唱剧《耶夫塔》(Jephtha)的创作。这时衰退的视力使他备受折磨:他在为该剧配曲时,歌词变得模糊不清,后来他不得不停下来。在他停下来的地方,合唱曲的歌词恰巧这样写道:“啊!上帝,多么黑暗!这难道是天意?一切都看不见。”亨德尔终于完成《耶夫塔》,并于第二年首演。这部剧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

1759年,他又举办一个清唱剧节。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却日益衰弱。4月时,清唱剧节结束的五天后,他留下遗嘱,请求将其遗体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三天后,亨德尔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他遗留了近两万英镑财产,在当时是笔大数目,对音乐家而言,更是前所未闻。三千名伦敦人参加了他的葬礼,皇家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唱诗班在葬礼上演唱赞美诗。

许多和亨德尔同时代的人描绘他:身体粗壮、食量很大、性情急躁、却不乏机智、而且终生未娶。尽管他喜欢社交,结识了很多伦敦上流社会的朋友,然而我们对他的私人交往却一无所知。或许,从其音乐所表现出的热情、活泼和戏剧性来欣赏亨德尔本人,也许是更为妥当吧!

巴洛克音乐大师——对亨德尔的评价

《西洋音乐百科全书》如是说:

亨德尔的一生一直在大众瞩目下奋斗。他极少妥协,但为适应观众变换的口味,他在歌剧、颂歌、神剧和英文乐剧上创造出种类繁多的形式。财务和其他困难迫使他放弃意大利歌剧,转向尚在发展阶段的神剧,但直到逝世前五年他仍有兴趣重演他的歌剧作品。透过他生气勃勃的个性和音乐作品(其中一些最好的演出并不成功),生前支配英国音乐界长达五十年,死后更超过一百年之久。他对日后的作曲家也有重大的影响,著名的如海顿、莫扎特、门德尔松,特别是贝多芬。海顿在一次亨德尔纪念会上曾含泪说:“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而贝多芬在晚年则宣布亨德尔的音乐“是真理之所在”。

《外国音乐辞典》如是说:

亨德尔的创作虽然每有敷衍了事之弊,在表情方面又不免失之过于肤浅,但他的成功之笔却能融意大利独唱与器乐风格的传统、英国合唱传统以及他受过专门训练的德国对位风格于一炉,光彩照人,效果极佳,这些特征在他的著名作品中卓然可见。由于他的多才多艺和对于真正戏剧性情景的敏捷反应,他在创作大型作品的同时还创作了许多精致的珠玉,需要我们用心探访,才能求得。有些相对说来未受重视的清唱剧,几乎从头至尾保持着这种极高的灵感水平。同样,一些优秀的器乐曲也写来笔法稳健、匠心独运,十分可爱。亨德尔曾袭用过其他作曲家的音乐,这从现代观点来看是应该指责的,但这种袭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十八世纪拼凑集成曲的习俗,或由于一时疏忽,也可能是由于他的敏锐而不由自主的记忆,未必是处心积虑的剽窃。现在亨德尔的许多长期一直被认为因囿于正歌剧的清规戒律而寿终正寝的歌剧,在伦敦亨德尔歌剧协会等组织的情真意切的演出中也同样获得了朝气蓬勃的新生。

保罗·亨利·朗(美国音乐学者)如是说:

“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事实:给英国音乐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作曲家竟然是一个从事纯粹的意大利艺术而来到英国的德国人。”说真的,亨德尔被召来英国,是为了给上层阶级提供意大利风格的歌剧,这个社会圈子对英国音乐不感兴趣;这也是真的,亨德尔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在歌剧方面一再失败后才转向清唱剧的;同样真的是,他从来没有掌握英语,虽然在英国住了不止四十五年,他的朗诵紧跟意大利腔,以致他谱写的英语合唱必须彻底修改,才能听得懂、被接受。然而,没有一个作曲家比这位归化的萨克森人更有权宣布自己是英国公民,他是真正的英国艺术家,就像吕里是法国音乐的骄傲一样。尽管祖先是德国人,受训于意大利,在法国取得经验,亨德尔有许多特点不仅使他能接受英国的影响,而且使他与英国音乐息息相通。他的仪仗曲和进行曲的庄重气派,还有他在威尼斯学的小号华彩,是英国抒情舞台的熟悉景象。他爱好固定低音,和英国人爱好“基础”低音是一回事。他的坚实而不太复杂的对位写作,比起他那些一心注意卡农和赋格的德国同胞们的严格对位结构来,更接近英国人的口味。他的合唱乐段不仅有主调音乐的单纯,而且具有巨大的戏剧感染力,这种美妙的直觉似乎是普塞尔的合唱语汇的嫡传。

亨德尔的性格有一点令人想起莱布尼兹的普世主义,一种世界公民的态度,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的国际主义。他的表情手段得自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传统,但是在英国的文明与文化的气候下,这些才干得以成长、成熟为伟大而自由的艺术。另一方面,这一丰富多样的经验和环境仅仅营造、打开了他最私密的诗意天地,这一诗意天地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图林根日尔曼艺术,独立于周围各种温暖滋养的文明之外。

亨德尔的艺术兼有闪闪发光的形式、色彩、创造性和想象力无比丰富的形象,其主要特点为形式茁壮有力,构思恢弘而富戏剧性,诗意的灵感涌流,陶醉在对大自然及其生灵的凝神关照中。蒲柏等人看人只见其理性行为,亨德尔和约翰·盖·阿兰·拉姆齐、詹姆斯·汤姆森一起,看到宇宙的存在,人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微粒。汤姆森的《四季》给我们印象极深的温馨,在亨德尔音乐的许多篇章中也有,这部作品亨德尔特别珍爱。在亨德尔眼里,大自然是一部伟大的戏,其中的场景和插曲给这位诗人兼音乐家提供素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解决悲伤苦恼的问题时,靠的是一股灼热的内心力量,亨德尔可能根本没有;但是巴赫在最“尘世性的”,最怡然自得的时刻也不可能那样忘情地沉溺于外部世界的美、荡气回肠的惊讶、艳丽的声色、世俗的荣华、那样天真而醉眼惺忪地喜欢热闹的人群,那是亨德尔的艺术的特点。但亨德尔的气质绝不是被动的抒情气质,他的歌剧和清唱剧的戏剧性之浓郁,在音乐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他的器乐作品是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综合。他的大协奏曲,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一起,为巴洛克管弦乐的一切成就之冠,大量保留意大利弦乐风格的高贵神情和辉煌炫技,不过气概更大,旋律线的弧度更宽,形式和结构逻辑因开门见山而更觉岿巍。

巴赫和亨德尔出现之时,西方音乐正处在十字路口。一个成为从巴洛克复调的最后一个高峰回首眺望过去的一种观念和实践的体现和最后丰碑,另一个朝相反方向,注视新的天地,给同行和后来者展现新的景色。悠长的巴洛克艺术时期以他们两位结束。

西方音乐史(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如是说:

与维瓦尔第、拉莫和巴赫相比——他们都心驰神往于自己的民族的传统——亨德尔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国际性作曲家:他的音乐兼有德国的严肃、意大利的悦耳和法国的壮丽。这些特点是在英国成熟的,英国是当时最适宜于这类世界主义风格的土壤;此外,英国还提供了使亨德尔的清唱剧成为现实的合唱传统。维瓦尔第对音乐界的影响是立见功效的,虽然他于1741年去世时已完全被人遗忘;拉莫的脱颖而出比较慢,出名后也只限与歌剧与音乐理论领域;巴赫的创作处于相对的默默无闻状态达半个世纪之久。但亨德尔在身前即举世闻名,而且至少是因为他的清唱剧而被其后几代人铭记不忘。

亨德尔于1726年入英国籍。英国人至今一直把他看作他们国家的成就,而且理由充分:他的成熟年代完全是在伦敦度过的;他最令人铭记不忘的作品是为英国听众写的;他生前是英国音乐界威风凛凛的人物,而滋养了他的天才并对他始终缅怀不忘的也正是英国的听众。他的遗体按国家礼仪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亨德尔年表·

1685年2月23日诞生于德国哈雷。

1697年父亲去世。

1702年进入哈雷大学修习法律。

1703年放弃学习法律,来到汉堡,靠教学生及担任小提琴师和古钢琴师为生。

1706年秋,抵达佛罗伦萨,并前往罗马旅游。

1707年清唱剧《复活》在罗马完成并上演;五月,成为弗兰西斯科·鲁波斯侯爵的家庭乐师。

1709年到威尼斯,其歌剧《阿格莉娉娜》在当地上演,博得热烈喝彩。在威尼斯结识了汉诺威的恩斯特·奥古斯特亲王和英国驻威尼斯大使曼彻斯特公爵。

1710年离开意大利,到汉诺威担任路德维希的宫廷乐长,并请假去伦敦。

1712年在1911年6月回到汉诺威后,再度返回伦敦,并长久居住于此。

1717年夏,搬到艾吉威尔,成为康纳温伯爵的家庭作曲家。

1719年“皇家音乐学院”建立,出任音乐总监。

1728年皇家音乐学院宣布解散。

1729年租用国王剧院演出自己的作品,租期五年。

1737年他的剧团和贵族歌剧团皆因得不到公众的支持而宣告解散。

1739年《扫罗》和《以色列人在埃及》上演;创作了十二首著名的弦乐大协奏曲。

1741年11月,来到都柏林。举办了六场音乐会。

1742年4月13日,《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

1748年应邀为皇家举办的焰火晚会创作《皇家焰火音乐》。

1759年4月,举办清唱剧节。清唱剧节结束八天后与世长辞。

·亨德尔作品目录·

歌剧:汉堡时期:《阿密拉》(Almira,1705);《尼禄》(Nero,1705,已佚失);《佛洛林度与达芙妮》(FlorindoeDafne,1707,已佚失)。佛罗伦萨时期:《罗德里哥》(Rodrigo,1707)。威尼斯时期:《阿格莉娉娜》(Agrippina,1709)。伦敦时期:《李纳多》(Rinaldo,1711);《忠实的牧师》(IIpastorfido,1712),第二版本加了芭蕾舞剧《特西柯雷》(Terpsicre,1734);《泰塞奥》(Teseo,1712);《西拉》(Silla,1714);《瓜拉的阿马迪吉》(Amadigidi Gaula,1715);《拉达米斯托》(Radamisto,1720);《穆齐奥·谢沃拉》(MuzioScevola)、《佛罗里丹特》(Floridante,皆1721);《奥托内》(Ottone,1722);《弗拉维奥》(Flavio,1723);《朱里欧·凯撒在埃及》(GiulioCesare inEgitto,1724);《帖木儿》(TamerlaNo,1724);《罗德琳达》(Rodelinda,reginade’Longobardi,1725);《希皮奥内》(Scipione,1726);《亚力山德罗》(Alessandro,1726);《艾德密托》(Adneto,1727);《李卡多一世》(RiccardoI,1727);《西罗》(Siroe,1728);《托洛梅奥》(Tolomeo,1728);《罗塔里奥》(Lotario,1729);《帕泰诺波》(ParteNope,1730);《波洛》(Poro,1731);《艾齐奥》(Ezio,1732);《索萨美》(Sosarme,1732);《奥兰多》(Orlando,1733);《阿丽亚娜》(Arianna,1734);《亚力欧唐德》(Ariodante,1735);《阿希娜》(Alcina,1735);《亚特兰大》(Atalanta,1736);《阿米尼奥》(Arminio,1737);《朱斯提诺》(GiustiNo,1737);《贝雷尼切》(Berenice,1737);《法拉蒙度》(Faramondo,1738);《瑟西》(Serse,1738);《婚姻之神》(Imeneo,1740);《戴达米亚》(Deidamia,1740)。

管弦乐:《水上音光》(WaterMusic,约1717);《皇家焰火》(Music for Royal Fireworks,1749)。

戏剧性神剧:罗马时期:《复活》(LaResurrezione);《时间的胜利》(Trionfo delTempo,1708)。拿波里时期:《艾西、加拉提亚与波利费莫》(Aci,Galatea ePolifemo,1709)。汉堡时期:《罪与耶稣之死》(Der fur die Sunde der Welt gemarteteund sterbende jesus,疑1716年),又名《布洛克斯受难曲》(BrockesPassion)。伦敦时期:假面剧《哈曼莫尔德凯》(Haman andMordecai,1720,于1732年修改后更名为《艾斯特》〈Esther〉);《艾西斯与嘉拉提亚》(Acis andGalatea,1718年,于1732年修改时加入了1709年作品的部分内容,1743年再次修改);《黛博拉》(Deborah,1733);《阿塔里亚》(Athalia,1733)、《亚力山大的盛宴》(Alexander’sFeast,1736);《扫罗》(Saul,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Egypt,1739);《圣西西利亚日之颂》(Ode for St Cecilia’sDay,1739);《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L’ Allegro, il Pensieroso ed ilModerato,1740);《弥赛亚》(Messiah,1741);《参孙》(Samson,1743);《约瑟》(Joseph,1743);《珊美丽》(Semele,1744);《伯沙萨王》(Belshazzar,1744);《赫丘力》(Hercules,1744);《应景神剧》(OccasionalOratorio,1746)《马加布斯的犹大》(Judas Maccabaeus,1746);《亚力山大·鲍乐斯》(AlexanderBalus,1747);《约书亚》(Joshua,1747);《所罗门》(Solomom,1748);《苏珊娜》(Susanna,1748);《狄奥多拉》(Theodora,1749);《艾尔塞斯特》(Alceste,1749);《赫丘力士的选择》(Choiceof Hercules,1750);《耶夫塔》(Jephtha,1752);《时间和真理的胜利》(Triumph of Timeand Truth,1757)。

清唱剧与室内二重奏:亨德尔写了100首清唱剧,20首室内二重奏。其中最有名的有:为女高音与器乐的《西勒提·文蒂》(SileteVenti,1729)及《阿波罗与达芙妮》(La terra e liberata;Apollo eDafne,约1708);为女高音与通奏低音的《永恒》(O numi eterni;La Lucrezil,1709)。

宗教音乐:《荣耀天父》(GloriaPatri,1707);《尤特瑞奇颂主曲与欢唱曲》(Dettingen TeDeum,1743);11首《钱度斯颂歌》(Chandos Amthens,1717-18);《4首加冕颂歌》(4Coronation Anthems,1727),包括《王甚欣悦》(The King ShallRejoice)、《祝您实力更强》(Let thy hand be strengthened)、《我的心灵在创作》(My heartis inditying)、《神父札多克》(Zadok the Priest);为卡洛琳女王所写的葬礼圣歌《锡安送葬的方法》(TheWays of Zion do Mourn,1737)。

声乐曲:《安妮女王生日颂》(Birthday Ode for QueenAnne,1713);9首《德意志咏叹调》(German Arias,1729)。

器乐与室内乐:6首为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通奏低音的《大协奏曲》(ConcetiGrossi,op.31734);12首弦乐曲(管乐器可自由选用)《大协奏曲》(Concerti,1741);6首《管风琴协奏曲》(organconcerti,op.4 1738);6首《管风琴协奏曲》(organconcerti,op.7,1760);6首《管风琴协奏曲》(organconcerti,1740);15首为长笛与直笛的室内乐奏鸣曲(op.1,1724);3首《双乐器组协奏曲》(concerti aduecori);2首双簧管奏鸣曲;12首长笛奏鸣曲;6首三重奏鸣曲;9首三重奏鸣曲(op.2,1722-33);7首三重奏鸣曲(op.5,1739);古大提琴奏鸣曲;8首大键琴《组曲》(suitesde pieces,1720);8首《组曲》(suites depiceces,1733),其中包括著名的G大调恰空舞曲;6首赋格曲(173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3981.html

更多阅读

程颢生平简介及思想 杜甫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北宋(1032年~1085年)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

父亲生平简介 父亲大人生平简介

父亲己经去世一十四年了。我的儿子,他的孙子,己经很少提及他。他们的孩子,我的孙子,父亲的曾孙几乎从记忆中将父亲抹去。我不知这是伦理的进化抑或是悲哀?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传统发展的根基。只想到自我,满足自我的年轻一代,不知给未来展示

中国已故电影演员生平简介 二 已故电影演员

【中国已故电影演员生平简介】 (二)【石挥】(1915—1957)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

和珅生平简介及其书法诗词和抄家清单资料 和珅诗词

和珅生平简介及其书法诗词和抄家清单(资料)发布日期:2010/11/15 12:54:00 来源:网络 作者:转载 点击:0和珅 字致斋(1750~1799)中国清代乾隆时权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致斋。少年家贫,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因机灵

声明:《亨德尔生平 亨德尔生平简介》为网友偶萿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