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分别选自《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文集》,总有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为了加深印象和理解,现做了如下解释:
范:姓。“欧阳”:复姓。“文正”“文忠”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所谓的谥号是死后追加的封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好似从周开始。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皇帝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
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如岳飞起初谥号“武穆”,后改谥“忠武”(两宋文臣、武将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
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这样一来,谥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谥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由此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谥号“文正”“文忠”,可见其文采学识等真非常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