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奶奶打电话,她老人家又和我聊起股市,不免让我想到了这个话题,在这样的大盘下面,股民们还是趋之若鹜,误区之说,不得不提。我曾经和她说过一个跌停,一个涨停,还会亏1%的例子,她费了好大劲才理解,后来才发现,身边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想来挺有趣。
有关难度
股票到底难么?一个东西难不难,取决于有多少人在从事它,如果天下只有你一人在玩股票,你自然就是NO.1了,密苏里罗拉在全球的排位不如清华,但是电自兼容专业世界闻名,入校时候就和INTER签下了协议,定向输出,全球有这个专业的学校极少,我们到现在也做不出集成电路板,技术被intel垄断了。现在全球玩股票的人比比皆是,想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然而股票和经济学相比,又是比较简单的的,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应用罢了,外汇,期货,债券,期权,都是应用的工具,真的困难的是经济学,白崇恩这样的15岁中科大少年班天才也要30几岁才能拿到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集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身,不仅需要强大的数理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的思想,因而许多北大清华的牛人到了美国,读了五年,拿不到博士学位,灰溜溜的回来了。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樊纲。
有关技术面
5日均线,10均线,30均线,macd指标,这些东西有用么?我奶奶看K线就是看它有没有翘头,一日大盘猛涨,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股票都有翘头趋势,下跌时鲜有。所谓均线,我认为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我只知道可以从统计学计算合理的买入成本,但至今没有明白五日均线为什么提供了价位上的支撑。
有关估值
现在常说的市盈率,市净率,只是个相对水平而言,不能说20倍的市盈率就有投资价值,30倍的韶钢松山就比10倍的工商银行差,行业不同,大环境也不同(当然这里是个例子,我很久没看价格了)。01年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前,几百倍的市盈率高了么?没破之前,天天有人去接盘,至少人们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工行在国内是4块钱每股,海外投资者持有的是1.5,那哪个更具投资价值?
有关大盘
有人可以无视大盘,在个股中享受胜利的果实,这是件让人佩服的事情,老话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现在不是,但总有一天会是,1经济不好了,还能赚钱么?身边朋友里面能够在大起大落之中独善其身的有个同学的父母,他们是职业投资者,做外汇,长期盈利的原因是外汇可以买空,股票不行,如果要买空,只能做股指期货了。股票不是零和游戏,在市值上升的时候,赚钱容易得多。
有关股评
现在的股评已经很泛滥了,有几个人真正懂原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他们在正常交易时间来做分析,如果准确率高的话,自己去做了,把房产抵押贷款,一年只要有15%的收益,就能超过作为股评的收入,何乐而不为?水平高一些的人喜欢看大投行经济学家的预测,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是专业人士,但对未来的预期未必很准,不过准确率比股评高许多了,不过像罗伯特巴罗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也不敢确认在浪潮中全身而退。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模型所致,而构建模型的人,也都是顶呱呱的牛人,我想他们中很少一部分人会有意为之,毕竟到了某种程度,名比利重要了,但要说的是建模的人都知道模型是有假设的,条件一变,模型很可能出错了,所以有学术良知(不说假话)的大师的言论,即便句句在理,也有可能犯错的,切莫全信。
(这里补充一点,所谓经济学家,是指学院派的,经济学之难已经做了解释,能够拿到名校经济学博士的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比如林毅夫,鲜有的芝加哥博士,芝加哥是现代经济学发源地,林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受到了蒋经国的接见,来北大读书之前已经是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了,再比如白崇恩,15岁的中科大少年班,也要先去哈佛读个数学博士,才有经济学博士,名校经济学博士的意义在哪?名校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气质,郭凯有北大的气质,张朝阳有清华的气质,如果没有受过名校的经济学训练,很难有深入的研究和思想,因为即使数学再好,也看不到深层的问题,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问题服务的,所以叶檀牛刀之流,只是把经济新闻,做点报道和评论,不归入经济学家的范畴,国内也没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所以他们所谓的宏观预测,大可作为饭后谈资,朋友开个玩笑,叶檀的博文,从反面思考,可以做学术论文了。
有关消息
股市的疯狂期,连菜场的大妈们都说,据某某某消息,000XXX要涨了,不知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冯小刚,陈好能在沪市从4000点坠落到1600的时候大赚钱,真是神话。大家只好心照不宣了,你我不是冯小刚,也不是陈好,消息之说,多为空穴来风了。
有关投资心理
现在的书,很多教授投资心理,什么克制贪念,设置止损位,可是真到了真刀真枪,玩的是自己的银子的时候,人性的本能都展现出来了,贪婪,恐惧,侥幸心理,6194的高位,看着它慢慢向下,期盼它掉头向上的比比皆是,事与愿违,大部分的黄金都变成了白纸喽。
投资大多数都只能作为副业,能够逃脱人性的本能,那是大神啦,去做股票吧,那个上班时间短,看看报告就行,而且盈利所得不用交税,美事一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