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贵州校园保安大战持刀歹徒现场手机视频曝光:7月2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里上演众人齐斗持刀歹徒一幕,2名校园保安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以身殉职。他们被网民称为贵州“最尽职保安”,大家纷纷向这些尽职尽责,勇斗歹徒的校园“保安叔叔”致敬。以上视频为当时校园保安大战持刀歹徒现场手机视频画面。http://video.mediaxinan.com/information/2012/0706/1169311.shtml
红圈显示踹倒歹徒的学生
视频:贵州师范大学保安被刺现场,现场惊现无影脚....
http://bbs.zg163.net/bbs/read-htm-tid-2608782.html
贵州师范大学保安被杀案件嫌疑人:有8年精神病史
新华网贵阳7月4日电(记者胡星、李劲峰)7月2日一犯罪嫌疑人持刀进入贵州师范大学,致两名上前制止的学校保安死亡,一名保安重伤。警方调查证实,犯罪嫌疑人有8年精神病史。
据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警方将犯罪嫌疑人徐适抓获后立即展开了调查取证工作。调查证实,今年30岁的犯罪嫌疑人徐适有8年精神分裂症病史,长期服用药物控制情绪,曾多次在毕节市精神病院治疗,去年11月至12月到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但近日徐适不正常服药,情绪再度反常,案发当日没有服药。
据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专家介绍,徐适发病时表现有幻觉,去年末住院治疗后,病情稍有缓解,但仍对自身疾病无认知,导致服药不规律,病情反复发作。
目前警方已提请对徐适进行司法鉴定,案件调查工作仍在进一步进行中。
贵州师大师生悼念以身殉职校园保安倪兵韩一民
贵州师大举行向“最尽职保安”献爱心募捐仪式。(资料图片)
7月2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里上演了众人齐斗持刀歹徒的一幕,两名校园保安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以身殉职,被网友誉为“最尽职保安”。
7月2日12时30分左右,一名男子手持尖刀一脚踢翻贵州师范大学校门口设置的提示牌,值班保安石磊立即上前制止。该男子随即持刀砍杀石磊,石磊拿着旁边的椅子把歹徒的刀挡开。随后,该男子挥舞着尖刀,沿着校园主干道往里冲。石磊一边在后面追赶,一边用对讲机呼叫队友倪兵、韩一民、孙凯增援。
该男子继续往前冲。前面10余米就是学生食堂,当时正值学生用餐高峰期。如果凶手过去,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事发突然,4名保安都是赤手空拳,但情况危急,他们果断冲上前与歹徒搏斗,在制服歹徒的过程中,歹徒向保安疯狂砍杀,倪兵、韩一民和孙凯被先后刺中,但仍与歹徒搏斗。
此时,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张槐乾从背后将歹徒踢倒在地,校车驾驶员卢吉荣、廖国纲也加入进来,与石磊以及随后赶到的保安张至钢一起将其制服。这时,韩一民、倪兵先后倒地。受伤保安被送往医院抢救。倪兵和韩一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以身殉职。孙凯身受重伤,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随后,贵州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这一消息,引起网民强烈关注,网友跟帖留言超过2000条。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崔亚东受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同志的委托,专程慰问牺牲的保安亲属。他表示,要尽快追认两位老党员烈士的称号。对于两位牺牲同志的子女,将由省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他们大学后期的学杂费。同时,崔亚东为倪兵和韩一民的家属送上了每家10万元的抚恤金,并授予倪兵和韩一民“见义勇为”称号。
7月4日,贵州师范大学组织师生员工举行向“最尽职保安”献爱心募捐仪式,学校党委书记蒲芝权表示,学校将大力宣传几名保安和师生勇斗歹徒、捍卫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英勇事迹。学校会尽快将募集到的款项送到英雄家属手中。
据悉,犯罪嫌疑人徐某今年30岁,是贵州某高校工作人员。目前,警方正对其作案动机作进一步审理。(记者 朱梦聪)
(朱梦聪)
第三届贵州高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速写
在平凡中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创造感动
——第三届全省高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速写
颁奖典礼
讲台是他倾其一生的眷念之所,一站就是35年。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传授专业知识,传授做人的道理—杨一都德高为范挚情育人
在贵州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陪着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在校园里散步,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一都教授,他是一个孝子,更是一位德高为范,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讲台是杨一都倾其一生的眷念之所,一站就是35年。教学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近10年,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他的32名研究生中就有11人分别考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博士生。研究生李琴的论文获省首届硕博论坛一等奖。
杨一都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让学生们感恩于心,他申请的科研经费大部分都花在学生身上,用于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发表文章,去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杨老师的学生、正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李思锐说:“杨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的科学思维,以及年轻人难以比拟的孜孜不倦的学术激情都让我们无比崇敬。面对学生他始终平易近人,讨论问题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2008年,杨一都领衔申请并获校级精品课程的《数值分析》立项,他带领数计学院数值分析教学团队踏上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方法的创新之路,目前该团队青年教师均已获得副教授以上职称。近年来,他指导培养的一批年轻教师正逐步成长为学院发展的后起之秀和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颁奖词
自强不息,为求知识不懈努力;兢兢业业,尽心培育桃李天下;孜孜不倦,科学研究成果喜人;德高为范,关爱学生孝敬父母。数十年如一日,杨一都在潜心钻研、挚情育人的道路上坚持奔跑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大学教师的价值,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本色。
获奖感言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看着学生能成为有用之才,有一个很好的前途,我觉得那是我生命价值最好的体现,我要以今天为新的起点,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奔跑前行!
一向认为站立是教师最好的姿态,严重的心脏病让他只能坐着给学生上课但让他高兴的是,终于又可以坚守在课堂——熊德斌三尺讲台引领梦想
下午6点的闹钟响起,从贵州大学小关校区上课回来的熊德斌翻出药盒,取出一粒抗凝药服下。这是他从做完风心病治疗手术后每天的“规定动作”。
2004年,熊德斌被查出患有风心病,他因为舍不下学生,瞒着同事,拒绝家人的劝诫,没有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当时我教授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师资”,坚持六年,强忍病痛的他日渐憔悴。
2010年,凶狠的病魔终究把他从讲台上推了下来,由于病情长时间延误,必须实施多项重大心脏外科手术。庆幸的是,手术很成功,命运之神眷顾一心一意想要重回讲台的老师。
早在1998年,熊德斌就获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身边持有同等证书拿高薪、生活优越的人不少,可他“一根筋”只愿意给学生“做贡献”。手术后40天,他就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三尺讲台。一向认为站立是教师最好姿态的他因为身体孱弱,只能坐着给学生上课,不惑之年的他因此而满心愧疚。但让他高兴的是,他终于又可以继续他十余年如一日对三尺讲台的坚守。
熊德斌说,教师是一项仁心的职业。如同医生减轻病人身体之痛,教师解除学生心灵之困。教育需要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涵养;需要师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韧性;需要师者“充满激情,因材施教”的智慧。从教近20年,他孜孜不倦追求、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颁奖词
换了心却没有换对学生的关爱与真情,换了心却没有换对教育事业的坚持与执着。面对病魔,是对教育工作持之以恒的热爱让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与决心。熊德斌将“教书育人”四个字刻在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用自己的生命浇灌了一株绽放的最美丽灿烂的教育思想之花。
获奖感言
教育承载学生、家长、社会的梦想,教师则是梦想的引领者和助推者,医者仁心,教者更需仁心。从教19年,我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我深信,有我,有大家,贵州的教育事业发展会更美好,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会更美好!
颁奖典礼上精彩的民族歌舞
做教师,她言传身教,默默耕耘,演绎着对学生的博爱。做医生,她关爱患者,全心诊治,用严谨的态度诠释对患者的关怀——蒋红雨师道尊严医者仁心
她是贵阳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她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培养医学人才默默耕耘。作为教研室主任,她从课程设置、集体备课到青年教师指导都能做到精心细致,出色完成各项教学。
她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她的课堂教学有“理”有“趣”,“理”“趣”结合,深入浅出。从教几十年,她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儿科医学人才。学生们从她身上感受并学到了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
担任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以来,蒋红雨重视医疗质量管理,使科室医疗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坚持大查房,指导疑难重危病人的诊治工作,在提高学科医疗水平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从医30多年,蒋红雨总是全身心地为患儿诊治。2008年9月,在大规模筛查“三聚氰胺致婴幼儿泌尿道结石”患儿中,她全力以赴,无论是对危重患儿的会诊抢救,还是对疑难重症病人的结论鉴定,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2009年,新型传染病手足口病肆虐,蒋红雨分秒必争地抢救危重患儿,使许多危重患儿获得新生,赢得了广大患儿家长的信赖和敬佩。
满腔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让她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颁奖词
匆忙坚实的足迹,耐心扎实的工作,她用细致演绎着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博爱,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关怀。她言行一致,用高尚的人格阐明师道尊严;她忠于职责,用严谨的态度诠释医者仁心;她爱生如子,用灵魂塑造灵魂,把真善美一届又一届传承。
获奖感言
人最大的幸福是被人感动,最大的奉献是感动别人,做医生,我的孩子们健康的笑脸感动了我;做教师,我的学生们求知的目光感动了我,我将这份感动作为我最大的鼓励,勉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更大的奉献感动明天!
一场感动的接力【记者手记】
6月26日下午2︰45分,贵州大学礼堂前排就座的十位佩戴“第三届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绶带的嘉宾脸上无一例外都透露出一丝紧张,还有15分钟,一台以他们为主角的晚会即将开始。700多个日日夜夜坚持照顾行动不便同学的邓益不停用手拉扯胸前的绶带,希望借此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当旁人投来敬佩的目光,他会脸红地低语:“这没什么。”
这没什么,这也许是每位曾经登上这个领奖台的人共同的声音,他们始终认为,这些感动千万人的事迹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变成了行动,并且坚持下去:数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挚情育人的杨一都,携母艰辛求学的孝子杨明,身患重病不舍三尺讲台的熊德斌,无私付出挽救他人生命的李怡净,风雨飘摇中坚强挺立的朱航奇,用一对戒指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换回一栋教学楼的杨艾菁,甘当同学双腿的邓益,用高尚人格阐明师道尊严、用严谨态度诠释医者仁心的蒋红雨,蓄须明志奉献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王涛,彰显贵州精神的90后代言人李庆丰。
颁奖仪式上,有一个环节让我们更加坚信这份坚持、这份感动会继续传递下去,在获奖人上台接受颁奖前,前两届“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代表会走到他们的身旁,为他们带上芬芳的花环,然后握住他们的手,高高举起,把感动传递!
新闻背景
6月26日,第三届全省高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暨第七届全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闭幕式在贵州大学花溪北校区礼堂隆重举行。
第三届全省高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以“发现感动、传递感动”为主题,全省34所高校推选出54名候选人参评。评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有420多万人次参与了网络投票。通过初评、网络投票、终评,第三届全省高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脱颖而出,他们是: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挚情育人的杨一都,携母艰辛求学、从不言弃的杨明,面对病魔不舍三尺讲台的熊德斌,用自己的骨髓去点亮他人生命火花的李怡净,14岁成为孤儿坚强撑起风雨飘摇的家的朱航奇,用价值200元的银戒指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换回一栋教学楼的杨艾菁,700多天坚持、甘当同学双腿的邓益,用高尚人格阐明师道尊严、用严谨态度诠释医者仁心的蒋红雨,九度支教、勇救落水儿童的王涛,用果敢智慧和英勇救人行为彰显贵州精神的李庆丰。
我省捐献年龄最大、第一位向境外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她的义举,使素未谋面的香港同胞延续生的希望——李怡净与爱同行点亮生命
爱,是给予,更是奉献。我希望用自己的捐献能点亮他人的生命火花——这是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副教授李怡净的最大心愿。她是贵州省第一位向境外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同时又是贵州省捐献干细胞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2009年5月,李怡净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者。2011年2月,李怡净接到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得知自己的骨髓和一名香港患者配型成功,是中华骨髓库130多万志愿者中唯一配型成功的志愿者。
手术计划不断推迟、改变。11月10日,李怡净再次接到通知,前往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出发的那天恰好是李怡净43岁的生日。亲戚、朋友、同事提前为即将远行的她庆祝生日,衷心祝福她此行平安、顺利,她在蜡烛前许下的唯一愿望就是自己能为素未谋面的香港同胞带来生的希望。
在北京,经过5天的动员剂注射,长达5个多小时的采集,李怡净捐献的189毫升造血干细胞送往香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当时的铜仁地委、行署领导评价她的高尚行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类工程师的崇高境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颁奖词
爱,是给予,更是奉献。李怡净怀着一颗善良和仁爱之心,用自己的骨髓去点亮他人的生命火花。公益路上,她与爱同行,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让患者的生命重放光彩。她的无私奉献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类工程师的崇高品质。
获奖感言
在得知与香港同胞配型成功时,高龄的父母由于担心我的身体,和我展开了一次关于家庭责任的长谈,希望我仔细考虑,我也犹豫过。但能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这样的责任感最终战胜了恐惧,我要实现我成为志愿者、救人的承诺。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是要育人,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学生该怎么做,希望我的学生和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队伍中来,社会的和谐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关心来构建,我想告诉所有的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14岁成为孤儿,面对年迈的奶奶,用坚强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多次把贫困生资助机会让给同学——朱航奇艰难困苦砥砺品格
阳光、乐观、成熟、勇敢……这是每一位认识朱航奇的人对他的评价。极少有人知道他的成长经历着怎样的苦痛。
朱航奇11岁那年父亲心脏病突发去世,3年后,母亲也因病离开人世……14岁的航奇成了孤儿,只有年迈的奶奶与他相依,幼小的他决定用坚强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给奶奶最好的晚年。
2008年,立志学医的朱航奇如愿考入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他在床头贴下了“不为良相、方为良医”的座右铭。
奶奶每月不足千元的养老金是维持祖孙两人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母亲生病期间欠下5万元外债,朱航奇谢绝了亲戚的接济,坚持当家教、打零工赚取生活费、学费,并逐步还清欠款。
瘦弱的肩膀总会有扛不住的时候,一天,朱航奇顶着烈日在街头作产品宣传,因身体虚弱中暑晕倒在地,奶奶得知后哭着要他别再委屈自己。
朱航奇的大学生活异样精彩:他以最高票当选为班长,最高票当选学生会主席,由他主持的“蓝牙听诊器”项目在贵州省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4年来,除了老师,很少有人知道朱航奇是一个孤儿,他多次把贫困生资助机会让给其他同学。
朱航奇相信,自己的明天一定灿烂。
颁奖词
面对年迈的奶奶,14岁成为孤儿的朱航奇用坚强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沧海横流,方显男儿本色;艰难困苦,砥砺强者品格。浴火重生的他勇敢、乐观,同学以他为榜样,老师以他为骄傲!在微笑的背后,在光环的背后,我们更感动于他一直以来与命运的不懈抗争、不懈努力与不懈拼搏!
获奖感言
曾经,我也埋怨过命运,少给了我一份父母的关爱,但同时,他给予我面对生活的勇气。一路走来,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老师、同学、朋友给予我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份力量,正是这份力量激励着我,今后我要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我的每一位病人。
让爱传递
从一条微博开始,37天爱的接力,90后女大学生用价值200元的银戒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换回了一栋教学楼——杨艾菁公益童话照进现实
“我不知道可不可行,我想效仿别针换别墅故事,用我的一对银戒指,为我们贵州的山区孩子换一栋教学楼。”这是2012年2月1日,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杨艾菁在网上发出的一条微博。
微博发出第4天,远在乌鲁木齐的刘堂堂决定用自己价值3000元的和田玉来交换银戒。几天后上海女孩赵艺宁看到了网上报道,决定用自己的结婚钻戒来交换杨艾菁的和田玉。此外,贵州籍影星周显欣也捐赠了一枚价值近1.5万元的钻戒。但这距离一座学校的目标显然还很远。
时间又过去了20天,杨艾菁收到了一条微博私信,上海一名网友表示愿意出资金20万来交换这一对钻戒,完成她为贫困山区孩子们建一栋教学楼的愿望。“戒指换山区教学楼”如童话般地进行着。
杨艾菁踏上了去纳雍县昆寨乡的考察之路。她坐了8小时的汽车,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昆寨乡夹岩村只有一个年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清澈的双眼,杨艾菁决定把教学楼就建在这里,在孩子们的心上建筑希望。
今年9月,这座小学将投入使用,杨艾菁已经为这所小学起好名字,这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梦想,就叫“梦想小学”。
颁奖词
37天爱的接力,一颗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爱、坚持、信任让90后女大学生杨艾菁用价值200元的银戒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换回了一栋教学楼。杨艾菁的公益童话变成了现实。也让我们明白:有梦想,就去做,去实现。
获奖感言
好心人激发了我的公益梦想,我只是认真地去做了,我从来不曾怀疑过我的这个梦想,不曾怀疑过与我交换的人和物,就像用20万交换钻戒、最终达成我的公益梦想的好心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年龄、长相、职业,一直只能称呼他为哥哥,知道他来自上海,但是我从未怀疑过他会履行承诺,而素未谋面,他也没有怀疑过我是否真正是为了公益,可是,童话就这样演绎成了现实!
勇救落水儿童时,我们看见了他,支教偏远地区时,我们看见了他,献血捐赠时,我们看见了他——王涛志愿之路甘之如饴
在王涛求学的路上,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心怀感恩,把爱传递下去。从大一到大三,从贵阳、黔南、六盘水到湖南、河南,王涛支教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
2009年,王涛刚刚来到贵大上学,当在贵大拓荒者志愿服务队面试遭拒绝后,他撂下这样一句话:“我给孩子们准备了1000块钱还有一些学习用品,如果你们不让我去支教的话,我就一个人背着包跟着你们走。你们上课我就给孩子们专门辅导,在学校门口给孩子们发送学习用品。”王涛的执着为他赢来了第一次支教的机会。
在支教中,他和队友用热情与爱心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与奋起精神,为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
王涛这样评价支教的意义:“支教不一定能带给孩子们多少知识,但能给他们带去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外界的关注。也许这才是我们支教的真正意义所在。”
王涛在支教总结中写到:“教育不应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把火,一把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教会孩子们懂得自强、自信与自爱,比传授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
王涛的爱心不只在农村、课堂,在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队伍里我们也能看见他,在见义勇为的现场,我们同样看见了他,2010年5月3日,王涛在经过花溪河畔时,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不慎落水,他立刻跳下河里救起了小男孩。
颁奖词
不管烈日还是酷暑,不管疾风还是骤雨,不管崎岖还是坎坷,他都一如既往。志愿之路,从不平坦,但他却甘之如饴;奉献之路从不一帆风顺,但他却乐此不疲。勇救落水儿童时我们看见了他,支教偏远的地区我们看见了他,献血捐赠时我们看见了他。志在,愿在,奉献在;爱在,心在,希望在。
获奖感言
每一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祖国,我也是,祖国的强盛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把眼光放到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西部贫困地区,所以我坚持做支教这样一件事情,我会一直坚持在山区为孩子们上课,用我们的行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改善西部贫困地区,集众人之力发展西部教育事业。
王涛曾经支教过的学生为他送来亲手制作的风筝
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甘当同学的双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将平凡之事做成了榜样——邓益心怀大爱平凡奉献
2010年9月,在遵义医学院的校园里,邓益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程家龙同学相识了。两人同在2010级麻醉A班就读,热心、乐于助人的邓益很快成为程家龙在学校最贴心的朋友。
程家龙来自遵义县乐山镇,幼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行动不便,全靠双拐行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邓益惊讶于程家龙学医的执着,决定要为这位意志坚强、坚持梦想的同学做点什么。
他开始为程家龙打饭、送饭,无论刮风下雨,一日三餐,一顿不缺。去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去开水房打开水、去图书馆借书……几乎都被邓益包揽。除了照料程家龙的生活上,两人经常沟通、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像对待家人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着程家龙。邓益默默坚持了近两年,从没向谁说起过、谈论过这些事。
出生农村,家境清贫的邓益为减轻家里经济负担,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做兼职。医学专业学业繁重,在默默帮助程家龙的同时,邓益从来也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学业。他知道,只有掌握扎实、丰富的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治愈病人、服务大众。英语基础不好的他,要求自己早起坚持早读;图书馆里,总有他认真学习、翻阅资料的身影;课堂上,常能听见他积极回答问题的声音。因成绩优秀,邓益荣获2010-2011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
颁奖词
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甘当同学的双腿,用并不强壮的身躯背出了一段爱与奉献的乐章。他将困难当做激励,于无形中绘制着自强不息的图像;他将勤勉化成文字,于无声中演绎着严谨认真的导航。一点一滴都是爱,细微之处显真情。心怀大爱的邓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将平凡的事情做成了榜样!
获奖感言
阳光恩泽大地,大地又孕育了生命,每个人都是施恩者,同时也是受恩者,我帮助程家龙的同时,也在接受老师、同学的无私帮助。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在接受别人的奉献,一粒米、一件衣服,都来自于别人的付出,所以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回报社会!
他一边照顾车祸重伤的母亲,一边完成学业。他的人生理想是:让父母安享晚年,然后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杨明携母求学反哺亲恩
凯里学院附近一间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两张床,几件简单破旧的家具,充斥着浓浓的草药味,这里就是该校学生杨明和他车祸致残母亲的租住地。
2007年2月,因家庭贫困,正就读高二的杨明身染疾病,因家贫无钱医治的他为减轻家里负担南下打工。次年10月,他带着执着的求学梦和打工赚到的微薄的学费回到了锦屏中学,并于2010年考上凯里学院。
就在杨明满怀期待开始大学生活之时,命运再度作弄了这个身世坎坷的年轻人,开学不到2个月,身在浙江打工的母亲被车撞成重伤住院,急需做手术,他马上请假赶往浙江。因筹借不到医疗费,杨明只能背着母亲回到凯里,独自照顾了母亲3个多月。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他拼命寻找兼职机会,一心想多赚些钱治好妈妈的腿。
今年年初,杨明把母亲带到凯里,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完成学业。为了兼顾学业和母亲,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除了要照顾母亲的起居饮食外,每天还要煎草药给母亲泡脚、按摩3次,晚上总要到12点过后才能睡觉。
“他对人真诚,为人直爽乐观”。杨明的同学这样评价他。杨明的人生目标很简单:照顾好母亲,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让父母安享晚年,然后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颁奖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携母艰辛求学,从不言弃。母亲的康复是他不竭的动力,生活的挑战是他不屈的理由。杨明,这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用自己瘦弱的身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一中华民族的孝亲美德。
获奖感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生命,并教我怎样做人,能够照顾他们是我最大的福分。一路走来,虽然挫折不断,但是在身边老师、同学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支持下,我可以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我要向他们表达真挚的谢意,我会将你们给予我的爱一直传递下去!
面对汹涌而来的泥石流,他帮助15名乘客转移到安全地带,他说,自己1个人的生命与15个人的生命相比,是很轻的——李庆丰英勇救人彰显精神
2010年10月,贵州商专学生李庆丰赴台参加“名茶评比”颁奖大会。21日,李庆丰乘坐大巴,行驶在花莲赶往宜兰的苏花公路,此时,台风“鲇鱼”带来的连日暴雨使山腰道路已积水成河,山下大海波涛汹涌。
中午12时左右,大巴车突然被山上滚下的巨石砸中车尾,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直泻而下,车子眼看就要被吞没,车内乘客惊慌失措,有人试图开门逃生,但车门已被泥石流堵死。
“大家镇定,千万别慌!”众人慌乱之际,18岁的李庆丰迅速取出安全锤,奋力砸向车尾的逃生车窗,砸出了一个逃生口。山洪漫过了爬出车窗的李庆丰的腰部,他随时可能被冲入山下的大海。李庆丰站在湍急的水流中,蹬住一块巨石,挨个帮助车内15名乘客转移到安全地带后,才跟随导游离开。几分钟后,车子被泥石流吞没。
凤凰卫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网易网、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他临危不惧、英勇救人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网友为他写了一首歌“90后,你代言”。
李庆丰表现出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沉稳和淡定:“在那样一个危急时刻,我不会一个人逃生。我一个人的生命与一车15个人的生命相比,是很轻的,换成是你们,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李庆丰先后荣获2010年“贵州省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的他像往常一样,依然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依旧是那个热心帮助困难同学的热心人,妈妈眼中孝顺的儿子。
颁奖词
生死危急关头,他临危不惧;面对危险,他泰然自若。他用果敢智慧和英勇救人行为彰显了贵州精神,体现了贵州当代大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服务人民、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他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90后”有责任、敢担当、有作为。
获奖感言
今天很高兴能获得如此殊荣,感谢大家,特别感谢学校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只是一个平凡的“90后”,我所做的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于大家给予我的太多的荣誉,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只能化作简单的两个字——谢谢!
观众聚精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