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审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审美赏析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审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公元759年,诗人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弟弟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月夜忆舍弟》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全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在首联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作战的鼓声,这里是指正在进行的战争。在古代战场,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上句“戍鼓断人行”真实描绘了边城战争的景象,描绘出了战争气氛,也是诗人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次句“边秋一雁声”,“一雁声”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雁行”原指排列飞行的雁的行列,借指兄弟。如,曹操《蒿里行》写道:“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的意思是,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而杜甫是说,边塞秋天大雁飞过。其中“一”字很妙,表明不但表明了秋天很少有大雁归来,暗示了边塞战争的激烈,而且也引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颔联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写景,也可以称为景联。上一句的意思是,露从今晚上才分外惨白。在日日夜夜,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每夜都是洁白的霜露,但在诗人看来,今天晚上的霜露显得格外苍白。下一句是说,本来月亮到处都是一样的明亮,但在诗人眼中,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我们读到这两句,明显感到诗人运用了“移情”的手法,在对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可以说,诗人触景生情,景随情变,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漂泊异乡的亲人的深切思念

颈联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一句诗人承接而转,直接写对弟弟们的思念。“有弟皆分散”就是说有弟弟们因战争而分散,各在远方。接着的“无家问死生”就是说,因为分散,各自寻找生活,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多想知道客居他乡的弟弟们的“死生”情况。一个“问”字,就表现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

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写道:“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况乃”即何况、况且、而且。宋代王安石在《酬冲卿月晦夜有感》中写道:“夜云不见天,况乃星与月。” 杜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平时寄家书就需要很长时间,何况现在正是战争不断的时候。这里,诗人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诗歌最后是诗人情感升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亲人的思念。在表现情感上,诗人通过“长不达”与“未休兵”的对比,使得“寄书”的愿望彻底落空。唯一的寄托思念亲人的方法都失去了,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凄楚,思念之情就更加强烈

在艺术上,首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其次,多种表达感觉的运用,提高了抒情效果。诗人在描写中,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可以说,有声有色,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再次,语言简洁,意蕴深刻。第四,情景交融,境界高远。诗歌的内容紧扣“月夜”来写,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同时,诗人在思绪上延展空间,把自己、家乡和分散的弟弟们联系起来,情蕴其中,境界高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5287.html

更多阅读

唐诗300首二 唐诗300首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注解】:

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一》审美赏析 杜甫春望赏析

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一》审美赏析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而唐初“四杰”尚未完全走出六朝文风,有人就对他们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甚至以“轻薄为文”哂之。对这种情况,杜甫

声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审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为网友躲不开的回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